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第八章80年代小说教学目的和要求了解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寻根小说、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的发生、发展及创作简况。了解王蒙、陆文夫、谌容、张贤亮、汪曾祺、贾平凹、莫言、马原等人的小说创作,掌握其代表作品的深刻内涵及他们独特的创作风格。中国当代文学一、主要文学思潮、流派1.伤痕文学(小说):“文革”结束后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肇始于1977刘心武《班主任》,得名于卢新华1978《伤痕》。内容是揭露“文革”给人民造成的伤害,尤其是给青少年造成的精神内伤;带有感伤的、悲剧性的情感基调。(但一些批评家认为这些感伤的批评性的作品“暴露太多”)第一节概述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盼到今天,晓华还没有回来。看到小林,我更想她了。虽然孩子的身上没有像我挨过那么多四人帮的皮鞭,但我知道,孩子心上的伤痕也许比我还深得多。因此,我更盼望孩子能早点回来。我知道,我已经撑不了几天了,但我还想努力再多撑几天,一定等到孩子回来……”“她的眼睛模糊了。她猛然挣开小苏的胳膊,登登跑到江边。她伏在江岸边的水泥围墙上,痴痴地望着江面上繁星般的灯火,望着灯光下微隐微现的江面……”中国当代文学伤痕小说思想内容上的基本特点:(1)否定文革。(2)反个人崇拜。审美形态上的基本特点:(1)开启悲剧意识。(2)回归现实主义。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伤痕文学的意义:①冲破了“四人帮”极“左”文艺的种种清规戒律,突破了一个个现实题材的禁区,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社会问题,并创造了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批社会主义时期的悲剧;②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遵循现实主义美学原则,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描写生活,以强烈的批判性、暴露性和震撼人心的悲剧性开启了80年代文学现实主义深化的道路;③在当代文学史上第一次真正地从人道主义立场来塑造文学人物,成为新时期人道主义文学思潮的先导。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2.反思文学(小说):当伤痕文学把“文革”的悲剧展现在人们面前时,人们就随之思考造成这场社会悲剧的远因近源,反思文学应运而生。伤痕文学是反思文学的源头,反思文学是伤痕文学的深化.中国当代文学在创作上的特征是:从政治、社会层面上还原“文革”的荒谬本质,从一般地揭示社会谬误上升到历史经验教训的反思,比之伤痕小说,其目光更为深邃、清醒,主题更为深刻,带有更强的理性色彩。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反思小说表现了作家这样的认识:“文革”并非突发事件,其思想动机、行动方式、心理基础,已存在于“当代”历史之中,与中国当代社会的基本矛盾,与民族文化、心理的“封建主义”的积习相关。其起步的标志是茹志鹃的《剪辑错了的故事》(1979)。“温柔敦厚的讽刺和诙谐“中国当代文学一拍大腿唱小调,但总有点寂寥二老甘不一定就是甘韦记,也不一定就不是甘书记,不过老寿还是这个老寿三也不知是老寿背了“时”,还是“时”背了老寿四“大地啊!母亲”不是诗人创造的五一味的梨呀!梨呀!哪象个革命的样子六老寿心里发生的一切,是发生在心里吗中国当代文学张贤亮《灵与肉》、《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王蒙《布礼》、《蝴蝶》、《相见时难》1981古华《芙蓉镇》第一届茅盾文学奖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3.改革文学(小说):作家面对“文革”的“伤痕”和“废墟”,呼唤并表现城市和乡村的改革。70年代末80年代初兴起的一股文学潮流,以1980《乔厂长上任记》开先河。