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业务受阻,理财规模受限,基建贷款难以为继,在传统业务盈利能力不断下降的大环境下,银行业面临着提高多元化配资能力和投资管理能力的挑战。本刊特约作者方斐/文即将过去的2016年,虽然不良率在二三季度逐渐企稳,但银行业整体业绩再下一个台阶,加上日益严峻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竞争的升级,银行业面临的挑战非但没有减少,反而有逐渐加大的趋势。在外部宏观环境和利率环境未见明显好转之际。银行数量的不断增多使得竞争日趋激烈,倒逼中小银行的服务更加多样化和细致化,导致国有大行的传统业务受到分流;而互联网金融以及金融脱媒的不断深化,使得传统的银行业务模式受到了挑战,尤其是对一些中小型银行产生了一定的威胁。这样的结果就是银行的传统业务盈利能力在不断下降。根据粗略的统计,各上市银行2016年的净利差和ROE均在下降,其中,国有大型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下降幅度均在2%-3%左右。在传统业务的盈利空间越来越小的情况下,预计2017年银行盈利能力依然呈缓慢下滑之势,银行业未来新的盈利增长点究竟在哪?表内外加杠杆受限由于房地产等传统优质资产的质量和数量的下滑,银行争夺资产的竞争不断加剧,导致其议价能力持续下降。加上近期对房地产的监管不断加强,银监会反复强调房地产贷款的风险,未来银行房地产贷款的增速会逐渐下降。最新房地产数据显示,无论是房屋整体销售面积还是住宅销售面积均有所下降,这预示着无论是房地产开发贷款还是个人按揭贷款在未来均会有所下降。此外,随着监管部门对银行业监管力度的加强,尤其是对影子银行的严格监管,会使银行经历阵痛期。同时,银行表外资产的风险暴露也会进一步对银行经营造成负面影响,尤其是2017年银行会正式纳入广义MPA考核系统,这对中小银行和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扩张构成较强的限制。未来,监管部门会将重点放在如何引导相关银行进行不良核销以及不良资产证券化,而非对相应不良指标要求大幅下调。当前,一些银行杠杆比例过高,导致影子贷款比例超过行业平均水平。如兴业银行(601166)的证券投资比例为贷款的156%,远远超过63.1%的行业均值,一旦短期银根紧缩,极可能会产生流动性风险。从公司层面来看,非金融公司的经营状况依然严峻,尤其是制造业和零售业等传统的贷款重头行业。公司的整体经营水平在下降,尤其是制造业,主要体现为盈利水平下滑,企业短期现金流呈现负增长,使得企业的短期偿债能力不断下滑,同时制造业亏损企业数量的占比显著提升。值得关注的是,现阶段中国企业的杠杆率已经超过GDP。目前,高企的企业杠杆率为银行的发展增加了诸多的不确定性,虽然国家启动了许多去杠杆的措施,如债转股、限制企业发债等,但这些措施只会减少少数企业的负债水平,对全社会负债水平的降低仍有待观察。如果银行现在盲目对相关产业大量贷款,可能会造成对未来不良贷款压力的重新聚集。很多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因为吸收存款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面临着传统大行的优势竞争,开展业务较为困难,导致它们将来可能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为了快速实现业务增长,这些银行过度依赖同业拆借进行期限错配发放贷款或者理财产品,像兴业银行等个别银行同业负债已经接近存款规模,资金来源风险逐渐加剧。如果央行调整短期利率或收紧短期货币供给,这些银行可能会面临短期流动性陷阱。中国银行(601988)业监管会不断加强是大势所趋,当前最紧迫的措施是2017年MPA考核的正式生效,重点是表外理财有可能进一步纳入广义MPA考核范围。随着理财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很多股份制银行或城商行的理财规模已经超过贷款规模。银行的理财通道有80%以上来自于券商的资管通道,该通道不仅可以有效逃避贷款的规模以及不良贷款的监管,同时由于该部分资金不计提风险资产,使得银行可以对贷款进行放大杠杆的操作。虽然不规范的表外理财短期可以增加银行的利润,但对于银行本身有着巨大的潜在风险,也使得监管当局无法准确衡量社会不良资产的总体规模和银行业实际的经营状况。由于理财产品在心理上有着刚性兑付的期望,使得中国的高利率水平一直居高不下,社会融资成本较高,这实际上是对货币政策的干扰。