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留守儿童不爱完成家庭作业的成因及策略家庭作业是教师为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达到进一步的巩固而布置给学生独立完成的任务。家庭作业完成情况较差的人数中,留守儿童占了很高的比例。这种状况的形成,主要有以下成因:一是留守儿童自身约束力差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儿童来说,无论多大的孩子对于父母都有不同程度的依赖,这种依赖不一定就是坏事,是亲情与心灵的寄托。但是他们却被父母留守在家乡,无法享受到父母在学习、生活、思想认识、品德行为、情感认知、交流交流及价值观念上的帮助和引导,加上社会、家庭等环境的影响,极易产生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和认识、价值判断上的偏离。不是监护人管不了,不会管,加上外出的父母又管不到,留守的儿童几乎生活在无拘无束的环境里,无形中助长了他们自私、任性、霸道蛮横、逆反心理重、以自我为中心、自身约束力差的极端性格。有调查显示,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跟孩子心理、生理健康是成正比的,而且孩子往往会表现得更加的勇敢、坚强、活泼。二是家庭监管不力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由双亲变成了“单亲”(留在家里的父亲或母亲,有的甚至只有父亲或母亲),更多的是隔代监护(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是叔伯舅姑,不是监护人年迈体衰文化程度不高,就是2家里农活繁重;不是家教意识淡薄教育观念陈旧,就是没有更多的精力和能力来监管;不是家庭溺爱娇生惯养,就是孩子缺少较好的教导。在这样的状态下,家里人根本就很少关注他们的学习,多数家庭都是放羊式的督查方式:“望”——即使是偶尔的翻看,也是云里雾里,也不知道孩子完成的效果如何,只要孩子是活蹦乱跳的,心里就踏实,作业和家务都不重要;“问”——很平常的询问:“老师有没有布置家庭作业?作业做好了没有?”就草率了事,只要孩子以肯定的口语回到了监护人的提问就算“过关”了,继而履行了监管的职责。从来不“闻”——听听孩子对家庭作业的看法、孩子对教师所讲内容的理解程度,孩子在学习中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哪怕自己不能解决,至少在孩子的心里,还能感觉到家里人对他们的学习充满了关心;不“切”——切身体验孩子对家庭作业的感受、掌握孩子的学习动向等。长期以来,就造成学生的家庭作业缺乏应有的指导和督促而不能按时完成或很好的完成,学生的学习水平也不能得到应有的发挥和提高,导致留守儿童学习兴趣丧失、家庭作业无人辅导、学习表现差等现状。三是家长与教师之间沟通少由于我校的学生全部是走读生,因种种原因,家长很少走进学校,就造成教师和家长零距离接触的时间少,共同管理学生脱节,通常是开学报名来到学校(有的还是其他的家长代报),和班主任(含任课教师)简单的交流几句,然后就把一切希望寄托于任教他们的老师。即使有学生家长来到学校,只是和自己的子女简单的交流几句就离校而去,从来不利用好的机会和教师谈谈。3四是班级学习氛围差学习氛围不浓也是导致学生不爱完成家庭作业的一个因素。在学习上,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很重要的,尽管教师在学习习惯的养成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却收效甚微,再加上班级人数少,学生之间合作学习的对象也相对较少,榜样的影响力量小,积极性不高,不但没有形成很好的攀比心理,反倒相互影响的机会更多。五是师生之间距离大教师这一职业从学生眼里透露出来的是威严、神圣不可侵犯的。尽管教师们都将自己这个角色融入到了学生群中,甚至进行了互换,向学生敞开自己的心扉,与他们交流,谈心,一起参加各种活动,但是从学生身上透露出来的一些小小的细节——一个眼神、一个细小的举动、一句轻声的问候等,无不反映出学生的心灵——胆小惧怕。不是惧怕教师的形象,不是惧怕同学间的眼神,而是战胜不了自己,以至于胆小,致使很多想对教师说的话而欲言又止,零距离接触望而却步,不能畅所欲言。这样一来,如此被动的局面致使师生间的距离就越来越大。六是激励机制缺乏、方式单一我们面对的孩子都来自农村,交通闭塞、视野相对狭小、接收信息来源少,就是进城逛逛,一学期最多也只是两三次,对孩子的激励机制更是缺乏,方式也比较单一。比如在很多家庭中,激励方式大致就是物质或金钱奖励为主:一两元钱、一套衣服、一个玩具等看得见而只能满足学生心理暂时的欲望。很多时候缺乏精神上的鼓励:如陪4孩子一起看看动画片、登山、谈谈心、搞一次野炊等和学习上的支持:为孩子买一本课外书、奖励一个新书包、工具书、文具等等很多孩子梦寐以求却从未体验过而印象深刻的举动。正是这样,使得孩子在动手、实践等很多方面的兴趣、能力下降了许多,逐渐养成了孩子在德、智、体、美等方面以及各方面能力表现的惰性。