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关巍西方哲学世界上的哲学划分为西方哲学、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三大哲学形态,“西方哲学”主要指的是一种区别于印度哲学和中国哲学的独特的哲学形态。也被称作“欧洲哲学史”。(思维方式和思想的差异)“西方”或“欧洲”,都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理学概念,例如希腊哲学(同时也是西方哲学)的诞生地米利都位于小亚细亚地区,那应该属于“东方”的地域;教父哲学的最大代表圣奥古斯丁曾经活动于北非地区。拉斐尔——雅典学派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欧几里得教学计划古代哲学:公元前6世纪-公元529年中古哲学:公元2世纪-16世纪近代哲学:17世纪-19世纪其中,中古哲学包括教父哲学(2-6世纪)、经院哲学(9-14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哲学(15-16世纪)等内容。第一编古代哲学第二编中古哲学第三编近代哲学第一编古代哲学导论什么是哲学(哲学的诞生)第一章苏格拉底的问题第二章柏拉图的思想第三章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第四章晚期希腊哲学第二编中古哲学第五章经院哲学第六章文艺复兴第七章宗教改革第三编近代哲学第八章主体性的觉醒第九章大陆理性主义第十章英国经验主义第十一章德国古典哲学西方哲学史导论:一、什么是哲学?二、哲学问题是什么?三、什么是哲学史?四、学习哲学的方法?1.关于哲学的成见○哲学是科学○哲学是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讲道理的学问○哲学无用一、什么是(西方)哲学?2.哲学=爱智慧≠智慧Philosophia:philos+sophia智慧这个词太大了,它只适合神而不适合人,我们人只能爱智慧。--柏拉图智慧不是小聪明,而是指宇宙自然最根本的奥秘,标志的是一个至高无上、永恒无限的理想境界。科学←→宗教↓哲学哲学居于科学与宗教之间:一方面它像科学一样属于理论思维,因而从根本上总是诉诸理性;另一方面它又像宗教一样起源于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追求仁爱的永恒无限的智慧境界。哲学学科有什么特殊性哲学与科学和宗教之间的关系:哲学似乎居于这两者之间。一般说来,科学源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需要,它诉诸于理性而以自然为其认识的对象;宗教产生于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理想,亦即要求超越自身的有限性而在永恒无限的精神层面上关注人类的来源与归宿,它诉诸于情感而以超自然的存在作为其信仰的对象。哲学一方面象自然科学一样诉诸于理性,但又象宗教一样,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作为其希图实现的理想,如果说宗教是信仰的世界观,那么可以说哲学就是理性的或理论化的世界观,这就凸现出了哲学不同寻常的特殊性。哲学的“长处”:哲学要解决科学和宗教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科学只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和手段而无法解决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和目的以及世界观等等问题,而这正是或应该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宗教虽然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目标,但是由于它以信仰为前提和基础,因而缺少理论的力量和理性的普遍性。哲学的“短处”:(1)哲学以理性为基础,但是却由于其对象的缘故而不具备科学的确定性即所谓的“科学性”;(2)哲学以人类精神的“终极关怀”为对象,但是由于它主要以理性的方法为认识手段,而这种手段难以通达终极关怀的境界,所以又不如宗教信仰那样自有其方便的法门。当哲学试图成为象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的时候,它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尴尬的境地。哲学家通常思想的都是带有根本性的问题,他们思得也很“根本”,于是就把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推到了极端,后人若要解决问题就不可能再走老路,因为那条路已经被前人走“绝”了,他只好换一条路走。所以,哲学并不只有一条路而是有许多条路,任何一条路都不足以代表哲学本身,所有的哲学运思之路“综合”在一起,才构成了一幅比较完整的哲学图画。