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课件ppt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孟子(约前372~前289)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儒家学派代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发扬孔子学说,后人把他与孔子合称孔孟,并尊称他为亚圣。《孟子》是记录孟子仁政、民贵君轻思想及其言行的一部著作。他主张施行仁政,使人民安居乐业。提出“民贵君轻”的著名论点。他批判当时某些统治者虐民的行为,否定君主极权。有关孟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昔孟母,择邻处。”(先迁于坟,再迁于市,后迁于学)2、孟母断机教子:“子不学,断机杼。”3、孟子重孝4、孟母教子孟府孟林亦称亚圣林,位于邹城市东北孟子墓碑《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并称“四书”,与“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并称,是儒家的经典之一。《孟子》现存7篇,记录孟子的言行,由他本人和门徒共同完成。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与《论语》相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也更细致。语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透彻。《孟子》一书全面反映孟子的思想。他是继孔子之后儒家一个最重要的思想家,一向认为他继承了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及二人的学说并称为“孔孟之道”。《孟子》写作风格:善于雄辩、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通常采用多种方式进行论辩,逻辑严密。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喜好采用多种发问的方式,灵活多变。时代背景:战国的诸侯各国,虽然不同于西方国家,但人民、领土、政权,都是诸侯们的私有财产,自然领土越广,人民越多,实力、权势越大,在国际间的地位就愈高,就能称雄称霸。老百姓可以比较,自由迁徙,国富自然就吸引更多的百姓归顺。孟子是在梁惠王35年(前335年)应邀来到魏国。魏在战国初期曾是军事强国,但到梁惠王在位的后期却遭到一连串的失败,又畏秦之甚,于31年(前339)将首都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孟子到来时,梁惠王曾对他说:“寡人不佞,兵三折于外,太子虏,上将死,国以空虚,以羞先君宗庙社稷,寡人甚丑之。叟不远千里,辱幸至敝邑之廷,将何以利吾国?”(引自《史记·魏世家》)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梁惠王邀请孟子来魏的目的,就是讨教救国治国之策。在此形势下,孟子开始了他的道德设计。本文仅是孟子在魏国期间与梁惠王的一次谈话。孟子在梁只住了一年多。第二年梁惠王死了,襄王继位,孟子对这个新君的印象很坏,不久离去。•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准下列字音王好()战hào弃甲曳()兵yè数()罟()不入洿()池ɡǔwū衣()帛()鸡豚()狗彘()之畜()túnzhì庠()序xiánɡ饿殍()piǎoyìcùbó然而不王()者wànɡxù移其粟()于河内sù申之以孝悌()tì•结合注释,理解全文于:对于凶:荒年,收成不好河内:黄河以北河东:黄河以东无如:比不上加:更译文:梁惠王说:“我对于国家,(总算)尽了心啦。河内遇到饥荒,就把那里的老百姓迁移到河东去,把河东的粮食转移到河内;河东遇到饥荒也是这样。考察邻国的政治,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邻国的百姓没有更减少,我的百姓没有更增多,这是为什么呢?”1.梁惠王施行的政策是什么?困惑有哪里?思考:于国尽心:移民移粟困惑在于:民不加多2.梁惠王自谓“尽心于国”,问孟子“民不加多”的原因,那么孟子有没有正面回答?他是怎么回答的?孟子没有正面回答梁惠王的问题,而是用设喻的方式,这样既不容易激怒对方,又便于启发对方。孟子论辩好:喜欢。请:请允许我。喻:打比方。填然:击鼓声。鼓:击鼓,名→动。之:音节助词。曳(yè):拖着。兵:兵器。而:修饰连词。走:逃跑。或:有的人。以:凭借。何如:怎么样。译文:孟子回答说:“大王喜欢打仗,让我用战争做比喻吧。咚咚地敲响战鼓,两军的兵器已经接触,扔掉盔甲拖着武器逃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了下来,有的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1.对“五十步笑百步”的喻义应如何理解?思考:成语:五十步笑百步。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孟子通过设喻——设圈套,回答了“民不加多”的原因。梁惠王的“移民移粟”跟邻国统治者的治国不尽心相比,本质上都是相同的,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的区别。直:只是。耳:罢了,语气助词。是:这。无:通“毋”,译为“不要”。望:希望。于:比,介词。译文: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孟子说:“大王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指望自己的百姓比邻国多了。”五十步笑百步1.孟子的比喻有何特点?妙处在哪里?思考:孟子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具体,从而生动、有趣、有力地陈说事理,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辩论是非,富有雄辩性、鼓动性和逻辑性,启迪对方思考。“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寡人之于学习也•寡人之于学习也,尽心焉而矣。物理差,则移其心于数学,移其力于英语;化学差亦然。察同桌之学习,无如寡人之用心者。同桌之分不加少,寡人之分不加多,何也?”•同桌对曰:“君好睡,请以睡喻。周公召之,昏昏欲睡,弃笔曳书而倒。或半节而后醒,或整节而后醒。以半节笑整节,则何如?”曰:“不可,直不整节耳,是亦睡也。”曰:“君如知此,则无望分多于同桌也。”•违:违背,耽误。胜:尽,完。数罟:细密的渔网。洿(wū)池:池塘。斧斤:斧子。以时:按照时节。养生:供养活着的人。丧死:为死了的人办丧事。王道:为王之道,即以仁义治天下(施行仁政),这是儒家的政治主张。译文:“不耽误农业生产的季节,粮食就会吃不完。密网不下到池塘里,鱼鳖之类的水产就会吃不完。按一定的季节入山伐木,木材就会用不完。粮食和水产吃不完,木材用不完,这就使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了。百姓对生养死葬没有什么不满,这是王道的开端。”1.孟子提出的“王道之始”,要做哪些事?思考:“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2.孟子的主张,以今天的观点来看,有什么特别的先进之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是要尊重自然,与自然交往互动,和谐相处,使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双赢”。树:名→动,栽种。之:指上文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状语后置句。衣:yì,穿,名→动。帛:丝织品。豚:小猪;彘:大猪。之:代词。畜:动词,喂养。勿:通“毋”,不要。失:错过。食:吃。夺:耽误。谨:形→动,谨慎认真从事。庠、序:古代的学校。申:反复陈述。孝:尊敬父母。悌:敬爱兄长。颁:通“斑”。