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要点导论1.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2.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3.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4.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是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发展性。5.简述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是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6.大学生应该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要有什么样的态度和方法?)(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他提供了对于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全面而深刻的思考。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3.存在和思维的关系包括哪些内容?(1)存在和思维究竟水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于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2)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4.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6.实践是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区分和统一的基础。7.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1)物质决定意识(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3)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有统一性8.简述意识的能动作用。(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4)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9.联系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和总特征。10.为什么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2)对立和统一规律是贯穿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以及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的中心线索,也是理解这些规律和范畴的“钥匙”。。(3)对立统一规律提供了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矛盾分析方法。11.对立和统一分别体现了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12.简述量变质变规律[可能结合材料出材料题,概率=40%]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3)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13.否定之否定规律[可能结合材料出材料题,概率=40%]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是:(1)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3)否定式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4)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14.矛盾分析方法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方法讨论上的体现,在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中居于核心地位,是我们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15.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是对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1.实践的三个基本特征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2.为什么说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两种不同水平的反映形式,也是认识过程的两个不同阶段。4.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5.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食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6.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1)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2)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7.从认识到实践的的必要性和重要性。(1)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2)认识的真理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第三章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2.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创立了唯物史观。3.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4.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决定力量。5.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6.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3)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4)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7.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8.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9.生产力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内容,是衡量社会进步的根本尺度。10.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12.革命对社会发展起巨大作用。13.改革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14.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5.为什么说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1)科技革命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2)科技革命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3)科技革命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16.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8.什么是人民群众?(1)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2)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人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第四章资本主义本质机器发展规律1.商品是用来交换、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2.使用价值是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应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联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使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的属性。3.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耗费。4.商品是劳动产品,生产商品的劳动可区分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5.商品价值包括质的规定和量的规定两个方面。6.决定商品价值量的不是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而只能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7.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8.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9.商品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什么?(1)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2)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10.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在哪些方面?(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比例。(2)自发的刺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自发的调节社会收入的分配。历年试卷选取内容一、填空题1.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是(联系)和(发展)。2.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基本规律是(价值规律)。3.人类最美好的社会(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是(共产主义社会)。4.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是(运动)。5.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思维方法是(实践)。二、判断题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2.“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行动”这句话说明理论对实践具有决定作用。(×)3.辩证否定观的实质是扬弃。(√)4.对一个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两次飞跃。(×)5.在生产力诸要素中的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6.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7.人民群众之所以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是人民群众的活动总是合理的。(×)8.在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或主导因素是科学技术。(×)9.真理与谬误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主观是否与客观相符合。(√)10.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1.质变优于量变。(×)12.体力劳动者创造物质财富,脑力劳动者创造精神财富。(×)1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就在于对哲学基本问题的不同回答。(×)14.“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15.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16.哲学都是正确、科学的,都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三、简答题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主要内容。(6分)[历年都有几乎必考]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2分)哲学基本问题包含两方面的内容:①思维与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即思维与存在何者是世界的本原。(2分)②思维与存在有无同一性,即人的思维能否认识外部存在。(2分)2.唯物辩证法阐述的事物发展的原因、状态和方向是什么?(6分)[出现两次概率较大]答:事物发展的原因是事物内部的矛盾(2分),发展的状态是量变和质变(2分),发展的方向是通过事物的否定实现。(2分)3.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6分)[出现两次,概率较大]答:①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关系。(2分)②区别: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2分)③联系:(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渗透,在一定条件相互转化。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错误观点(2分)4.举例说明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6分)答:意识能动性是指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意识能动性的主要表现:第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创造性(2分)第二,意识活动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2分)第三意识活动对人体生理过程的有调控作用(2分)5.简述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6分)答:①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2分)②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2分)③否定是扬弃--否定的实质。(2分)6.简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6分)答:①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分)②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1分)③社会革命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1分)④改革也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动力(1分)⑤科技革命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杠(1分)⑥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分)7.为什么说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的过程中起决定作用?(6分)答: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8.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二者之间的关系。(6分)答:①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②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③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四、材料题1.材料1:人类生活所需要的水资源、森林资源、生物资源、大气资源,本来是可以不断再生,长期给人类作贡献的。但是,因为人类随意毁坏自然资源,不顾后果地滥用化学品,不但使它们不能再生,还造成了一系列生态灾难,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严重的威胁。“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