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史1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主要内容提要1.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1.2原始的居住形式1.3原始的居民点1.4城市的产生中国城市建设史课程系列1中国原始居民点的形成1.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1.1.1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状况依附自然采集的生活,主要的居住方式为穴居、树居等,没有固定居民点。1.1原始社会生活及劳动情况考古年代生产工具居住方式生活方式旧石器初期简单石工具穴居、树居完全依附自然中期制砍伐器,石球、木棍穴居、巢居狩猎为主(集体)晚期较精细石工具多种骨工具人居上室,死者葬下室采集、渔猎——逐渐形成母系原始氏族部落中石器细石器、陶器固定居民点渔猎、采集、农业——以农业为主的固定居民点新石器陶器、石制手工工具村落以农业为主——出现很多村落,居民点分布稠密1.1.2原始生产及劳动1.2原始的居住形式原始的居住形式有穴居、巢居、半穴居、地面建筑等。穴居及巢居的时间最漫长,影响也最大,以后才逐渐发展为半穴居及地面建筑。1.2原始的居住形式1.2.1穴居⑴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记载《易经·繁辞》《墨子·解过》《论语》⑵我国古代关于穴居的象形文字早期的穴多为竖穴。穴与窖不同,窖一般多小而深,多为储藏用。1.2原始的居住形式1.2.2巢居⑴我国古代关于巢居的记载《庄子·盗跖篇》《风俗通》⑵巢居方式的演化——干阑式建筑古代的最初干阑建筑的草图1.2原始的居住形式1.2.3半穴居⑴半穴居方式发展演变历程——穴居与巢居形式的结合⑵半穴居居住空间基本形态多为方形袋穴,4m*4.3m,穴深0.8m,中央为火坑,屋中间有支柱,四周也有支柱。西安半坡1号长方形大房子遗址1.2原始的居住形式1.2.4地面建筑⑴基本形式接近半穴居的形式,穴更浅,凹下22—28cm,基本形式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为3.89m*3.58m,12根柱径15—22cm的圆柱;圆形建筑直径5m,周围与圈圆形柱子,中间位火炕。⑵地域分布及发展特征黄河流域,随着建筑向地面的发展,长方形平面逐渐取代圆形和方形平面,面积由小增大,室内空间逐渐由单室向双室、多室进化。东北及内蒙古发现大石堆砌建筑。1.3原始的居民点1.3.1原始居民点产生的社会背景农业生产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氏族部落形成,产生聚族而居的固定居民点,形成成群的房屋及穴居的组合。1.3.2原始居民点的选址较为高爽、土壤肥沃松软的地段,靠近河湖水面。1.3.3原始居民点的分区简单分区,住址与葬地的区分,窑地(主要的手工业制陶)与住区的分开,出现了公共仓库区。1.3原始的居民点1.3.4原始居民点中的建筑建筑布局:有一定规律,聚落中心为供氏族成员集合的大房子,周边为居住的小房子,开门方向朝向中心大房子。建筑分区:出现明显的住宅与公共建筑的分区。建筑规模:小屋住4—5人。1.3.5原始居民点内的其他设施壕沟、围墙:为了防御1.4城市的产生1.4.1城市产生的社会背景生产工具进步,生产力不断提高,产生了剩余产品,原始社会关系解体,奴隶社会形成。1.4.2城市的形成私有制产生,需要有城郭沟池来保护私有财产(防卫),“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有了剩余产品及私有财产,出现交换,发展形成固定的交换场所(市或市井)和商人。人类的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即商业、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使社会出现了专门从事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阶层,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1.4城市的产生城市本身的含义就包括城与市双重意义:城是一种防御性的构筑物;市是交换的场所。因此城市的出现应该既有商品经济以及防御功能的双重特征。原始居民点生产发展,产生了剩余城郭沟池(城)产生了私有制固定的交易场所(市)剩余产品小结1.原始初期:巢居穴居—固定居民点2.原始村落后期:村落简单分区(居住区、墓葬区和陶窖区);建筑有分工与组合(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储藏空间)3.城市属于社会经济范畴,与城墙在概念上有区别思考题原始的居住形式包括哪些?举例说明,原始聚落的布局体现了哪些规划思想?简述城市的产生过程?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