七是家庭作业样式死板单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作业布置缺乏灵活性,机械的、重复的、单一的家庭作业使学生也感觉枯燥,失去了完成的积极性。在家中,孩子每天完成的家庭作业中,没有太多的创新性、实践性、挑战性的作业来激发学生的完成兴趣,再加上学生的家庭作业不仅缺乏指导,而且不能完成还要受到教师的批评,使得学生对家庭作业既感到厌烦,又不得不去完成的无赖心理,有的学生甚至达到了对作业产生恐惧,甚至逆反或厌学的思想准备,提起家庭作业就会反感,想尽各种办法进行逃避,要么乱做,要么不做。八是不良风气的直接影响第一、当今社会纷繁复杂,留守儿童缺少管教,加上自制力差,很容易被社会中的不良风气所吸引,沉迷于一些低级的娱乐活动(打牌、抽烟)。对于不能明辨是非的孩子来说,社会就是一个具有很大诱惑的大陷阱,一不小心就会陷进去。第二、在农村,家庭比较好的家长为了弥补对孩子亲情的亏欠,为孩子买游戏机、手机等,却不懂得如何帮助他们正确、合理地使用,于是玩手机游戏成为学生的“家庭作业”。家庭条件差的,孩子放学后有的要照顾自己的弟弟妹妹,5有的却成了家里的劳动力帮手,干得身心疲惫。第三、随着人才市场竞争力的加剧,导致很多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独处家室。这种现象就给很多农村家庭形成一种观点:孩子念书念得好与差都是那么一回事,连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还不如在学校混大点,等到今后长大后外出打工。当孩子听到这样的话,我不知道孩子是怎样想的,但是至少给孩子幼小的心灵抹上了一层淡淡的阴影,所以老师布置的作业对他们的学习上的巩固和提高无疑成了多余的负担。长此以往,学生不求上进,不做家庭作业就成了家常便饭。鉴于此,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象呢?一是多关心多沟通首先是老师要积极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沟通。通过家访或者电话、短信交流,与监护人一道共同管理孩子。通过沟通,交流一些管理孩子的具体方法,促成家庭、学校、教师三位一体共同管理,扬长避短、对症下药、因材施教。针对只管吃、穿、住、用、花等生活照料,不管孩子思想道德和在校学习表现;一味依从宠爱不严加教育;孩子不听话、捣乱、自制力约束差;监护人文化低没有能力监管;劳动任务重,无时间无精力管等不同情况分别加以指导关心都在沟通范围。针对以上具体情况,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让他们懂得不抓学习、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不培养爱心将会害孩子,害了家庭,害了社会的道理,帮他们转变观念。对缺乏家教意识和家教经验的监护人提出合理的建议,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于文化浅、无能力型的,要求他们查看有没有做,写得认真不认真,注6意要求和督促,先做作业后去玩耍,注意多赞扬多鼓励……其次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为”:每周为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多鼓励赞扬,少批评指责;为孩子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并由教师转达给自己的孩子,让孩子知道远在他乡的父母还在默默的关心自己在校的表现;为了孩子每年至少回家一次,带给孩子一个惊喜——心中梦寐以求的奖品;为孩子制定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目标责任书”,当孩子达到目标或者超过目标时要履行自己的承诺,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或适当奖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学习环境——家庭和睦,节假日有所表示——送一个漂亮的书包、文具,或买一本课外书或工具书,陪孩子一起看书、玩游戏、分享彼此的辛酸与快乐等。最后是教师要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提醒他们在忙碌之余怎样去关注一下学生的学习,让监护人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通过沟通交流,使家庭、学校、教师之间达成共识,产生共鸣,懂得如何去关注、管理、教育、培养孩子,让他们做得顺心、玩得开心、学得称心,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凝聚力,还为孩子的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用真情和爱心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导航。