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读书会的目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86五信讀書會兒童讀書會的目的為班上的學生組織一個兒童讀書會,聽起來像是挺吸引人的活動。但是我們還是必須回到最原初的問題:為什麼兒童需要讀書會?如果有老師要為班上的孩子組織一個讀書會,大部份的學生家長應該都會舉雙手贊成。因為讀書的好處幾乎不用刻意強調,就能得到大多數人的認同。但是老師可能還是會面臨到一些困難,例如材料的選購及進行的方式等。因為一般談到閱讀課外書,在學校裏最常見的方式就是讓孩子自行選書,並撰寫讀書報告。但是要讓孩子愛上課外閱讀,並且能養成閱讀的習慣,可能就不是這種簡單的活動所能達成的。因此兒童讀書會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讓老師有機會介紹孩子看一些好看的書,而且運用同儕分享、討論及好玩的活動,讓孩子體會閱讀的樂趣,從而培養他能一生受用無窮的閱讀習慣。讓孩子一起讀書,最重要的便在這種分享進而內化成習慣的意義。因為剛開始時,孩子未必會有主動閱讀或思考的動力,但是一旦有機會和同學及朋友一同分享時,便容易產生思考的激盪,為閱讀創造新的意義。兒童讀書會的目的,就在以不同的方式引領孩子進到文學這個豐富的領域。當然,老師本身也必須了解這個目的的重要性,讀書會才能為孩子創造出不同的意義來:因為在我們學校的課程中,幾乎整天都在閱讀書籍,只是,這些書籍都是固定的材料--教科書;至於教科書之外的世界,我們幾乎很少有機會引領孩子進入其中,更何況是文學這個特別豐富的領域。如果成立了讀書會之後,仍跳脫不了原本過於強調智性理解、啟示等目的性的模式,那麼,兒童讀書會大概就很難達成前面所提到的那些目的了。選材及課前閱讀讀書會首先面臨到的問題便是材料的選擇。選材會牽涉到一本書要使用多久的問題,一個月使用一本,一學期一本或是一星期讀一本;是要先讓孩子在家中閱讀完畢後再進行讀書會,還是上課時再一起共讀?是要一次討論完,還是要分幾次討論?這些問題都是選材時需要先考慮的。因為如果班上大部份的孩子原本就缺乏閱讀課外讀物的習慣,那麼一開始時就不太適合把材料當作課前作業來閱讀,因為完成閱讀的機率會相當地低。而如果是要在上課時間才進行閱讀的話,選擇的書籍就最好是字數較少的書籍,或是一些短篇故事的合集,如此一來,便可以利用上課的時間,讓孩子就選定的短篇故事輪流唸讀。但隨著孩子對閱讀逐漸產生興趣,教師便可加深材料的長度及深度,讓孩子接觸多樣化的書籍,甚至可以讓孩子在家中讀完後再進行讀書會。而為了能引起孩子的興趣,一開始使用的第一本書就顯得相當重要。根據筆者的觀察,大部份的孩子其實很少有機會讀到真正好看的課外書,這當然是目前國內客觀環境不良的緣故—包括書店無法陳列足夠的書籍供大人與兒童選擇、選書資訊缺乏以及圖書館不足等等的問題;但事實上,一旦孩子有機會看到精彩好86五信讀書會看的書,通常也會像看到漫畫書或卡通一樣地著迷。在這篇文章的最後附有一些建議的書籍,教師可以選擇合適的做為孩子的入門書。選定材料之後,還有一個更為棘手的問題要解決:孩子要用的書從哪裏來?教師可以儘可能地遊說每位家長為孩子購買上課要用的書籍,並由家長自行決定是否購買;但是對於不願意購書的家長,又該怎麼辦呢?當然,教師不必硬性規定或強制每一位家長都要購買,但是也要考慮一下,如何照顧那些家中沒有購書預算的孩子。建議教師可以選擇自己將不足的書補齊,雖然是一筆額外的開支,但是其實老師每年都還是有機會再使用這些書,花一些錢投資也是值得的。當然,如果一個學期的讀書會需要用到四、五本不同的書,累積下來的買書錢也相當可觀。這時不妨聯合其他有興趣經營讀書會的老師,每個人購買一種書,使用完畢再做交換。如果有三、四位老師一同合作經營,那麼一個學期下來,每位老師只花了一筆圖書預算,卻能有三、四本不同的書籍可以用來進行讀書會。如此一來,不但可以互相支援書籍,還可以互相交換經驗,使讀書會經營得更順利。或者,遊說學校圖書館購買這些書籍,將它們變成每一位教師都可以運用的教學資源,也是一個管道。