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控制中级-相关专业知识知识点整理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流行病学1、流行病学:是研究人群中疾病与健康状况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研究防治疾病及促进健康的策略和措施的科学。△流行病学研究对象的3个层次:疾病、伤害、健康疾病包括传染病、寄生虫、地方病和非传染病等一切疾病伤害包括意外、残疾、弱智和身心伤害健康包括身体生理生化和各种功能状态、疾病前状态和长寿△流行病学工作深度的3个范畴:揭示现象(描述性流行病学)、找出原因(分析流行病学来检验或验证所提出的病因线索)、提供措施(人群流行病学实验,即实验流行病学)△流行病学研究的3种基本方法:观察法、实验法和数理法△基本原理:①疾病与健康在人群中分布的原理,其中包括疾病的流行现象;②疾病的发展过程,其中涵盖了机体的感染过程和传染病的流行过程;③人与环境的关系,即疾病的生态学;④病因论,特别是多因论;⑤病因推断原则;⑥疾病防治的原则和策略,其中包括:疾病的三级预防,疾病发展的数学模型等。△实际应用:①疾病预防和健康促进;②疾病的监测;③疾病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④疾病的自然史;⑤疾病预防的效果。△特点:①群体特征;②以分布为起点的特征;③对比的特征(对比是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核心);④概率论和数理统计学的特征;⑤社会医学的特征(研究对象的生物、心理和社会生活状况);⑥预防为主的特征(群体性和社会性、预防性、宏观方法性、实用性)2、疾病的分布△发病指标①发病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一定人群中某病新病例出现的例数发病率=(一定期间内某人群中某病新病例数/同时期暴露人口数)×K(K=100%,1000‰,或10000/万)②罹患率:是人群新病例数的指标,指某一局限范围,短时间内的发病率,以日、周、旬、月未单位,使用与局部地区疾病的暴发、食物中毒、传染病及2职业中毒等暴发情况。③患病率:某特定时间内的总人口中,患有某病(包括新和旧病例)者所占的比例,也称现患率。可分为期间患病率(通常超过1个月)和时点患病率(以不超过一个月为度)。时点患病率=(某一时点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新旧病例数/该时点人口数)×K期间患病率=(某观察期间内一定人群中现患某病的新旧病例数/同期的平均人口数)×K期间患病率=某一特定期间开始时的患病率+该期间内的发病率患病率=发病率×病程④感染率=(受检者中感染人数/受检人数)×K(K=100%)⑤续发率:指在某些传染病最短潜伏期到最长潜伏期之间,易感接触者中发病的人数占所有易感接触者总数的百分率。续发率=(一个潜伏期内易感接触者中发病人数/易感接触者总人数)×100%⑥病残率:指通过询问调查或健康检查,确诊的病残人数与调查人数之比。△死亡指标①死亡率:在一定期间内(通常为1年),在一定人群中,死于某病(或死于所有原因)的频率。死亡率=(某期间内(因某病)死亡总数/同期平均人口数)×K②病死率:在一定时期内,患某病的全部患者中因该病死亡者的比例病死率=(某时期内因某病死亡人数/同期患某病的患者数)×100%③生存率=(随访满n年尚存活的病例数/随访满n年的病例数)×100%④累积死亡(发病)率:在一定时间内死亡(发病)人数占某确定人群中的比例,多用百分率来表示。△疾病流行强度①散发:发病率呈历年的一般水平,各病例间在发病时间和地点方面无明显联系,表现为散在发生。②暴发:在一个局部地区或集体中,短时间内突然有很多相同的患者出现,这些人多有相同的传染源或传播途径。大多数患者在最长潜伏期内。③流行:某病在某地区显著超过该病历年散发发病率水平时,称流行。跨越国界、洲界时,称大流行。△疾病分布的形式3①年龄:年龄与疾病之间的关联比其他因素的作用都强。年龄分布出现差异的原因:免疫水平状况;暴露病原因子的机会不同。疾病年龄分布的分析方法:横断面分析:主要分析不同年龄组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多用于传染病的分析。出生队列分析:将同一时期出生的人划归一组称为出生队列,可对其随访若干年,以观察患病死亡情况。