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中华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站在当下对中华文化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以适应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发展,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代;价值1.引言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的根本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各种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中华传统文化是以老子道德文化为本体、以儒家、庄子,墨子的思想、道家文化为主体等多元文化融通和谐包容的实体系。中华传统文化亦是中国5000年优秀文化的统领。然而传统文化究竟能为当代中国带来什么,又能在多元共生的全球对话背景下给世界以何种影响,需要我们深入地反思与追问。[1]2.文化体系2.1历史背景世界历史发展和现代化演进的经验表明,不同国家人民各自具有的精神气质和文化特征,反映了各不相同的国家精神和文化传统。黑格尔曾经在《历史哲学》中指出:“世界历史自身本质上是民族精神或国家精神的辩证法”,一个国家之所以能够引领世界历史,就在于其优秀的国家精神、文化传统。马克思、恩格斯在晚年反复强调:人类社会的进步并非只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是还要受到思想文化因素的制约。2.2传统文化的现代演变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中创造的灿烂文化,它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内容,具有强烈的历史性、民族性和继承性,影响着我们今天的生活、制约着我们当今的教育。然而,在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其传承上,当今人们却有着基本的文化判断力和理性的缺失。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入手,深入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提出中国传统文化不能仅靠延续,更需要创造性的转换,使其得到良性的传承和发展。因此,摒弃出于对现实利益的得失和民族情节的片面做法,全面理性地认识我国传统文化,对于开创有中国特色的文化,形成良好的科学发展观,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历史的镜鉴和现实的渊源,促进全球文化的平等与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底蕴深厚、影响深远的中华传统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观园中,诸子百家相映生辉,儒道释相融共生。习近平总书记2014年4月1日在比利时欧洲学院自豪地指出:“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站在今天的时代节点和当下的实践要求来看,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无疑应该做一些深入的挖掘和阐发工作,以从中汲取筑梦圆梦的精神滋养。“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论述,为此指明了方向。[3]2.3传统文化的传承性大体而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值得大力张扬。诸如“天人合一”、“内圣外王”的精神境界,“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人生态度,“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原则,“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和而不同”、“和实生物”的价值追求,“天下为公”、“大同之世”的社会理想等等,凝聚了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生活经验、生存智慧,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包含着中华民族最强大的精神基因。但是,在对待中华传统文化道德价值观方面,我们不能有“懒汉思维”。正如我们不能简单地把西方社会的东西拿来就用,同样也不能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东西也简单地拿来就用。任何道德、价值都有其历史社会形态属性。今日中国社会依然是一个努力追求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社会。但我们一定要看到今日中国社会的“仁爱”与当年尚处封建社会形态下的“仁爱”有本质的不同;今日中国社会的“民本”同样是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下的“民本”而不是封建皇帝头脑中的“民本”;今日中国社会的“大同”追求是立足于“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前提”这一共产主义的远大愿景,而不是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的互不干涉。所以,在不割断血脉、不丢失基因的同时,我们一定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一定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3.中华传统文化当代价值的体现3.1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如果说,就东西方交往而言,中国传统文化发挥的是文化交流作用,那么,对于东亚儒家文化圈的国家和地区则不同,它深入社会、进入政策,成为对人民进行道德教化的内容。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伦理并不是东亚经济起飞的主要原因。“儒家资本主义”的提法作为对韦伯轻视东方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抬高西方文化的反击是有一定意义的,但并不科学。儒家学说存在已二千多年,资本主义在西方已经数百年,而东亚的经济起飞是最近几十年的事,显然不能把东亚经济的发展归之于儒家学说。东亚经济发展的原因很复杂,而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经济和政治态势有利于东亚经济的发展是一重要方面。儒家学说对东亚的经济发展有积极意义。因为东亚是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充分暴露它的单纯经济发展模式的局限时起飞的,西方的价值观念的危机和道德沦丧使它们力图避免重蹈覆辙,比较成功地应用了儒家学说对市场经济下个人主义导向的一定程度的抑制、对血缘关系的亲近和家庭道德的巩固、对人际关系的和谐、对物质欲望无止境的追求的遏制等作用,形成有利于经济发展的较好的文化和道德氛围。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1954年自治,1963年与马来西亚组成联邦,1965年与马来西亚分离获得独立。经过近二十年努力发展,经济成就卓著。可在经济发展同时,道德水平明显下降。年轻人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潮流行,引起人们的注意。80年代初,大力提倡儒家伦理文化,并把儒家思想提升为国家意识,作为治国之纲,通过政府命令措施在学校进行儒家道德教育。