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姓名:云丽娜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企业管理指导教师:黄旭20060401中国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程度与企业绩效关系作者:云丽娜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相似文献(10条)1.学位论文何松枝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关联性研究200819世纪80年代以来,多元化战略逐步走入中国企业的视野,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开始关注或者尝试走多元化战略之路,其结果是喜忧参半。从全球范围来看,多元化战略曾经风光一时。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的不断发展,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迁,如今多元化战略已经开始普遍遭到质疑。我国上市公司中有相当数量的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他们的兴衰存亡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经济的平稳发展和国家战略的实现。到底多元化战略与企业业绩之间有没有直接的关系,是何种关系,关于这些问题的探索是有积极意义的。“进行多元化经营是否能增加公司绩效”这一直是国内外实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问题。虽然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致的结论,但是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表明,多元化经营在发达国家会造成折价。实践也表明,美日韩等发达国家目前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向专业化的回归。作为新兴市场经济的我国企业多元化能够提高公司绩效还是造成价值折扣昵?本文试图通过对我国上市公司抽样样本的财务指标与对应企业的多元化水平值之间的相关关系来回答多元化战略与企业经营业绩之间的关系。在借鉴国内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合适的实证方法研究多元化经营对公司绩效的影响,并进行了分析解释,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的内容结构如下:本文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提出问题并确定解决的关键问题,介绍研究意义和方法等基本内容和论文的基本框架,同时介绍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综述。本文从三个角度进行了理论回顾。首先是多元化战略的理论基础,对公司战略以及多元化战略的理论框架进行了介绍,涉及到相关概念、介绍了多元化战略的概念及分类,多元化经营的原因及多元化的风险,总结了企业实施多元化战略的动机,即分散风险、实现范围经济、交易成本内部化以及获得市场势力。其次对国内外学者在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这一课题上的研究做了文献综述。本文从多元化经营增加企业价值、减少企业价值、与企业绩效不相关等三个角度归纳整理了相关文献。多元化理论发展的50年中,学者们从没有停止过对这个问题的研究,但却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有的结论甚至是矛盾的。最后评价国内外学者多元化战略与公司绩效的研究成果。第三部分是实证研究的基本框架,对多元化经营的相关性以及业绩指标量化,以满足实证分析的需要,并对回归分析部分作了假设、建立相应的模型,并对样本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说明。根据多元化经营程度及其相关性和企业业绩指标量化指标,采用回归和相关方法,对我国工业上市公司多元化经营业绩进行较为全面的实证分析。本文在衡量企业多元化经营水平时,同时采用了专业化率、赫芬达指、熵指数、多元化经营行业数。综合运用几个常用的多元化经营指标。并对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做了统计分析,得出指标之间的内在的逻辑联系。同时回归分析中,本文不仅以熵指数为自变量做了连续性回归分析,而且考虑到多元化经营行业数离散性,本文对其做了相应的处理,从而做了相应的边际回归分析。这在以往的研究中很少用到。虽然回归结果不显著,但也正佐证了本文实证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为了研究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影响,以及对专业化和多元化对企业绩效的不同影响进行比较,本文做了专业化和多元化的分组统计分析,同时,对多元化经营的不同类型,分别进行统计分析。本文为了分析企业多元化和企业绩效的关系,分别对单一经营、多元化经营做了分组回归分析,以比较两者的区别;同时和描述性统计一样,本文也按单一经营、主导多元化经营、相关多元化经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分组进行回归,以探讨多元化经营类型和程度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同时为了多角度的分析问题,增加分析的全面性,本文还做了以多元化经营行业数为自变量以企业绩效为因变量的边际回归。分组回归结果表明,在主导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经营范畴内,企业多元化水平和企业绩效之间没有显著相关性,企业多元化水平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影响,但在相关多元化经营的范畴内,企业绩效的几个指标和企业多元化的水平却有显著的正相关性,即从事相关多元化经营时企业多元化增加企业的绩效。这也是本文的一个重要实证结论。这个结论正可以解释本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不同阶段的看是矛盾的统计结果: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企业绩效高于专业化经营,而回归分析表明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总体上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差异;描述性统计结果表明多元化经营企业绩效高于专业化经营,但回归分析表明主导多元化经营、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和专业化经营一样,都和企业绩效没有显著的相关性等。俱是因为单一、主导、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不产生显著性的影响,而相关多元化经营水平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第四部分是实证研究的结论,以及对策建议。笔者对分析结果做了解释并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给读者介绍了多元化战略在我国企业中运用时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笔者希望通过本文能丰富大家对多元化战略的认识,同时给中国企业提供更多的思考。本文区分多元化类型的精细回归表明:相关多元化经营增加企业的价值,单一、主导、不相关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性的影响。