流动人口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高位人群;是疫区与非疫区间传染病的传播纽带;对性传播疾病的传播也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给儿童免疫规划的落实增加难度,使免疫规划适龄儿童预防接种出现免疫空白。②时间分布特征:短期波动、季节性、周期性(呼吸道传染病)、长期变异③地区分布:国家间与国家内的分布、城乡分布、地区聚集性、地方性疾病④疾病的人群、地区、时间分布的综合描述:移民流行病学3、病因和病因推断流行病学的病因一般称为危险因素,后者的含义就是使疾病发生的概率,即危险升高的因素。病因模型:生态学模型(流行病学三角、轮状模型)、疾病因素模型、病因网络模型充分病因指该病因存在,必定(概率为100%)导致疾病发生。必要病因指有相应疾病发生,以前必定(概率为100%)有该病因存在。按病因是否充分或必要分类,有4种组合:充分且必要病因;必要但不充分病因;充分但不必要病因;不充分且不必要病因即使必要病因,也仅仅针对传染病的病原体或营养素缺乏病的营养不足等,对于绝大多数病因而言,他们既不是充分的,也不是必要的。因果联接方式:单因单果、单因多果、多因单果、多因多果、直接/间接病因病因X1→病因X2→疾病Y(X2为直接病因,X1为间接病因)△疾病推断的技术整个流行病学病因研究过程可以分为三部分:①根据病因模型构想可能病因;②描述流行病学提出病因假设,分析流行病学验证假设;③根据病因判定标准作出综合判定。Mill准则:分析流行病学研究包括疾病对照研究和队列研究。科学实验五法:求同法、差异法、同异并用法、共变法、剩余法4△统计学关联关联偶然联系(随机误差)非因果关联(选择、测量或混杂偏倚)有统计学意义关联因果关联(有时间先后)间接因果关联(间接病因)直接因果关联(直接病因)△因果关联①继发关联:是一种纯粹由混杂偏倚产生的关联,即怀疑的病因(暴露)E与疾病D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是由于两者(E、D)有共同的原因,E、D都与C存在关联,从而继发产生E与D的关联。△病因判定的标准:①关联的时间顺序;②关联的强度;③剂量-反应关系;④暴露与疾病的分布一致性;⑤关联的可重复性;⑥关联的合理性;⑦终止效应;⑧联系的“特异性”4、描述性研究分类:个案调查、纵向研究、现况研究(抽查和普查)、筛检、生态学研究、监测等△普查主要目的:早期发现和治疗病例、了解疾病的疫情和分布、了解健康水平和建立生理正常值等。开展普查时的必备条件:有足够的人力物力、所普查的疾病患病率较高、疾病的检验方法和操作技术不很复杂、检验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抽查抽样的原理:抽样必须遵循随机化的原则,每个单位都有同等机会可能被抽中。抽样方法及其误差: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多级抽样。抽样误差由大到小:整群抽样>单纯随机抽样>系统抽样>分层抽样样本大小:对调查结果精确性的要求越高,即容许误差越小,则样本量越大;预计现患率或阳性率越高,则样本量越小;各组或层间事件发生率越一致,则样本量可以小些;所选抽样方法的抽样误差越大,则样本量也要适当增大;规定允许犯一类错误的概率(α)越低,则样本量越大;对计量资料而言,研究指标的变异程度越大,则样本量要求越大。△筛检定义:通过快速的检验、检查或其他措施,将可能有病但表面上健康的人同可能无病的人区别开来的方法。5评价指标①真实性:指测量值与实际值符合的程度,包括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等。灵敏度指筛检方法能将实际有病的人正确的判断为患者的能力。特异度指一项筛检试验能将实际无病的人正确的判定为非患者的比例。约登指数是灵敏度与特异度之和减1.②可靠性:指某一筛检方法在相同条件下重复测量所获结果的一致程度·。③收益:经筛检后能使多少原来不能发现的患者得到诊断和治疗。主要指标有净效益、成本效益比值、阳性预测值以及由于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所致治愈率、转阴率、生存率的提高或死亡率的下降等指标。△生态学研究定义:亦称对比调查研究,是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的一种,在群体水平上研究因素与疾病之间的关系,即以群体为观察、分析单位,通过描述不同人群中某因素的暴露情况与疾病的频率,分析该因素与疾病的关系。