影视美学第三章影视艺术的文化特性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节大众传媒与大众文化一、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电影与电视1、人类传播的六个阶段:形体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电子时代、网络时代。2、影视文化的产生是人类文化史上一次划时代的革命。电影和电视已经成为当今最大众化、最有影响力的传播媒介。二、大众文化与影视艺术(一)大众文化: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主要指在一个地区、社团或国家中新近涌现的、被一般人所信奉和接受的文化。是大众社会的产物。现在一般是指20世纪以后产生并逐渐兴盛的一种文化形态,具体内容包括时尚、电视、电影、流行音乐、旅游与闲暇以及日常休闲生活等,它以通俗易懂、机械复制和传播迅速为特点,具有娱乐性、商品性和平民性。大众文化的性质1.娱乐性(1)首先,娱乐消遣是世俗化日常生活的基本需求之一。泰戈尔:“如果一个人弃绝欢乐的欲念,把欢乐变成仅仅是求知和行善,其原因必然是他已失去他的青春年华和健康,从而失去感觉欢乐的能力,这是一个普遍的真理。古印度的修辞家们毫不踌躇地说,享乐是文学的灵魂——享乐是公正无私的。”(2)其次,大众文化的娱乐性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具有存在的合理性,而且能够实现受众的主观能动性。a、缓解人们的日常生活压力,使人们在对理性社会秩序的规避中获取自由和快感。——摇滚b、让人们从“笑”的体验中生产出快乐,获得日常生活满足。——轻喜剧2.商品性(1)首先,“商品性”本身就是通俗文学作家/大众文化生产者的一种自觉追求,它的存在,是大众文化生产者的动力根源。例1:为了维持整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张恨水常常同时写作六七部小说,每天平均写作五六千字。例2:鲁迅当自由撰稿人期间,“9年收入相当于今226万元,平均月收入相当于今2万元以上”,“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陈明远《文化人与钱》(2)其次,从生产角度来看,这种商业利益对生产者的制约直接促发了大众文化生产“倚重市场”的运作方式。(3)再者,从消费角度来看,大众的日常生活活动对大众文化的消费效果起着决定性作用。3.平民性它提倡一种“回归此岸”的文化观念,此文化观念遗弃了精英文化对神圣彼岸理想的向往和追逐,远离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终极人文关怀,转而从日常的、当下、琐碎的凡俗生活中寻找自己的心灵慰藉和精神寄托。(二)影视艺术:影视既是现代化的大众传播媒介,又是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大众艺术。同时,影视也是一种特殊形态的商品。影视正是集传播、艺术、文化、商品于一身,影视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而高尚的艺术生产。“电影大致可分为四个层面:最超前的是实验电影,其次是现代派电影,然后是传统艺术电影,而最保守、最具模式化的是商业电影。”——朱辉军《电影形态学》11三、影视艺术的巨大影响力1.影视艺术具有审美教育与认知作用2.影视艺术也具有审美娱乐和宣泄作用3.影视艺术也具有巨大的负面作用:一是商业利益驱使下的暴力与色情内容的影响;二是白日梦般的麻醉作用;三是图像符号的精神快餐使人们抽象思维能力日趋衰退。第二节社会语境中的影视文化美国著名电影史研究专家罗伯特·艾伦与道格拉斯·戈梅里合著的《电影史:理论与实践》(1985)中提出了一种独到的电影史研究观念和方法,即“把电影看成一个开放系统的历史”。“电影的大众性使许多社会科学家和历史学家越来越确信,电影总是要反映特定时代中社会的欲望、需求、恐惧与抱负的。”一、影视艺术与“深层集体心理”1、所谓“深层集体心理”,其实就是一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现象。社会心理是指一种不规范的、处于模糊状态的社会意识,它包括社会政治心理、社会审美心理、民族文化心理等方面,其基本特点就是自发朴素性、日常经验性和群众普遍性。2.著名德国电影理论家克拉考尔认为,电影母题所反映的不仅是个别电影观众的心理状态,而且是整个社会的心理状态,因为电影是一种集体的而不是个人的事业。既然电影是大众艺术,因此,电影的母题就必须反映大众的欲望。3.克拉考尔在《从卡里加里到希特勒》一书中分析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到希特勒兴起之间的德国影片,他认为,电影提供了过去某个时期社会内部运作的精确反映。克拉考尔总共考察了大约100部他认为包含类似母题的德国影片,他认为,这类母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整个社会心理创伤的征兆,也是20年代德国人民倾向于接受权威统治并将其作为惟一可行的解决国家问题的方式的无意识征兆。