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部疾病介紹組員:王聖爟張倚漩王寧均許嘉宏林伯穎陳毅欣李思璇張怡婷潘玟伶目錄1.胃癌2.胃潰瘍3.急性、慢性胃炎4.上腸胃道出血5.胃穿孔6.胃黏膜脫垂症胃癌什麼是癌?癌症是醫學術語,其為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亦有人將癌症和惡性腫瘤混合使用。控制細胞分裂增殖機制失常而引起的疾病。癌細胞除了分裂失控外,還會局部侵入週遭正常組織甚至經由體內循環系統或淋巴系統轉移到身體其他部分。癌症有許多類型,而病症的嚴重程度取決於癌細胞所在部位以及惡性生長的程度,以及是否發生遠端轉移。醫生可以根據受檢查者的活體組織切片或經手術取得的組織,甚至是生物標記含量做出診斷。多數癌症根據其類型、所處的部位和發展的階段可以治療甚至治癒。癌當正常細胞發生無法修復的損傷時,會進行細胞凋亡(圖A)但癌細胞並不受到控制,反而持續進行生長複製。(圖B)胃癌初期症狀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十年來的統計,癌症已超過腦血管疾病,居十大死亡原因的第一位,其中胃癌僅次於肝癌、肺癌及結直腸癌居第四位。胃癌初期症狀可不容忽視;以全世界而言,日本的死亡率居第一位,其次為智利等中南美洲及東歐國家。好發年齡以40~80歲佔大多數,男性比女性來得多,然而近年發現年紀在40歲以下者亦不在少數,尤其是年青的女性。胃癌約佔胃內腫瘤的95%以上,其中95%以上是由胃黏膜上皮細胞形成之胃腺癌,依癌細胞侵犯深度又可分為早期性及進行性。由胃的黏膜細胞不正常的繁殖與增生所形的。胃癌初期症狀只是胃壁稍為增厚,該處黏膜功能雖然消失,但相對整個胃而言很難產生警訊。因此,初期病人沒有特異性的症狀,在初期沒有顯著的自覺症狀與特異性極易被忽略掉。最常見的臨床胃癌初期症狀是消化不良,肚子不大舒服或是上腹疼痛,輕微的噁心、反胃、胃灼熱感、腹脹、打嗝、胃口不好、全身倦怠或者是下痢等,通常症狀若持續兩星期以上就應該請教醫師作進一步的檢查。胃癌的治療主要方式1.外科手術治療:胃癌的基本治療方法是以外科手術為主力,將腫瘤及其周圍組織及淋巴腺切除,是達到完全根治之唯一方法。假如已知是一至三期的病人,若無其他重大問題不能夠接受手術,都應接受外科處置。倘能切除乾淨,即所謂治癒性的手術,無論期別存活率還不錯,尤其是早期胃癌,五年存活率可達百分之九十以上。假若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治療目標則希望解決因癌細胞存在引起的種種問題、症狀與合併症,譬如在無法將病灶切除乾淨的胃癌,進行手術便是在於減少因胃癌病灶潰爛以起的出血,或是解決腫瘤引起的消化道阻塞阻塞。此時醫療的目的則在於使腫瘤變小,減緩腫瘤生長發育,預防其蔓延,藉以延長壽命。這類手術治療方式有稱為palliativesurgery,意指它能減輕或預防症候的發生,但不要期待能根治療癌症。胃癌手術切除依其切除部份大致又可分成三種主要的類型:▪末梢部的亞全胃切除術(Distalsubtotalgastrectomy)::這手術除去胃的竇部,幽門與部份胃體部。有時一部份的十二指腸也會被切除。▪上端側的亞全胃切除術(Proximalsubtotalgastrectomy)::這手術除去胃底部、賁門與其附近的組織。食道下端有需要時也會被切除。因為胃部淋巴的流向,與胃裡有多處發生原發性癌變的可能,外科醫師少做如此的切除方式,大多直接做全胃切除。▪全胃切除術Totalgastrectomy::將胃部全部切除。**通常手術的目的即希望有根治性的療效,所以進行手術時,一些周邊的器官組織也常必須一併拿掉,包括局部的淋巴結、脾臟及一些腹內的網膜。2.化學藥物療法:所謂的化學治療即是選擇適當之抗癌藥劑,經靜脈點滴或者經口給予,吸收後會分布至全身,來達到殺死或控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迄今醫學研究的結果,化學藥物治療對抗胃癌效果並不很好,一般用來當做輔佐療法(adjuvanttherapy),例如在一些接受手術的病人,使用化學抗癌藥物部份預防癌細胞再發,提高手術後之存活率。