负:背着东西;戴:顶着东西。然:这样。而:表转折,却。王:wàng,名→动,为王,统一天下。未之有也:宾语前置句。译文:“五亩大的住宅场地,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就可以穿丝织品了。鸡、猪、狗的畜养,不要耽误它的繁殖时机,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肉食了。百亩大的田地,不要耽误它的生产季节,几口之家就可以不受饥饿了。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尊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须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背负或头顶重物在路上行走了。七十岁的人能够穿上丝织品、吃上肉食,百姓没有挨饿受冻的,这样还不能统一天下而称王的,是不曾有过的事。”1.孟子提出的实现“王道”的具体措施是哪些?最后的结果是怎样?思考: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统治者要为百姓创造丰富的物质条件2.那在精神条件方面,孟子又提出了什么建议?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主张养民,更要教养教育百姓,使民心归顺王道世界食:第一个动词,吃。第二个名词,食物。检:约束。涂:通“途”,道路。殍:饿死的人。发:开仓赈济。岁:年成。异:区别,不同。兵:武器。罪:名→动,归罪。斯:那么,就。至:到,归顺。焉:语气词,了。译文:“猪狗吃人所吃的食物,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不知道开仓赈济。百姓死了,就说:‘这不是我(的过错),(是因为)年成(不好)。’这种说法与拿刀把人杀死后,说‘杀死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都会来归顺了。1、有了合理的措施,还需要有合理的态度。孟子是怎样批评当时统治者不顾人民死活的?“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斯天下之民至焉。”这一段是从反面证明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2、这一段用什么方法进行说理?把狗彘食人食和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为何不好?对比。“涂有饿莩”比喻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思考:孟子和梁惠王探讨的核心话题是什么?民不加多民不加多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1段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2、3、4段斯天下之民至焉5、6、7段尽心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斯天下之民至解决问题走未施仁政程度不同实质相同总结:(1)尊重自然,通过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协调发展,实现“双赢”;(2)仁义是最大的武器。有仁义,相关者都会有获益;无仁无义,所有人都不会有利益;(3)发展经济,振兴教育,加强教化,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丰收;(4)实现天下安宁太平,是人心所向的条件之一;(5)民富才能国强,而民富的前提是休养生息,让百姓安居乐业。课文回顾全文分三部分:第一部分(1):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第二部分(2-4):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第三部分(5-7):阐述了孟子“仁政”的具体内容——“使民加多”的根本措施。第5段,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第6段,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第7段,阐述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文言知识总结:•1、通假字•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古今异义•5、一词多义•6、重点虚词1、通假字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②无失其时(“无”通“毋”,不要。)③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颁”同“斑”,花白。)④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2、词类活用(1)名词活用作动词①填然鼓之(击鼓)②七十者衣帛食肉(穿)③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称王)(2)动词活用作名词①请以战喻(战争)②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活着的人/死去的人)2、词类活用(3)形容词作动词谨庠序之教(认真从事)(4)使动用法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使…迁移)(5)意动用法王无罪岁(归咎、归罪,以…为罪)(3)固定句式①【或……或……】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有的…有的…)②【直……耳】直不百步耳。(只…罢了)③【是……也】是亦走也。(这是…呀)④【是何异于……】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这同…有什么区别呢)(1)河内凶(谷物收成不好,荒年/常指人或动物暴躁,心肠狠)(2)邻国之民不加少(更,再,副词/常指增加)(3)或百步而后止(有人,有时/选择连词)(4)兵刃既接(兵器/战士,士兵)(5)弃甲曳兵而走(逃跑/行走)(6)谷不可胜食也(尽/胜利)(7)数罟不入洿池(细、密/数字或者数数)(8)树之以桑(种植,动词/常指较高大的林木)(9)七十者可以食肉矣(可以凭借/表同意认可)4、古今异义(1)数1、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寡人之于国也》(几、若干)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命运)3、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陈涉世家》(shuò屡次)4、数罟不入洿池《寡人之于国也》(cù密、细密)5、一词多义(2)直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爱莲说》(与“曲”相对,不弯曲)2、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也》(仅、只)3、系向牛头充炭直《卖炭翁》(价值)4、予自度不得脱,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指南录〉后序》(径直、直接)(3)发1、发闾左谪戌渔阳九百人《陈涉世家》(征发、派遣)2、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寡人之于国也》(打开)3、野花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醉翁亭记》(花开)4、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五人墓碑记》(发出、抒发)5、有贤士大夫发五十金《五人墓碑记》(拿出)(4)兵1、

1 / 6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