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1980“昨日漏斗户主今天衣食无忧”陈奂生系列小说:《“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中国当代文学“他们善良而正直,无锋无芒,无所专长,平平淡淡,默默无闻,他们甘于付出高额的代价换取极低的生活条件,能够忍受超人的苦难,去争得少有的欢乐;……但是,他们的弱点确实是很可怕的。”(《且说陈奂生》)中国当代文学“漏斗户主”陈奂生,今日悠悠上城来。一次寒潮刚过,天气已经好转,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陈奂生肚里吃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也许是气力大,也许是包儿轻,简直像拎了束灯草,晃荡晃荡,全不放在心上。他到城里去干啥?他到城里去做买卖。。。。他去卖什么?卖油绳。自家的面粉,自家的油,自己动手做成的。今天做好今天卖,格啦嘣脆,又香又酥,比店里的新鲜,比店里的好吃,这旅行包里装的尽是它;还用小塑料袋包装好,有五根一袋的,有十根一袋的,又好看,又干净。一共六斤,卖完了,稳赚三元钱。。。赚了钱打算干什么?打算买一顶簇新的、呱呱叫的帽子。中国当代文学陈奂生出了大价钱,不曾讨得大姑娘欢喜,心里也有点忿忿然。本想一走了之,想到旅行包还丢在房间里,就又回过来。推开房间,看看照出人影的地板,又站住犹豫:“脱不脱鞋?”一转念,忿忿想道:“出了五块钱呢!”再也不怕弄脏,大摇大摆走了进去,往弹簧太师椅上一坐:“管它,坐瘪了不关我事,出了五元钱呢。”他饿了,摸摸袋里还剩一块僵饼,拿出来啃了一口,看见了热水瓶,便去倒一杯开水和着饼吃。回头看刚才坐的皮凳,竟没有瘪,便故意立直身子,扑通坐下去……试了三次,也没有坏,才相信果然是好家伙。便安心坐着啃饼,觉得很舒服,头脑清爽,热度退尽了,分明是刚才出了一身大汗的功劳。他是个看得穿的人,这时就有了兴头,想道:“这等于出晦气钱——譬如买药吃掉!”中国当代文学陈奂生确是个向前看的人,认准了自然就干,但刚才出了汗,吃了东西,脸上嘴上,都不惬意,想找块毛巾洗脸,却没有。心一横,便把提花枕巾捞起来干擦了一阵,然后衣服也不脱,就盖上被头困了,这一次再也不怕弄脏了什么,他出了五元钱呢。——即使房间弄成了猪圈,也不值!中国当代文学他想到此趟上城,有此一番动人的经历,这五块钱化得值透。他总算有点自豪的东西可以讲讲了。试问,全大队的干部、社员,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有谁住过五元钱一夜的高级房间?他可要讲给大家听听,看谁还能说他没有什么讲的!看谁还能说他没见过世面了看谁还能瞧不起他,唔!……他精神陡增,顿时好像高大了许多。。。从此,陈奂生一直很神气,做起事来,更比以前有劲得多了。中国当代文学行路、心路历程从乡下进城--悠然(自卑)在车站生病--突然(惶惑)到宾馆住下--偶然(懊恼)由城里回村--飘然(得意)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农民的纯朴、善良、勤劳、坚韧;农民因袭重负的狭隘自私、自欺欺人;落后保守、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及封建等级观念;不断进取、积极追求新生活的强烈愿望。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民的典型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从总体上看,改革文学侧重反映的是新旧体制转换时期的社会矛盾,记录了改革的艰难及其导致的“人”的观念、人与人关系包括伦理关系和道德观念的变化;在创作方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注重人物形象特别是改革者形象的创造。中国当代文学有人说,陈奂生身上有着阿Q的影子,对此你有什么看法?你认为陈奂生或是阿Q式的精神产生的根源是什么?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4.寻根小说:1985年前后形成潮涌的小说潮流,它超越社会政治层面,突入到历史与文化的深处,对中国的民间生存和民族性格进行文化学的思考。