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掌握《周礼考工记》背景、内容及其影响;“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考工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对周朝城市建设经验的总结。周代城制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文化的精髓,都城的规模、形制要按礼制的等级,城市布局方正严整,讲求秩序、体制、等级、尊卑等,对中国古代政治统治中心性质城市的城制有重要影响。2、掌握曹魏邺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布局特点,①统治中心建设的一座新城。②平面呈矩形,分为南北两部分。③北部为宫城,大殿位于城市中轴线正中,前朝后寝格局,设有王室专用园林。④南部划分若干正方形坊里;城中有三个集中的市以及手工业作坊。规划影响:①继承了古代的城与廓、宫城与外城的区分,且功能分区更为明确,宫城和坊里不穿插;阶阶级对立等级森严,三台防御。②道路正对城门,干道丁字相交于宫门前,首次中轴线对称布局的方式由宫城建筑群扩展到整个城市;③宫殿部分建筑严整,前为政务机关,后为起居用房,宫城内的园囿与防御功能结合(前朝后寝)。④是中国古代第一个比较全面体现礼制思想的都城,在规划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3、了解古代南京城市规划布局的特征、城市发展的演变过程与动力机制Ⅰ概况:明南京就-六朝建康,南唐金陵;北宋在金陵设江宁府治,南宋时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元朝末年朱元璋设应天府;明初朱元璋统一全国,定都开封为北京,应天府为南京,后废开封,定南京为京师;后来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朱元璋死后明成祖迁都北京,南京为留都。Ⅱ城市格局: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我国典型的不规则形都城①外城:外城主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范围东北达江边,东包括钟山,南过雨花台。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②应天府城:应天府城即现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巨石条为基,城墙坚固,是我国古代最坚固宏伟的城墙;应天府城内分为皇城、居民市肆、西北部军营三区。③皇城:皇城在城东南部,呈方形,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布局制度而,有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太庙和社稷坛,主要宫殿在一条轴线上,正对宫城北门。(前朝后寝)④街巷制、市肆区及其他:应天府城内有规则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秦淮河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心,主要是自发形成,布局不规则;南京采取街巷制,以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业划分居住地带;宗教建筑很多。Ⅲ建设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城市环境优美,山水相融。4、掌握唐长安、洛阳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隋唐长安的地形与规模: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大的城市,也是古代全世界最大的城市。Ⅳ城市总体布局:城市呈规则方形,东、南、西、北各设三门。包括宫城、皇城和外城,全城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以宫城正门为起点,一直延伸到外城南面正门;横轴在朱雀门和承天门处与纵轴线丁字相交。①皇城:在城市居中偏北部,内设文武官府、社稷坛、宗庙、官营手工作坊以及驻军;皇城外东、南、西三面是居住坊里,北面是禁苑。祖庙与社稷坛在皇城内左右,完全合乎“左祖右社”的城制。②宫城:位于皇城的北面,与皇城间有宽阔道路相隔,由太极宫、东宫、掖庭宫组成,主要宫殿座北朝南;③宫城外:东北方建有大明宫,称北内;皇城的东南外还有供王子居住的兴庆宫,称南内。