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二:江西婺源生态农业旅游区一:发展背景婺源,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连浙江衢州、南通上饶、西接景德镇、北临黄山,古为文风鼎盛之所,今为交通皖、浙、赣三省要地。全县面积2947平方公里,总人口33万人。婺源境内山多地少,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与庄园”之称,生态优美,物产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县。婺源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还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自古有“书乡”的美称,先后出了文学家朱弁、理学家朱熹、纂刻家何震、铁路工程专家詹天佑等文化名人。同时,婺源是我国古建筑保存得最完整的地方之一,其中汪口俞氏宗祠气势雄伟、工艺精巧,被专家誉为“艺术宝库”。婺源,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县于2001年参加了全国首批农业旅游示范点的创建工作。婺源旅游从零起步,经历了起步、放活和整合三个发展阶段,经历了从从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主导”转变和“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大品牌”集团集约化规模经营的两次跨越,走出了旅游业中的“婺源模式”,即是以一个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打造,通过政策引导、市场运作、集团开发,品牌打造形成“一个公司、一张门票、一个品牌”的格局。在传统农业县的基础上,婺源旅游发展科学定位于乡村旅游,以旅游业为抓手,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跨过传统的工业化阶段,直接进入了以服务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时代。二:发展措施(一)深挖资源潜力、转变增长方式婺源拥有丰富的社会资源。其中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民居古建、朱子理学、徽派儒商为代表的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三雕”、茶道、伞艺、徽剧、傩舞、鼓吹、抬阁等民俗民间艺术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经济资源方面,首先婺源县域农业经济基础雄厚,同时随着生态工业园的建立,一批电子、农副产品加工等高科技产业和生态工业也不断发展,最重要的是,婺源作为浙、徽、赣三省通道节点,紧邻长三角,具有先天的区位优势和强大的经济资源后盾;婺源自古即为诗书之地,史上曾有南宋哲学家教育家朱熹、近代铁路之父詹天佑、现代医学家程门雪及文学家金庸等文化科技名人,一脉相承。婺源以旅游业为主导,以保护为前提,利用丰富社会资源,以旅游产业发展带动县域经济的联动发展,最终实现农民增收、农村致富基础上的城镇化进程。同时,深挖文化与生态资源潜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合力发展以旅游业和生态人居为主导的现代服务业,通过发展旅游实现了产业的升级发展和结构优化,建立了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服务业和文化产业为基础的文化生态经济体系,三产结构由“九五”期末的38:33:29调整为“十五”期末的18.7:40.8:40.5,到2010年三大产业结构比例将进一步优化为11:43:46,实现从农业经济跨入现代服务经济。(二)壮大特色、联动发展以旅游业为主导,婺源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一是旅游业带动上游农业发展,逐步形成有机茶种植、加工,中华红鱼养殖等绿色食品的种植和养殖。以“公司+农户”的开发模式发展有机蔬菜、大米、茶油等山珍绿色食品,唱响了婺源生态品牌,同时,做粗做长绿色食品产业链,突出粮油、蔬菜、水果、甜玉米、畜牧五大特色优势支柱产业,为旅游业发展提供物质基础和特色食品和商品供应。二是以旅游产业为主导,以生态工业园区为龙头,婺源加快了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造、茶叶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旅游商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三)注重“三结合”,强调“三到位”婺源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注重三结合:一是与农民参与相结合,政府在主导旅游开发过程中,尤其注重保护社区居民利益,保障村民能获得满意的旅游收益。各村落的旅游开发均召开全体村民会议,由村民进行民主表决;二是与农业产业发展相结合。婺源将旅游业作为主导产业,围绕乡村旅游发展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大力培育农村主导产业,走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实现了旅游与农业的紧密结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三是与农村建设相结合,围绕旅游发展,通过全面规划,合理布局,精心包装,规范管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改善村容村貌。与此同时,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的旅游领导小组,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方向,强调组织发动到位;动员部门力量和基层组织积极配合,加强乡村旅游的“三农”参与,协调配合到位;建立以旅游发展业绩为导向的干部督查考核机制,落实以旅富农的成效,强化督查考核到位。以上工作机制保障了农民搞旅游、学经营,培育了一批新型农民,保障了农民门前就业、发展三产,推进了农民脱贫致富。三:推进步骤(一)依托优势,确立了“中国最美乡村”的发展定位婺源具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旅游资源,以及独特的区位优势,具有发展乡村旅游的潜力。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以“村”兴旅、建设“中国最美乡村”的定位,历届县委、县政府沿着这一发展思路,始终坚持一届接着一届干,坚持走文化与生态相结合的乡村旅游之路,与周边旅游区形成旅游产品的良性互补,联合而成“名山、名水、名镇、名村”的旅游发展新格局。(二)保护优先,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资源的内在优势文化与生态的珠联璧合是我县乡村旅游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婺源把全县整体作为一个大公园、大景区来规划和建设,特别注重对生态与文化资源的保护建设,重点实施了五大工程:一是绿化美化工程。通过造林绿化、封山育林、“十年禁伐阔叶林”等绿化工程,优化全县生态大环境;把油菜从传统的农作物种植上升到新的产业来培植,在三条精品旅游线路沿线茶园套种开花果木,每年套种梨树、桃树等带花苗木15万余株,打造“花海婺源”。二是文化保护工程。