中国当代文学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根不深,则叶难茂,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作家开始进行创作,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之为寻根派中国当代文学其特点是:以现代意识观照现实和历史,反思传统文化,重铸民族灵魂,探寻中国文化重建的可能性;作品题材和文化反思对象呈鲜明的地域特点;(城市寻根与乡野寻根)中国当代文学在表现手段上既有中国传统文学的手法,又运用现代派的象征、暗示、抽象等方法,丰富和加深了作品的文化意蕴。郑万隆的《异乡异闻》,韩少功的《爸爸爸》、王安忆的《小鲍庄》、邓刚《迷人的海》、陈忠实《白鹿原》中国当代文学“这大概不是出于一种廉价的恋旧情绪和地方观念,不是对方言歇后语之类浅薄的爱好;而是一种对民族的重新认识、一种审美意识中潜在历史因素的苏醒,一种追求和把握人世无限感和永恒感的对象化表现。”中国当代文学第七章80年代小说寻根作家对“根”的态度可分为三种:一是持肯定态度,如阿城《棋王》(肯定道家学说)、邓友梅《烟壶》《那五》(肯定传统文化的拯救力量)等。中国当代文学“一吃一棋一世界“王一生“拿到饭后,马上就开始吃,吃的很快,喉结一缩一缩的,脸上绷满了筋。常常突然停下来,很小心地将嘴边或下巴上的饭粒儿和汤水油花儿用整个儿食指摸进嘴里。若饭粒儿落在衣服上,就马上一按,拈进嘴里。”“吃完以后,他把两只筷子吮净,拿水把饭盒冲满,先将上面一层油花吸净,然后就带着安全到达彼岸的神色小口小口的呷。”“迅速将那个饭粒儿放进嘴里,腮上立刻显出筋络。”中国当代文学。“王一生孤身一人坐在大屋子中央,瞪眼看着我们,双手支在膝上,铁铸一个细树椿,似无所见,似无所闻。高高的一盏电灯,暗暗地照在他脸上,眼睛深陷进去,黑黑的似俯视大千世界,茫茫宇宙。那生命像聚在一头乱发中,久久不散,又慢慢弥漫开来,灼得人脸热。”中国当代文学二是持暴露态度,如韩少功《爸爸爸》(丙崽)、王安忆《小鲍庄》(捞渣)中国当代文学她咬着牙关,两眼象两片孔雀毛,黑眼球往中间挤,眼球之外有一圈宽宽的白眼睑。当然是很可怕的,丙崽愣了。“X妈妈。”他轻声试了一句。“你要去找你爸爸,他叫德龙,淡眉毛,细脑壳,会唱些瘟歌。”“X妈妈。”“你记住,他兴许在辰州,兴许在岳州,有人视见过他的。”“X妈妈。”中国当代文学“你要告诉那个畜牲,他害得吾娘崽好苦啊!你天天被人打,吾天天被人欺,大户人家的哪个愿意朝我们看一眼?要不是祠堂一份猫食,吾娘崽早就死了。其实死了还是福,比死还不如啊!你要一五一十都告诉那个畜生啊!”“X妈妈。”“你要杀了他!”丙崽不吭声了,半边嘴唇跳了跳。“吾晓得,你听懂了,听懂了的。你是娘的好崽。”丙崽娘笑了,眼中溢出了一滴清泪。中国当代文学她挽着个菜篮子,一顿一顿地上山去了,再也没有回来。后来有各种传说,有的说她被蛇咬死了,有的说她被鸡尾寨的人杀了,还有的说她碰上岔路鬼,迷了路,摔到陡壁下去了……这些都无关紧要。尸身被狗吃了,却是可以基本肯定的。丙崽一直等妈妈回来。太阳下山,石蛙呱呱地叫,门前小道上的脚步声也稀少了,还没有见到那张熟悉的面孔。好象有很多蚊子,咬得全身麻麻地直炸。小老头使劲地搔着,搔出了血,愤怒起来。他要报复那个人。走到家里去,把椅子推倒,把茶水泼在床上,又把柴灰灌到吊壶里。一块石头砸过去,铁锅也叭地一声裂开。他颠覆了一个世界。中国当代文学丙崽的全部意义,就在于他作为中国民族文化中劣根性和民族精神中国民性的象征丙崽的“爸爸”和“×妈妈”的语汇背后,表现出思维智力上的幼稚和退化,而这恰恰是民族心态中简单的线形逻辑思维形态和主体精神的丧失。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捞渣会给鲍五爷送煎饼了。这倔老头才怪,谁送他饭食,他都不要,似乎一吃人家饭,他便真成绝户了。可是捞渣给送去,他便为难了。看看那张小脸,不收就觉着不过意。捞渣会的拉呱了,见鲍五爷一个人孤得慌,晓得同他问长问短地解闷。吃过了吗?他问鲍五爷。吃过了,你哪?鲍五爷搭理他。吃过了。吃的啥饭食?鲍五爷问他。吃的面条子。不孬。你吃的啥?他问鲍五爷。中国当代文学煎饼,稀饭,臭豆子。鲍五爷一字一句地回答,毫不含糊。蛐蛐儿。他拿给鲍五爷看。是蛐蛐儿。五爷点头。是男的,是女的。五爷笑了:这鬼。蛐蛐儿咋说男女,要说公的,母的。是公的,是母的?五爷自己默了一会儿神,感叹道:要论起来,说男女也没错,也是个性灵。把它放了吧!捞渣忽然抬头说。放就放吧。五爷说。一老一小看着那蛐蛐儿一蹦,蹦没影了。中国当代文学“关老爷门口字两行,古人又留下劝人方。这一字出马一杆枪,二字上横短来下横长。三字立起来象川字,四字好比四堵墙……”老革命鲍彦荣目不转睛地看着他,听得出神。一字出马一杆枪,韩信领兵去见霸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