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辉,这就是中国的脊梁。”张溥学习目标1、复习巩固重点文言知识,尤其是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特殊文言现象。2、朗读分析五人之死,感受其“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理解作者主旨。文言知识梳理重点实虚词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吴之民方痛心焉夫五人之死,去今之墓而葬焉2、即除逆阉废祠之址以葬之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丙寅三月之望4、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5、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发其志士之悲哉。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7、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所之者夫五人之死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之当刑/吾郡之发愤一击/待圣人之出而投缳道路8、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斯固百世之遇也。秦人视之,亦不甚惜。9、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10、买五人之头而函之,卒与尸合。11、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1、吾社之行为士先者2、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3、颜色不少变4、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5、吴之民方痛心焉。6、非常之谋难于猝发。古今异义行:道德品行,名词;为,成为,动词。私人:心腹,党羽颜色:面色。首领:头颅,脑袋,引申为性命。痛心:痛恨。非常:非同寻常的。1、人皆得以隶使之。2、去今之墓而葬焉3、其疾病而死词类活用隶,名词作状语,像使唤奴仆那样。墓:名词用作动词,修墓。疾病:名词用作动词,患病。4、不能容于远近5、安能屈豪杰之流远近:形容词用于名词,远近的人屈:使动用法,使……屈身叹服1、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2、斯固百世之遇也。3、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4、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毛一鹭。5、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6、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判断句特殊句式翻译时,不要忘了判断动词“是”。1、激于义而死焉者也2、不能容于远近3、予犹记周公之被逮4、激昂(于)大义5、周公之逮所由使也被动句被正义所激发不能被远近的人所收留“被”表被动被大义所激昂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1、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2、且立石于其墓之门3、忠义暴于朝廷4、荣于身后5、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6、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7、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状语后置句,标志多为“于”1、断头置城上2、投缳道路3、激昂大义4、扼腕墓道(于)(于)(于)(于)省略句,省略介词思考:五义士为什么而死?结合文本加以读析。“五人者,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第1段)文本解读相关背景明代天启元年,熹宗即位,宦官魏忠贤专权,残酷镇压异己,“钩党之捕遍于天下”。在朝的东林党人多次上疏熹宗,反对魏阉邪恶势力,要求关心民生,反对横征暴敛。这些主张符合人民愿望,受到百姓拥戴。蓼洲周公,周顺昌,就是一个在职的东林党人,他为人正直清廉,疾恶如仇,关注民间疾苦,指斥魏阉恶行。因此,阉党在天启六年以莫须有的罪名,逮捕周顺昌并趁机勒索时,激起了群众的愤慨,一场人民群众自发反抗阉党的斗争就爆发了。事后,阉党大肆抓捕暴动群众,市民颜佩韦等五人为保护群众,挺身而出,承担了责任慷慨就义。次年,熹宗死,阉党倒台,魏忠贤畏罪自缢,周顺昌得以昭雪。为了纪念死去的五烈士,苏州市民把魏忠贤生祠夷为平地,将五人合葬此处,并立了墓碑,称“五人墓”。作者张溥为此写了这篇碑记。思考:五义士是怎样死的?结合文本加以读析。