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教育基础简述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教育基础简述题1.简述古代学校教育产生的条件(P6)(1)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3)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4)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识分子。2.简述古代教育的特征(P7-8)(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3)教育阶级性出现并不断强化(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3.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P8)(1)教育的终身化(2)教育的全民化(3)教育的民主化(4)教育的多元化(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4.简述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P17)(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c.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5.简述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P18)(1)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a.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c.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d.政治经济质的决定教育体制(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政治功能)a.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b.教育可以促进民主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6.简述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P18-19)(1)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文化影响着教育的价值取向b.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的确立c.文化影响着教学内容的选择d.文化影响着教学方法的使用(2)教育对文化的影响作用(教育的文化功能)a.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教育具有传播、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c.教育具有选择和提升文化的作用d.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7.简述遗传素质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P21)(1)遗传素质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和可能性(2)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进程(3)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差异性8.简述主观能动性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P22)(1)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的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只有外部环境的客观要求转化为个体自身的需要,才能发挥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广度和深度,主要取决于其自身能动性的高低;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人不仅能反映客观环境,而且能改造客观环境以促进自身的发展。(2)人的主观能动性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所以,从个人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说,人的身心发展是通过活动来实现的,个体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9.简述学校教育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P22)(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原因。a.学校教育是有目的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这人的发展方向。b.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c.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d.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2)学校教育在人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a.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b.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0.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遗传、成熟、环境和个人实践活动,而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的环境,他对个体的发展具有特殊的意义。(1)遗传物质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物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素质仅为个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而不能决定个人的发展。(2)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的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3)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4)主观能动性是指个体积极主动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心理倾向和实际行动。如果说环境、教育是个体发展的外部因素,那么主观能动性是个体发展的内部因素。(5)学校教育是有承担责任的教师和接受教育的学生共同参与和进行的,这是学校活动中主体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做出社会性规范;学校教育具有加强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11.简述确立小学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P25)(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念与价值观;(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12.简述我国教育的基本精神(P26)(1)我国教育目的以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思想;(2)我国教育目的有鲜明的政治方向;(3)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13.简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内容(P26)(1)人的发展同社会生活条件相联系(2)人的片面发展是由旧的社会分工所造成的(3)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14.简述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P27-28)(1)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教育(2)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4)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5)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15.简述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P29)(1)双轨学制。以欧洲国家为代表,把学校分成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是为资产阶级子女设立的由小学到大学的普通学校;另衣柜时为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从小学到中等职业学校。这种学制不利于教育的普及。(2)单轨学制。以美国为代表,所有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初中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形成由下而上的连续阶梯的学制。(3)分支型学制。以前苏联为代表,在初等教育学校强调共同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4)我国现行学制是从单轨学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16.简述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P29)(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3)学生身心发展规律(4)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17.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P29-30)(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加强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6)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7)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8)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18.简述我国学制改革需要做好的工作(P32)(1)适度发展学前教育(2)完全普及义务教育(3)继续调整中等教育结构(4)大力发展高等教育19.我国小学教育发展的现状(P36)(1)小学教育普及率稳步上升(2)全面推进素质教育(3)教师队伍建设日趋完善(4)办学体制走向多样化(5)课程改革不断加深20.课程的作用(P44)(1)课程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2)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联系和交往的纽带。(3)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根据。(4)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21.简述古德莱德的课程层次理论(P47)(1)理想的课程。理想的课程是由研究机构、学术团体和课程专家提出的应该开设的课程。(2)正式的课程。正式的课程是由教育行政部门规定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我们平时在课程表中看到的课程就属于这一类。(3)领悟的课程。领悟的课程是任课教师所领悟的课程,这种领悟的课程可能与正式的课程之间会产生一定的距离。(4)运作的课程。运作的课程是在课堂上实际实施的课程,在实施中教师常常会根据学生的反应随时进行调整。(5)经验的课程。经验的课程是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实实在在体验到的东西,即课程经验。22.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P55)(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2)学科特征和性质(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可接受性23.新课程改革的理念(P58)(1)关注学生的发展(2)强调教师的成长(3)重视以学论教24.简述新型学生观(P60)(1)学生是发展的人(2)学生是独特的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25.简述新型教学观(P61)(1)教学是课程创生与开发的过程(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3)重教学过程重于教学结果(4)教学更为关注的是人而不只是科学26.简述新型教师观(P61-62)(1)教师角色的转变a.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b.从教学与研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c.从教学与课程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d.从教是与社区究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社区型的开放教师(2)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a.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b.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引导c.在对待自我上,新课程强调反思d.在对待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27.课程结构的变革(P62)(1)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初中阶段设置分科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2)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3)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4)农村中学课程要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8.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P62)(1)以学生发展为本(2)稳定并加强基础教育(3)加强课程科学性与人文性融合(4)加强课程综合化(5)加强课程个性化和多样化(6)课程法治化29.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P65-66)(1)复杂性和创造性(2)主体性和示范性(3)延续性与广延续(4)长期性和间接性30.简述教师的职业素养(P67)(1)高尚的师德(2)宽厚的文化素养(3)专门的教育素养a.教育理论素养b.教育能力素养c.教育研究素养(4)健康的心理素质31.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P70)(1)师德为先。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念,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关爱小学生,尊重小学生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2)学生为本。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3)能力为重。把学科知识、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相结合,突出教书育人的实践能力;研究小学生,遵循小学生成长规律,提升教育教学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4)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与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32.简述师生关系的内容(P73)(1)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2)师生在人格是是平等的(3)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33.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P78)(1)全面性,放宽视野,检索内容客观全面。(2)准确性,检索过程要认真细致。(3)勤于积累,检索方法要多元化,建立个人资料库。(4)善于思考,用创造性思维综合分析文献内容。34.简述教育报告的一般结构。(P79-P80)(1)引言。在引言部分,应简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