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大学生问题研究摘要: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高等教育收费制度改革以来,贫困大学生问题作为一种凸显的社会现象,成为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国家和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之一。贫困大学生是校园里的弱势群体,增进对贫困大学生的了解,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创建和谐校园,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我国贫困大学生问题主要是社会大环境的历史性制约和高等教育改革中的制度缺陷影响造成的,个体原因不占主要地位。由于转型期产业结构的调整、区域发展不平衡、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等因素,造成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家庭的收入逐年拉开了距离,有3000万贫困人口仍处于极度贫困状态,继而高等教育筹资体制又全面实施招生并轨、收费上学,昂贵的学费使贫困大学生现象变得更加突出。一、研究背景中国高校贫困生问题开始出现始于20世纪80年代,而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凸显,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特别是在1997年高等院校全面实行并轨招生,高等教育实施全面收费之后。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高等教育一直实行的是“单轨制”的全国统一的“免费+人民助学金”模式,学生在校的学习费用全部由国家包揽,学生及其家长无需为上大学的经济问题而担忧,这一时期基本生不存在高校贫困生问题。但是,到了20世纪80年代,高等教育逐步实行了公费生与自费生并存的“双轨制”,开始对大部分学生实施免收学费,对另一部分学生实行收费政策,由此拉开了高校经济困难学生的入学难和读书难的序幕。从1994年开始,我国高等教育逐步实行并轨招生,1997年全面实施招生并轨、学生交费上大学、自主择业的政策,实行不再区分国家任务和调节性计划的招生制度。特别是从1999年起,全国高等院校都极大地扩大招生数量,高校的在校生逐年大幅度增加。与此同时,高校的贫困生人数和占在校生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经济困难以及其他各方面不良因素严重影响着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高校的贫困生问题逐渐成为一个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二、研究内容论文围绕题目“贫困大学生问题”全面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与之相关的重点问题,切实了解当前贫困大学生的现状,深入了解贫困大学生的分布状况、学习状况、生活状况、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状况。三、研究的现实意义1、有助于我国政治和社会稳定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于经济不发达、自然灾害严重等地区的人群,以及城镇失业下岗人群,这些人们认为接受高等教育是弱势群体向社会上层流动、改变贫困现状的最主要、最便捷、最合理甚至是唯一的渠道。因此,贫困大学生的家庭教育普遍希望通过子女上大学来改善家庭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越是经济经济艰难的家庭,越迫切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但是高等教育实行并轨招生和缴费上学后,每年数千元的学费和生活费远远超过了这些家庭的支付能力,大大超越了他们的承受极限。当前是我国经济体制转型的关键时期,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社会及政治稳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大学是社会政治气候的试风标,大学生是社会最为敏感的群体。高等教育并轨,实行缴费上大学,在很大程度上触及了他们的切身利益,使部分贫困大学生本能地对社会怀有一种负面态度。他们因家庭的过度拮据、生活的困苦无助以及心理上的焦虑抑郁,面对未来迷茫悲观,由此引发了他们对社会和改革的不满,在社会适应等方面出现一系列问题。调查显示,近20%的贫困大学生因为贫困和贫富悬殊而对社会持悲观、否定甚至极端的态度。同时,贫困大学生问题会直接或间接的引发越来越多的家庭和社会问题。因此,各级政府要采取措施,在设法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同时,要协调高校从多方面关心并帮助贫困大学生完成学业。社会各界也要更多的关注给他们,给予更多的关怀。只有各界共同关注贫困大学生问题,才能更快更好的解决问题,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体现党和政府对每个公民的关爱,从而维护政治和社会稳定。2、有助于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贫困大学生问题给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经费、教学秩序、教学管理、教育质量等方面带来了诸多的重大负面影响。首先,全面解决好贫困大学生问题,可以很好的缓解办学经费的压力,把有限的经费更多的运用到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去。加快学校的发展,从而更好地推动高等教育健康的发展。其次,有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是高校的生命线,教育质量的最终评价靠学生的综合素质来体现。但由于经济上的困难,会给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带来十分不利的影响。贫困大学生由于经济高度困窘造成身体上和心理上的非健康状况,势必影响他们成才,缺乏在当今竞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的适应力和竞争力。贫困大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四分之一,比例相当高。因此,解决好他们的问题,使他们能身心健康的安心学习和成长,是高校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的重要课题。