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绩效管理十大困局一种“鸡肋”有人说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有人说绩效管理是企业赢得竞争优势的最重要手段;还有人说,绩效管理是HR经理提升地位和价值的二次创业,是他们发起的一场战斗和管理革命。不管怎样,绩效管理成为世界大多数优秀公司战略管理的有效工具,已是不争的事实。美国相关机构的研究显示,正式使用绩效管理系统的财务公司表现要明显优于未使用的公司。一段时期里,绩效管理也曾受到国内企业“趋之若骛”式的追捧。然而,更多的中国企业正在经历一条从迷信到怀疑,从怀疑到不屑的道路。引入了绩效管理,实施效果并不尽人意,不是半途而废,就是流于形式,非但没有起到激励员工、提升绩效的作用,甚至引起员工的不满,破坏了组织的稳定,对公司业绩产生负面影响。在一次“中国职业经理人的十大困扰”的调查中,“绩效考核”排在第一位。“绩效管理如同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一位经理说。外企普遍适用的绩效管理体系,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就“水土不服”?一种哲学在业界,流传着这样一则笑话:专家去参加一个以“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为主题的研讨会,本来打算和大家讨论绩效管理的课题,“但是没有办法,主办方非要我把题目改成绩效考核。”专家无奈的背后隐藏着一种认知上的误区:绩效考核等于绩效管理。许多管理人员正是将年末填写的那几张考核表当作了绩效管理的全部。事实上,从流程来看,绩效考核只不过是绩效管理的一个环节。从更深远的意义来说,我们与其说绩效管理是一种方法、一种工具,不如说它是一种观念、一种哲学,一种“基于绩效而管理、基于绩效而发展”的管理哲学。量化和科学的评价并不是绩效管理的终极意义所在,它更大的价值在于帮助管理者养成科学的管理习惯,帮助员工提高工作效率,从而促成企业战略的实现。一种过程“从绩效出发,再回归绩效”,在很多卓越的公司,绩效管理早已从辅助性、事务性的战术层面,提升到了获取竞争优势的战略层面,一切的管理都围绕着绩效管理而开展。绩效管理首先是一种管理,管理的所有职能,包括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控制,它都涵盖。其次是一种循环:制定绩效目标、制定与执行绩效计划、进行绩效沟通与辅导、实施绩效评估、进行绩效沟通反馈、绩效结果运用。在这个过程中,它不仅强调达成绩效结果,更强调计划、分析、评价、反馈的过程;不仅涉及员工的绩效,还有企业绩效和部门绩效。我们沿着每一个环节,寻找企业认知和操作误区,试图给出解决之道。历来,成功的管理都没有一成不变的固定模式,而只有适用的方法。绩效管理亦然,最重要的是寻找到适用的方法。困局:考核断层谁来考核CEO?所有的流程,都需要领导的身体力行,需要机制和制度来支撑和保证“一个单位的绩效考核应该自上而下的进行。”人力资源的专业人士这样说,企业的老总们也这样讲。KPI、平衡计分卡和MBO这些绩效考核的管理工具,无一不是在强调,考核应该从企业经营的源头抓起,也就是从企业的战略做起。但是,在实际操作当中,许多单位的绩效考核是很失败的:有的企业的一把手要求在全公司进行绩效考核,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业绩考核表,但总经理没有自己的考核表。作为总经理的直接下属,公司的高层领导也往往没有与员工一视同仁的业绩考核表,或者有也是走形式,敷衍了事。有一次,笔者到某公司副总裁的办公室,准备询问他这个季度的业绩考核表是否自评完了,结果副总裁不在,只有他的秘书在认真地填着一个考核表,走过去一看,业绩考核表上的被考核人一栏赫然写着这位副总裁的名字。的确,人力资源部向公司高层汇报绩效考核工作的时候,总是能够得到高层领导口头上的“大力支持”。这些高层领导们也确实想把整个公司的业绩搞上去,也认为绩效考核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但他们的眼睛却总是往下看,认为要考核的是下边的人。被“考”的感觉是不怎么爽,所以企业的高层人员潜意识里存在着排斥心理,与一个普通员工的心理没什么两样。一个公司但凡存在这种现象,就不可能使绩效考核工作发挥实效,必然流于形式。