④外城:在皇城和宫城的东、南、西三面,三包围着皇城和宫城,城北主要是戚里,城南主要为闾里。Ⅴ道路系统:包括城市干道和街坊内道路两个系统,成严整的方格网系统。①城市干道——通向城门的主要干道,宽度大于其他道路,超过实际需要;②街坊内居住坊里道路——为一字形或十字形;③市场内的街道宽度相对小,石子砌筑,两侧有排水明沟,沟外、沿店铺还有人行道;④道路路面多为泥土路面,少数地段发现砖瓦碎块填铺,两侧植行道树,设有排水沟;⑤东城和城墙平行,筑有夹层,夹城专供皇帝使用。Ⅵ坊里:里坊制是一种古代城市居住管理模式,体现在形式上和管理制度上。唐长安分为109个坊里,有五种规模,主要是由干道划分形成的;城市有严格的管理制度,夜晚宵禁,管理居民日常出行。设街鼓,日出开坊门,日落时击鼓避坊门。一般居民住宅条件很差,在府第、寺庙之间,甚至一些低级官吏和知识分子也很差。*坊里面积很大,原因:①坊里的划分完全是由干道网决定的;②为了便于统治管理。Ⅶ市肆:东西干道南设置东市和西市,设围墙;市场有通往全城的河道,通往渭河、黄河,便于商品运输;市场内按行业集中,市内以商品交易为主,也有店铺与手工业作坊在一起,一般作坊为家庭手工业,分散在各坊里内;但这样大的城市只有两个集中的市,反映商业不够发达,市民和市的关系不太密切。Ⅷ水系和绿化:全城引水分东西二区,城市水系主要为饮用,同时在园林绿化上的意义很大。Ⅸ城市的规划思想及其影响:①隋唐长安是继曹魏邺城后的、按规划在平地上建起来的大城市,并按照一定的意图进行修建,是古代严整布局的都城的典型,采用严格坊里制便于统治人民,道路突出宫殿;②隋唐长安符合《周礼·考工记》中的王城城制要求,规模、道路宽度、坊里面积都大得惊人,反映了当时大一统的强大威力,也体现了当时先进的工程技术水平;③隋唐长安的规划对以后国内外的城市规划有较大的影响,如隋唐东都洛阳、宋代东京汴梁、日本的平城京、平安京等都是仿长安城的布局。1.隋唐东都洛阳:(规划仍由宇文恺负责,所以与长安有很多相似之处)2.Ⅱ城市规划布局:先修宫城和皇城,皇城南面正门正对中轴线,但受原有县城影响,坊里区向宫城皇城以东发展,从而形成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主轴线也偏于一侧的不对称布局,全城基本方形,西南角因河道城墙有所弯曲,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城门的位置也不对称,各城门之间也不对应。3.Ⅲ皇城和宫城:皇城宫城位于全城西北角,宫城位于皇城北部,地势较高,宫城近似方形,南北稍短,东西稍宽,皇城和城内,分布着各街署。4.Ⅳ坊里:洛河将城分为南北两部分,共107个坊,都位于平坦地区,它的划分和形状均方正规则。5.Ⅴ道路系统:道路为方格网路,由于整个城市布局不对称,道路网也不完全对称,宽度比较适应当时市内交通需要,没有过多浪费用地,使城市布局更为紧凑。5、掌握宋代开封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Ⅱ城市平面布局:开封有三套方城(罗城、里城、皇城),三重城墙,平面形状并不方正规则。①最内为皇城,又称大内,居城市中心,内建宫殿为皇室办公、所居服务;四面开门,这种方式影响了金中都、元大都,由大殿延伸到南正门的轴线成为城市中轴线的起点。②第二重为里城,不规则矩形,有宽阔的城壕;南、北面三门,东、西面二门,城门设瓮城;里城内主要布置衙署、寺观、民居、商店、作坊等。③最外为罗城,又称外城,呈不规则的方形,有宽阔的城壕;主要作防御之用,罗城水旱门共20个,城门设瓮城,上建城楼、敌楼。④开封的三套城墙、三套护城河是逐渐扩建的,反映方式的防御要求,城墙的修筑非常牢固,城内河道较多,号称“四水贯都”,对城市布局和发展有一定的影响。Ⅲ道路及河道系统:城市干道系统以宫城为中心,正对各城门,新城井字形方格网,主要是由于城市是逐渐发展扩建形成的,街道普遍比长安洛阳窄,道路宽度分为主要道路、次干道、一般大街三类;城内和四周有四条河道,汴河和五丈河形成了市内几个商旅交通最繁盛的地区,由于河道多,桥梁也很多,成为城市景色的主要部分,主要交通工具是大车、人力车、畜力车。Ⅳ市肆街道面貌:汴梁没有固定的“市”,商业与全城居住区混杂,商业与道路结合,沿街开设各种店铺,形成商业街,住宅、商铺、作坊临街混杂而建;城内也有集中交易的市,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城市手工业大多建立在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基础上;城内还有一种瓦子,集中着各种杂技、游艺、茶楼、酒馆,附近还有妓院,都接近闹市或城门外。Ⅴ居住区与居民生活:居住地段分为许多坊,这些坊只是地段的名称和行政管理的单位,说明开封已不是严格封闭的坊里制度;街巷间距较密,建立了完整的防火制度,按地段建立了消防瞭望的望楼;开封市全国的文化中心,建有许多学府、书馆;城内宗教建筑很多。