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文物保护管理体制,规划了古村落村民建房新区,缓解村民建房与古村落保护的矛盾,推进了“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三是水体保护工程。严厉打击炸鱼、毒鱼、电鱼的行为,严禁化肥、渔药养鱼,切实保护水体生态;依法规范河道采砂,做到限地段、限季节、限量开采。四是环境保护工程。关闭“五小企业”近200家,尤其是2007年不惜年减少税收近千万元,关闭了年消耗阔叶木材近10万立方米的木材加工企业和高耗能有污染的电石企业;对主要公路沿线、景区景点坟墓4000多座进行了搬迁并绿化。五是城乡清洁工程。已建成全省首家县城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也已建成投入使用;县财政平均每年安排每个行政村10000元卫生费,用于处理乡村垃圾,以此带动了群众自觉维护村容清洁。通过一系列举措,使全县的山更青,水更绿,环境更优美。(三)创新机制,形成了乡村旅游“三步走”的发展路径第一步是放手民营、放开发展。针对全县乡村旅游资源景多面广,政府缺乏财力开发建设的现状,确立了坚持放手民营的方针,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政策措施,为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大开绿灯,使民营企业撑起了婺源旅游产业的一片天空,到2006年,婺源旅游基本完成了由市场自发经营向“放手民营、政府引导”的转变,实现了游客数量和旅游经济收入的跨步提升,第二步是组建集团,规范发展。从2007开始,按照“一个集团、一张门票、一大品牌”的思路,整合全县景区(点)资源,组建婺源旅游股份有限公司,极大地增强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综合实力和总体竞争力,避免了粗放式分散经营带来的景区点小弱散、特色不明显、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并探索出了“公司+乡村+村民”的发展模式,有效兼顾了开发商、景区内农民、各级政府等不同相关者的利益,促进了婺源乡村旅游多方共赢、和谐发展。组建旅游集团后,旅游门票收入实现翻番。第三步是整体提升,全面发展。当前,婺源以创建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区和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为契机,加快推进旅游产业实现第三次跨越,即推动由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由资源竞争向文化竞争、由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变。(四)经营品牌,扩大了婺源乡村旅游的知名度与影响力婺源是全国唯一一个县域整体为3A级的旅游景区,也是唯一定位“中国最美乡村”的景区,充分用好了这两块金字招牌进行品牌运作,提升婺源旅游知名度。一是抓好规划推进品牌建设。先后编制了四个层次的规划,即:围绕“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战略,编制了旅游产业总体规划,景区开发、建设及保护性规划,公路沿线乡村建设控制性详规和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保护规划。在狠抓规划落实的同时,还制定出台了景区开发建设、景区管理等一系列管理制度,形成了较规范的产业运行机制,使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有序开发,产品质量得到保障,品牌形象得到有力维护和提升。二是形成合力呵护品牌形象。从全县办旅游的高度加强扶持、指导和规范,积极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各方面力量投身到旅游业的发展中来:如常年开展河道整治,实行游客失窃“预赔制”等,营造了“人人是旅游形象,处处是旅游环境”的良好氛围。三是依托文化展示品牌特色。以“民俗风情展示”、“民间灯彩巡演”等特色活动,“到农家小院做客”、“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婺源乡村过大年”等特色产品,以及“婺源乡村文化旅游节”“婺源茶文化节”等节事展现婺源民俗、民间文化特色,这都已成为国内外知名度较高的节庆活动。四是营销推广扩大品牌影响。一方面主动“走出去”,到国外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大城市和主要客源地进行宣传推介,同时,积极开展旅游区域合作,与600多家旅行社成为友好合作伙伴;另一方面每年投入近2000万元资金,借助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凤凰卫视等境内外高端媒体以及网络,以“美丽乡村、梦里老家”为题进行立体推广,在媒体上不断地掀起婺源热。四:发展成绩婺源先后荣获中国旅游强县、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县、中国生态旅游大县、国家级文化与生态旅游县、全国低碳旅游实验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等称号。2004年8月,中国最美的乡村———婺源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区。在首批命名的306个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婺源是惟一一个以全县范围被命名为全国生态农业旅游区的。2013年1月,婺源国家乡村旅游度假实验区正式揭牌。婺源的游客接待人数由2000年的12万人次,飙升至2012年的833.6万人次,增长了近70倍。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530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1.33亿元,综合收入23亿元,以旅游业为主的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4%。2011,婺源全年接待游客616万人次,门票收入1.67亿元,全年综合收入29亿元。2012年,婺源县共接待游客833.6万人次,门票收入2.14亿元,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2013年,婺源各大景区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007.5万人次,实现门票收入2.5亿元,旅游综合收入51.1亿元。五:存在问题其一,婺源地处周围著名景点的腹地,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很可能成为周边景区的旅游辐射产品,恐难以形成旅游目的地。其二,婺源旅游产品单一、产业链不完整。全县十多个重点景区中,古村落开发占了很大比重,主要以观光游览型为主,休闲、康体、会展、娱乐等旅游产品较为缺乏,产业链条有待进一步延伸。其三,“吃、住、行、游、购、娱”旅游六要素功能配套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旅游交通不便捷,旅游基础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最后,许多乡村旅游区的管理人员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旅游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