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财务管理第四章企业业绩评价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四章企业业绩评价•学习目标:•了解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和类型•理解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掌握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及其要素之间的关系•掌握企业业绩评价标准的确定原则及标竿瞄准的主要内涵•掌握业绩评价的财务指标和杜邦分析体系•掌握平衡计分卡在战略业绩评价中的原理和作用。2第一节企业业绩评价概述•一、企业业绩评价的概念和类型•从字面意思看,业绩评价由业绩和评价两部分构成。•业绩(proference,绩效或效绩),财政部统计评价司认为“企业业绩是指一定经营期间的企业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企业经营效益主要表现在盈利能力、资产营运水平、偿债能力和后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经营者业绩主要通过经营者在经营管理企业过程中对企业经营、成长、发展所取得的成绩或成果。”•评价是为达到一定目的,运用特定指标,比照特定标准,采取特定方法,对事物作出价值判断的一种认识活动。•一般认为评价有四种功能:判断功能,预测功能,选择功能,导向功能。其中导向功能居于核心地位,其他三项功能是导向功能的基础和过程。3•业绩评价的定义:•财政部统计评价司:“绩效评价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评价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分析,对企业一定期间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业绩,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价。”•张蕊认为:“企业经营业绩评价就是为了实现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运用特定的指标和标准,采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过程及其结果作出的一种价值判断。其核心是比较所费与所得,力求用尽可能小的所费去获得尽可能大的所得”。孟建民、张涛和文新三等都有不同见解。•综上所述,业绩评价就是按照企业目标设计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特定的评价标准,采用特定的方法,对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价值实现程度作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判断。•企业业绩评价分类见下表:4分类标准类型说明评价内容单项评价是指对某一具体现象,如生产效率高低、企业利润增减等所进行的评价,一般选择能反映其特征的指标进行描述。综合评价相对于单项评价而言,是指对某些复杂或综合现象的评价,如企业的经营业绩评价,地区的产业结构评价等。这些现象是一个复杂的各个子系统状况的综合反映,综合评价就是将各个子系统的状况加以合成,用以描述整个系统的基本特征,使人们获得整体认识。评价层次整体评价对企业进行评价部门评价对企业中的各个部门进行评价,包括对业务部门和管理职能部门的评价个体评价对个体进行评价,具体包括对经营者、部门经理、员工等的评价评价指标财务评价以财务指标为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获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非财务评价以非财务指标为主进行评价,评价内容包括客户、内部业务流程、人力资源、质量、创新等。评价主体外部评价由企业外部有关评价主体对企业作出的评价,外部评价主体包括政府有关部门、投资者、债权人、消费者、公众等。内部评价由企业内部有关评价主体对企业作出的评价,内部评价主体包括经营者、部门经理、基层部门主管、员工等。5•二、企业业绩评价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委托代理理论:主要研究委托代理关系能否保证委托代理目标的实现以及委托代理关系中潜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信息经济学揭示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为研究业绩评价系统提供了新的视觉。在根据评价目的选择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之前,首先应对各利益相关者的相互关系及信息分布状况进行分析和评估,再根据分析结果选择评价活动涉及的内容并合理设计评价活动的组织方式,这样才能保证评价内容选择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应充分考虑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信息分布状况。6•利益相关者理论:•现代公司被认为是各个利益相关者构成的契约联合体。•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管理者的决策应基于企业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该理论的两大目的:一是描述企业如何运作;二是帮助对企业组织行为的预测。•利益相关者理论是企业业绩评价研究和实践的思想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企业在制定战略目标时要关注所有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而在业绩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反映不同利益相关者的期望。•企业竞争力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要求管理者从企业内部、外部顾客以及股东角度来审视公司的机会,设计出能够衡量不同利益相关者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或平衡的业绩评价系统。7•制度变迁理论:•制度是用于约束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利益关系的一系列社会规则。从总体上讲,制度相对稳定,但不是一成不变。•制度变迁的含义在于,有的变迁推动了经济增长,有的则阻碍了经济增长。制度变迁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解释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诸因素中被人们长期忽视的制度因素。•业绩评价系统的变迁也可以看作制度变迁。运用制度变迁理论,我们可以解释问什么业绩评价指标体系由单一财务指标发展到财务指标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问什么出现业绩评价制度的改革等等。•更有意义的是,制定或修订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对加强国家对国有企业管理、对上市公司监管等方面,其意义是积极还是消极。8•科斯定理:科斯定理的核心问题是产权问题,研究交易费用大于零情况下的产权制度。•科斯定理由三个相互联系的定理组成:一是如果交易费用等于零,无论权利怎样安排,都能实现当事人的财富最大化,适当的机制能够主动达到帕累托最优;二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交易费用,不同制度安排会产生不同的经济结果,需要寻求一种能够降低交易费用、实现当事人利益最大化的产权安排;三是制度本身的设计、制定、实施、完善、修改也是有成本的,科斯定理告诉我们,在进行制度的制定、修改、完善、实施等工作时,应遵循降低制度建设成本的原则。•根据科斯定理,业绩评价系统产生的信息视为一种资源,而信息的获取、提供作为一种交易过程是有成本的。