由于大多数资产管理计划的多层嵌套,使得监管部门很难分辨具体的底层资产和评估相应的风险,虽然监管部门已出台“穿透式监管”措施,但要真正有效地穿透很难实现,因此,监管层会把更多精力放在数量的控制上。实际上,这些资产管理计划以及信托计划除很大一部分投资在非标资产充当影子银行外,还有很大一部分通过躲避监管投资于资本市场,主要表现为定增以及股票投资。在很多情况下,我们看到项目方会加大杠杆倍数,银行方面会大幅低估资产风险。“宝万之争”里的资金来源就有加杠杆的银行资金隐匿其中。据报道,建设银行(601939)、平安银行(000001)、广发银行、民生银行(600016)、浦发银行(600000),以及浙商银行均参与了相关资管计划的设立,其中以浙商银行出资比例最大,达到133亿元。根据银行方面的计算,其资金杠杆率只有2倍,也就是说一旦发生根据条款20%的损失,银行依然有40%的来自宝能方面的资金安全垫。但根据光大证券(601788)的分析,实际情况是宝能将杠杆倍数扩大到4.2倍,一旦万科A发生20%的损失,银行将失去全部的宝能资金的安全垫;而且,一旦产生损失而宝能又无法及时得到新的注入资金,会引发其他夹层资金的恐慌,从而进一步拉低万科A的价格,而使得银行无法有效退出,甚至有损银行的本金。从这个角度分析,监管层未来会对新增存量的理财产品予以充分的把关,不仅从风险资产的计提,包括风险的确认和管理都将采取一定的手段,同时,监管部门会要求对理财产品的风险资产确认以及拨备计提进行常规化操作。最新出台的政策是对通道业务管理的进一步深化,未来监管部门还会对通道业务以及银行创新产品的风险监管进一步加强。不过,由于现在诸多银行对理财产品及通道业务过分依赖,一旦严加把关会使得一些银行遭到重创,因此,监管部门会留有一些空间,给予相应的银行金融机构一定的缓冲期进行转型。基建贷款高增长难现在传统业务一蹶不振已无力支撑银行庞大的资产业务时,除了房地产按揭贷款以外,2016年基建贷款似乎有重新崛起之势,基建贷款能成为房地产开发贷款之后的新的业务增长点吗?总体看,中国经济现在处于较大的压力区间,虽然经济压力在国家基建大规模投放的力度下会有所缓解,但在后工业化时期,当整体基础设施建设已基本符合经济水平时,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经济的边际效益将逐步降低,这时,经济应该转向内需和自生式的发展,政府在经济中的边际效益也会减弱。基建效用的减弱表明基建并不会大规模提升企业的盈利水平,出于风险和经营指标的考量,银行的资产负债表并不会出现大规模的扩张,而银行更多会转向投资收益或中间业务进行创收。数据显示,基建对中国经济的拉动效果已经出现下滑。从美国的历史经验来看,在“二战”结束后,罗斯福采用大规模政府投资的方式拉动经济增长取得了显著效果,但随着上世纪50年代末美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之后,基建对于经济的影响基本为零,因为基础设施已经能充分支持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从中国现有的基础设施情况来看,中国的道路、公用设施等基建水平已经超越了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未来进行基建要向更精、更准、更科学的领域迈进,因此,对项目的选择会更加挑剔,导致这一波基建投放落地速度有所减缓。从具体指标来看,中国2014年的公路里程数达到423万公里,其中包括7万公里的高速公路,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同时,超过95%的中国乡村已经被柏油马路覆盖。根据世行公布的国家基础设施(包括航运、基建、公共设施服务等)指数,2014年,中国综合得分为3.53分,排名28位,超过很多中等发达国家。此外,整体信贷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的放缓,表明金融市场对实体经济的支撑力度有所减缓,加上由于风险资产的进一步暴露导致银行的惜贷,融资难再抬头。虽然9月的信贷和社会融资有所上涨,但这和银行的季末贷款冲高有关,并不能表明银行贷款有实质性上升。尤为重要的是,支撑银行贷款的三大支柱行业房地产、基础设施建设、制造业在2016年下半年和2017年都很难为银行带来根本性的转变。出于风险考量,银行会谨慎投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而房地产受到调控政策的影响,很难再现2016年一枝独秀的盛景;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也面临较大挑战,预计供给侧改革要在未来3到5年才能显现成果。