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大学生休闲与消费心理互联网与大学生二、互联网的特征3虚拟性4身份的不确定性5非中心化6平等性7个性化互联网与大学生三、互联网的影响1互联网:一把双刃剑技术每提高一步,力量就增大一分。这种力量可以用于善恶两个方面。————阿诺尔德·J·汤因比(英国历史学家)互联网与大学生Kraut等人对93个家庭的169个用户第一、二年使用互联网的情况进行了纵向研究,发现互联网会使网民的社会卷入(socialinvolvement)减少,心理幸福感(psychologicalwell-being)降低,表现出孤独感(loneliness)和抑郁感(depression)的增加。Kraut将心理幸福感降低的原因,解释为社会活动的替代(displacingsocialactivity)和密切关系的替代(displacingstrongties)。互联网与大学生互联网带来的比较突出的问题:(1)网络犯罪。(2)传播色情信息。(3)网络文化侵略。(4)破坏国家安全。互联网与大学生2网际人际关系网际空间好比一个巨大的城市,有图书馆、大学、博物馆、娱乐场所,也有各种各样的人;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到这个“城市”去逛逛。在这个空间里不仅可以获取和发布信息,还可以通过E-mail(电子邮件)、ICQ(网络寻呼)、IRC(网上聊天室)、BBS(电子公告板)、网络虚拟社区等方式进行聊天、交友、游戏、娱乐等网络人际交往。互联网与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主要特点:一是交往角色的虚拟性。二是交往主体的平等性。三是交往心理的隐密性。四是交往过程的弱社会性和弱规范性。五是交往动机多样性。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一、大学生上网心理(一)积极的心理需求(二)消极的心理需求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一)积极的心理需求(1)强烈的求知欲与好奇求新心理(2)自由平等的参与意识与自我实现欲望(3)追求开放性和多元性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二)消极的心理需求(1)猎奇心理,追求感官刺激(2)急功近利心理(3)发泄欲求(4)逃避现实的解脱心理(5)虚拟的自我实现心理(6)焦虑心理(7)自卑心理与抵触情绪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二、大学生上网的情况分析(一)信息查询(二)收发邮件(三)网上聊天(四)网上游戏信息查询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获取信息:53.1%学习:4.8%学术研究:1.0%休闲娱乐:24.6%情感需要:1.1%交友:7.0%获得各种免费资源:1.9%对外通讯、联络:3.8%炒股:1.1%网上购物:0.1%商务活动:1.0%追崇时尚、赶时髦、好奇:0.3%其它:0.2%第十一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调查(用户上网最主要的目的)用户经常使用的网络服务(多选题):■电子邮箱:92.6%■新闻组:21.3%■搜索引擎:68.3%■软件上传或下载服务:45.3%■信息查询:42.2%■网上聊天(聊天室、QQ、ICQ等):45.4%■BBS论坛、社区、讨论组等:18.9%■免费个人主页空间:6.8%■电子政务:1.9%■网上游戏:18.1%■网上购物:11.5%■短信服务:8.8%■网上教育:8.9%■电子杂志:9.5%■网络电话:1.0%■网上医院:0.7%■网上银行:3.6%■网上炒股:5.5%■网上拍卖:0.9%■票务、旅店预定:0.8%■视频会议:0.3%■VOD点播:5.6%■网上直播:3.6%■多媒体娱乐(MP3、FLASH欣赏等):13.4%■远程登录:1.1%■信息发布:3.3%■网上推广:0.9%■网上销售:1.2%■信息化系统(ERP、CRM、SCM)1.2%■其它:0.1%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的网络心理障碍及其调适(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定义:因无节制地上网导致行为异常、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失调。