兒童讀書會進行的方式讀書會到底如何進行,又要怎樣安排環境呢?以下分成五個部份來介紹。一、環境的安排大部份教室內的桌椅都採直線排列的方式,每個學生都面對著講台。但是這種排列方法不容易讓孩子進行討論,一方面因為發言的人無法自然地面對其他的孩子,另外一方面孩子也看不到彼此的反應與表情。因此,在進行讀書會時,應該儘可能讓孩子坐成一個圓圈,便於他們討論與分組活動。如果教室內的座位安排有困難,也可以排成ㄇ字形或馬蹄形,或尋找教室之外的場地,例如圖書館或地板教室,使孩子能以較不拘謹的方式享受閱讀與討論的活動。最重要的是,孩子可以面對面地談話。當然,若是班上人數太多,孩子發言的機會也會相對減少。而為了讓孩子能在讀書會中暢所欲言,教師不妨找一位其他班級的老師相互分工支援,或是請求家長的協助,將孩子分成兩組來進行讀書會。二、共同唸讀(共讀)讀書會初期的經營,正如前文中所述,可能要從現場的共讀開始著手。教師在事前選定一定範圍的內容之後(可能是一小篇故事或是數頁的篇幅),在上課時請孩子輪流分段唸讀。雖然可能有部份的孩子已經在家中事先看過,但是這個共讀的步驟仍有其必要性,因為如此一來,才能讓每個孩子都熟悉這次要進行的材料內容。三、暖身活動暖身活動通常是緊跟在共讀之後。偶爾可以根據需要,讓孩子在唸讀之前先進行一個暖身活動,使他們能對稍後的閱讀內容產生興趣。暖身活動的目的基本上是為了讓孩子能藉由一些簡單有趣的活動,對於等一下要討論的這些材料的內86五信讀書會容更加熟悉。例如,教師可以講一些與這篇文章類似的故事來引發孩子對它的興趣,或是安排一個排列順序的遊戲,使孩子更清楚書中主角的旅行路線等等。當然暖身活動不必佔去太多的時間,而且可以視需求而定,不必每次都進行。例如,越複雜的內容越需要暖身活動,以便使每個孩子都有機會對材料稍作溫習。四、討論討論是讀書會中最重要的一部份。不論在讀書會中使用何種文學素材,最重要的是它們可以引發孩子的思考,而如何讓孩子將自己在閱讀時原本即有的、單獨的、個人的思考變成「合作的思考」,靠的便是討論所激發的思考分享與衝擊。教師在教授一般的科目時,特別像生活與倫理或是社會等人文學科,常常便會拋出一些問題,讓孩子分組進行討論,使他們可以整理歸納出不同的意見,並且在互相的提醒及幫助之下,逐漸建構一些倫理及社會觀。不過在這裏我們所強調的討論,則是希望能有更為主動的、不受主題侷限的討論。舉個簡單的例子,在「生活與倫理」課中談到有關「誠實」的主題時,我們都必須扣緊主題,將孩子引到討論誠實的意義及重要性上頭去。但是在文學作品中,就不需要設定一個討論的方向或是目的。讀「再見天人菊」,可以討論友誼,也可以討論土地、童年及性格,甚至可以討論作者是如何塑造出不同的人物個性來的。也就是說,它可以依據孩子在閱讀時印象深刻或感興趣的情節來發展討論。這樣的討論,目的不在達到某一個特定主題的教學目標,而在於使孩子能將自己的思考焦點表達出來,然後與其他的孩子交換看法並深入探究。在這樣的情況下,孩子必須學習如何清晰表達自己的思考,並能傾聽、尊重別人的意見。這些能力會在讀書會中不斷地練習,使孩子在學會欣賞與閱讀的同時,也培養了民主的態度與思考的能力。五、延伸活動在討論之後,是否需要進行一些額外的延伸活動?筆者的建議是,視材料而定;有些書籍的內容或性質非常適合加入延伸活動,但有時候也要視孩子的反應而定。活動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以不同的方式來參與讀書會,因為在討論進行的過程中,不見得每個孩子都有機會或有意願主動發言。而活動的另一個目的,是為了讓孩子能藉由活動來認識書的不同面貌,並能發現和同學一起看書的樂趣。而有些書籍若是內容太深,孩子無法獨力完成閱讀的話,就必須藉著活動來引發孩子看書的動機,或是協助他們完成閱讀工作。延伸活動的種類,是從所閱讀的書籍延伸出來,包括了以美勞、語文、創作、戲劇、影片欣賞或是其他如音樂等方式進行的活動。例如閱讀「阿公的八角風箏」可以用製作風箏來做為延伸活動,閱讀「一隻豬在網路上」可以讓孩子為故事編寫一個結局,閱讀「鏡花緣」可以分組做戲劇表演,閱讀「怪桃歷險記」可以欣賞「飛天巨桃歷險記」做為延伸活動…。