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课程目标是什么?《问题情境:美国一份关于课程目标的报告》(文章链接)☆二份有思考价值的材料:课堂思考《一课两教引出的思考》(文章链接)☆课程目标是根据教育宗旨(目的)和教育规律而提出的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课程目标从技术上看,又可以看成课程的水平和标准。☆一门课程目标总是有一般性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的目标组成。一、课程目标(一)课程目标的涵义最早直接提出“课程目标”的学者是博比特。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抽象—具体依据依据教学目标依据是社会对教育所培养的人才的总要求。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培养要求。是课程的具体价值和任务指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化和操作化。课程目标是一定教育价值观(教育宗旨、教育目的)在课程领域的具体化。社会本位反映学科的价值,把人类文化遗产中最具学术性的知识看成课程中不可缺少的因素。学生本位知识本位反映课程促进个体成长的价值,把情感与认知和学生行动的整合看成课程的核心。反映课程的社会性价值,围绕当代重大的社会问题来认识课程,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二)课程目标的取向1、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普遍性目标根据一定的哲学或伦理观、意识形态、社会政治需要,对课程进行总括性和原则性规范和指导的目标。优点:为教育工作者的创造性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可以应用于不同的具体教育实践情境。缺点:含义比较模糊,有一定的随意性。2、课程目标的形式取向美国课程论专家舒伯特的观点: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行为性目标以设计课程行为结果的方式对课程进行规范与指导的目标,它指明了课程结束后学生自身所发生的行为变化。优点:目标精确,具体和可操作,也好评估。缺点:忽视情感意志的领域,肢解人类行为的整体性(高级神经的参与),有控制本位的倾向。关注结果代表人物是泰勒。生成性目标又称形成性目标、生长性目标或展开性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优点:考虑学生的兴趣变化、能力的形成和个性发展。缺点:要求教师不仅要熟悉各门学科体系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而且要有很强的研究和观察能力,工作量大。注重过程代表人物是斯藤豪斯。它的提出萌芽于杜威“教育即生长”的命题。2.儿童观对课程发展的影响表现性目标是指每一个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生反应的多元性,而不是反应的同质性。表现性目标只为学生提供活动的领域,结果是开放而非预定的。优点:个性化、开放性。缺点:过于模糊,很难起到课程指南的作用。代表人物是艾斯纳。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在实际课程目标撰写中,这几种形式可能出现在同一个课程目标中。即有的目标是普遍性的,有的是行为的,有的是生成的,而有的是表现性的。•若重点放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上,行为目标的形式比较有效;•若要形成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生成性目的的形式比较合适;•若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表现性目标的形式比较合适。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学科的发展学习者的需要(三)确定课程目标的依据1.学习者的需要研究什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生的发展需要学生的学习兴趣“理想的发展”与“现实的发展”之间的距离教学要求课程的设置是为了学习者的学习,促进学习者的身心发展。所以,学习者的需要是课程目标确定的一个基本依据。2.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考虑社会对儿童成长的期望和要求研究什么?各种政策法规家长的要求社会生活的变化教学要求学校课程要反映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要求。所以,当代社会生活的需求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3.学科发展的需要研究什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与学生身心发展有什么关系,它能促进学生哪些方面的发展?学科是知识的主体。学科知识及其发展也是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之一。这要研究知识的价值,知识的组织方式。明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1分析课程目标的基本来源;2选择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3运用“需求评估模式”。4(四)确定课程目标的基本环节确定课程目标的过程,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结合学生、社会、和学科等多方面的要求,采用恰当的目标取向,运用需要评估模式,对学校课程的要求进行分析与判断的过程。具体环节:需要评估模式根据目标优先程度的顺序编制课程计划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确定优先的课程目标判断学生达到每一种课程目标的可能性系统阐述试验性目标welcometousethesePowerPointtemplates,NewContentdesign,10yearsexperience如果说目标是课程的灵魂,那么,内容似乎可以比作课程的心脏,它是课程生命活力的源泉。☆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思想、情感和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合。二、课程内容(一)课程目标的含义关于课程内容理解的三个要点:1.课程内容是人类文明成果的精华。2.课程内容是学生学习的对象。3.课程内容是影响学生发展的材料。需要注意的是,课程内容往往以教材为载体,但不能把教材和课程内容当成一个东西。教材或学科知识当代社会生活经验学习者的经验这一取向将课程内容看作是预设的东西,它规定了教师该教什么和儿童该学什么。这一取向的重点放在学生做些什么上,而不是放在教材体现的学科体系上。它关注的不是向学生呈现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积极从事某种活动。