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委党校胡后富学习《实践论》、《矛盾论》提升哲学思维能力“我们只谈哲学,哲学谈好了,其他问题就解决了”导言万用之基什么是哲学思维方式?哲学思维方式指的是人们认识、改造客观世界时所运用的具有哲学特征的思维方法。其实就是理性思考的方式。生活到处都是哲学,只要你在思考,你的思考必定是‘哲学的’,只是由于哲学的类别不一样,你自己不知道你属于哪个哲学系统而已。所以如果你希望有意识地进行哲学的思考,首先要认识哲学,了解哲学,懂得哲学的体系和逻辑原理,并将这一哲学原理运用到实际的思考之中。如此,你就会运用哲学的思维了。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解决问题,坚定理想信念。”——2013年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只有学懂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领会了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才能心明眼亮,才能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始终坚定理想信念,才能在纷繁复杂的形势下坚持科学指导思想和正确前进方向,才能带领人民走对路,才能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推向前进。——2013年3月1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把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作为看家本领主要内容: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二、《实践论》、《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三、学习“两论”,提升领导干部哲学思维能力一、《实践论》、《矛盾论》的写作背景“哲学家的成长并不像雨后的春笋,他们是自己的时代、自己的人民的产物,人民最精致、最珍贵和看不见的精髓都集中在哲学思想里。”——马克思《179号“科伦日报”社论》1842年6月29-7月4日“我们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末期和抗战初期写了《实践论》和《矛盾论》,这些都是适合于当时需要不能不写的。”——《毛泽东的读书生活》(一)《实践论》和《矛盾论》是“发愤之作”会议争论的焦点是前线的作战方针问题。宁都会议是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王明“左”倾盲动主义的“积极进攻战略”同毛泽东为代表的“积极防御战略”斗争的总爆发。这次会议是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即将到来的紧迫情况下,排挤和剥夺了毛泽东对红军的领导和指挥,不仅给当时红军的前线指挥机关造成了困难和不利局面,而且成为后来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宁都会议毛泽东被完全排挤出了红军的领导层中央苏区的肃反运动不断扩大1960年12月25日,毛泽东曾经谈到,“我就受过压,得过三次大的处分,被开除过党籍,撤销过军职,不让我指挥军队,不让我参加党的领导工作。我就在一个房子里,两三年一个鬼也不上门。我也不找任何人,因为说我搞宗派主义,什么邓、毛、谢、古。其实我连邓小平同志的面也没有见过。后来说在武汉见过,但是,我一点印象也没有,可能见过没有谈话吧!”正是因为毛泽东行事如此的谨慎,才使自己得以躲过这一时期频繁的肃反运动。对此,毛泽东本人也曾觉得幸运。1965年8月5日,他在接见一个外国代表团时又谈起那段被打入冷宫的历史,他诙谐地笑道:“还好,我的脑袋没有被砍掉。”当然,这不仅仅是一种幽默,相反,也反映了一种客观的事实。“宁都会议”对毛泽东的工作和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响1964年,他在接见外宾时就曾谈道:“宁都会议后,啥人也不理我,就剩我一个孤家寡人。我说,有一个菩萨,本来很灵,但被扔到茅坑里去,搞得很臭。后来,在长征中间,我们举行了一次会议,叫遵义会议,我这个臭的菩萨,才开始香了起来。”应该说,宁都会议到遵义会议之间的这段时间是毛泽东一生中最为失意的时期。(二)、它是中共批判“左”右倾错误路线的哲学概括大革命后期——陈独秀的右倾,王明的“左”倾土地革命时期——先有“左”倾盲动主义,后有“左”倾教条主义遵义会议后——用正确的思想理论和方针政策统一全党思想经验匮乏理论水平不高理论脱离实际根源:思想路线错误一切大的政治错误,没有不是离开辩证唯物论的。——《毛泽东哲学批注集》左、右倾错误原因上升到哲学层面毛泽东创作“两论”的根本原因从哲学上反思、批判和破除党内严重存在的主观主义错误,清除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特别是左倾”教条主义的危害;确立正确的思维方式和思想路线。1937年,毛泽东接受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邀请,为青年学生(预备干部)讲授哲学,从4月开始,每周二、四上课,每次讲4个小时,一共讲了100多小时。总政治部宣传部派人做了记录,整理了讲义,即《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三)在抗大讲授哲学和“两论”的出版《辩证法唯物论(讲授提纲)》第一章唯心论与唯物论一、哲学中的两军对战二、唯心论与唯物论的区别三、唯心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四、唯物论发生与发展的根源第二章辩证法唯物论一、无产阶级革命的武器——辩证法唯物论二、过去哲学遗产同辩证法唯物论的关系三、在辩证法唯物论中宇宙观和方法论的一致四、哲学对象问题五、物质论六、运动论七、时空论八、意识论九、反映论十、真理论十一、实践论第三章唯物辩证法(构想)三个法则:矛盾统一法则、量互变法则、否定之否定法则。七对范畴:本质与现象、形式与内容、原因与结果、根据与条件、可能与现实、偶然与自由、链与环等《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几经修改、校阅,《实践论》于1950年12月先被译成俄文,在苏共中央刊物《布尔什维克》发表,同月在《人民日报》发表,1951年10月放入《毛泽东选集》第1卷。毛泽东修改、删减和补充了《矛盾统一法则》,并更名为《矛盾论》,于1952年3月放入《毛泽东选集》第2卷,于1952年4月在《人民日报》公开发表。1962年《毛泽东选集》再版,将《矛盾论》移入第1卷,《实践论》、《矛盾论》正式成为姊妹篇。《实践论》、《矛盾论》正式发表两论在当时的作用:“两论”发表后的第一个作用,就是使全党在理论上,搞清楚了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为什么是错误的?错在哪里?这对于克服党内存在的严重的主观主义错误,其作用是不能低估的。“两论”问世后,中国革命的面貌发生了根本性改变。从此,中国革命摆脱了两次受挫的阴影,走上了一条充满阳光的胜利大道。