有時在進行過延伸活動之後,能激發孩子對書籍的不同觀點及體驗,反而能引起更多的思考與討論。86五信讀書會討論及延伸活動的設計不論是討論或是延伸活動,都必須在事前做好準備。最重要的是,教師對材料要有足夠的熟悉程度,準備出來的討論或活動才能切合該本文學作品的精神。如同我們在先前強調的,讀書會讀的既然是平時孩子可能較少機會接觸到的文學類書籍,那麼和理性或智性的分析比較起來,如何讓孩子從文學中獲得感動與感受,便是更為重要的一個環節。教師是否感受到這本書帶來的力量?如果有,如何讓孩子注意到那些情節?如何讓孩子也能分享到這種閱讀所帶來的獨特經驗?在設計討論及延伸活動時,不妨將重點放在這邊,仔細品味,然後將那些自己覺得感動或是特殊的地方變成可供討論及活動的點,由此發展一系列的討論問題或延伸活動。除了教師在事前準備好討論計劃及延伸活動之外,也可以讓孩子有主動發問、討論他們自己提出的問題的機會。因為書籍在讀書會中是一個媒介而已,如果能引發他們主動地去思考問題,那麼書的功用就進展到另一個層次了。有關教學目標及評量如果老師將讀書會選在閱讀課等正式的課程中進行,那麼勢必就會面臨評量的問題。要怎麼評量孩子在兒童讀書會中的表現呢?評量的準則最好不要以孩子看書的「量」、主動找書來看的習慣等等這些,與他們長期的閱讀環境相關性高的評量準則。因為如果孩子原本的環境就是屬於比較有機會親近書籍的環境,那麼對那些環境條件較差的孩子來說,當然不是一種公平的評量標準。因此,教師必須回到兒童讀書會的目的去思考評量的問題。成立兒童讀書會,是為了讓原本不愛看書的孩子對書籍產生興趣,讓原本就喜歡看書的孩子養成與他人分享和合作的習慣。如果以這樣的目的來看,評量的標準就必須視孩子原本的基礎點來訂定不同的判準。於是,教師細微的觀察就變成了重要的工作。教師必須從孩子的發言、參與、以及其他生活上的表現,來評定孩子的進步程度,並以此做為評量標準之一。評量還可以包括作品、閱讀能力進步的程度、在讀書會中的學習是否轉移到其他科目的學習等等。結語前一陣子,曾經在無意間讀到一位中國父親描寫他眼中的美國教育的文章。他的孩子十歲時開始接受美國學校的教育。起初做父親的極不能理解美國學校的做法,例如,上課時間太短,孩子花在遊玩的時間過多等等。他回想起過去在故鄉時,孩子在學校裏花費了許多學習的時間,也在放學後耗費很多心力完成作業,與在美國的情況簡直無法相比。這位父親不禁開始後悔帶孩子來美國求學,深怕就此耽誤了孩子。稍後,他第一次看到五年級的孩子從圖書館抱回一大堆的書,為的是要完成一篇的作業:「中國的昨天和今天」時,他心裏仍然充滿著疑惑。因為在他的理解之中,這個題目大到博士論文都寫不完,美國的老師到底要孩子寫出什麼東西?而孩子在六年級時上到有關二次大戰的課程,他的作業要回答的題目竟然是,「你認為誰對這場戰爭有責任?」、「你認為納粹失敗的原因在哪裏?」、「你如果你是杜魯門總統的高級顧問,你對投放原子彈有什麼意86五信讀書會見?」、「你認為今天要避免戰爭最好的方法是什麼?」。這位父親從一開始對那種沒有教科書、讓孩子不知天高地厚地去評論各種事物的教育方式,頗不能苟同。但是後來他觀察到的結果是:孩子不但快樂地遊戲,還學會了查資料式的主動學習、並從其中培養出自己對事情的看法,養成了對歷史、文化及世界的關懷態度...。而做父親的再次對照自己在同年齡時的學習活動,所能做的不過盡是背誦而已;即使書中所說的事情迂腐不已,為了通過考試,也只能硬是背記下來。於是,他下了一個結論:他從前所受的教育使得他在追求知識的過程當中,不過是不斷地在重複前人的結論而已,自己的思考是從來不被重視的;既然教育者不重視,自然地自己也越來越不會去思考任何事物。而「沒有自己的思考,就難有新的創造」,他最後下了這樣一個結論。要破解類似這樣教育思維與教學習性的死結,身為一位教師或家長,當然無法在一夜之間做出巨大的改變。但是重要的課題是,在現有的環境底下,教師,或是一位即將為人師表的未來教師,如何能清楚

1 / 5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