换言之,哲学是由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那一条条思想之路构成的。(美狄亚杀子)柏拉图:灵魂三分法——理性激情欲望(一架马车)问题:我们的灵魂中有一部分是低级的、类似与动物我们的灵魂不具有统一性,使一个完整的责任承担者成为问题。斯多葛学派:始终只有一个理性的统一完整的灵魂存在。这个灵魂在作出选择并承担责任。问题:我们确实有的时候会失去一切理智。但是可以解释精心策划的邪恶事件。问题是:如果哲学问题注定无法得到最终的解决,我们为什么还要追问这些难题?3.哲学是智慧的痛苦获得智慧意味着什么?不是说因为指导智慧而有死,而是意味着人自知其有限性——知道自己是有死的,而智慧的痛苦就在于此。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而向往永生的人却终有一死。——怎么活?怎么生?——哲学问题:有限与无限、暂时与永恒、理想与现实、此岸与彼岸。。。终极关怀的问题人一方面是自然的成员,象其他有限的自然存在物一样受自然法则的限制;另一方面人又是一种有理性的存在,产生了超越自身有限性的理想……终有一死的人向往永生,向往永生的人终有一死,这就是人生在世最深刻最根本的悖论,从中产生了哲学的问题:它意味着人被抛入这样的境域,他自始至终面临着有限与无限、相对与绝对、暂时与永恒、现实与理想、此岸与彼岸之间的激烈冲突,在它们之间横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人类不同于一切存在物的特性就在于他是一种非现成的、非凝固的、始终处在生成过程之中的因而是开放的或自由的存在,因而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和历史性,这就意味着人类精神“终极关怀”的对象,亦是一种无限开放的理想境界。但是,哲学问题并不都是与“终极关怀”(例如本体论或形而上学的)有关的问题。在哲学中,尤其是在古典哲学中,后来逐渐从哲学中分离出来的许多部门,它们的问题就是比较具体的,例如认识论的问题、逻辑学的问题、伦理学的问题、美学的问题、历史哲学的问题、政治哲学的问题等等就是如此。智慧的快乐人不仅因为智慧而成为痛苦的人,也因为这种无限、开放性而成为了一个自由创造的人,这就决定了智慧是一个无限开放与生成的世界,而哲学作为对智慧的追求,也是一个无限发展与开放的世界,这也带来了“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的区别——二、哲学问题(一)“哲学是什么”与“什么是哲学”“哲学是什么”哲学“事实上是什么”“什么是哲学”哲学“应该是什么”三、哲学就是哲学史——哲学史描述迄今为止哲学思想的历史;把它作为活生生的有生命的运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哲学史就是通过对“哲学是什么”的考察来回答“什么是哲学”的问题。1、哲学史可以看作问题史哲学史是哲学家们代表人类精神对于永恒无解的哲学问题进行不断地探索的记录。换言之,所谓哲学并不存在于某一位哲学家的思想里,并不存在于某一个哲学流派之中,并不存在于某一本教科书里,而是存在于过去、现在乃至将来所有哲学运思的道路之中。就此而论,我们可以把哲学史可以看作问题史。2、哲学问题不仅有历史性,而且有时代的特点一方面就哲学这门学科而论,有一些一般性的基本问题是任何一位哲学家都必然会关注的,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时代产生了不同的问题,因而就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而言,它不可避免地要面对这些富于时代特色的、具有特殊性的哲学问题。3、哲学问题具有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特点哲学理想性的特点——关注终极关怀的最高理想。哲学的现实性特点——关注现实生活的现实理想,例如在一种历史现实尚未过去的时候,哲学就从理想性的角度对之采取批判的态度,而当这一现实行将过去的时候,哲学则以其理想性而参与塑造新的时代精神。从词源上看,哲学在古希腊语中是philosophia,本义是“对智慧的爱”或“爱智慧”。就此而言,哲学家应该是最谦虚的人,他们主张“爱智慧”而不自诩为“有智慧”,因为他们明白有限的知识与作为人类精神之无限的理想境界的智慧是不同的:知识可以占有,而智慧则只能热爱。4、哲学家的本性了解哲学家的问题,熟悉哲学家的术语,沿着哲学家的思路,理解哲学家的思想。四、学习哲学史的方法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2.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3.学习途径就是“读书”、“对话”。4.“对话”之“双向性”的互动。5.“对话”内在逻辑三要素。6.历史上的哲学思想或理论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广泛的文化和意识形态的背景。1.