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文-2-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的策略[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绝大部分学生是对数学很感兴趣的,但是却有一部分学生在做题时不细心,没有进行认真审题。对于一些完全可以解答正确的问题因为他们的粗心而造成了失误,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是必不可缺的。尤其是二年级的小学生,阅读理解能力正处在初级的启蒙状态,因此,低年级学生的审题习惯及其能力的培养显得迫在眉睫。[关键词]熟读读顺读懂观察策略我曾经看过这样一则信息:某公司招聘人才,50人报名参加综合考试。限时3分钟的考试内容如下:第一,请把试卷认真读完;第二,在试卷左上角写上名字;第三,在名字下面写上汉语拼音;第四,写出5种动物的名称……第十九,写出认真的5个同义词;第二十,如果你看完了题目,请只做第二题。这里其实考的不是知识,而是态度。很多应聘者埋怨3分钟内根本答不完20道题,因为他们都没有完成第一题,因而失去了机会。因此,无论是数学教学中还是在生活中,认真严谨的学习的态度是极其重要的。看到这则信息,我们就想到平时除了自己做事要认真严谨,还要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这也是我们当务之急要引起高度重视的事情。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数学运算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而运算的准确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题的正确与否。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很有必要加强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例如:应用题——应用题是由情节和数量关系两个部分交织在一起组成的。而应用题的审题过程就是要审清题目的情节内容和数量关系,知道该题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事情的经过是怎样的,并能找出已知条件和要求的问题,使题目的条件、问题及其关系在学生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印象,为正确分析数量关系和解答应用题创造良好的前提条件。具体说来要做到:一、认真读题,明白题意认真读题——俗话说得好:“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对于数学语言的理解能力尚处在培养初期的二年级学生而言,培养他们认真读题特别重要。它不仅是学生正确理解题意的基础,还是学生正确解决问题的根本保证。为此,接班开始,笔者调查了一下本班同学读题能力的情况,调查发现班上同学能一字不错地读出题目的同学仅占少数,而在读完一遍后,能-3-够理解题目中的文字的同学则是甚少。另外,二年级孩子年龄尚小,受意志力较为薄弱的心理特征的影响,部分同学对应用题有畏难情绪,不肯读题。对表述稍复杂的题目,没有把题目反复读熟,还没有理解到题意,就直接根据问题中的一些关键字,例如“一共”、“还剩”、“多多少”“少多少”、“平均”、“倍”……想当然地根据这些关键字直接提取题目中的数据列出或加、或减、或乘、或除的算式,敷衍了事。针对这种现象,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分三个步骤来训练学生熟读题目:第一步骤,训练学生先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这就要求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读题的指导,二年级的学生识字量不大,所以先要由教师对一些偏难的字进行注音,再进行范读、领读,要求学生在读题时像老师一样,把句子读连贯、读完整,把各种语气读出来,努力读出问题的情境;然后采取抽学生自己读、接着分组读、全班集体读等多种形式的读题训练;再开展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读题竞赛活动,激发学生读题的兴趣。当大部分同学都达到能够完整通顺地准确读题的要求时,教师再开展第二步骤的训练。第二步骤,训练学生独立朗读,而且要培养学生每道题至少读三遍的习惯。行为心理学研究表明:如果一个动作连续重复90天,就可以形成稳定的习惯。所以,笔者在每次单元测试时从不念题,目的是希望学生锻炼自己读题的能力。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需要读题,一定至少要求学生读三遍,以此来强化培养学生反复读题的习惯。但单一、反复地读题难免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从而产生懈怠的情绪,所以,教师需采用各种读法相间的方式来进行读题的训练;并让学生在读题的过程中进行相互评价,让他们感到读题是一件很开心的事,以此激励学生反复读题;更重要的还要从思想上让学生认识到熟读题目的重要性,时常出些“陷阱题”“刺激”学生,以此培养学生熟读题目的自觉性。笔者在开展审题训练的初期,曾要求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以下两题:1.果园里有50棵梨树,30棵苹果树。求桃树一共有多少棵?2.妈妈去超市购物,买水果用去了20元,买牛奶用去了42元。妈妈还剩多少元?结果,几乎所有同学在2分钟左右就举起了小手,但答案却正如老师所料,大家或加或减,竟然没有一人提出质疑。当我要求全班同学依次把每一道题齐读三遍后,同学们立即叫-4-嚷起来:“老师,题目出错了!”“为什么刚才同学们都没有发现呢?”我问道。“因为我们没有认真读题目……”,通过类似的活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认真熟读题目的重要性。因此,在以后每次的“陷阱题”练习中,学生们都爱重复着我的口头禅:“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仔细读题,最少三遍。”熟读题目的习惯也就在不知不觉中自然形成了。此外,对个别成绩中下的学生,教师还可以一对一指导其反复读自己做错的题,教师在他们反复自读的基础上多加提醒,让其慢慢意会到自己的错误所在。通过这一做法,令学生感知到读熟题能帮助自己理解题意,甚至不用老师教,自己都能发现并改正错误,从而让其明白读题的重要性,同样也树立了其勇于解决问题的信心。第三步骤,训练学生养成默读题目,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良好习惯。这一阶段的训练难度比较大,首先,它必须是在前两个阶段的训练达到一定的成效后才能展开。而且,这一阶段的训练二年级也只是起点,它还将要贯穿于往后中高段的数学课堂教学中,不断完善发展。对于二年级学生而言,要求其默读题目并不难办到,但要培养其反复地默读,并能自觉地边读边想的习惯,就必须在训练开始给学生明确的要求,令其在完成要求的反复训练中,逐渐达到目标。教师要求学生一读题目,建立表象;二读题目,明确问题;三读题目,找出关键,并作记号。