故企业在制定和实施多元化战略时,应充分考虑其对企业业绩的影响,慎重选择合适的多元化经营类型。就本研究的实证结论,企业应尽量选择与绩效有正相关关系的相关多元化经营。当然,企业也可以采用非相关多元化经营,但对资源和管理两方面要求更高,风险也更大。在企业有剩余资源的情况下,宜采取相关多元化经营,特别是围绕企业核心技术展开的相关多元化。本文回归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企业总资产和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即企业总资产增加企业的绩效。故本文对我国上市公司的另一个建议就是企业不应盲目的发展多元化,应在积累了一定的资产的基础上发展多元化经营。企业要在多个领域从事经营活动,要有雄厚的资产作后盾,当企业拥有剩余资源,或者原来经营的业务情况良好能够提供持续稳定的现金流入,也就具备了一定的多元化经营的条件。实施多元化战略的企业必须拥有充足的资源和实力,包括人、财、物和管理能力等资源,并在其核心业务中已占有牢不可破的地位,足够支撑企业在发展新领域成为利润新增长点时所不断需要的资源。在确定多元化经营将要进入的目标行业时,也应当从自己所拥有的资源出发,以该行业能否使自己充分发挥并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为指导思想。2.学位论文平原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熵值的沪市上市公司研究2006自多元化经营的概念被提出以来,便迅速被企业界接受并付诸实践,并经历了几次高峰期。而到80年代后期,多元化不再受到人们的青睐。直到近年来,多元化经营又再次成为很多企业重要的发展战略。但实践表明,有的企业实施的很成功,有的却是昙花一现。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到底有什么样的影响已经成为近些年来众多学者研究的课题。而在企业环境与西方国家有天壤之别的中国,研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意义重大。因此,本文以我国沪市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来研究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的关系问题。笔者从多元化经营和企业绩效的含义入手,从经济学角度分析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并构建多元化经营影响企业绩效的理论框架。在实证研究中,本文选用修正的净资产收益率(Ad-ROE)作为衡量公司价值的代理变量。在测度多元化程度时,采用了熵统计量的方法,并深入细化多元化类型,检验了总体多元化水平以及不同类型多元化、不同程度的多元化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表明,企业多元化程度与企业绩效呈负相关关系。相关多元化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关系,而非相关多元化与企业绩效间是负相关的。根据上述结论,本文从政府和企业两方面提出了实施多元化战略的现实对策。3.期刊论文王力军.童盼.WangLijun.TongPan民营上市公司控制类型、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南开管理评论2008,11(5)本文将2006年度民营上市公司分为直接上市和间接上市两种类型,考察了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多元化经营与企业绩效之间的关系.发现间接上市民营公司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多元化经营程度均显著高于直接上市民营公司.多元回归结果表明,直接上市民营公司最终控制人金字塔持股和多元化经营对企业绩效没有显著影响;而间接上市民营公司最终控制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和多元化程度越高,企业绩效越低,说明代理问题在此类公司比较突出.所有权与控制权分离程度和多元化指标的交互关系也为此提供了进一步的证据.本文的贡献在于对民营上市公司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分类,并从动机和行为两方面考察了其所导致的经济后果.研究增进了对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认识,对理解民营上市公司控制类型以及多元化经营也提供了新的视角.4.学位论文曹迎泽企业多元化经营条件下品牌配置资源研究2006无论是从美国等经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20~40年代的率先实践,还是自安索夫(Hi.Ansoff)1957年首次明确提出其概念,多元化经营始终是理论界、企业界热衷研究的话题。生活中比比皆是的品牌是从交换产生的时侯,就开始出现了雏形;而专门研究品牌是50年代中期的事,主要标志非伯利·B·加德纳(BurleighB.Gardner)和西德尼·利维(SidneyJ.1evy)的第一篇品牌论文(1955年发表)莫属,“实践早于理论”这个特征在品牌理论发展过程中非常明显。融企业资源配置内容于内的资源配置理论,由于将资源的稀缺性作为其研究的基石而始终是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学术界也将其系统思想的产生归宗于新古典主义经济学,重要影响人物首推亚当·斯密(AdamSmith)。之后,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理论界都将无数专业化词汇镶嵌在多元化经营理论、品牌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之中,研究成果十分繁茂。实践中,无论企业基于资源还是基于战略,以跨行业并购为特征,多元化经营于60~70年代首先在发达国家形成高潮;而后的日本、韩国、香港、印度等亚洲国家和地区的企业,也纷纷通过并购的方式走上了多元化经营寻求企业发展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企业尽管在多元化经营的规模、层次、程度和成因上各不相同,但一个突出的特点是这些企业在多元化经营中注重融入多种品牌战略和不同资源配置方式,并呈现了不同品牌战略、不同资源配置方式的选择会产生不同企业市场绩效的现象。80年代之后,由于国际竞争加剧、环境恶化、资源紧缺、技术创新、成本降低等因素,在多元化经营发展最早的美国,企业的多元化经营扩张开始退潮,甚至出现“归核化”的呼声,大公司纷纷以多种手段清理非核心业务以加强核心业务,并更加深入地探讨不同品牌战略和不同配置资源方式与企业市场绩效的关系。不过,由于这种趋势是一种适度的多元化经营并以获取良好的企业绩效为导向,并不是对多元化经营本身的否定。实践中的这种趋势深深地吸引着理论研究者,并将目光集中于多元化经营、品牌战略、资源配置方式与企业绩效的关系。一个不争的现实是首先对企业绩效更为科学的衡量标准的需求就吸引了许多学者的注意力,并试图在现有财务指标的基础上构建一个适合多元化经营条件下企业绩效的测算和评价办法。在这种拉力下,企业多元化经营条件下绩效研究已经超越了一般的以产品、营销及研发为主内容的企业绩效研究,并将品牌战略的选择、品牌价值衡量及贡献、品牌配置资源机理和方法等层面的内容囊括在内。企业绩效研究范围的这种转移,一方面覆盖了品牌价值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与以资源稀缺性为出发点的学说—企业资源配置的研究范畴出现大面积交叉。因此,可以说企业多元化经营条件下品牌配置资源的研究是一个多元化经营理论、品牌理论和企业资源配置理论研究都涉及、越来越迫切、具有很大现实意义的支点。在这里,必须提出对一些相关问题的关注:一是品牌战略的运用在多元化经营发展中已经彰显重要。国内外企业多元化经营成败案例表明,拥有良好品牌声誉、能恰当融品牌战略于多元化经营之中,品牌具有持续竞争力、可以趋动资源的企业最易获得好的市场业绩,并体现为高层次竞争;反之,优势难以维系。二是多元化经营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