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年》之路新闻1501冯茜柠基本介绍《新青年》是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一份具有影响力的革命杂志,原名《青年杂志》,第二卷起改称《新青年》。在五四运动期间起到重要作用。自1915年9月15日创刊号至1926年7月终刊共出9卷54号。由陈独秀在上海创立,群益书社发行。发起新文化运动,并且宣传倡导科学(“赛先生”,Science)、民主(“德先生”,Democracy)和新文学。俄国十月革命后,《新青年》又成为宣传共产主义的刊物之一,后期成为中共早期的宣传刊物。创办背景(P133)《新青年》(首刊名《青年杂志》),1915年9月15日创刊于上海。当时,中国正处于深重的内忧外患之中。在政治上,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了国家政权,进而加紧策划复辟帝制。在思想文化上,竭力提倡封建道德和尊孔读经的旧文化,鼓吹复古思想,宣扬鬼神迷信,严重阻碍了人民的觉醒。现实的教训引起先进人士的深思,曾经追随辛亥革命的一部分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认为,要在中国实现民主共和政治,必须首先从思想启蒙着手,广泛开展一个“改造国民性”的思想运动,用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取代封建主义思想,来唤起民众。他们开始从先前热衷于旧政党政治活动转向从事思想启蒙运动。《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新青年》就是在上述历史背景和指导思想下创办起来的,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1915年(民国四年)夏天,日本归国的陈独秀便开始筹备《青年杂志》,先是同亚东图书馆的汪孟邹商量,在得知亚东图书馆无法合作后又被介绍给群益书社的陈子沛、陈子寿兄弟。几人商议后由群益书社出版《青年杂志》,每月一本,每期支出在200圆。最初发行量为1000份。编辑部在陈独秀家,上海法租界嵩山路吉谊里21号。•陈独秀在《新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这篇带有发刊词性质的纲领性政论,针对封建思想文化的束缚,提出六方面要求,希望青年自觉奋斗:•1.自主的而非奴隶的;•2.进步的而非保守的;•3.进取的而非退隐的;•4.世界的而非锁国的;•5实利的而非虚文的;•6.科学的而非想象的。主要宣传内容•(一)提倡自由民主,反对封建礼教,开展批孔运动。(P135)•易白沙《孔子平议》•陈独秀《驳康有为致总统总理书》、《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宪法与孔教》、《袁世凯复活》、《复辟与尊孔》、《再论孔教问题》•李大钊:《今》、《新的!旧的!》•鲁迅《狂人日记》•吴虞《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吃人与礼教》•读者通信栏开展关于“孔教”的辩难,形成了“打倒孔家店”的社会舆论主要宣传内容•(二)提倡科学、反对迷信。(P135)•主要倡导用科学的观点看待社会和人生•陈独秀《偶像破坏论》•易白沙《诸子无鬼论》•(三)发起文学革命,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P136)•胡适《文学改良刍议》《建设的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文学革命论》•刘半农《致王敬轩信》刊物思想发展的转变•前期:向封建主义及其意识形态发起猛攻•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新文化运动从《新青年》提倡文学革命起,实际上形成了一个以该刊编辑部为中心的统一战线。1919年1月,《新青年》成立编辑委员会,由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三部分人组成,实行轮流编辑制。李大钊利用他负责6卷5号编辑的机会编成了“马克思研究专号”。从此,《新青年》逐渐转变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7卷1号发表《本志宣言》,继承了过去《新青年》的民主主义精神,又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8卷1号起,改组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陈独秀在这一号上发表《谈政治》一文,从此开始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改组•五四运动后,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迅速转向社会主义。1919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新青年》改组的主要标志:•一是组织领导方面,编辑部虽然由陈独秀继续主持,但这时陈独秀已经由激进民主主义立场转换到无产阶级立场上,并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的负责人。中共上海发起组成员李汉俊、陈望道等也加人了编辑部,成为编撰骨干。在印刷发行上,解除原来和上海群益书店的关系,成立新青年社,独立印刷发行。这就从组织上、经济上加强了中共上海发起组对《新青年》的领导。•二是编排形式和宣传内容方面的明显变化,从第8卷第1号起,《新青年》的封面正中绘制了一幅地球图案,从东西两半球上伸出两只强劲有力的手紧紧相握。这一设计“暗示中国人民与十月革命后的苏维埃俄罗斯必须紧紧团结,也暗示全世界无产阶级团结起来的意思”。同时,从这一号起,增辟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出至第9卷第3号止,共发表36篇文章,绝大部分译自美、英、法、日等报刊所载有关苏俄的情况,各方面的政策,关于列宁生平及其著作的介绍和资料,其中注明译自纽约进步刊物《苏俄》周报的最多。这一专栏的设置,为读者了解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提供了丰富材料,起了树立旗帜的作用。在言论上,改组后的《新青年》,刷新论说、通信、随感录等栏目,用社会主义。••改组后的《新青年》,仍然保持原来新文化运动统一战线的面貌,与在北京的编者作者保持联系,照旧采用他们的来稿。这样,既争取了原有民主主义作者读者逐步跟上来,同时也避免打出纯粹的马克思主义的旗号而招来反动当局的注目。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向广大读者进行了彻底的民主主义和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启蒙教育,激励、团结一代新人走向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大贡献。发展阻碍•封建顽固势力•封建顽固势力把《新青年》看成是洪水猛兽,大肆诬蔑它、攻击它,严禁青年学生阅读,甚至借助军阀政权的力量诬陷迫害陈独秀。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发表了陈独秀撰写的《本志罪案之答辩书》,理直气壮地向社会宣称:“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漠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因为“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文章结尾说:为了宣扬倡导民主与科学,“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这是坚持反封建文化运动的战斗宣言,也是《新青年》前期思想宣传的基本总结。