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据业务:现状、问题及发展程艳芬2008年11月仅代表个人意见,不代表所在机构意见一、票据业务发展概况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三、票据市场发展及票据业务规范提纲宏观经济形势货币政策:稳健--从紧—(灵活审慎)适度宽松今年宏观形势变化一波三折,导致票据融资走势也是跌宕起伏。货币政策与票据市场2008年的货币政策2008年6月7日2008年10月8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的水平2008年5月12日2008年3月18日2008年1月16日2008年9月16日2008年4月16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于2008年6月15日和25日分别按0.5个百分点缴款。地震重灾区法人金融机构暂不上调。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7.5%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下调贷款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从2008年9月16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贷款基准利率按照短期多调、长期少调的原则作相应调整;存款基准利率保持不变。从2008年9月25日起,除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暂不下调外,其他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下调1个百分点,汶川地震重灾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下调2个百分点。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4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6%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5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准备金率达到16.5%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3月25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调整后的存款类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达到15.5%的水平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15日起下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2008年10月9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各0.27个百分点,其他期限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作相应调整。2008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08年10月30日起下调一年期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0.27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相应调整。经济增长周期性GDP增速消费投资净出口消费投资净出口单位%%%%%%%199047.81.850.41.80.11.93.8199165.124.310.662.219.2199272.534.2-6.810.34.9-114.2199359.578.6-38.18.311-5.314199430.243.82645.73.413.1199544.7550.34.960.311.2199660.134.35.663.40.61019973718.644.43.41.74.29.3199857.126.416.54.42.11.37.8199974.723.71.65.81.9-0.17.6200065.122.412.55.41.81.28.420015050.1-0.14.14.2-0.18.2200243.648.87.644.40.79.1200335.363.713.56.40.110200438.755.363.95.60.610.1200538.237.724.143.92.510.4200639.241.319.54.54.92.211.6200738.637.723.74.74.62.611.9对GDP增长贡献占GDP比例CPI走势-4-2024681099-0100-0101-0102-0103-0104-0105-0106-0107-0108-01%CPI线性(CPI)一、票据业务发展概况我国票据市场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已经初步建立起一个交易主体相对丰富、功能相对齐全的票据市场架构。票据市场是经历了反复和波折的市场我国票据市场自1981年启动以来,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推广使用阶段(1998年前),特点是政策引导、业务徘徊。央行积极、主动、提倡;市场主体消极、冷静、旁观。第二阶段是规范整顿阶段(1999年-2001年)。特点是央行继续政策引导、业务大幅波动、流通秩序欠佳。第三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2002年以来)。特点是市场主体主动开拓、业务规模脱离再贴现快速扩张。再贴现逐步淡出的同时,票据业务规模迅速扩张。