二是作业要用心营造,精心设计首先,对于农村孩子的家庭作业问题,应多调整:一是少布置需要家长辅导才能完成的作业。尽量让学生能够独立完成,第二天由教师检查,或者组织学生之间互相检查。二是改变作业形式,增加学生7感兴趣的内容(实践性的作业),不一定都布置成书面或本子作业。其次,教师在设计、布置作业时心中要时刻装着学生,精心设计、灵活处理,结合学生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善于去做,乐于去做,敢于去挑战。作业形式可以是多样的,但也要充分地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区别对待。(一)必做作业必做作业是班集体的每个成员都必须完成的,但是对于班集体里个别学生来说,估计也有难度,碰到这种情况,老师要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讲解之后,再让他回去独立完成。(二)选做作业选做作业是兼顾班集体里那些有能力甚至是要认真思考才能完成的孩子准备的,部分孩子可以不完成,像这样的作业,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团队精神(学生共同探讨)和挑战性。(三)书面作业要与实践作业相结合、与课堂相结合,是学生对所学知识一个回放。三是作业要及时检查和评价精心的设计、布置并不能说作业就大功告成了,要想孩子充分完成以达到训练而提高的目的,还需要我们及时的检查、评价。教师在检查家庭作业时,要把检查与评价融为一体。既要充分捕捉不同学生的闪光点,做到发现问题或找出孩子的不足之处时,及时处理,还要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以鼓励为主,表扬促进,注重过程8的评价,大力表扬自觉性高、作业习惯好的学生,并树立为全班学习的榜样。充分利用榜样的力量、攀比竞争的心理,激励学生去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四是作业要坚持重质轻量,具体指导,严格要求家庭作业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自觉性,认真完成作业的好习惯。其次才是对知识的巩固和提高。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方法的灵活运用、良好的习惯养成了,学习效果一定会上去。最后是作业要适量,作业多,必然造成学生怕做,即使做了,书写也不好,正确率也不一定高。在限量的前提下,优中差,不同要求,尤其是时间要不超过半小时:时间长了,学生厌烦,短了达不到作业的目的。优生不做简单普通题,中等生不做过难题,差生只做基础题。因此,教师要做到“三不”:不加量,不罚做,不责骂。鼓励相邻的非留守儿童与留守儿童做朋友,互相帮助,并通过他们获取留守儿童家庭作业表现的具体情况,以便更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帮助。五是生活上的照顾,促成情感交流教师可以利用下午放学或节假日,走进基层、走进村子、走进农户(学生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进行家访。只有深入到学生家庭,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促成有效交流,不仅获取学生更多的情况,还能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只有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六是积极探索研究,教育好“特殊”儿童这里的“特殊”,是指学生在很多方面受到制约而特殊。比如班9里的单亲家庭儿童、残疾儿童、孤儿等。像这些儿童,在心灵里蒙受了很深的一层阴影,作为教师,要努力教育好这些儿童,以点带面,促成班级学习氛围、学习榜样朝较好的方向发展。七、融汇集体力量,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机制首先,我县留守儿童工作在县政府和县教委的领导下,因地制宜,凸显出了像冷水小学“4+1”模式,王家小学自主探索的“三导三心托管模式”以及南宾中学自主探索的“综合素质培养模式”等等,在全市范围内都有指导性,值得学习、借鉴、探索、追求。其次,各项留守儿童工作要充分开展,深入到每个留守儿童的心灵:如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确立留守儿童代理家长、留守儿童图书室、亲情电话、聊天室、留守儿童帮扶机制、心理健康辅导等等工作,并深入到留守儿童心中,让学校成为他们的第二个家,老师就是他们的父母,并成为他们倾诉的对象。总之,留守儿童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关爱、关注。学校就是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