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7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要内容提要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2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5明清时期地区性封建统治中心城市7.6明代的军事防卫城市7.7明清时期的一般府州县城市7.8明清时期的工商业城市7.9明清时期的市镇7.10明清时期的边疆地区城市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7明清时期的城市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1.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①明清时期长期社会稳定,给经济发展提供有利社会环境。②明清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工农业生产的措施。③继承宋代以来的“重内虚外”的统治政策,从外延式扩张向内聚式发展,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提高。④由于农业、手工业生产的进一步商品化,商业随之繁荣,明清时期在地方性商业以及异地商业方面都有很大的发展。⑤明清时期达到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发展的顶峰,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和早期工业化发展,受封建思想影响,发展缓慢。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1.2明清时期的城市发展①城市人口规模扩大。②城市经济职能大大增强,表现在各级行政中心城市经济职能的增强和专门工商业城市的发展。③城市人口的增加和经济职能的加强刺激明清时期大的区域性都市不断成长。④明清时期是市镇迅速发展的时期,新兴的市镇蓬勃发展,区域城镇系统不断完善。⑤明清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历史上统一时间最长的时期,城市分布地域较以前有明显的扩展。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1.3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①明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明朝——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统治明朝建立。明朝在城市建设上有三个显著特点:修筑城墙:以防止外来的侵略,明朝初年全国曾出现筑城高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谋士朱升之的建议保存到今天的古城墙、城垣——多为明初所建修建王府或王城:在城市新建或改建王府或王城,如开封府的周王府就是在宋代宫城的旧址上修建而成的;即使在一些府州城市也修建王城,这种王府或王城规格上次于都城的宫城,布局完全按照王城前朝后寝的规则和轴线布局方式。明代中期加强边防重镇和防御城堡的修建。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1.3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②清代城市建设的总体特征清朝——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清朝城市建设特点:在清代初期由于统治尚不稳定,城市建设较少,都城及宫殿完全沿用明朝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在清代有了一定的发展,城市的票号、典当活跃,这些对城市建设有一定影响。清代由于统治阶级制造民族矛盾,在一些重要的府州城市往往另建有单独城墙的设防城堡,驻扎八旗兵的兵营城——满城。7.1明清时期的社会经济及城市概况7.1.3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③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明清时期在城市建设的其他情况:城市园林兴盛,在江南地区尤为集中;明清时期的城市一般都有规划,城市集中居住封建官僚、贵族、地主、商人,并有一些为他们的生活服务的劳动人民;明初海外贸易再次繁荣,促进了沿海城市的发展,中后期贸易衰退;封建社会城市经济有较大发展,在全国出现了大量的商业、手工业城市,原有城市的城区由于经济的发展,城垣内的用地不足,往往在城门外,形成新的地区,称“关厢”。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7.2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7.2.1明清时期城市分布的地区差异①长江中下游地区为经济最发达的核心地区,包括淮河以南的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②次发达地区包括两类,一是华北地区,包括直隶、山东、河南以及山西东部、苏皖二省北部;另一类地区包括南方的长江中、上游地区和东南沿海、华南东部。③不发达地区为衰落停滞的西北地区和发展起步的云贵地区以及华南西部。④落后地区为新开发的边疆地区,包括新疆、东北、蒙古、青藏以及台湾等地。7.2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7.2.2沿江、沿运河城市轴线的兴起和沿海城市的停滞①长江下游地区成为全国经济中心,而华北、长江中上游、东南沿海及华南等地区成为除长江下游以外的主要经济区域,各区域的经济联系均以与作为中心的长江下游地区为主。②社会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意识随着经济中心的南移,长江下游地区经济的中心地位最终确立;二是随东北等政治势力(如契丹、蒙古、女真)的崛起导致政治中心北移,出现政治军事中心在北方而经济中心在南方的情况。③长江中上游地区成为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重要的经济区。④海外贸易出现短暂繁荣,广州、泉州、宁波、扬州等城市出现短暂繁荣和发展。7.2明清时期城市的地区分布7.2.3边疆地区城市的发展①西南、东北、新疆、蒙古和青藏等边疆地区,发展起步慢,但速度较快。②云贵地区属于开发较早的边疆地区,区域中心城市逐渐发展,经济职能增强,如昆明、贵阳、大理、临安、遵义等。③明代新疆地区新建城市较少,均在原有城市基础上发展起来,出现一批商业城市,如喀什葛尔、库车、喀拉沙尔。④明代东北的辽东行都司,是明代东北城市发展较快的地区。⑤明代时期蒙古地区的城市发展主要集中在长城沿线附近。⑥明清时期发展变化较小的边疆地区为青藏高原和台湾。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1发展历史明代初年(1378年)的都城,1421年迁都北京。南朝时期在此建都;唐朝在此建畀州,南唐以畀州为都城,称为江宁府;北宋在此设江宁府治,南宋又改称建康,作为行都。元朝末年朱元璋在此设应天府;后朱元璋统一全国,便定都于此;由于不便对北方边防管理,在明朝初年又迁都北京。