为此,要在业绩评价主体、客体之间建立一种能够实现交易费用最低、利益最大的制度。•业绩评价系统的建立、实施、修订是花费成本的,因此,要确知建立评价系统是否必要,研究如何选择建立、实施、修订成本最低的业绩评价系统。9•控制理论:•控制是在计划执行过程中出现偏离时予以调整和修正的过程。•控制有直接控制、间接控制之分。随着企业规模扩大以及管理层级、管理幅度增加,间接控制成为最主要的控制形式,业绩评价又是最有效的间接控制方式。•控制理论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体现在:•业绩评价是管理控制系统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制定战略目标时,就要考虑如何将这些指标转化为可计量的业绩评价指标。•业绩评价系统的设计以清晰的战略目标为前提。•业绩评价系统必须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联系。业绩评价体系越是能反映组织结构中的岗位责任制,评价也就越有效。•业绩评价必须采用适合不同评价对象的信息。业绩评价所需要的信息不但包括财务数据,还包括非财务数据;不但包括内部数据,还要包括外部数据。•业绩评价标准必须客观合理。•找出关键业绩评价指标。•发现偏差以后必须及时采取行动,予以纠正。10•组织行为理论:从组织、团队、个体三个层次研究组织中的行为问题。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如何使个体、团队、组织的目标保持协调一致,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为了将具体各种各样目的的人们调动起来实现组织目标,企业可采用业绩评价和激励等手段。•组织行为理论对企业业绩评价的影响体现在:•将组织目标在企业内部进行广泛的沟通与交流,使个体、团队了解组织目标,激发其积极性,进而将组织目标分解为团队、员工目标。传统业绩评价方法没有考虑如何发挥人的主动性,成本控制往往着眼于惩罚。因此,业绩评价系统设计时,把发挥员工主动性放在首要位置。•评价标准应具有可控性和激励性。•在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的制定过程中,应采用参与式和民主式管理。•将评价结果与激励机制进行联系。11•系统理论:把研究和处理的对象当作一个系统,分析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研究系统、要素、环境三者的相互关系和变动规律性。系统理论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影响:•准确理解业绩评价系统在企业管理这个大系统中的地位和作用。企业管理系统分为计划和控制两部分,在控制过程中,要通过业绩的计量来衡量计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并及时反馈偏差,以便纠正。•注重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业绩评价涉及企业各个部门和领域,反映各个部门的业绩指标及其所需信息也不相同。•业绩评价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效的业绩评价系统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目标、评价标准、评价方法、评价报告等构成要素。12•激励理论:•哈罗德.孔茨认为,激励是指挥和领导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激励机制一般应实现四个目标:使管理者和股东利益一致起来,让管理者按照股东价值最大化的原则选择和制定经营战略;对管理者的奖励有足够大的可变性,以鼓励他们工作投入更多的时间,并承担风险、作出决策;能够降低核心员工的离职风险;使股东成本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之下。•业绩评价必须与激励机制联系在一起。基于激励机制的业绩评价体系一般会选择预算标准作为业绩评价标准;•激励机制建立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13•战略管理理论:•战略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战略实施、战略控制和战略修正阶段。从性质上将,业绩评价属于战略控制的组成部。但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设计是在战略规划过程中形成的。在战略实施与战略控制阶段进行的业绩评价包括: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与战略管理四个阶段相适应,业绩评价过程也分为四个阶段:•业绩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在战略规划过程中,通过环境分析明确实现战略目标的关键成功因素,设计出计量关键成功因素的关键业绩指标,最终设计出业绩评价指标体系。•过程控制与管理。确定业绩评价标准,并分解到部门和个人。•考核评价。•结果运用。14•三、企业业绩评价作用•在战略规划中量化企业目标。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必须与战略规划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有利于正确引导企业的经营行为。业绩评价全面剖析影响企业目前经营和长远发展的因素,促使企业克服短期行为,注重将近期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起来。•有助于对经营者业绩的考核,建立激励和约束机制。•在激励机制构建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企业存在多层级委托代理关系,信息不对称导致代理人牺牲委托人的利益。激励机制包括以业绩为基础的奖金、工资调整、职位晋升以及解雇决定等。激励机制的有效运作有赖于对业绩的科学评价。15•四、企业绩效评价的产生与发展•企业业绩评价的产生与发展与跨国公司的发展密切联系。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分为如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控股公司的重点目标是税负最小化,母公司一般只注重子公司的现金流量。母公司借助“投资中心”、“利润中心”实施对子公司的管理与控制。运用最广泛的业绩评价指标是销售利润率、投资报酬率。一些控股公司开始关注子公司业绩评价问题,控股公司业绩评价思想开始萌芽。•20世纪70年代•受当时权变理论的影响,各公司业绩评价指标差异较大,评价方法缺乏一致性和可比性;•普遍关注投资报酬率、预算比较、利润等财务指标;•未考虑各国环境差异和汇率变动对业绩评价方法的影响;•对企业的评价和对管理者评价没有区分。16•20世纪80年代•形成了预算与实际利润比较,投资报酬率,现金流量等以财务指标为主、比较完整的业绩评价方法体系;•在计算业绩评价指标时考虑了汇率变动、通胀、转移定价及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使业绩评价方法更为合理;•区分对子公司的评价和对经理人员的评价,采用投资报酬率评价子公司业绩,评价经理人员偏重以预算为标准;•考虑非财务指标作为业绩评价系统的补充部分。•20世纪90年代•随着经济一体化、信息时代来临、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全球竞争日趋激烈,要求业绩评价体系进行变革。变革趋势:•预算作用日趋减弱。•非财务指标日显重要。R&D,产品质量与服务指标,市场占有率等。•强调创新、学习和知识资本等无形资本的评价。雇员对本企业的满意程度、雇员培训与发展计划、劳动力流动状况、雇员技能、职位晋升等。•信息时代•信息时代的环境决定了要想在竞争获胜,必须具备新的能力和获得持久的竞争优势,业绩突破要求重大变革,包括变革评价和管理系统。17第二节企业业绩评价系统•一、企业业绩评价系统的构成•从上图可以看出,评价系统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评价主体与评价客体之间相互作用是业绩评价系统的基础,由评价指标、评价标准、评价方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