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义:一场思辨之旅》读后的一些散装思考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本书主要讨论哲学中“正义”的三个目的:福祉,自由,或是共善。三个方面各有优缺点:福祉简单直截,但失于功利;自由理性正确,但太难实现;共善目标明确,但有局限性。个人认为,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实现“康德罗尔斯之政府”与亚里士多德之个人”。即,现代政府的构成基础与法令宗旨,应以康德之“理性人”观念为依凭。这样,才能保证个人“循自身适性”,“试图找出现有状态下有可能达到的人类的至善”(亚里士多德观点)。人应有“美德”而政府应无“正义”,只有这样才不会因为时代的局限性而妨碍可能发展出的“新的正义”。当然,政府都是由人组成,所以绝对理性的政府是不存在的,这就需要罗尔斯这样在理论中添加人性光辉的哲学。有意思的是,罗尔斯的“平等自由主义”思想中“唯有可为社会最底层带来利益的社经不平等才是可被允许的”的差异原则,与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为富要仁”的社会责任观不谋而合。中国在士大夫阶层中发源“民贵君轻”民本思想的原因,或为两极化的社会构成所致。上层的尖顶与下层的基础在数量上相去太远,所以势必要产生向下妥协的动力。西方社会形态更平衡,故讨论多极端而细致,“工作和机会是一种奖励,应该给值得奖励的人”这种观念根深蒂固,在美国尤其严重。但这种观念是把双刃剑,在促进社会发展的同时也是对社会团结的一大障碍,越相信成功是自己的作为,就越不觉得需要为弱势负责。因此罗尔斯提醒我们:“较好的天生才华与社会起跑点,都不是任何人理应有资格享有的。”这种强调社会责任的观点与中国古代“不与民争利”的观点一样,正是前种极端观点的一种调剂。西方哲学与东方智慧的不谋而合不仅于此,书中亚里士多德“美德是习惯的结果”的论断就与儒家对“礼”的重视殊途同归。《论语·学而篇》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而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德就像才艺,要先有练习才能学习”。他对美德“浸润于美德之行为,才有助于养成美德之性情”的看法,也可与中国古典教育“先形成习惯,后明悟道理”的做法相互印证。亚里士多德还认为,美德若有常规,就要在极端之间取得中庸,对于以“中庸”为信条的中国人来说,这是多么熟悉甚至亲切的哲理!“对正确之人,到正确之程度,当正确之时,凭正确之动机,以正确之法”,他对“中庸”的理解真足以让儒生们引为知己!

1 / 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