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2明清南京城发展的五个阶段①定都前,建设着重于军事、农业;②设应天府,修建城墙、皇城、太庙和祭祀建筑;③以后,开封、南京、中都三城并建,着重于建设中都(凤阳),三都的作用不同:开封是为了抵御西北方元朝的军事力量,以军事为主;中都是朱元璋的故乡,计划建为都城;南京是朱元璋的创业基地、经济中心、基础较好;④定都南京,成为唯一的都城,在此大规模地建设;⑤迁都北京,南京为陪都,称为留都。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3城市格局①明代的南京城包括外城、应天府城、皇城三重。②皇城在城东南部,皇城呈方形,布置完全继承了历代都城的规划而又加以发展。宫城位于皇城之中,呈方形,左右有太庙和社稷坛,位于宫城南面大门的东西两侧。③应天府城即为现在的南京城,由于地形限制和防御要求,城墙修建成不规则形。应天府城内分为宫城、居民市肆和西北部军营三区。④外城主要是从防御需要出发,在应天府外围,利用部分天然土坡筑城。外城与应天府城之间是耕地和村落,城垣十分坚固。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3城市格局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4街巷制、市肆地区①应天府城内有规则方整的皇城、宫城区和反映商业及手工业自发成长的市肆区。市肆区自南唐以来已形成,其南部连接秦淮河,秦淮河一带为繁荣的商业中心。②南京采取街巷制,以户籍管理居住地带,按职业划分居住地带。7.3明清时期的南京城7.3.5明清南京城的特点①中国古代城市中典型的不规则都城,顺应地形,从防御角度出发修建;②皇城、宫城为中国的传统都城形式——规则的方形,有中轴线,左祖右社,前朝后寝;③南京历代建都,应天府是在历史基础上改建而成,因而整个城市布局不完整,分三个区,相互联系不紧密;④南京城在自然地形环绕中,建筑、环境、山水融为一体。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1明代中都城的建设①明代建立中都城的原因南京、北京(开封)、中都(临濠)三城中,中都地理优势明显,“前江后淮,以险可恃,以水可漕”,开封“民生凋敝,水路转运艰辛”,南京位于南方,不利于北方政治统治。凤阳(中都)为朱元璋故乡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1明代中都城的建设②明代中都的城市规划有宫城、皇城、中都城三道城。最内为大内,有四门,各门有门楼,四角有角楼。外为中都城,以皇城为中心。中都城呈方形,共开九门。中都城内重要建筑充分运用了中轴线对称的布置手法。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1明代中都城的建设③明代中都的没落所处的黄淮地区在曾为战乱频繁地区,人口流失严重,黄河泛滥,农业发展和水运交通条件恶化,城市发展的后盾不足,缺乏经济支持。其布局对明北京的规划起了直接的影响。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北京简史: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公元前11世纪:西周燕国国都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自明朝迁都于此,明、清两朝和民国初年都建都此地。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改扩建而成,清代沿用并有所增修。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改建要点:京城内城范围与元大都相比北部向南收缩了5里;南部为延长宫门前御道长度,以容纳官署,将城墙南移一里半;东西墙仍是元大都的城垣。内城东西长约7000米,南北长约5700米,周四十里,即今北京城的范围。北、东、西三面各开二门,南面开三门。其中南部正中的正阳门俗称前门,兼有城楼、箭楼、瓮城、正阳桥等建筑,造型庄严、气势凝重,构成北京城最为宏伟庄严的一组建筑群,是古城北京的标志性建筑群。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明初北京城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①明代北京城廓布局明北京城包括内城和外城。内城范围较元朝北部向南收缩,南部城墙向南移。宫城(紫禁城)居全城中心位置,宫城外圈套筑近方形内城,形成三重城墙。外城在内城南面,约呈矩形,是大片居住区和市肆。城市布局运用中轴线的手法,从外城南面正中永定门起向北延伸,经内城南面正中的正阳门、宫城南面的大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到达紫禁城六大殿,出宫城经景山、皇城北部的地安门,最终达到终点——鼓楼和钟楼。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②功能分区及其他宫城——布置皇帝的听政、宫室和御花园。宫城外南面对称布置太庙和社稷坛;宫城大殿在南、寝宫于北,这种布局承袭了“左祖右社”、“前朝后寝”的传统城制。居住——分布在皇城四周,明代分37坊,坊已不具有里坊制的性质,居住结构沿袭大都城,以胡同划分为长条形的居住地段,内城多住官僚、贵族、地主和商人;外城多住一般平民。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②功能分区及其他商业区——分布的密度较大,明代在内城南门外形成了繁荣的商业区;由于行会的发展,同行业者相对集中;城内有些地区形成集中交易或定期交易的市,还有庙会性质的集市;有固定的商业街。道路系统——采用棋盘式道路网,街道走向大都为正南北、正东西;由于皇城居中,所以内城分为东西两部分,东西向交通受到一些阻隔,方格网式的路网中出现了不少丁字街。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2明代北京城②功能分区及其他给水排水——城市一般居民饮用水主要靠人工凿井;明清北京的排水系统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紫禁城内的沟渠自成独立系统,除了地下暗沟还有明渠——内金水河;护城濠既有防御的作用,也是城市供水和排洪泻污的明渠。内城还有一些沟渠,与护城濠相通,也是排水系统的一部分。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3清代北京城清代时期北京的城市范围、道路格局均没有改变,只有居住地段有变化,分10个居住坊。内城的一般居民迁至外城,内门驻守八旗兵,设营房。满族人住内城,多为王亲贵族府第,并占据很大的面积,屋宇宏丽,大都有庭园。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3清代北京城清雍正、乾隆后在北京西郊修建大片园林宫殿,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玉泉山、万寿山;圆明园、畅春园、静宜园、静明园和颐和园),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园林组群。由于皇帝多住园中,很少去宫城,皇亲贵族为便于上朝,府第多建在西城。使政治生活转移至西城。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3清代北京城清代北京的商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正阳门外大街一带仍是全城的商业中心,集中大量的店铺、戏园、会馆、酒楼,六必居、同仁堂、马聚源、全聚德、都一处等闻名遐迩的老字号都分布在这一带。会馆的数量也很多。7.4明代北京城及清代北京城的变化7.4.3清代北京城清代商品流通运输主要靠大运河,仓库大多集中在接近大运河的城东,使东城经济得到发展,出现了不少地区性及行

1 / 6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