但在某些情況的胃癌患者,化學療法仍可能做為胃癌的主要治療方式,例如在已有轉移,無法完全將腫瘤切除的病患,或是第四期的患者,可藉著給予化學抗癌藥物來延長存活時間。目前在胃癌抗癌藥劑的使用以多種藥物合併給予為主,因為過去的研究指出如果使用單一藥物,無論選擇那一種其療效約只有20%上下。但是即使是多種藥物的療法,也尚無法達到一個令人很滿意的療效。因此對胃癌的化學療法,抗癌藥的組合一直沒有標準處方,一段時間就有一些方法提出,每個醫療組織或醫院有都有他們認為比較有效的組合。如何去選擇治療方式?目前對胃癌的較好的治療方式,依發現的期別,有不同的建議,一般說來合併使用以上的二種或更多方法效果較佳。以下就胃癌分期來建議的治療方式。▪第0期:癌細胞侷限胃表皮層,只要外科切除即可,不需要任何化學治療或放射療法。▪第1期:外科切除胃部,及附近的淋巴結與網膜,定期追蹤即可。▪第2期:外科的切除胃的部份,盡量清除周邊所有的淋巴結。若查發現癌細胞已侵入胃壁外層,可考慮接受一些輔佐性的化學療法。▪第3期:除非病人有其他的健康問題,這個階段還是以外科治療為主,因為仍有百分之十五的人仍然可以完全治癒。手術後依據病理上淋巴結轉移的程度與範圍,更有加上輔佐性化學療法和放射療法的必要。▪第4期:這個階段胃癌已延及遠處的器官,要治癒已是不可能的。治療的目的在於儘量減輕症狀,減少癌症的併發症,例如病患接受手術是為解決胃腸的阻塞或控制流血,有些醫院有雷射治療設備,也利用來打通阻塞部位。在一些病患也僅建議給予所謂的支持性治療,有時甚至是以安寧照護為目標,讓病患能較無痛苦,有尊嚴的走完最後一程。3.放射線治療法:目的在於破壞癌細胞,以及保持器官的完整性。胃潰瘍胃潰瘍是一種常見的消化系統疾病,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統稱為消化性潰瘍。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病因和臨床癥狀有許多相似之處,醫生有時難以區分是胃潰瘍還是十二指腸潰瘍,因此往往診斷為消化性潰瘍,或胃、十二指腸潰瘍。一、造成原因遺傳因素胃潰瘍有時家族史,尤其兒童潰瘍患者有家族史者可占25%~60%。另外A型血的人比其他血型的人易患此病。化學因素長期飲用酒精或長期服用阿司匹林、皮質類固醇等藥物易致此病發生,此外長期吸煙和飲用濃茶。生活因素潰瘍病患者在有些職業上,如司機和醫生等人當中會更為常見,可能與飲食不規律有關、工作過於勞累也可誘發本病發生。精神因素精神緊張或憂慮,多愁善感,腦力勞動過多也是本病誘發因素,或胃酸分泌過多而引起。感染因素幽門螺桿菌(HP)對胃潰瘍發生的作用仍難以解釋,因很多HP感染者中僅少數發生胃潰瘍。然而幾乎所的胃潰瘍者合並慢性活動性胃炎。HP是胃炎的發病和蔓延的主要病因。HP被清除則胃炎消失。HP感染的定量研究顯示,胃潰瘍尤其是位於胃上半部的潰瘍,常合並嚴重的HP感染。胃潰瘍二、臨床特征胃潰瘍的臨床表現有3個特征:1.慢性過程:少則幾年,多則10餘年或更長。2.周期性:病程中常出現發作期與緩解期交替出現。3.節律性:疼痛表現為餐後痛,餐後半小時疼痛開始,至下一次餐前消失,周而復始。胃潰瘍的癥狀主要表現為腹痛、嘔吐、惡心、反酸、噯氣等癥狀。但也有不少病人以胃潰瘍的各種並發癥如穿孔、出血、幽門梗阻而為首發癥狀。三、治療措施一般治療隨著對胃潰瘍發病機制的研究,一般治療已顯得日益重要。其中飲食和生活規律的調節是重要方面。包括停止吸煙、飲酒、嚼食檳榔等刺激性強的食物,飲食三餐有規律、有節制。對於生活工作學習緊張的病人,注意休息和勞逸結合甚至臥床休息都是必要的。藥物治療1.制酸劑:如碳酸氫納、氫氧化鋁、硫糖鋁等;2.胃粘膜保護劑:如麗珠得樂、麥滋林,鋁碳酸美,膜固思達等。3.抑酸藥:組胺H2受體拮抗劑以及質子泵抑制劑,如奧美拉唑、雷貝拉唑等手術治療隨著醫藥事業的發展和藥物在消化性潰瘍治療中的作用,消化性潰瘍在治療上有瞭很大變革。應用的抗潰瘍藥物可在4周內使75%的潰瘍愈合,8周內使85%~95%的潰瘍愈合。