这一取向强调,决定学习质量的是学生而不是教材,教师的职责就是构建适合于学生能力与兴趣的学习情境,以便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有意义的经验。(二)课程内容的不同取向三种课程的取向实际上是不可分的。1.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优点:知识和技能的具有系统性可操作性强缺点:学习内容是由外部力量规定的他们必须接受的东西,而不是学生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脱离学生的生活。2.课程内容即教材或学科知识优点:强调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关注学生的活动。缺点:课程内容中静态的理论知识会被忽略3.课程内容即学习者的经验优点:充分尊重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知识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不是教师“教”会的。缺点:学生不知道哪些知识是对自己真正实用的;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理解和体验。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以上三种不同的观点从不同性质和不同形态的知识形式、课程实施过程等角度看待课程内容,从不同的侧面揭示课程内容。1、什么内容最适合学生学习?2、学习哪些内容最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使学生达到预期的发展?在选择课程内容时我们必须考虑:(三)课程内容的选择教学要求课堂思考231这是体现课程内容的时代性,与社会有紧密联系这源于基础教育的地位和特征;基础性主要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课程要为儿童理解和接受,课程就必须尊重儿童经验,把儿童从大人控制下解放出来。4课程内容必须传递国家和民族核心的价值观,帮助学生提升人格。(三)课程内容选择的原则1.注重基础性:2.贴近生活3.尊重学生经验4.强化价值观和道德教育(四)课程内容组织的要素课程要素即课程的基本构成,是课程组织的基本线索或脉络,简称组织要素。关于课程组织的要素有不同层次的看法。环境教材教师学习者1.施瓦布的课程组织四要素2.古德莱德从中观角度对课程要素的划分课程要素范围连续序列整合3.从微观角度分解课程要素第三,技能第二,原理第一,主题和概念第四,价值观广义的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知识的结构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认知技能动作技能五、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学科取向、学生经验取向、社会问题取向以及混合取向,课程内容的组织原则应该是不一样的。2.处理好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的关系泰勒提出要注意连续性、顺序性和整合性三个要点3.处理好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的关系4.处理好直线式与螺旋式关系(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学科取向•以学科逻辑为根据,认为课程是“有组织的知识的累积传统”,而知识的传递是以教材为依据的。社会问题取向以适应或改进社会生活为根据,认为课程应源于社会或整个世界的状况或情境。学生兴趣与发展取向强调根据学生的心理逻辑组织课程内容,认为课程内容是学习者的经验。混合取向主张学校课程内容是学科知识、学生经验、当代社会生活经验三方面的统一。(四)课程内容组织的原则1.正确把握课程内容组织的不同取向1、逻辑顺序和心理顺序•逻辑顺序:根据学科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表现形式:分科教育•心理顺序:按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组织课程内容。表现形式:综合教育教学要求•纵向组织: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原则,从已知到未知,从具体到抽象等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特点:注重课程内容的独立体系和知识的深度。•横向组织:打破学科的界限和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学生已有经验连为一体。[出现的问题]特点:强调课程内容的综合性和知识的广度。2、纵向组织和横向组织教学要求横向组织的基本标准是“整合性”。[出现的问题]任课教师要精通或熟悉各门学科的内容;学校课程表难以安排,学校现有的物质设备跟不上;学生难以应付目前通行的考试方式。3、直线式组织与螺旋式组织•直线式组织:就是把一门课程的内容组织成一条在逻辑上前后联系的直线,前后内容基本上不重复。特点:要求逻辑思维。•螺旋式组织:要在不同阶段上使课程内容重复出现,但逐渐扩大范围和加深程度。特点:要求直觉思维。教学要求逻辑思维•逻辑思维:是按直线一步一步地思考问题,注重构成整体的部分和细节,它只是接受确切和清楚的内容。优点:可以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教学要求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要在理解细节之前先掌握实质,它考虑到整个形式,它是以隐喻方式运演的,它能作出创造性的跳跃。优点:容易照顾到学生认知的特点,加深对学科的理解。教学要求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从课程内容的组织上讲,逻辑顺序与心里顺序、纵向组织与横向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的相互吸收、相互匹配,是课程内容组织的最基本的辩证逻辑,即使是在同一门课程中,对不同性质和不同层次的内容来说,这些逻辑形式是可以并存的。•所以,要组织好课程内容必须处理好它们之间的关系。六、小学教育的课程内容(科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明确提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低年级开设品德和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中高年级开设品德和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本章小结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本章主要讨论的问题:课程的基本概念☆课程是研究教什么的问题。☆课程发展的历史概况。☆影响课程发展的基本因素,有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

1 / 4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