“然五人之当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谈笑以死。断头置城上,颜色不少变。”文本解读(第3段和第4段)五义士为义而死、视死如归的从容无畏,作者对其舍生取义而死的高尚人格尊严的赞颂之情。思考:五义士的死有何意义?作者用了哪几组对比来表现其死的意义?文本解读(第2、4、5、6段)文本解读五人之死(曒曒)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的死(湮没)死后声名突出了五人的义举,赞颂了五人“激于义而死”的不同寻常。文本解读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缙绅”易志变节做人品格突出了出身底层的五人嫉恶如仇为正义而死的品格和政治影响。相关背景【五义士】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他们有的是轿夫,有的是卖衣服等等的小商人,五人过去互不相识,而且除周文元外,其他四人同周顺昌也毫无交往。周公被捕时,他们完全是出于义愤而自发参加斗争,也完全是出于大义而主动承担了罪责以救百姓。被捕后,他们对自己的作为毫不隐讳,凛然不惧,最终大骂着阉党从容就义,几万市民含泪诀别。文本解读五人“谈笑以死”从容就义“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死的气节揭示荣耀和耻辱的不同结局,可见五人死得壮烈,突出他们临难不苟的精神气节与视死如归的人格尊严。韩瀚《重量》她把带血的头颅,放在生命的天平上,让所有苟活者,都失去了——重量。文本解读五人现在为义而死受人景仰假设五人颐养天年受人驱使死的方式赞扬五人死得其所,突出他们荣于身后的显耀和死之意义的重大。【小结】在这鲜明的对比中,我们看到五位义士与不义之人截然不同的行为与品格,生死轻重立判!我们确信,也许乌云会暂时挡住阳光,邪恶会暂时无比猖狂,但乌云终究遮不住太阳,黎明的到来无法阻挡。所以,不要屈服于邪恶黑暗,还是要听从正义光明的召唤。五人墓碑记张溥死为什么死?怎样死的?死的意义?①③④②⑤⑥—对比五人之死(曒曒)五人“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五人“谈笑以死”五人为义而死为人景仰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湮没)“缙绅”的易志变节“高爵显位”的“辱人贱行”假设的颐养天年被人驱使“重”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明死生之大思考:请总结文章的思想主题。文本解读这篇碑记叙述了苏州市民不畏强暴、不怕牺牲、敢于跟恶势力作斗争的英勇事迹,热情歌颂了五位烈士义薄云天、临难不苟、从容就死的英勇行为,高度评价了他们“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的精神品格,肯定了他们英勇牺牲的重大意义,进而阐明了作者“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的生死观。著名诗人臧克家《有的人》:“有的人话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五人墓碑记》,五义士虽“激昂大义,蹈死不顾”,然而其声名得以千古传颂,其精神终将光耀千秋。他们在世上留下一块墓碑,却也在我们心中立了一块人格的丰碑。“烈士的抉择”不朽,“号角,为你长鸣”!人类文明的历史发展到今天,无论历经多么阴暗的时代,无论踏过多么坎坷的路途,社会正义仍在,人类良知永存,这是伟人与凡人共同奋斗的成果。尽管成不了伟人,也行不了大义,但我们可以心中装有“义”字,而用点滴善事践行“义”的品格。课堂小结手法运用对比论证法范例商纣王自高自大,一意孤行,最终落得个葬身火海的下场;唐太宗虚心纳下,开创了“贞观盛世”;楚怀王闭目塞听,弃屈子的诤谏于不顾,落得个客死他乡的结果;齐威王善于纳谏,门庭若市,赢得诸侯朝拜。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同是帝王,为何?由此看来,“从谏如流”势在必行!结局如此不同结局如此不同简单明了,论证有力素材运用【文笔提升】蓄于笔端的源头活水,书写文思泉涌的传奇请同学们以文天祥或五人事迹为素材,以“责任与担当”为话题写一段不少于100字的文段,时间5分钟。什么是担当?是一种态度,亦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接受,亦是一种行动。为自己、他人,为国家、民族。历史上那些杰出的担当者,即使在自己名字的正面烙下深深的伤痕与苦难,也一定会在名字背面呈现历史赋予的闪光勋章。远处,文天祥披枷带锁,赤足行往菜市口,变的,是你的生活轨迹、身份、地位、命运……不变的,是你忠君爱国的气节与担当。你明晓,在你的忠贞前,黄金会褪色,蒙古人会暴躁,忽必烈会哀求。你自豪,无愧于临安朝堂上的誓言,无愧于宁死不屈的信念,无愧于一个男儿的气魄!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风呼啸,雪飘摇,百姓恸哭,尔心炽烈。向南方从容就义,在悲壮的历史哀歌中,你将身躯和真气节一起殉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学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