二、百年沧桑的中国社会与中国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电影“十七年”电影“新时期”中国电影大众文化时代的中国电影1、20世纪三四十年代流派:左翼电影运动、抗战电影、战后现实主义电影。主题:批判黑暗政治、讴歌民主自由、鼓舞人民大众抗日救亡。代表作:《桃李劫》、《十字街头》、《马路天使》;《八百壮士》、《塞上风云》、《保卫我们的土地》;《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2、“十七年”电影特点: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鲜明的现实性与强烈的时代感主题:革命的抒情正剧、史诗性电影、散文式电影、惊险样式电影代表作:《青春之歌》、《红色娘子军》、《柳堡的故事》、《林则徐》、《小兵张嘎》;《南征北战》;《林家铺子》、《早春二月》;《神秘的旅伴》、《羊城暗哨》3、“新时期”中国电影(1976-1989)主要特色:对于民族现实和历史的文化反思1、对文革十年浩劫的政治反思《泪痕》《枫》《小街》《巴山夜雨》2、对中国农民的文化反思《黄土地》、《芙蓉镇》、《乡音》、《人生》3、对中国妇女的文化反思《人鬼情》《良家妇女》《湘女萧萧》《青春祭》《如意》《女儿楼》《山林中头一个女人》4、对中国知识分子的文化反思《天云山传奇》《牧马人》《人到中年》5、对中国青年一代的文化反思《逆光》、《夕照街》、《我们的田野》、《十六号病房》、《女大学生宿舍》、《见习律师》、《雅马哈鱼档》、《珍珍的发屋》、《给咖啡加点糖》4、大众文化时代的中国电影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由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中国这个时期的电影可大致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到政府行政支持的“主旋律”电影,另一种是正在苦苦挣扎与拼搏的艺术电影,再一种是迅速膨胀进而日益主流化的娱乐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新龙门客栈》《周恩来》《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大撒把》《有话好好说》22事实上,百年世界电影史早就证明,电影与生俱来便有双重属性:电影本来就是将商业性与艺术性、娱乐性与文化性、商品价值与审美价值集于一身。只不过中国电影在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由于国情不同,一直是同社会政治运动联系密切,如四十年代电影号召抗日救亡、宣传民主解放,五六十年代电影以抒情正剧歌颂工农兵,强调的都是用艺术的手段来实现电影的教化功能,以审美的方式来达到电影鼓舞人民、团结人民的目标。因此,中国电影长期的传统观念是重教化、轻娱乐,重艺术,轻商品。23第三节影视文化的民族性与国际传播一、影视艺术的民族性1.概念: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主要是指各民族的影视作品都以反映本民族的社会生活与民族精神,尤其是以反映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模式为主,并且注意创造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影视艺术的民族性,或者说由此而产生的民族特色与民族风格,是由本民族的地理环境、社会状况、文化传统、风俗习惯等多种因素决定的,体现出本民族的审美理想与审美需要,尤其是本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2、不同民族的特色德国“新德国电影运动”:富于民族性并且注重对本民族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反思的,当首推“新德国电影”运动。“新德国电影”运动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继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和法国“新浪潮”之后所出现的又一次电影新潮流。“新德国电影”运动开始于1962年春的奥勃豪森电影节,当时有26位德国青年电影工作者联名发表宣言,宣告要“运用国际性的电影语言来创立新的德国电影”。26经过艰苦的探索,70年代终于涌现出以法斯宾德、施隆多夫、赫尔措格、文德斯等为代表的新一代导演,他们的影片接连在世界几个重大的国际电影节上获得大奖,在国际影坛上引起轰动,并且在许多国家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在七八十年代迎来了“新德国电影”运动的繁荣时期。