急性胃炎一、病因多樣(1)理化因素:▪藥物:NSAID(阿司匹林)最常見,其他如腎上腺糖皮質激素、某些抗生素及抗癌藥物:乙醇:破壞黏膜屏障,引起上皮細胞損害、黏膜內出血和水腫;▪膽汁反流:膽鹽、磷脂酶A、胰酶破壞胃黏膜,產生多發性糜爛;▪物理因素:辛辣及粗糙食物對胃黏膜造成機械性損傷;(2)應激急性應激可由嚴重的臟器疾病、大手術、大面積燒傷、休克、顱腦外傷、顱內疾病、精神心身因素等引起;(3)急性感染及病原體毒素▪某些細菌:常見有葡萄球菌、α-鏈球菌、大腸桿菌、嗜鹽桿菌等。近年來幽門螺桿菌感染引起人們重視;▪病毒:如流感病毒和腸道病毒等;▪細菌毒素:以金葡菌毒素常見;(4)血管因素血管閉塞所致,見於:老年的動脈硬化患者、腔動脈栓塞治療後。病理1982年,國內胃炎會議上將急性胃炎分為急性單純性胃炎、急性糜爛性胃炎、急性腐蝕性胃炎和急性感染性胃炎四種,尤以前兩種為多見▪急性刺激胃炎:又稱單純性胃炎英文為acuteirritatedgastritis多因暴飲暴食、食用過熱、刺激性或烈性酒所致,胃鏡可見胃粘膜潮紅、充血、水腫、有粘液附著,有時可見糜爛;急性刺激性胃炎▪急性出血性胃炎:英文為acutehemorrhagicgastritis多由服藥不當或過度酗酒所致,或創傷、手術等應激反應所致;胃鏡可見胃粘膜急性出血並輕度糜爛、或可見淺表性潰瘍形成;急性胃出血急性胃炎二、臨床表現▪症狀:常輕重不等,但病均急驟,輕者多無症狀,僅在胃鏡下觀察有急性胃炎的胃粘膜炎症改變,少數患者表現為上腹不適、疼痛、厭食、噁心、嘔吐等,伴有腸炎者可腹瀉,呈水樣便,病程自限,數天內症狀消失,如為急性胃黏膜病變,可表現為上消化道出血,出血常為間歇性(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0%~25%),一般為少量,可自止,但也可發生大出血。體徵上腹部或臍周壓痛,腸鳴音亢進。急性胃炎三、治療1.病因治療:去除病因,停止一切對胃有刺激的飲食和藥物,對嚴重原發病預防性使用一酸抑酸藥,暫時禁食或流質飲食,多飲水;2.對症處理:解痙—654-2;止吐—胃復安10mgim或嗎丁啉10mgtid;抑酸—H2受體阻滯劑或PPI;糾正水、電解質失衡,嘔吐、腹瀉嚴重者應輸液;存在上消化道出血者同時予以止血等治療。慢性胃炎一、病因1.幽門螺桿菌英文為H.pyloris簡稱HP,1983年澳大利亞科學家Warren(羅賓沃倫)和Mashull(巴里馬歇爾)發現,於2005年獲諾貝爾醫學獎;它是一種革藍染色陰性的螺旋狀、*微需氧菌。廣泛存在於人類尤其是亞洲人的胃液中,是許多慢性胃病發生、發展中的一個重要致病因子。HP的感染率在我國高達50%;幽門螺桿菌2.長期的慢性刺激如長期的飲酒吸煙、濫用阿司匹林類藥物、喜食熱湯、濃鹼、刺激性食物,急性胃炎反覆多次發作;3.十二指腸液反流4.自身免疫性損傷北歐國家多見,我國叫少見。慢性胃炎二、病理1.慢性淺表性胃炎:又稱慢性單純性胃炎胃粘膜最常見的病變之一,國內胃鏡檢出率高達20%~40%,以胃竇部常見;胃鏡見胃粘膜:胃粘膜充血、水腫,呈淡紅色,可伴點狀出血及糜爛,表面可有灰黃色或灰白色粘液滲出物覆蓋;顯微鏡示:病變位於粘膜淺層;2.慢性萎縮性胃炎:根據發病是否與自身免疫有關及是否伴有惡性貧血,分為A、B型;A型屬於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抗壁細胞抗體(PCA)及抗內因子抗體(IFA)陽性,並伴有惡性貧血,病變主要位於胃體和胃底部;B型多見於胃竇部,無惡性貧血;兩者胃粘膜改變相似;胃鏡見胃粘膜:由正常的橘紅色變為灰色或灰綠色,粘膜層變薄、皺襞變淺甚至消失、粘膜下血管透見,表面有細顆粒、偶見出血糜爛;顯微鏡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浸潤、腸上皮化生、腺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慢性萎縮性胃炎慢性胃炎三、臨床表現慢性胃炎病人病程遷延,大多無症狀或症狀很輕,部分病人表現為消化不良的症狀:如上腹部不適,無規律性腹痛、反酸、噯氣、噁心嘔吐等,少數病例出現較重的症状:疼痛、厭食、消瘦,酷似胃癌的表現,自身免疫性胃炎可有明顯厭食、消瘦,伴有貧血、舌炎等。慢性胃炎的命名很不統一。依據不同的診斷方法而有慢性淺表性胃炎、慢性糜爛性胃炎、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