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与城市更新——从“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对城市更新的影响说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文化复兴、产业振兴与城市更新——从“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对城市更新的影响说起陈易121南京大学,2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10093摘要:文化与城市更新已不仅是学术界,更是大众所熟知的两个热点议题。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文化复兴与城市更新一直息息相关。在对我国目前城市更新研究进展的初步分析基础上,通过对格拉斯哥与利物浦两个城市更新案例研究,介绍并总结了“欧洲文化之都”运动的经验。同时,结合“欧洲文化之都”运动对城市更新的积极作用,提出了针对我国城市更新过程中的策略建议。关键词:文化、城市更新、欧洲文化之都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我国城市更新现状概述1.1.城市更新的“多元”背景国际城市更新发展迄今为止经历了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以社区复兴、城市经济发展、社会福利需求为侧重点。战后各国的城市更新更是凸显出了不同的特征。可以说城市更新不仅仅局限于城市物质空间的重建,更包括了对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社区精神等方面的复兴。与国际城市更新多元化内涵不同的是,我国城市更新的背景更趋多元化。无论是城市化水平和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还是中部、西部地区,均在不同的社会经济背景下发生着具有地域特点、不同内涵的“城市更新”。例如珠三角的“三旧改造”、成都地区的“北改”等。1.2.城市更新的若干热点方向正是我国现阶段城市更新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多元化的现象,为规划学界带来了很多新的研究热点。首先,许多学者提出了在新时期城市更新的再认识(黄健文、徐莹,2011;王学锋、王富海等,2011)。他们分别从城市更新的动因和体制方面对城市更新路径进行了重新的梳理。其次,越来越多对城市更新制度探讨也出现在了规划编制研究领域,例如对城市更新规划编制标准的探讨等(贺传皎、李江,2011)。再次,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的研究,包括城市建设用地的调控问题(黄明华、高峰、郑骁伟,2008),土地利益攸关者治理问题(贾生华、郑文娟、田传浩,2011),以及城市存量土地调控(石爱华、范钟铭,2011)的制度化探讨都成为了当前城市更新土地问题的焦点。第四,对特殊区域的城市更新问题,如港区(罗倩倩、肖鹏飞,2010)、工业区更新(阳建强、罗超,2011)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热点。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尤其是低碳设计的引入,对城市更新研究无疑是增加了更多的时代感(伍炜,2010;赵映辉,2010)。1.3.更新的机制:无法回避的城市更新动力问题尽管对城市更新关注的侧重点不同,但是却很难回避当下城市更新的一个动力机制的问题。对比国际城市更新发展的历程,经济振兴、增加就业机会、恢复地区活力是每个发展阶段的核心内容之一。2.“欧洲文化之都”计划及经典案例2.1.“欧洲文化之都”计划“欧洲文化之都”最开始被称为欧洲文化之城,它于1983年由希腊文化部开始举办。该计划初衷是认为文化并没有如同政治和经济那样受到足够的关注,因此需要各成员国联合开展一项计划以宣传欧洲文化。“欧洲文化之城”自1985年夏天于第一个拥有此头衔的雅典开始运作。从1999年德国举办期开始,欧洲文化之城改名为欧洲文化之都。目前,“欧洲文化之都”举办国已排列到了2019年,已有39个欧洲城市获得了“欧洲文化之都”的称号。i“欧洲文化之都”是一个以倡导欧洲文化复兴为首要纲领的计划,落实到具体的举办城市则是其城市更新改造运动。对于举办城市来说,要竭力挖掘自身的文化资源,重塑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最终推动城市的复兴。欧洲文化之都已经成为一种以文化促进城市更行的成熟模式。