因为,本来绩效考核是一个自上而下成体系的东西,在实际的运用当中却出现了断层,而且是从高层断裂,必然使整个体系崩塌。支招:“塔尖关键出现考核断层,往往是在新推行一个绩效考核体系之初就没有把工作做到位。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做到高层,他本身早就养成了一些管理习惯和管理方法,而且应该说绝大部分通过事实证明是成功的。现在一上来就推行一个统一的管理工具,老总们当然会不习惯,他们的潜意识里也不愿意改变。说到底,这是一个自我改变的问题。尽管人要进行一个突然的自我改变很难,但如果一个团队决定要一起进行一个改变,就相对容易一些。当然,这要建立在这个团队真想改变的前提之上。笔者曾遇到过这样一件事情:有一个房地产公司的老板,与其高层团队之间的沟通一直存在问题,每到开会,都是这位董事长的一言堂,他也习惯了这种训话的管理方式。其实他的高管早就对这种单向的沟通方式不满,有人提过建议却一直难以改变过来,这位老板总是把自己与下属之间的距离拉得远远的。终于有一次,在人力资源部的再三要求下,董事长同意与其管理团队参加一次为期两天的拓展培训,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特意选了一些必须通过双向沟通才能达成的任务。两天的培训下来,这位董事长象变了个人似的,回到公司以后,一改过去的沟通态度,甚至要求大家不要叫他为李总,可以直呼其名或者叫X老师。团队中每一个人也都体会到了沟通的益处,工作的效果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事实上,一个单位的绩效考核实施得效果怎么样,塔尖上的这一部分人怎么做非常关键。首先这个高层团队应该统一对考核的认识,大家一起坐下来就此进行深度沟通,每个人表达对此事的真实想法。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任何意见都可以表达出来,然后再进行深入的讨论,这才能达到真正的共识。然后,就是落实到管理行为之中。认真研讨每个人(包括总经理)认为自己一年或一季度应该达到的目标到底是什么,把他落实到纸上,也就是形成业绩考核表。我们的工作计划、工作举措和工作指令等一系列的管理行为,应该围绕着我们的业绩考核表来转。我们的下级的业绩考核表是每个人考核表的继续,也要围绕着这个表来转。绩效考核要真正成为一个管理工具,必须首先成为最高管理团队的管理工具。久而久之,形成约定俗成的东西,绩效考核也就成了企业管理当中不可剥离的一部分,也就不会有什么断层了。困局:大家都嫌太麻烦量化文化缺失如果你不能度量它,就不能管理它绩效考核作为一种管理工具,首先是一门实践性科学,偏偏在中国企业管理发展的过程中,缺少了一堂代表了标准、流程和规范和“工业化”的课,因此人们对于量化、打分等需要逻辑和理性行为的管理方法怎么也习惯不了。就像中国的厨师在做一盘菜时,如果按照多少油、盐、酱、醋进行定量的操作,炒出的菜就不是那个味道一样,中国文化骨子里就不擅长做量化这种理性的事情。长期以来,感性的、模糊的做法首先支配着我们的行为。我们很多企业的ISO9000标准都成了形式,人们怎么也不习惯“写你要做的,做你所写的,记你所做的”这种听起来麻烦、琐碎的工作方式。这些势必成为在中国的企业中贯彻绩效管理工具的一个困局,大家潜意识里就不愿意做,或者说不擅长做。中国的企业管理者的领导艺术主要体现在如何去做思想工作,常常说的是“你要好好干”,却很少想着说“你每天要争取卖出去一辆汽车”或“你每天至少要拜访5位客户”这类非常具体和可操作的建议。笔者访问过许多HR经理,问他们“绩效考核执行效果不好的原因是什么?”时,他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大家都嫌太麻烦!”有一次我问一个部门经理:“为什么大家对绩效考核这项工作不支持呢?”他回答道:“不是不支持,我们的绩效考核打分要花一天的时间来做,而工作又实在太忙。大家觉得实在没有必要去抠表格上的那点儿东西,有点儿时间还不如去做点实事。”大家觉得从本来非常紧张的工作中再抽出时间来做绩效考核,觉得吃亏。这种心态在那些推行绩效考核不利的企业是很有代表性的,是影响许多企业推行绩效考核的一个大障碍。支招:让坚持成为习惯要想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首先,得统一认识。尽管可以使绩效考核的方法更简便、高效一些,但这个麻烦是绝对省不了的。现代企业的绩效考核已经完全不同于我们传统的领导艺术管理,既然是一门科学的东西,就应该按照规则、程序去做事,因而也就避免不了因追求“科学”而带来的“麻烦”。