经过努力,使社会风气有很大改变。日本和韩国也都注意在社会、家庭和企业中,推行儒家伦理中的一些规范来化解现代化所引起的矛盾和问题,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当然,新加坡、日本、韩国并不是仅仅依靠儒家伦理,它们同时重视法制。邓小平说:“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而且比他们管得更好。”还说:“在整个改革开放过程中都要反对腐败,还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4]东亚地区的现代化仍然是资本主义现代化,不过是有东亚特点的资本主义现代化。这个特点就是它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具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特色。可资本主义现代化由于它自身的本性,它的道德状况不可能是田园牧歌式的理想状态。因为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现代化,是以巩固和发展私有制为目的的。私人利益的驱动是这种现代化的内在动力,它不可避免地会滋长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恩格斯说过:“在利益仍然保持着彻头彻尾的主观性和纯粹的利己性的时候,把利益提升为人类的纽带,就必然会造成普遍的分散状态,必然会使人们只管自己,彼此隔绝,使人类变成一堆互相排斥的原子”。在东亚一些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也面临许多社会问题包括年轻一代的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的困扰问题。因此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保持自己的文化传统,维护传统的儒家的价值观念和道德观念与抵制西化的影响,同样是它们需要解决的问题。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现代化,通过政府的行政行为,究竟能在何种程度上维护儒家学说的道德教化作用,仍然是个非常艰巨的任务。[5]3.2对中国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最主要的是对我们自己的价值。中国人民创造了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传统又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民。在历史上,我们有过汉唐盛世,但也有近百年的屈辱史。这不能归罪于中国的文化,而是由于经济的落后和政治的腐败造成的。现在的中国情况与历史上的中国迥然不同。从来没有一个历史时代如此有条件认同并发扬改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个复合体,不是儒家一家。讲哲学当推道家,讲逻辑当推墨家,讲战争当推兵家,讲种田当推农家,讲法治当推法家,当然,讲伦理道德首推儒家。在党的六中全会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中,把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作为重点,并提出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问题。而要比较好地完成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必须充分认识传统文化的作用。4.结论与展望4.1认识当代价值的重要性社会结构角度看,文化是社会结构中的观念形态的层面。它与一定社会的经济结构、政治结构相结合,形成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毛泽东说:“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而经济是基础,政治则是经济的集中的表现。这是我们对于文化和政治、经济的关系及政治和经济的关系的基本观点。”因此文化的形态具有社会特性。纵览世界史,一个民族的崛起或复兴,常常以民族文化的复兴和民族精神的崛起为先导。一个民族的衰落或覆灭,往往以民族文化的颓废和民族精神的萎靡为先兆。文化是精神的载体,精神是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在现代化的艰难进程中实现,现代化则要靠民族精神的坚实支撑和强力推动。现代化呼唤时代精神,民族复兴呼唤民族精神。时代精神要在全民族中张扬,民族精神要从传统文化的深厚积淀中重铸。[6]4.2展望现代化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可精神世界却缺少了关照,往往出现一种精神上的病态。人们拥挤在快节奏、充满诱惑的现代生活中,人心浮动,没有片刻安宁。欲望在吞噬理想,多变在动摇信念,心灵、精神、信仰被物化、被抛弃。近利远亲、见利忘义、唯利是图、损人利己,甚至“要钱不要命”的道德失范现象,在生活水平提高、人类进步的现代化浪潮中泛起。因此,“慎终追远”不是“搬出祖先来说事”,而是以古鉴今,提醒大家在繁忙浮躁的当下,想想根,定定神,稳住脚步,找到魂!如果说金钱、利益可以洗刷和消解人伦道德,诱使民德“变薄”,那么,“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我们必须积德厚德,开创民德归厚、厚德载物、“厚德载市场经济”的新天地。[7]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正在接受考验和洗礼的中华民族,不会离别自己的精神家园。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通过激活我们的文化基因,格物致知、知行合一,经世致用、古为今用,可以增强我们民族内心的动力、强身壮体的抗体和慎终追远的定力。青年学子的课本里,应该把古代经典留住。民族复兴的进程里,必须把文化之根留住。参考文献[]赵吉惠.中国传统文化导论[M].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2]刘莹.从“于丹现象”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7.[3]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M].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25(01):97-98.[4]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2007.[5]李泽厚.论语今读[M].三联出版社,2006.[6]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1982年版)人民出版社,1982,79-81.[7]陈先达.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EB/OL].=5&NewsID=8605.Thecontemporaryvalueof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Abstract:ChinesetraditionalcultureistheChinesenationinthousandsofyearsofhistory,thebrilliantculturecreatedbythestandinginthenowdosomeoftheChinesecultureandelucidatesfurthermining,inordertoadapttothedevelopmentofcontemporaryChinesesocialistculturalconstruction,createaculturewithChi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