尽管从内涵上它仍然是文化复兴,但是最终体现仍是落实在城市经济、社会、空间上的复兴与繁荣。2.2.格拉斯哥与利物浦经验“欧洲城市之都”有两个较为经典的案例,英国的格拉斯哥和利物浦改造运动。格拉斯哥历史上是苏格兰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和重要的外贸口岸,也是英国最重要的交通枢纽之一。造船业、火车制造业等重工业曾经是这个城市的支柱产业。然而由于重工业的迅速衰落,这座城市在20世纪七十年代彻底陷入谷底。它在英国公众的心目中成为了经济没落、环境低下、犯罪率高居不下的代名词。而1990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让其脱胎换骨,重回公众视线。在这个过程中,格拉斯哥成立了一个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的半政府机构,主要目的就是希望通过文化引导的旧城改造更新。从而吸引人们回到格拉斯哥居住、工作、甚至旅游。并通过对港口文化的复兴重塑城市的进取精神、培养市民的自豪感、城市的凝聚力。这也就是著名的格拉斯哥行动计划(GlasgowAction)。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格拉斯哥通过充分地发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成功地重建了城市的新形象。大量老旧的城市设施在旧城改造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并注入了新的功能。很多失去原有功能的传统船舶工业厂区逐渐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大量新型文化办公建筑群和高档住宅。城市综合体项目成为了活跃地区经济的重要推动力。五星级酒店、餐馆、酒吧、购物场所、豪华住宅等取代了原有的旧公建。很多旧工业建筑甚至成为了城市文化活动空间。在城市物质空间改造的同时,大量文化艺术活动也如火如荼的展开。短期展览、社区艺术项目、竞赛活动都极大地提升了文化在市民心目中的地位了。诸多代表本地文化精神的传统、风俗又被重新挖掘出来,形成了一种新的城市文化。随之而来的是,人口回流与经济振兴。众多著名的跨国公司开始在格拉斯哥设立区域总部。生产性服务业,如酒店业、会展业开始复苏。1992-2000年.约有102个项目在格拉斯哥落户,为城市直接创造了2万个职位。1993-1998年格拉斯哥经济产出增加39.9%,商业服务业在1991-2001年间增加38%。从1993年到2001年,格拉斯哥GDP占苏格兰GDP的比重从14.8%增加了16.5%。该市每年要比其他任何城市多贡献十几亿英镑给苏格兰政府。格拉斯哥1990年获得“欧洲文化之都”的头衔,1999年获得“不列颠建筑与设计之城”的称号。1991-1998年到格拉斯哥的英国游客数量增加88%,1991-1997年到格拉斯哥的国外游客增加25%.另一个重要案例是2008年欧洲文化之都——利物浦。利物浦位于英格兰西北部通往大西洋的出海口。曾经是英国最重要的远洋运输港口。和格拉斯哥一样,利物浦在20世纪中期开始经历衰败,变成了政治极端主义的温床、犯罪之都、闹事之都,成为欧洲最贫困城市之一。“文化立市”成为利物浦发展的主线。可以说2008年成为了利物浦脱胎换骨的转折点。大规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七千多场活动成了城市复兴的前奏,利用包括港口兴衰的历史故事、甲壳虫乐队等重要历史文化资源以及城市固有的水景进一步带动城市复兴。利物浦现在的新名片是“文化之城”。这里的居民开始变得更加热爱文化艺术,博物馆和画廊参观人次增加了10%。利物浦的“发展与投资伙伴”计划为城市更新、文化复兴提供了动力。城市通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将荒废多年的阿尔伯特船坞,已被整修一新,5座巨大的仓库被开发成了摄影棚、博物馆、餐馆、书廊和商店,船坞本身被用来停靠游艇。利物浦众多的博物馆里,除沃尔克、泰德艺术馆有不少珍藏外,海事博物馆、生活博物馆和甲壳虫乐队纪念馆则因与现实和历史紧密相连而格外吸引人。通过吸引房地产商,投资7.5亿英镑改造市中心商务区。2004年投资增长了25%,就业机会新增1800多个,人均收入增加了10.9%,就业机会新增1800多个。当巨大的钢铁蜘蛛等艺术品出现在街头时,人们都为之震惊——利物浦,又重新回到了世界的舞台。3.“城市文化之都计划”对我国城市更新的借鉴作用3.1.文化:新的城市更新驱动力正如很多学者所提出的,我国的城市发展已经从“增量扩张”转向了“存量挖潜”(石爱华、范钟铭,2011)。相比较新城建设、新区建设,城市更新的成本无疑是比较高的。