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记》的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国培)解析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学记》的教育思想及教育价值授课教师:周先进教授一、关于《学记》《学记》全文分20段,共1229个字。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体系极为完整的教育专著,比起昆体良(约35—约95年,古代罗马著名的教育家)的论著要早300多年。被奉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的“圣经”。我希望通过我的简单讲解,能够对大家研究《学记》的教育思想和价值,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二、《学记》内容架构《学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教学目的和意义(1—3段)第二部分,学制设置与管理(4—6段)第三部分,教学过程与艺术(7—8段)第四部分,教学方法与原则(9—11段)第五部分,教学心理与态度(12—14段)第六部分,教师地位与作用(15—17段)第七部分,学习方法与目标(18—20段)三、《学记》蕴含着重要的办学理念(一)对办学目标的认识(二)对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的认识(三)对教育理念的解读(四)对教学规律的认识(五)对教学弊端及其不良后果的批判3.1.对办学目标的认识1.办学目的:教化人民,养成良好习俗,以便建设国家,统治人民《学记》提出:“建国君民”的最高目标在于“化民成俗”,指出:“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又指出“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发虑宪,求善良,足以謏闻,不足以动众;就贤体远,足以动众,不足以化民。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3.1.对办学目标的认识1.办学目的:教化人民,养成良好习俗,以便建设国家,统治人民“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3.1.对办学目标的认识2.培养目标:培养高素质人才和统治者“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大时不齐。察于此四者,可以有志于本矣。”学校教育的本质就是对学生进行统治阶级意志的灌输。教师的言论代表着统治阶级的利益,必然而且必须灌输统治阶级的意志。毛泽东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现在提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就是突出了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了教育的阶级性特征。3.2.对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的认识首先,关于学校教育制度。“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汉代以后,逐渐形成了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并立的教育体制。其次,提出了确立学年编制的设想。他把大学的教育划分为“小成”和“大成”两个阶段。“小成”阶段学习年限为7年,“大成”阶段为2年。3.2.对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的认识第三,关于学校管理的具体措施“大学始教,皮弁祭菜,示敬道也;《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入学鼓箧,孙其业也;夏楚二物,收其威也;未卜谛不视学,游其志也;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幼者听而弗问,学不躐等也。此七者,教之大伦也。”新生首先学习的内容是《诗经·小雅》中的三首诗,即《鹿鸣》、《四牡》和《皇皇者华》,3.2.对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的认识第四,提出了“学不躐等”的教育思想。第五,规定了学业考核制度。“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由此可见,《学记》的作者所提倡确立的成绩考核制度具有循序渐进、智德并重的特点,反映了中国古代教育重德重智的传统。3.3.对教育理念的解读“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孔子在《论语·阳货》中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孟子在《告子》上说:“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3.3.对教育理念的解读势(生活环境、所受教育)从孔孟到《学记》都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两千多年前,《学记》就肯定了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这是难能可贵的。3.4.对教学规律的认识1.教学是师生共同完成的任务,是师生双边活动《学记》分析教与学是“学学半”的关系。首先,“学学半”是说教与学是一件事情的两个方面其次,教师虽然以教人为主,但遇到困难的时候还必须加强自学。3.4.对教学价值的认识2.教学需要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学记》认为教学是师生双边话动。“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3.4.对教学价值的认识3.思考是学习的核心教学实际上就是教学生能充分思考。教师尤其要处理好学生的“学”与“思”的关系。“时观而勿语,存其心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3.4.对教学价值的认识3.思考是学习的核心孔子曾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孟子也说过:“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韩愈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学记》还从启发诱导和学思结合的指导思想出发,提出了一系列有益的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3.5.对教学弊端及其不良后果提出了批判“今之教者,呻其占毕,多其讯言,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使人不由其诚,教人不尽其材。