①街巷制:中国古代城市的街巷制布局形式大体从北宋开始沿袭下来。②主要原因:社会发展到北宋时期,商业和手工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市民生活与城市经济繁荣、活跃,而传统集中设市和封闭的里坊制管理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发展的需要。Ⅵ城市绿化和公共设施:开封因地势地下,有完善的下水系统,常因洪水泛滥受淹,所以城外汴河有堤,还有水利工程引入宫城绿化用水。Ⅶ开封规划特点及其影响作用:①开封在中国古代都城规划建设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是封建社会中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抬头。②开封城面貌体现市民世俗生活和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直接反映了当时支配社会生活的主体发生改变,市民成分发生的变化,城市物质内容发生变化,出现了繁荣的商业街和夜市、街巷制的居住形式等,三套城墙、宫城居中、井字形道路系统等对以后都城的规划影响很大。6、掌握元大都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Ⅱ城市规划:①选址在金中都北面偏东处,有三套方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外城呈长方形,北面两门,其余三面各三门,城桓周围环绕设护城河;皇城位于城南中央,宫城在皇城内偏东部、全城的中轴线上。社稷、太庙分别位于皇城西、东,市位于皇城的正北面鼓楼一带,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传统规划制度。②干道系统由城门引出、垂直相交,基本呈井字形,整齐方正。南北向道路贯穿全城,东西向道路受海子和皇城的阻隔,形成若干丁字街,皇城同各城门口和干道之间联系方便。③城内主要供水河道有两条,一条是漕运系统,一条是宫苑内用水系统;城市排水工程做得很好,南北主干大道两旁有用石条砌筑的明渠,将废水通过城墙下预先构筑的涵洞排出城外。Ⅲ规划特点及影响:①继承了古代都城的传统规划手法——三套城墙和中轴线布局,而且城墙形式更加规整、轴线对称更加突出;②规则宫殿与不规则的苑囿有机结合;③完善的上、下水道系统;④城市的规划建设始终有周密的计划和安排,专人负责从选址、勘测到修筑下水道,再营建宫殿;注重交通的畅通,使水陆交通干线上的城镇得到较大发展;多民族文化繁荣并存,在城市规划上有不少创新实践;中西文化交流水平进一步提高。7、掌握明代北京城的布局特征及其对古代中国城市规划的影响;Ⅱ明代北京的改建: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清代沿用并有所增修①规模与形制:具有京城、皇城和宫城三重城墙,其中京城又包括内城和外城;皇城在京城中,包括三海及宫城,左右设有太庙及社稷坛;宫城在皇城中,布局严整,开四门,“前朝后寝”形制;外城又称南城,位于内城以南,又称外罗城,大片市肆及居民区。②特点:1°明代北京城市布局具有封建社会后期城市布局的典型两重性,既继承发扬历代都城规划的传统,成为我国城市传统规划建设的典型代表,又注重因地制宜,具有自发形成的特点,表现出较大的灵活性;2°都城以宫城为中心,符合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传统城制进行功能分区;3°在城市布局艺术方面,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运用了强调中轴线的手法,造成宏伟壮丽的景象;4°城内街道基本是元大都的基础,采用棋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出现了不少丁字街;5°居住区在皇城四周,坊只是城市用地管理上的划分,不是有坊墙坊门严格管理的坊里制,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及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市民;6°城市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后定期交易的市,利用大型庙宇形成集市;7°城市水系基本沿袭元大都,一般居民饮用水多为掘井取水,下水道系统为明代整修的砖砌工程。Ⅲ清北京的变化:清北京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