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作为学习和研究哲学史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是我们最基本的指导思想,它要求我们历史地、辩证地和具体地分析、理解哲学史上哲学家们的思想。2.问题为核心的学习方法。学习西方哲学史的方法具体概括——“对话”的方法。其实,“对话”(dialogue)正是“辩证法”(dialectics)的本义。即知道哲学家们都说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了解哲学家们“因为”什么说和“为什么”这样说,换言之,应该了解哲学家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是什么,以及他们解决哲学问题的不同方式。3.学习途径:学习哲学史也就是“读书”,与哲学家们的“对话”通常是通过“读书”而实现的。哲学家们解决问题的方式没有也永远不会过时,因为哲学问题并没有过时,这些问题不仅是他们面临的难题,而且也是我们面临的难题,甚至可以说是人类将永远面临的难题。任何一种解答方式都不可能取代其他的解答方式,也不可能为其他的解答方式所取代,所有一切的解答方式都有其各自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们为后人提供了各式各样可供选择的可能方式。学习哲学史是将人类精神所思想过的东西再思想一遍,把人类精神已经走过的思想之路再走一遍,然后选择或者开创我们自己的路。(思想的再思想)如果把我们与哲学家们统统看作是“人类”的话,那么我们思想他们的思想,重走他们的道路,也可看作是一种“回忆”,回忆我们“曾经”思考过的问题,因而也可以看作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反思。哲学家们的思想既是历史性的,同时又超越了历史,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具有现实性。4.“对话”之“双向性”的互动。一方面,哲学家们的思想保存在他们的著作之中,读书需要“理解”和“解释”,另一方面“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再创造”的过程。理解和解释实际上是不同视界之间的碰撞和交融,而且正是因为如此,人类文化才有可能进步和发展。文本能否客观再现?以往传统的解释理论追求知识的客观性,将理解和解释看作是本文原著之纯粹的再现。但是现代解释学却告诉我们,任何人都不可能完全再现所谓客观存在的文本,因为古人有古人的“视界”,我们有我们的“视界”,换句话说,古人与我们处在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个人环境等等的背景之下,我们既不可能完完全全地将古人的视界“复制”到现代来,也不可能彻底摆脱掉自己的视界,纯粹沉浸在古人的视界之中。视界交融学习哲学史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富于创造性的“视界交融”,亦即我们与以往的哲学家们就大家共同关心的哲学问题进行思想之间“对话”的过程。5.“对话”的内在逻辑,三种要素:首先,“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其次,“对话”之为“对话”乃“相对而说”,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亦即“视界交融”。最后,“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首先,“对话”的双方一定要有共同的“话题。我们之所以能够与哲学家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就在于我们与他们之间有共同的“话题”,这就是永恒无解、万古常新的哲学问题。换言之,他们面对的问题也是我们面对的问题,尽管由于历史、文化、社会等因素,这些问题有时会发生形态上的变化,但是在根本上是一致的。其次,“对话”之为“对话”乃“相对而说”,因而是一种相互间的交流,亦即“视界交融”。就对话而言,对话的双方是平等的,否则就谈不上对话。我们的确是在学习哲学史,然而我们并不是作为一无所知的小学生向哲学大师们请教,而是与他们一同讨论哲学问题。如果我们只是小学生,那么充其量我们只能学到一些“知识”,即了解到哲学家们说了些什么,不过倘若如此,我们就仍然站在哲学之外。只有当我们与古人面临同样的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才深入到了哲学之中。既然我们与古人有同样的问题,那么就不只是他们说话我们倾听,我们也有自己的“发言权”。最后,“对话”需要相互之间的“理解”。学习哲学史一定要阅读哲学家们的原著(最好是原文原著),直接与他们进行思想上的“对话”,而不能仅仅依赖于二手甚至三手的资料。如果我们把哲学家们的书看作是有着丰富意蕴的活生生的有生命的存在,那么当我们有所问时,他们也会有所答的。只有深入到哲学的维度,才有资格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