如果不能很好描述要达成的绩效是什么样子,就无法将其量化;如果不能将其量化,也就不能很好地控制和管理。绩效管理需要做到的正是用一些程序、标准和流程对一个单位的业绩来制定标准、量化评估和管理。对于一个第一次推行绩效考核管理方法的企业而言,其实不亚于一场变革,必须观念先行,首先解决态度的问题。统一认识的方法有多种,比如培训。但实践中,一些企业在推行绩效考核之前也都培训了,可好象效果不大,其实是没有把培训做好。很多企业都把培训做成了单向灌输,上面的人讲得津津有味,听众们却忙着打瞌睡,即使听了没过多久也忘了。这样的培训没有让大家全身心的参与进来,不可能让大家产生共鸣。相反,有的企业就做得很好,他们组织在培训基础上的大讨论,或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知识竞赛、演讲比赛、有奖征文等。很重要的一点是让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也要参与其中,这样在事情的一开始就营造出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其次,要规范行为。仅统一了认识还不够,要赶快趁着热度把大家绩效考核的行为规范起来。在培训的过程中就应该有预热训练,要告诉大家做什么、怎么做、什么时间做。比如,要告诉大家,年初或季度初制定计划的时候,要把我们的业绩目标确定下来,经过讨论制定出目标达成的标准和评估方法。接下来,每月要不停地回顾目标执行的情况,在计划和总结会上要对目标达成的情况进行讨论,并注意收集业绩达成的相关资料。季度末或年末相关人员要按照相关的流程进行评估打分、考核谈话反馈等等。总之,要把这项工作标准化、流程化,变成日常工作当中的行为。为了规范行为,最初需要人力资源部的人进行组织、监督、检查,不能有放松,时间久了也就形成了习惯。当然,如果坚持得不好,也就会从一开始就养成了坏习惯,再改起来就难了。有的企业为了规范业绩考核的行为,干脆开发一套电子化的绩效考核系统,这套系统会定期自动通过电脑向每位员工发出填写目标考核表、评估打分的指令,并自动把评估结果与薪酬待遇等挂钩,强制性的规范了大家的行为。久而久之,也就会形成了习惯,形成了一种文化氛围。许多跨国企业很少谈到他们的绩效考核难于贯彻的问题,原因就是他们早已形成习惯和氛围,并有相应的管理工具,你入了他们公司的门,不得不按照他们的要求来做。困局:相互指责HR和业务部门角色冲突缺位的要补,越位的要退,错位的要扭,管好该管的事,放开不该管的事“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按我们的考核方案执行呢?”“你们为什么就不能提前将工作计划表做好,按时提交呢?”“你们提交的A+名额又超标了!”“你们总是把难缠的员工交给我们”……在企业导入绩效考核的过程中,我们常常能听到人力资源经理这样对业务部门经理抱怨。而业务部门经理当然也不是不甘示弱:“你们做人力资源的一点也不了解我们的情况,管得太死了。”“我们要对外跑客户,还要应付你们布置的作业,哪有时间?”“我们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员工,为什么不能多几个名额?”……相信很多人对这样的场景早已见怪不怪了。企业中,一个普遍的认识是,人力资源管理是人力资源部的事情,绩效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一部分,当然由人力资源部来做。总经理只做一些关于实施绩效管理的指示,业务经理只做一些具体的填表工作,剩下的工作全部交给人力资源部,做的不好只知道批评人力资源部。其实这是绩效管理过程常见的角色分配上的错误。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由于许多企业不能系统地看待绩效管理,不能将绩效溶于日常的管理过程中,只是为部门经理提供了简单管乏味的绩效考核表。绩效管理的过程也相对简单,缺乏过程的沟通和辅导,只是在认为必要的时候,才组织一些填表和考核的工作。另一方面,由于可能会成为利益冲突的焦点,部门经理仅仅把绩效考核作为一项任务,本身就比较厌烦绩效工作,再让他们填一些莫名其妙的表格,往往更增加了他们厌烦的情绪。支招:找准定位那么在企业中各级管理者的角色该如何定位?如何解决这种冲突呢?在绩效管理方面做得比较成功的企业,对各级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