尤其是被称为“新德国电影”运动主将的法斯宾德,更是先后拍摄了著名的“德国女性四部曲”,包括《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1978)、《莉莉·玛莲》(1980)、《罗拉》(1981),以及《维洛尼卡·福斯的欲望》(1982)等影片。27在这些影片中,法斯宾德把好莱坞的叙事手法和德国式的理性批判出色地融合在一起,组成了一幅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社会现实为背景的德国社会生活的历史长卷,凝聚着对德国民族历史与现实、社会与文化的深刻反思,既有完美的艺术性与观赏性,又具备深刻的哲理与思想的深度。28“新德国电影”运动成功的奥秘,就在于它善于运用新的电影语言来表现本民族的生活,尤其是集中体现在对于德意志民族的历史和现实进行深刻的哲理思辨和文化反思上。新德国电影运动的优秀影片,都极具民族性,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这批影片大多都是通过描写希特勒的历史灾难与战后德国的现实问题,站在文化哲学的高度来剖析本民族的历史悲剧与社会现实,并且进一步升华为对德意志民族文化心理和民族精神历史蜕变过程的思索。29印度印度电影也极富民族特色。印度是世界上电影产量最高的国家,影片产量曾经连续20多年雄居世界之首。印度电影最鲜明的民族特色就是载歌载舞,几乎达到了无片不歌、无片不舞的奇特风格。与此相应,印度电影大多采用神话、宗教、历史、爱情、家庭等老一套题材,讲究豪华的场面、艳丽的服饰、漂亮的明星、诗意的台词和感人的故事,创造一个歌舞升平与充满梦幻的世界。《两亩地》《流浪者》30日本日本电影素来被认为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其特殊风格逐渐被世界影坛所重视,尤其是那些民族色彩比较浓厚、艺术性比较高的影片。《罗生门》《影子武士》《西鹤一代女》31二、中国影视的民族特色1.中国影视艺术的民族性,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首先表现为对中华民族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把握与发掘,并且以此作为中国影视作品弘扬民族精神和文化传统的核心内容。中华传统文化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血浓于水的民族凝聚力,“天行健”而自强不息的主体意识,具有强烈社会性的人文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的超越意识,始终贯穿在历朝历代的优秀文学艺术作品中,乃至于作为“舶来品”的影视艺术,一旦踏上中国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的影视艺术时,也同样概莫能外。从总体上讲,五千年中华文化所形成的社会结构与文化范式,是一种“宗法—专制社会结构下的伦理—政治型文化范式”。特别是其中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重视家庭亲情的伦理意识,始终在中国影视艺术史上占据着主流地位,只不过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侧重和表现而已。3390年代以来,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中国影视艺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旧文化的冲撞,东西方文化的冲撞,影视文化的大众化转型成为历史趋势,娱乐性和观赏性越来越成为衡量影视艺术作品的主要标准。但是,悠久民族文化传统所形成的“伦理一政治型文化范式”虽然受到了巨大的冲击,却并没有退出历史舞台,这种文化范式具有极强的适应力,随着新的形势发展不断地进行自身的调整、变革与整合。表现为“政治”因素逐渐减弱与淡化,而“伦理”因素不断增加与强化。于是,我们看到了这个时期主旋律电影的伦理化与泛情化,看到了这个时期电视剧的平民化与生活化,及其浓郁的世俗化与人情味。《渴望》342.另一方面,近百年来,几代中国电影艺术家们还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追求,致力于从中华民族优秀美学传统中吸取精华和营养,并且由此而形成了中国电影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民族特色。(1)“美”与“善”的统一。(2)学习和借鉴中国古典戏曲、章回小说、诗歌等传统艺术,乃至直接袭用这些民族传统艺术的表现手法和艺术技巧。《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3)致力于从审美意识上来把握民族精神和民族灵魂,使影片渗透着浓郁的民族风

1 / 43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