症状: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随后发展为身体上的依赖,不上网则情绪低落、疲乏无力、外表憔悴、茫然失措,只有上网后精神才能恢复正常。表现:感情上迷失自我角色上混淆自我道德上失范自我心理上自我脆弱交往上自我失落。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一)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1、网络恐惧2、网络依恋3、网络孤独4、网络自我迷失和自我认同混乱5、网络沉溺综合症你是否患有“互联网依赖症”(KimberlyYoung):你是否着迷于互联网?为了达到满意你是否感觉需要延长上网时间?你是否经常不能控制自己上网、停止使用互联网?停止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你是否感觉烦躁不安?每次在网上的时间是否比自己打算的要长?由于互联网你的人际关系、工作、教育或者职业机会是否受到影响?你是否对家庭成员、治疗医生或其他人隐瞒了你对互联网着迷的程度?你是否把互联网当成了一种逃避问题或释放焦虑不安情绪的方式?你是否患有“互联网依赖症”(KimberlyYoung):在上面八个问题中,如果被调查者对其中的五个问题的回答是肯定的,KimberlyYoung就断定他已经患上了互联网依赖症。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二)网络性心理障碍的特点1、病症发现的隐蔽性。2、生理疾病的并发性。3、治疗手段的模糊性。4、预防和治疗的紧迫性。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1、正确的网络认知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看到网络只是一个工具,网络资源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财富,对网络的破坏与滥用就是对社会正常秩序的极大破坏,会危及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认清网络社会并非真实的社会,网上暂时的成功并非是真实的成功,虚拟的情感的宣泄与满足也并非能得到真正的快乐;应该认清网络带来的并非是鲜花与美酒,也会给自己带来苦涩的恶果。那些迷恋上网而不能自拔的大学生,随着上网时间不断延长,他们的记忆力下降,对学习也逐渐产生厌烦感,并进而出现逃课上网、对各种活动漠不关心,进取意识减弱,与周围同学关系紧张等现象。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2、自律与自我管理据报道,一位大学生在其“网络妻子”突然掉线后,终日不进食,心情焦虑地苦等了五天四夜后,不顾同学的劝阻和老师的教育,不辞而别到另一个城市去寻找其“网络妻子”。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3、团体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是由心理辅导者指导,借助团体的力量和各种个体心理辅导理论与技术,就团体成员面对的心理问题与他们共同商讨,提供行为训练的机会,为团体成员提供心理帮助与指导,使每一位团体成员学会自助,以此解决团体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障碍,最终实现改善行为和发展人格的目的。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3、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师生辅导、成员互相辅导、讲座、小组讨论、行为示范等。内容:1、缓解求询者的心理紧张和焦虑情绪2、让成员讲述各自的成长经历,并做自我评价3、开展网上信息认识的讨论交流4、展开网络与网络技术的研讨5、运用“头脑风暴法”6、设定基本的人际交往的情境7、小组讨论上网行为的自我管理,彼此订立互相监督上网的契约大学生网络心理及其调适(三)大学生网络心理障碍的克服4、改善网络环境首先,加快网络信息控制技术研究,净化网络信息;其次,积极组织优秀传统文化与先进文化上网,这是优化网络环境的积极态度;第三,适应网络时代特点,改进高校教育与管理;第四,开展网上心理咨询。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功能1、能消除紧张,缓解压力,提高效率。2、能拓展人际,促进交流,陶冶性情。3、能强身健体,维护生命。