因此,探寻城市更新驱动要素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从广东推行的“三旧”改造可以看出,经营好老城区,让旧城“活”起来是关键!从“欧洲文化之都”:的经验可以看出,文化(虽然不是唯一)已经成为了城市更新核心驱动力之一。格拉斯哥与利物浦都牢牢把握住地域文化中的“历史文化”符号和“国际化都市需求”两大要素。一方面可以有效形成城市文化的凝聚力,增强居民自信心;另一方面形成吸引力,无论是对外来投资还是游客等等。而这种心理认同感和归属感正是文化对于城市发展、城市更新驱动的关键所在。1.1.文化推动城市更新的一般路径如果采用文化要素驱动城市更新这一发展路径,那么一般包含了对城市(地区)发展现状的若干假设。首先城市或某一个片区在区域中角色的缺失,而这种缺失有可能是因为自身发展出现了障碍,也可能是周边区域的快速发展造成了该地区的相对“滞后”。其次,也正是由于区域角色的缺失造成了定位模糊与识别性模糊,导致了城市空间场所精神的模糊。许多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目前都存在这个问题,不得不说这在城市发展中是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因此,文化引导的综合城市更新路径一般的路径是通过城市文化识别性的构建,形成广泛的文化认同与外在形象认知改变,进而促进旅游的大量导入、投资吸引、经济产出与就业增加(图1)。上海的新天地则是这一路径的完美体现。图1文化推动的城市更新路径1.2.城市更新的文化驱动策略选择(1)策略1:依据触媒理论,通过引擎项目拉动城市更新“城市触媒”(UrbanCatalysts)的概念ii是一由美国学者韦恩·奥图(WayneAtton)和唐·洛干(DonnLogan)在《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一书中提出的它是指城市化学连锁反应,触媒的目的是促使城市结构持续与渐进的发展。最重要的是该触媒并非单一的最终产品,而是一个可以刺激与引导后续开发的元素。针对城市开发难度大、潜力同样大的片区,对于真正的投资者和开发者更愿意根据开发意愿以及开发能力的大小,选择通过引擎项目引爆地区开发。在具体实施中,引擎项目往往会是原有的历史建筑改造。当然,这种改造是十分谨慎的。引擎项目的选择必须小心地对历史资源进行挖掘开发,拼贴恢复原有城市肌理,维持现有功能仅对风貌进行修缮。也就是所谓的“修旧如旧”。在此基础上,再根据引入具体项目的功能进行功能性植入。(2)策略2:历史保护、文脉传承与时代性结合历史保护与文脉传承往往是城市更新中无法回避的问题,待更新地区的现状虽然较为破败但又往往富有地方特色,甚至在延续文化方面具有“唯一性”。毫无疑问,在这种状况下,必须严格历史风貌保护、控制开发建设。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城市更新地区(这要与历史保护街区区别开来)肯定不是简单的保护,而是需要对它进行“活化”利用,促进城市的发展。地区文化识别性的构建建立广泛区域文化认同凸显地区的文化识别性地区公共领域的再造吸引居住者吸引旅游者吸引企业家吸引投资商增加就业因此在挖掘现有资源,提升片区文脉特色的同时,富有时代感的功能引入非常关键。从目前国内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的城市更新成功经验来看。更新的本身除了保护城市的肌理外,更要符合当下人们生活的需要。也就是我们在前面提到的关于城市更新的第三个阶段问题。(3)策略3:倡导针灸疗法,利用“精致空间”激活城市空间目前对城市更新,尤其是开发束缚较大的地区,存在着一种观点——针灸式疗法。通俗一些就是,由于市场不确定因素和现状的复杂条件,在尚未明确整体开发思路的时候,从保护的角度,尽量“少折腾”。采取局部空间改造的方式,通过功能植入、事件策划、文化促进的方式,推动街区的更新改造。对于一些具有深厚发展历史的城市,尤其是“自下而上”“柔性经济”突出的地区这一策略非常现实。在长三角、珠三角,一方面城市历史较长,旧城改造难度大;另一方面民营经济发达,土地整理的成本极高。在这种状况下,更应该提倡“小”、“快”、“灵”的开发策略,对于开发改造难度小,同时不具备典型历史风貌的片区,通过新功能、新产业的注入,采取更加积极、灵活的方式重塑片区活力。(4)策略4:物质空间改造与事件策划并重,积极推动城市文化品牌塑造正如利物浦的案例介绍中提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利物浦先后举办了七千多个节事活动。事件策划在城市更新过程中,起到了彰显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作用。单有城市的物质空间改造还不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