其施之也悖,其求之也佛。夫然,故隐其学而疾其师,苦其难而不知其益也。虽终其业,其去之必速。教之不刑,其此之由乎!”一曰“呻其占毕”。二曰“多其讯言”。三曰“及其数,进而不顾其安”。四曰“使人不由其诚”。五曰“教人不尽其材”。3.5.对教学弊端及其不良后果的批判《学记》批判了当时教学上存在的只注意背诵、灌输、赶进度,而忽视启发诱导,不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注意因材施教等不良现象。应试教育导致的恶果:抓时间、赶进度、满堂灌,题海战术。四、《学记》蕴含丰富的教育教学原则(一)启发诱导原则(二)教学相长原则(三)循序渐进原则(四)藏息相辅原则(五)相观而善原则(六)长善救失原则4.1.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现在通称启发性原则,是《学记》中最基本的一个教学原则。“君子之教,喻也。”“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时观而勿语”“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4.1.启发诱导原则关于启发诱导原则,有三点应引起注意:第一,如何启发诱导?一是“道而弗牵”;二是“强而弗抑”;三是“开而弗达”。4.1.启发诱导原则关于启发诱导原则,有三点应引起注意:第二,把握好启发诱导的时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A.学生只有经历“愤”,教师才能“启”。B.毛泽东:教授法“注重启发式,废止注入式。”C.教师的“教”是外因,学生的“学”是内因。4.1.启发诱导原则关于启发诱导原则,有三点应引起注意:第二,把握好启发诱导的时机贯彻这个原则的好处:一是“道而弗牵则和”;二是“强而弗抑则易”;三是“开而弗达则思”。结论:只有做好“道”、“强”、“开”的工作,才能达到“和(和谐)”、“易”(轻易)、“思”的要求。4.1.启发诱导原则第三,应掌握好启发诱导的度。启发也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开启学生的思维,培养建构新知识体系的能力;另一方面,如果启发用得过多过滥,学生一遇到问题就产生等待教师启发的依赖心理。4.1.启发诱导原则孔子是启发式教学的鼻祖首先,孟懿子问孝。(站在儿子的角度问孝敬父母)子曰:“无违。”“樊迟御。”就是樊迟为孔老师驾车。孔子就同他谈起了这个问题。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4.1.启发诱导原则其次,孟武伯问孝。(站在父母的角度问孝—感受)子曰:“父母唯其疾而忧。”孔子在这里意在表达以下信息:你现在也是为人父的人了,你应该好好想一想你父母是怎样牵挂你的?这又是启发。孝,就是要时时刻刻为父母担忧。4.1.启发诱导原则第三,孔子的学生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强调的是“敬”,即赡养问题。我认为孔子说这段话的深层含义,就是强调我们在奉养父母的时候一定要尊敬父母。4.1.启发诱导原则第四,孔子的学生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zhuàn),曾是以为孝乎?”一方面要保证让父母没有衣食之忧,这是最低标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要让父母亲有着快乐的精神生活。潜台词是:一个人若仅仅满足父母的衣食之虑,而没有一个好的态度(色难),那根本谈不上什么孝敬。4.2.“教学相长”原则学无止境,教也无止境“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首先,从教师方面讲:“教然后知困。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其次,从学生方面讲:学生从老师的教中获得知识,但需要自己刻苦钻研、努力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学然后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3.循序渐进原则“学不躐等也”,“不凌节而施”“循序渐进”:“系统性”“量力性”“适时性”“因材施教”4.3.循序渐进原则第一,循序渐进及系统性原则要求。“学不躐等”“温故而知新”4.3.循序渐进原则俄国十九世纪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乌申斯基在论证教学的系统性时曾说过:“当然,只有本着事物自身的合理的知识体系,才能使我们有充分的可能来掌握知识。一个人的头脑如果充满了许多零碎而不联系的知识,就会像杂乱无章地堆着各种东西的仓库,这里连仓库主人也什么都找不到。至于一个人的头脑中只有体系而无知识,就像商店一样,它的每个柜子都贴着东西的标签,但是柜子里是空的。”A.教学一定要按照教学规律进行,否者就会“杂施而不孙,坏乱而不修”。B.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能一味灌输知识。4.3.循序渐进原则第二,循序渐进及量力性原则要求。“不凌节而施”汉代郑康成解为“不凌节,谓不教长者才者以小,教幼者钝者以大也。”孔颖达解为“不凌节,谓年才所堪,不越其节,分而教之,所谓孙顺也。”4.3.循序渐进原则第三,循序渐进及适时性原则要求。“当其可之谓时”,这是孟子所说“时雨化之”的“时”。不合时机的教育,必然是“勤苦而难成”,达不到教学的预期效果。所以,《学记》提出“不凌节而施”的要求。4.3.循序渐进原则第四,循序渐进及因材施教的原则要求“不凌”就是教学不要超越学生的学龄阶段和实际情况。《学记》主张“幼者听而弗问”,原因就是“学不躐等也”。“良冶之子”之所以“必学为裘”,“良弓之子”之所以“必学为箕”,“始驾马者”之所以要“反之,车在马前”,都是说明要在“节”的限度以内循序渐进而不“凌节”的意思。《学记》反对“言及于数,进而不顾其安。”4.3.循序渐进原则捷克近代教育体制奠基人夸美纽斯曾说过:教材讲解要注意一贯性和连续性。梁启超讲得更通俗:“求学譬如登楼,不经初级而欲飞升绝顶,未有不中途挫跌者。”“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4.3.循序渐进原则孔子非常注重顺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第一,二人问“行”。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4.3.循序渐进原则第二,三人问“仁”。A.颜渊问仁(对内),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斯语矣!”B.仲弓问仁(对外),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4.3.循序渐进原则C.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谨慎,难于说出)。”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司马牛“多

1 / 90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