(一)量的发展近年来,票据融资进入调整阶段。随着货币政策取向由稳健转向从紧,票据业务增长速度趋缓,票据融资余额呈下降趋势。2006年4月,票据融资余额突破2万亿,为历史最高值,之后票据融资从超常增长进入调整阶段。2008年4季度以后,票据融资的发展态势如何?影响票据融资变动的因素金融宏观调控的总体要求金融机构主动转变经营管理方式的需要监管部门对存贷比考核方式的调整1、对信贷的影响日益增大票据融资流动性强、资金周转较快,对宏观调控措施反应灵敏,业务量的扩张或收缩对信贷总量发挥了“调节器”的作用。2、短期贷款票据化趋势有所改观3、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从全国范围来看,近年来票据融资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今年以来,票据融资持续下降,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产生了一定抑制作用。4、成为商业银行的优质资产商业银行大力开拓票据业务:票据业务风险小,占用的风险资本少有利于商业银行同时扩大资产负债规模票据业务收益率相对较高5、票据业务分布汇票的签发承兑业务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票据贴现和转贴现业务以国有商业银行为主票据业务出现了区域化、专营化的趋势(二)价的情况票据贴现利率波动加大近年来,受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市场流动性逐步收紧,市场利率走高,金融机构短期贷款利率水平明显上升。票据贴现利率随之上升,涨幅高于短期贷款利率,贷款与票据贴现利差逐渐缩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票据融资的增长。2008年9月以来,票据贴现利率迅速下降,是否有些金融机构的贴现利率低于再贴现利率?票据融资价、量图二、票据业务存在的问题(一)量的问题票据业务的快速发展对中央银行货币信贷调控提出新的挑战对信贷总量的影响日渐突出减弱了利率调控的效果1、真实贸易背景对票据贸易背景的真实性把握存在一定难度在承兑环节,银行凭企业的购销合同和风险度、授信额办理承兑,银行承兑承兑后企业是否履行原购销合同,承兑银行根本无法控制在贴现环节,贴现银行将增值税发票、匹配的合同作为审查的判别标准融资性票据的存在票据贴现资金流向30%?50%?流入“过热行业”?2、票据市场工具单一银行承兑汇票所占份额超过90%,票据市场的发展主要依赖银行信用支撑商业汇票的发展2007年,上海市中外资金融机构商票累计贴现额已占贴现总额的48.9%,同比上升了9个百分点;北京、浙江、广州三省商票贴现占贴现总额的比重分别为25%、33%、3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纸质票据《票据法》交易方式(二)价的问题贴现利率市场化对贷款利率的下限管理形成冲击现行贴现利率政策调控的时机选择再贴现作为货币政策手段发挥作用问题。近年来,再贴现在基本完成了引导和促进票据市场发展的历史使命后,基于宏观调控需要已阶段性淡出货币政策框架。对几个问题的思考1、如何认识票据业务的波动理性看待票据业务总量的短期波动及其信用收缩和扩张效应。票据业务的波动受到宏观经济变量、商业银行经营目标等影响,总体上与宏观调控取向和市场资金供求变化保持一致。票据价格的参照基准问题贴现和转贴价格已市场化、不再是主要矛盾(最具市场化的信用工具之一)再贴现率改革2、如何认识票据利率结构3、如何认识再贴现的阶段性淡出是调控和货币政策工具选择问题是基础货币总量和支出渠道安排问题以此引导票据业务发展的目的已实现再贴现仍是备用政策工具且有独特优势再贴现操作方式需调整未来应注重发挥再贴现率的导向作用不能再期望通过再贴现挣利差4、如何认识市场工具选择及真实性问题银票仍是主导工具,但不足以支撑市场的深化与发展(风险过度集中不可持续)有选择地发展商票必要、可行、现实单个法人及分支机构应考虑票据的度(风险可控):竞争、市场、资产负债结构、客户群的差异、短期贷款票据化力戒搞万能票据(货币信用创造的倍数)是票据真实性或其背景真实性三、票据及市场发展票据业务规范(一)国外票据市场的启示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金融制度及其市场模式虽有差异,票据都是传统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方式国外已进入融通票据时代市场容量大工具不断创新做市商全方位发挥中介作用参与的市场主体广泛(公开市场)票据风险与风险收益对等的原则发展票据融资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尤其是工业化阶段)有赖于完善的法规制度和健全的风险控制机制(二)坚持的几个原则效率原则风险控制原则协调性原则开放性原则规范与发展并重原则(三)规范与发展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是市场主体广泛参与、主动开拓的结果,也是对我国现阶段投融资体制不健全的被动反映。票据业务作为传统而实用的信用工具和融资方式,其比较优势逐步为市场主体所认识,较快发展具有比较扎实的市场基础1、坚持真实贸易背景我国票据市场已经跨入真正票据和融资票据并存的时代,前者指商业汇票,后者指融资券。真实贸易背景原则仍是票据市场规范发展的前提和基础2、丰富票据市场工具把发展市场工具的着力点放在商业承兑汇票的推广使用上在规划票据市场发展时,要充分认识到市场工具单一状况必须逐步改善,并采取切实的政策措施予以引导,否则将成为制约票据市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研究融资性票据可行性3、完善票据市场利率结构票据交易完全市场化定价的时机已经成熟。票据业务的风险主要集中于承兑环节实际上作为对承兑人授信风险的补偿,应适时放开对承兑手续费的管制,由商业银行根据企业资信情况自主决定承兑价格,运用价格杠杆补偿承兑风险,打破对承兑授信风险补偿的行政管制。4、票据市场创新完善票据市场法律法规建设加强票据市场电子化建设建立专营机构增加交易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