如果下行压力不减,国家明显拉升基建,银行可能会再度面临另一个“四万亿”的艰难抉择。目前,中国各地的经济压力和不良压力不尽相同,东北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压力相对较大,预计未来东北和西北地区的不良贷款会进一步暴露,对主要业务集中在东北的银行构成较大的经营风险。综上所述,中国银行业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在于以传统业务为依托,利用自身的客户优势和资金优势发展其他轻资产业务,投资银行业务、投资类业务、信用卡业务和代理咨询财务顾问等业务为主要方向。银行利润增长空间主要集中在中间业务收入和新的投资业务收入。当前,世界经济整体承压,各国纷纷加入货币量化宽松的行列,即使美国加息预期加强,但加息道路依然不平坦,更多的是承诺性的加息而非实质性的加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对银行的多元化配资能力和管理能力提出了进一步的挑战,中国银行业未来会进一步向美国靠拢,走大金控和多元化的配置路线。从这个角度看,管理层提倡的债转股可能会为银行带来新的投资契机和投资标的。对传统的四大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不良贷款和转型困难的挑战,未来会形成统一性的金融集团并开展混业经营。由于四大行的资金和客户优势,更容易开展大规模的新品种配置;而对中小银行而言,它们主要面临的挑战是如何在较为严峻的监管条件下以及互联网金融的挑战下开展新的业务,美国的一些中小银行以及中国的一些优秀城商行已经提供了前车之鉴。市场化业务渐成型伴随着中国经济的下行和融资脱媒的加剧,传统的银行业务不断受到挑战,美国2008年的金融危机进一步证明了独立投资银行在风险抵抗能力方面仍然较为单薄。同时,由于投资银行本身就存在用风险博得收益的情况,因此,当大规模金融危机来临时,投资银行很可能存在短期流动性风险集中爆发的情况。国外银行业最新发展情况表明,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的合作趋势正席卷全球。以美国为例,在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高盛和摩根士丹利纷纷进行架构重组,将其纳入到商业银行监管体系之中。而美林等一些其他投行则被收购,形成商业银行与投资银行一体化的格局。借鉴国外经验,未来中国商业银行也会逐渐涉足投资银行业务,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投资银行业务或将成为大行盈利新的亮点。从现实情况分析,各大银行也在纷纷布局全金融牌照,而且坊间不断传出监管层要实施大监管的信息。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和金融产品的不断增多,投资银行的业务品种也在不断扩展,未来的利润空间也会逐渐增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银行参与其中的动力。随着中国经济“走出去”战略的进一步实施和“一带一路”战略的推进,市场对投资银行的需求将会进一步加大。数据显示,中国2015年海外并购投资总额为1030亿美元,2016年前三季度新增956亿美元,且绝大多数的兼并都是由外资投行主导的。通过上述数据的对比可以发现,未来中国投资银行的发展仍具有广阔的前景。比如,工商银行(601398)的投资银行收益占到非息收入的20%左右,建设银行也通过自己的基建和政府项目优势,发展子基金来创造营业收入。除了投资银行业务外,市场投资业务也是银行对冲系统风险的重要手段。通过最新的上市银行的主要财务报表可以看出,各大银行的投资收入基本都成为在经济逆周期中的重要利润增长点。而一些大的外资银行,投资收入的水平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现期银行盈利能力的高低。数据显示,摩根大通等银行上半年业绩表现较好的银行,其交易性收入和非息收入占比在2016年都有较大幅度的提升,这说明投资收益具有逆周期性和抗风险性。通过实施有效的投资收益策略,银行业可以有效地对冲掉业绩增长与经济发展高相关性的负面影响。虽然中间业务和零售业务并非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业务,但多年来一直是其发展的软肋。在存贷款等传统业务高增长无法持续的前提下,银行现在大力发展零售业务是较好的契机,而私人银行业务和信用卡业务是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