•后期内部思想对立•1919年五四事件后,《新青年》的思想方向有了更剧烈的转变,陈独秀、李大钊等人开始大谈马克思主义,导致编辑群内部思想的对立,造成胡适等自由主义分子与其分道扬镳。是年12月,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本志宣言〉,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办刊方向。••1920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号起,由民主主义性质的刊物改组成为中共上海发起组领导的社会主义刊物。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报,主要由陈独秀、陈望道、瞿秋白来编辑,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这一举措遭到了胡适的反对。1920年底至1921年初,胡适写信给陈独秀,指责改组后的《新青年》“色彩过于鲜明”,提出要《新青年》迁回北京编辑出版,发表一个“不谈政治”的声明。他还在北京同人中散布说:“今《新青年》差不多成了《苏俄》的汉译本”,“北京同人抹淡的工夫决赶不上上海同人染浓的手段之神速”。他还寄明信片给陈望道,反对“把《新青年》作宣传共产主义之用”。胡适这一把《新青年》北迁置于以他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右翼分子控制之下的图谋,受到了陈独秀、李大钊、鲁迅等人的反对,没有得逞。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新青年》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影响及作用•《新青年》在五四时期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的影响巨大而久远。•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是在五四前后通过《新青年》传入或兴起的;•在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一些著名人物,都是在1919年前后登上政治历史舞台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许多革命运动,追根溯源,也都是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发端的;•中国人的现代化意识、精神文化都是在1919年前后发生急剧变化的。•当代中国的物质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建设,几乎是在实践和完成五四先驱的未竟之业。•五四精神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可以说,《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转型中起着重要的精神桥梁作用。局限性(P137)•新文化运动前期存在着形式主义的缺点,正如毛泽东在《反对党八股》一文中所指出的:“他们反对旧八股、旧教条,主张科学和民主,是很对的。但是他们对于现状,对于历史,对于外国事物,没有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精神,所谓坏就是绝对的坏,一切皆坏;所谓好就是绝对的好,一切皆好。”•总的说,《新青年》前期对民主与科学的宣传,没有超出旧民主主义思想的范畴,但是它唤醒青年一代冲破封建思想的牢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主要人物——陈独秀•陈独秀(1879—1942年),字仲甫,安徽怀宁人,早年曾经留学日本。1915年9月,他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自任主编。1917年,陈独秀应蔡元培之聘,担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随之迁往北京,并得以扩大。•作为《新青年》的创办人和长期的主编、主持人,陈独秀主要从三个方面领导了《新青年》的发展:•(一)制定刊物宗旨和不同阶段的办刊方针;•(二)提出开展思想文化斗争的原则;•(三)组织编者、作者和读者队伍。•陈独秀又是《新青年》的主要撰稿人,他一共撰写发表了一百多篇政论、专论和杂文,通信专栏署名记者的答疑辩难文章大都是他写的。他在主持《新青年》的7年中,一次被捕入狱,两次被抄家罚款,平时还经常受到来自社会封建顽旧势力的恶毒咒骂和人身攻击,但他始终不为艰难困苦所动,坚持《新青年》的革命方向,并和读者一起前进。《新青年》成为五四时期最著名的舆论重镇,和陈独秀的精心编撰、改革创新是分不开的。主要人物——李大钊•李大钊是《新青年》团体中和陈独秀并肩战斗的一员猛将。1916年,他从日本寄给《新青年》第一篇稿件《青春》,满怀爱国热情地号召青年“冲破历史之桎梏,涤荡历史之积秽,新造民族之生命,挽回民族之青春”,为把自首中华改变为青春中华而努力。1916年4月回国后,担任《新青年》特约撰稿人,1918年初被聘任为北京大学图书馆主任,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他又在《新青年》上写了《今》、《新的!旧的!》等文章,反对颂古非今和安于现状的人生态度,反对尊孔复辟。同时,他在《甲寅》上发表《孔子与宪法》一文指出:“孔子者,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也。”揭露北洋军阀政府将孔教写人宪法是“专制复活之先声”,指出了历代封建帝王利用孔子为偶像来巩固其专制政治的目的。主要人物——鲁迅•鲁迅从1918年应邀开始为《新青年》撰稿,并参加编辑工作,是《新青年》团体中的又一员猛将。他给《新青年》写的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首次署名鲁迅),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成为不朽的篇章。他还用“唐俟”、“俟”的笔名接连写了《我之节烈观》、《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等论文和小说、杂文,共五十多篇,鞭挞封建主义,痛斥尊孔复辟势力,鼓舞青年投身反封建斗争。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又在《新青年》发表了《孔乙己》、《药》等小说,并在该刊《随感录》栏发表了二十多篇杂文。鲁迅的白话文学作品,树立了批判现实主义的典范,使文学创作与反封建主义斗争紧密结合,“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主要人物——胡适•胡适(1891~1962)是《新青年》倡导新文学和白话文的主将之一,中国现代学者,字适之,安徽绩溪人。1916年,他在美国留学时,就在《新青年》上发表译着,和陈独秀通信交往。1917年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工作。继提出文学改良几点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