局限性:生态学谬误是最大缺点,容易存在混杂因素的干扰,同时生态学研究不能直接测量发病率,证明病因的作用较弱。5、病例对照研究基本原理:以确诊的患有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作为病例,以不患有该病但与病例具有可比性的个体作为对照,通过询问、实验室检查或复查病史,搜集既往各种可能的危险因素的暴露史,测量并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各因素的暴露比值,经统计学检验,若两组差别有意义,则可认为因素与疾病之间存在着统计学上的关联。类型:病例与对照不匹配、病例对照研究匹配(要求每个对照在某些因素或特征上与匹配的病例保持一致,目的是对两组进行比较时排除匹配因素的干扰,分频数匹配和个体匹配)、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即队列内病例对照研究。首先进行队列研究,收集每个队列成员的暴露信息以及有关的混杂资料,确认随访期间发生的每个病例,然后以队列中的病例作为病例组,对照组来自同一个队列,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照的选择:同一个或多个医疗机构中诊断的其他病例(使用最多);病例的邻居或所在同一居委会、住宅区内健康人或非该病病例;社会团体人群中的非6该病病例或健康人;社区人口中的非病例或健康人群(最接近全人群的无偏样本);病例的配偶、同胞、亲戚、同学或同事等。△数据资料的整理与分析①描述性统计:描述研究对象的一般特征;均衡性检验②统计性推断:相对危险度的本质为率比或危险比,即暴露组与非暴露组发病率之比,或发病的概率之比。病例对照研究不能计算发病率,只能计算OR,其含义与相对危险度相同,指暴露组的疾病危险性为非暴露组的多少倍。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增加,叫做“正”关联;OR<1说明疾病的危险度减少,叫做“负”关联。△病例对照研究中的偏倚及其防止①选择性偏倚:入院率偏倚、现患病例-新发病例偏倚、检出征候偏倚、时间效应偏倚。②信息偏倚:回忆偏倚、调查偏倚③混杂偏倚:当我们研究某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关联时,由于某个既与疾病有制约关系,又与所研究的暴露因素有联系的外来因素的影响,掩盖或夸大了所研究的暴露因素与疾病的联系。这种现象或影响叫混杂,其所带来的偏倚叫混杂偏倚,该外来因素叫混杂因素。△病例对照研究方法优点①特别适用于罕见病的研究,不需要太多的研究对象,此时队列研究常不实际。②相对更省力、省钱、省时间,并且较易于组织实施。③不仅用于病因的探讨,而且广泛应用与许多方面,例如疫苗免疫学效果的考核及爆发调查等。④可以同时研究多个因素与某种疾病的联系,特别适合于探索性病因研究。⑤对研究对象多无损害。局限性:①不适于研究人群中暴露比例很低的因素,因为需要很大的样本量。②选择研究对象时,难以避免选择偏倚。③信息的真实性难以保证,暴露于疾病的时间先后常难以判断,因此论证因果关系的能力没有队列研究强。7④获取既往信息时,难以避免回忆偏倚。⑤不能测定暴露组和非暴露组疾病的率。6、队列研究队列指有共同经历或有共同状态的一群人。一组出生队列有相同的出生年代或时期,一组吸烟队列有共同的吸烟经历,而一组素食者队列有共同的膳食习惯。研究中选择两组队列,其中一组叫暴露组(队列),这些个体均经历了假定的致病事件;另一组为非暴露组或参照组(队列)。经过追踪观察一段时间后,比较两组之间各自的发病频率。目的:检验病因假设、描述疾病的自然史(前瞻性队列研究、历史性队列研究、双向性队列研究)△选择队列研究方法的指征①有明确的检验假设,检验的因素必须找准②所研究疾病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应较高,如不低于5‰③应明确规定暴露因素,并且应有把握获得观察人群的暴露资料④明确规定结局变量,如发病或死亡,并且要有确定结局的简便而可靠的手段⑤有把握获得足够的观察人群,并将其清楚的分成暴露组与非暴露组⑥大部分观察人群应能被长期随访下去,并去的完整可靠的资料⑦有足够的人、财、物力支持该项工作。△步骤确定研究因素(对暴露因素应给以定量,并且除了暴露剂量水外,还应考虑暴露的时间长度,以及暴露是否连续)→确定研究结局→确定研究人群(暴露人群和对照人群的选择:内对照、外对照、一般人群对照)→确定样本大小→随访内对照:在同一

1 / 1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