起初,学生们很难找到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有人不知道从何找起,这就要依靠老师的启发、小组交流等方式来助一臂之力,而这种帮助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必须要有相当长的时间来强化训练。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正确把握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状况,在这一方面对学生的要求不要拔得太高,关键词语学生找到一个算一个,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学生说得出标注的理由,能养成标注的习惯就算达到了初级目标,至于其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在往后三年级的教学中再逐步严格要求。在这种训练过程中,学生若要想标注出问题及关键的字词句,就必须要不止一次地默读题目,并且也必须前前后后地边读边想边找条件,这样一来,就自然而然地达到了教师预期的目的。二、读顺题目,理清关系审题教学必须把学生对题目里数学语言及生活常识的真正地理解作为培养的重点,让学生理解应用题中每个字、词、句的意义。而读顺题目,就是要求学生在读熟的基础上仔细推-5-敲题目里的数学语言,弄懂生活常识,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理顺相关联的数量,分析条件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会寻找有效信息,准确理解题意。首先,学生必须要正确理解题目中的数学术语。如“比……多”、“比……少”、“倍”、“平均”等数学术语,如果学生对这些术语没有正确的理解,就无法理顺相关联的数量之间的关系,进而妨碍正确数量关系的确立。因此,对问题中的数学术语所揭示数量关系的关键句要引导学生在读题时反复推敲,理解它的真实含义,为正确解题铺平道路。此外,在平时教学中,遇到题目中有“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几倍是……”、类型的题时,教师都让学生把“比……多”、“比……少”、“……是……的几倍?”、“……的几倍是……”的关键句变换顺、逆叙述方式各说一次,通过数学语言的互换,不仅可以降低对题目的理解难度,同时又能丰富学生的数学语言及对数学语言的灵活运用的能力。在讲“平均分”的意义时先是教师一边讲解一边演示,然后还要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并陈述平均分所表示的意义。进而使学生学会在读题时理顺条件间的关系,提高解题能力。其次,读顺题目时还要求教师在指导学生审题的过程中适时渗透生活常识。如果说语言文字是应用题中各种条件关系的纽带,那么生活常识的缺乏可以说是解题的拦路虎,因此,在我们的应用题教学中,教师不能忽视对学生进行生活常识的适时指导。如下题: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而言,好多学生根本就不懂得球赛知识,既不知道球队那栏下面是代表国家名称,也不知道主场和客场究竟代表什么。因而不懂得总分该填什么?大部分学生-6-明白了总分那栏下面是填主场得分和客场得分的总和以后,也没有理解到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比如中国的主场得分好多学生因为没有读顺题目,因而理解成是中国客场得分的3倍,结果算成总分是28分,同样,下面乌兹别克斯坦队和阿曼队的总分也跟着算错了。而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学生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没有理清前后句子之间的联系。类似这样的错误在实际教学时有发生,这就需要教者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更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生活背景,再灌输一些生活常识。提高学生对生活常识的理解、掌握与运用。三、动眼观察,选择策略对题目意思能正确领会,还需要对题目进行正确、全面的观察。心理学认为,在观察的过程中自始至终地伴随着思维活动。低年级题目大多都是以图文结合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的,因而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审题的能力,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首先,要求学生能通过读题,知道题里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能够进入情境,进一步分析清楚应用题的情节,并能用简洁的语言有顺序地把题意复述出来,使题目内容转化为鲜明的表象。如下题:在解决这道题时,我首先让学生仔细读了三遍题,然后小组讨论:可以提出什么样的问题?再请小组长汇报结果:有的提出“买500克苹果和500克桃一共要花多少元?”;有的提出“买500克西瓜和500克菠萝一共要花多少元?”;有的提出“买5千克西瓜一共要花多少元?”;有的提出“买1千克香蕉和500克荔枝一共要花多少元?”;有的提出“买500克荔枝比500克香蕉贵多少元?”;有的提出“买500克苹果比500克菠萝便宜多少元?”……对于这些问题学生都很容易解答出来了。有的学生提出的问题是“妈妈买水果一共花了多少-7-钱?”但是却解答错了。解答错的原因就是没有弄清题意,学生普遍认为妈妈只买了2千克苹果和2千克桃。这时我就问学生“妈妈买了哪些水果?”,“分别数量是多少?”。接着我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画面:小女孩抱走了什么?如果妈妈还没有买下来,她就可以抱走了吗?这时他们才忽然间明白了妈妈买的水果包括“2千克苹果、2千克桃、500克荔枝、2500克西瓜”。知道妈妈买了哪些水果后,学生解答这道题自然也很容易了。通过这道题地训练,使学生知道了在以后的练习中要学会仔细审题,并弄清题意。不仅是应用题,在解决选择题和判断题时也是如此.记得在这次期中考试中就出现这样一道判断题:小红有35元,我有5元,我的钱是小红的7倍。许多学生没有弄清题意,以为题上说的小红的钱是我的7倍。结果就打了一个钩。我真是感到遗憾。记得曾经我还出过这样一道题让学生选择:一条船上有70头牛,30头羊,问船长多少岁?①70+30=100(岁)②70-30=40(岁)③不确定许多学生受条件的干扰,在前两个选择里打了钩。这时我笑着说:“船长的岁数与船上的货物的数量有关吗?”学生这才恍然大悟。也明白了自己应该仔细读懂题目的意思,要经过慎重考虑,不能相当然的凭感觉马上就判断出对错。教师应教会学生在审题时要读熟题目、读顺语句、弄清题意,运用已有数学知识,力求通过不同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最终正确解答问题。为此必须要经过严格地、持久地审题训练,以培养他们认真审题的习惯和提高他们审题的能力。为进入以后中、高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