然后,有助于减轻高校育人的难度,解决学校管理中一些棘手问题。贫困大学生现象给高校的学籍管理、经费管理、日常行为管理、后勤管理等多方面的工作带来了诸多问题。如:为建立激励机制和竞争机制,不少高校在学籍管理中实行了留级和跟班试读制度,并需交纳一定的培养费,贫困生遇到这种情况,学校就十分为难:如果实行,无疑给贫困生雪上加霜,加重家庭经济困难;如果不实行,没有做到公平的一视同仁,这就使学校的制度难以实行,阻碍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因此,解决好贫困大学问题,将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顺利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奠定坚实的基础。3、确保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家庭经济困难给高等教育机会均等造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一是畏于大学高昂的学费,贫困家庭子女过早辍学或过早放弃深造的打算,使一部分成绩较好的学生不能通过接受高等教育改变自身和家庭的命运;二是经济困难学生在选择学校和专业等方面受限制,放弃自己喜欢的学校和专业,选择收费标准相当低或者有政策性补偿的院校和专业;三是农村仍受教育问题上重男轻女的现象,高校贫困生现象必然会加剧这种性别不平等;四是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人们对子女就学的经济承受能力的不同,因此在求学的普遍性、学校和专业选择的自由度等方面产生了差异,有可能导致区域性、群体性的高等教育机会不均等。九百年前创办世界上第一所意大利人波洛尼亚说:“大学大学,大家来学”,这是目前最流行也最贴切的经典定义。近十年来,大学成了新一代人必须走过的一个人生历程、一个台阶。对于有知识者,大学是精神与科学的圣地;对于普通老百姓而言,大学更是命运与财富的圣地。但是对于中国众多的贫困人口而言,“大家来学”却显得困难重重。从表层上看,贫困大学生问题是一个经济困难家庭的子女能否上大学完成学业的问题。从根本上分析,是低收入人群能否获得高等教育权的问题,是关系到我国教育为什么来教育人的问题。总体而言,随着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但还有相当一部分人刚刚解决温饱问题,有的甚至连温饱都没有解决。因此,显著的贫富差距反映在大学校园中就有了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大学生。就贫困生而言,从纵向比较,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但是,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从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横向比较来看,他们比其他大学生的生活要窘迫得多、艰难得多,随着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在普通百姓的心中深深扎根,拥有更多的知识和技能是人们迫切的愿望。人们已充分认识到受教育程度与未来的收益高度相关,希望接受高等教育。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己任的高等院校,培养什么人,不仅是高等院校关心的事,也是广大人民关心的事。社会主义制度决定了社会主义大学是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服务的,享受高等教育是每一位社会公民的权利,而绝对不是富人的特权。正因为如此,江泽民同志在1999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郑重提出:”各级政府要为受教育者提供尽可能的教育机会,尤其是要重视欠发达地区和人群的教育问题,重视对贫困地区、贫困生、贫困家庭的教育资助“,各级政府也采取了许多措施,多次强调并要求高校解决贫困大学生入学和生活问题,确保每一位学生都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四、贫困大学生的学习状况1、教育不平衡导致基础欠佳贫困大学生多来自于贫困地区,教育相对落后,导致贫困生的基础比非贫困生差,加之大学期间沉重的学习负担和经济负担、心理负担着三重压力,贫困生在学习上要获得满意的成绩,通常要付出比常人更多的辛劳,需要坚强的意志力。2、经济压力大,学习困难学习基础差,已使贫困生处于劣势,而他们的经济压力有比较大,为生活所迫,在校内外参加各种勤工助学活动已经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有些学生要花费更多地时间,忙于勤工俭学,甚至在课堂上也很难专心致志,这对学习的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习。3、学习态度良莠不齐由于家庭经济困难,他们的学习压力也较大。当经济负担变成思想包袱后,贫困可能会使学生的生活目标变得急功近利,甚至悲观消极,丧失学习动力。重庆医科大学表明,越15%的贫困生由于贫困而辍学,7.5%的贫困生感到学习动力丧失。五、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贫困大学生心理是比较健康的。他们质朴、热情,具有年轻人的朝气和勃勃生机;敢于竞争,学习刻苦,奋发图强,有强烈的求知欲,有较强的意志力、能力和耐受力,能适应群体、社会和学校环境,能正确认识自己,拥有完整的人格和自我意识,对人生和前途有信心,能够自我控制,独立地思考和冷静地处理问题,但他们的心理负担会比非贫困沉重,还有很多贫困大学生心理上存在种种不同程度的问题,严重的发展为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六、不健康行为的主要表现1、强烈的自卑感,以及在这种心理影响下的敏感多疑。2、过重的焦虑感,通常表现为自尊心损伤、自信心丧失、失败感和愧疚感引起的忧虑、紧张、失望、不安、恐惧、焦急、羞愧等消极感受。3、过度的自尊心,具体表现为既不向别人卑躬屈膝,也不允许别人侮辱或歧视自己。4、较重的妒忌心理,一般而言,贫困生由于看到其他同学家境富裕、生活快乐而容易产生一种难受、不满、埋怨、愤恨情绪。5、不合群、虚荣心、盲目攀比、消极的依赖心理等。结束语: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俗语虽是这么说,但是,就贫困生而言,国际、社会以及每一个人都应给予他们援助,因为每一位学子都应该享受接受高等教育的平等权利,做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国家建设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