经过“两论”的熏陶以及延安整风运动的洗礼,全党高举马克思主义哲学大旗,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坚持“两论”精神,反对主观主义特别是教条主义,思想统一,步调一致,这就为抗日战争乃至整个民主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二、《实践论》、《矛盾论》的主要内容(一)《实践论》的基本思想1、框架结构全文共分五个大的部分,论述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提出了认识过程实践第一的观点。第一部分(1-5段):着重论述实践对认识的重要作用,指出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第二部分(6-18段):论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过程,说明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性和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的辩证法。第三部分(19段):论述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的意义,说明认识过程第二次飞跃是认识的目的,是检验、发展理论的必要过程。第四部分(20-25段):论述认识运动无限发展的过程,指出相对真理与绝对真理的辩证关系,并对认识论上的唯心论、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冒险主义进行了批判。最后(26段):对人的认识运动规律进行了概括,“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2、思想内容⑴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展开⑵它是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的深刻揭示⑶它是认识发展总规律的科学概括⑴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深入展开第一,它对实践内容和形式作了科学规定马克思: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将实践和人的生活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认为实践就是人能动地去改造物质世界的这样一种对象性的活动,它强调实践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把人类的一个基本的生存和活动归结为实践,通过实践实现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统一,实现了它整个哲学史上的一种二元对立的一个统一。)恩格斯:实践“即实验和工业”列宁:“实践应当也包括天文学上的观察、发现等等的实践”毛泽东: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马克思:”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样一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够认识世界,才能够认识事物,才能够解释历史发展的这样一个过程以及和规律。这是马克思他对整个实践观的理解,他是非常注重实践的。”内容:生活活动、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活动。即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的客观活动。基本形式生产斗争、阶级斗争、科学实践第二,它明确了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实践是认识的来源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产生之源和传播之流“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这是关于明代思想家王阳明格物致知的故事。明代中期,在我国江南一个大官僚地主的庭院里,有个小亭子,亭子旁边长着一片茂密的竹子。这时,年轻的王阳明伙同一个姓杨的朋友坐在亭前,面对着竹子,全神贯注;目不旁视,静静地体会着关于竹子的道理。一天过去了,两天过去了,到了第三天,姓杨的朋友累病了,被人抬下去了。王阳明依然面对竹子,静坐体会。第三天、第四天过去了,没有体会出关于竹子的道理来;第五天、第六天过去了,还是没有一点效果。到了第七天,王阳明也病倒了,同样被人抬了下去。面对竹子,静坐七天,关于竹子的道理,是一无所获。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目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恩格斯把握”问询实践”的思维方法实践是对于外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要检验一种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如果跳不出主观认识的范围,就无法判断自己的认识是否与客观事物相符合;而客观事物本身也不能回答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它。华东师范大学生物系的几位教师,用了20年的时间,作了一番调查研究,先后解剖了近5000只黄鼠狼,发现只有两只黄鼠狼吃了鸡。他们还做了实验:第一天,在关黄鼠狼的笼子里放进活鸡三只、带鱼一段,黄鼠狼只吃了带鱼。第二天,放进鸡、鸽子和老鼠,结果,黄鼠狼吃了老鼠。只到第五天,仅仅放进活鸡,黄鼠狼没有别的东西可吃,才拿鸡来充饥。这几位教师又进一步了解到,黄鼠狼原来是消灭老鼠的“能手”,一只黄鼠狼至少能吃三四百只老鼠,还要吞食大量害虫。通过长期实验,他们不但为黄鼠狼洗刷了专门偷鸡的恶名声,而且逐步深入地认识了黄鼠狼的生活习性和对人类的许多益处。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如何证明黄鼠狼不是偷鸡专家?人的主观认识本身不能证明,认识对象本身也不会“自言其明”。黄鼠狼不会说“我不是专门偷鸡吃的”,鸡也不会说“我常常被黄鼠狼吃。”。那么,谁能检验这些认识正确与否呢?——实践。权威必然是可信的,但是,人无完人。权威也有错误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就应该大胆指出错误,而不是盲目迷信权威。“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防止权威定势,不要把自己的脑袋长在别人的脖子上。(周恩来谈“党内奴性”)在强者面前奴颜婢膝,在弱者面前趾高气扬.鲁迅:见到绵羊变成豺狼,见到虎豹变成绵羊.奴才的秉性,在主人面前奴颜婢膝,转个身就变脸了,他会把从主人那里受到的耻辱加倍地发泄在比他低级的奴才身上,而低级的奴才又会把受到的耻辱加倍地发泄到奴隶的身上.缺乏平等的精神,导致我们不能平等对待自己,也不能平等对待别人,延伸到不同民族,就产生出民族歧视,种族歧视.我们在指责西方人看不起我们的同时,我们内心里一样看不起世界上比我们更落后的民族,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每个人都扪心自问一下,我们是否能做到尊重我们自己人一样地尊重印巴人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