4、能增进自我认同,加速自我发展。5、能启发想象及创造力,增长知识。6、能培养互助合作的精神。大学生休闲活动的类型1、知识型活动2、体育型活动3、社会实践活动4、嗜好型活动5、享乐型活动大学生休闲活动存在的问题1、休闲生活质量不高。2、休闲活动时间结构不合理。3、休闲生活的层次不高。4、对休闲生活缺乏自觉。5、休闲生活的技能缺乏。大学生休闲活动的心理调适1、树立正确的休闲观。2、休闲方式应多样化。3、休闲方式应切合实际。4、休闲活动应适度。5、休闲不计较名利。大学生最佳休闲去处排行榜第一名:宿舍。在本排行榜中,宿舍当仁不让雄踞榜首。原因一:经济(在宿舍休闲不用交钱,对穷学生来讲,这点最实在);原因二,方便(玩累了就可以随便躺,自己宿舍,客气什么);原因三,资源丰富(此处特指人力资源)。副作用:影响其他同学休息。代表休闲活动:打牌。第二名:操场。居排行榜亚军的操场具有与宿舍相同的特点:经济。相比宿舍,它还具有视野较好,活动范围较广的特点。副作用:常因场地紧张引起纠纷。代表休闲活动:打球。第三名:网吧。网络时代已经到来了很久,大学生也少有不会上网的。作为“上网看世界”的平台,排名第三的网吧成了大学生们休闲时聚集的地方。特点:内容丰富,可增长见识,打发时间。副作用:钱包被迫减肥。代表休闲活动:聊QQ、打网络游戏。第四名:购物街。大学里女生也是半边天,女生们的热爱将购物街推上了殿军的宝座。即使不买东西,女生们也是不会放弃逛街的。有时候,什么都不买,光是逛逛、看看也会让她们获得满足。副作用:让人不得不正视自己的贫穷。代表休闲活动:逛精品屋、专卖店。第五名:书店。学生“学”字为先,书店于是也成为了他们休闲的好去处。尤其是一些格调高雅、书籍丰富的书店更受大学生青睐。当然,这样的书店最好是可以让学生自由地看书,而不会加以催促。即使什么都不买,爱书的同学还是可以在书店里翻完那一整本书。副作用:必须对店员的白眼视若无睹。第六名:酒吧。据了解,许多大学的附近都会有那么两三家小酒吧,有格调,价格又相对实惠。在酒吧里,学生恋人们就着烛光,说着情话,好不浪漫。而三五知己聚一小桌,把酒谈天,也不失温馨。副作用:钱包急剧消瘦。根据以上材料,谈谈你的大学休闲生活。基本生活消费休闲娱乐消费人际交往消费大学生的消费分布:1学习消费234大学生九大消费心理特征:4攀比性3易受暗示性1从众性2时尚性大学生九大消费心理特征:9连续性8品牌性7实用性5个性化6差异性社会心理学家认为,从众行为是由于在群体一致性的压力下,个体寻求的一种试图解决自身与群体之间的冲突、增强安全感的手段。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大学生虽然接受的是先进的科技知识,具有理性的思维,但是有的学生自我认识能力差、自信心较弱、自尊心与虚荣心较强等,使得他们在消费时,很容易发生从众行为。从众性时尚即流行,是社会上一时崇尚的样式,从发式到服饰,从语言到动作都有时尚性。大学生站在先进文化的最高端,容易接触到、也容易接受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消费观念比较超前,消费观念变化比较快。大学生对产品的包装和外观形象的要求比较高,他们追求漂亮、新颖的能带来新鲜感觉的包装。时尚性暗示是在无对抗条件下,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使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思想。社会心理学研究指出,暗示者、被暗示者,及环境的特点都会影响暗示的效果。现代社会中的大众传媒,如电视、网络、报纸杂志等众多媒体,就常利用暗示心理向大众传播信息,引导群众采取相应的行为。大学生接触各种媒体的机会更多,他们虽然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但心理不甚成熟,在各种暗示充斥的情况下,难免会失去分辨和判断能力,盲目地采取媒体所宣传的决策或行为。易受暗示性人们总是选择他人作为自己的参照标准。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人际交往及休闲娱乐中,总是有意无意地与他人作比较以求心理平衡,获得自我认同,这种不考虑自己经济状况,一味的攀比促成不合理的消费,扭曲了大学生的心灵。在这个崇尚自由的时代,大学生开始不喜欢集体活动,而是追求个性独立、表现自我、以求与众不同。这是新型青年文化的显著特点。大学生正处于追求个性发展、自我意识增强、乐于接受新鲜事物的年龄阶段,面对五彩缤纷的消费市场,他们追求独特、个性和自由。攀比性个性化我国贫富分化加剧的现实决定了大学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