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理论探索南方论刊·2009年第5期教育广角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及对当今教学的启示刘丽娟(杭州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浙江杭州310036)【摘要】本文着重分析了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两个方面的问题,即有意义学习的提出,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当今教学的一些启示。【关键词】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启示奥苏贝尔对传统的学习理论持批评的态度。他认为,这些学习理论并不探讨在课堂里发生的学习,而只是根据实验室里的学习不加分析地外推。在他看来,“一种真正实在的、科学的学习理论主要关注在学校里或类似的学习环境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的、有意义的言语学习,并对影响这种学习的各种因素予以相当的重视。”①有意义学习是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中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在他看来,学生的学习,如果要有价值的话,应该尽可能地有意义。为此,他详细分析了四种学习类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有意义学习理论,以及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1.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1.1有意义学习的提出1.1.1对四种学习类型的分析。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接受学习就是被动学习、机械学习,而发现学习就是有意义学习,因此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接受学习就不能不成为攻击的对象了。奥苏贝尔将这四种学习结合起来,理清了它们之间的关系。他根据学生学习的形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他认为接受学习就是教师为学生提供现成的知识,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学生通过内化,把要认识的知识纳入到自己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以便将来再现或者派作他用;而发现学习无非是学生要内化的知识必须通过学生自己去发现,在其他方面与接受式学习是相同的。他又根据学习过程的不同性质,将学习分为有意义学习和机械学习。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这既是有意义学习的定义,也是划分机械学习与有意义学习的标准。要判断学生的学习是有意义的还是机械的,必须了解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联系的性质,看它是不是一种实质性的联系,是不是非人为的联系。一切机械学习都不具备上述有意义学习的两条标准。它有两个先决条件:首先,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要有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并且要表现出有意义的学习心向;其次,所要学习的材料对学习者来说具有潜在意义。如果学习者学习时是任意地或逐字地来记忆所学知识并不理解其意义,那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就是机械的,学习也就是机械的学习。1.1.2有意义学习。在对四种学习辨别的基础上,奥苏贝尔提出了有意义学习这一概念。他认为有意义学习既包括接受学习,又包括发现学习。而针对学校而言,他又认为学校中知识的传授多半都应该是通过接受学习而获得的,所以其学习理论特别强调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他认为在有意义的接受学习下,有潜在意义的课题或材料在内化过程中才能成为有意义,而如果是机械的接受学习,那么学习课题不是本身没有潜在意义就是没有在内化过程成为有意义。同时他根据上面提到的有意义学习的两个条件,认为如果材料有意义,但学生没有学习的心向,只是逐字逐句的记忆,或者说学习者具有学习的心向,但学习课题没有潜在意义的话,那么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都不可能是有意义的。1.2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奥苏贝尔认为,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同化”这一概念,最初是由皮亚杰提出来的,指的是个体把客体纳入到已有的图式中去,从而引起图式的量的变化。皮亚杰主要应用“同化”这一概念来说明儿童认知发展的内部机制,而奥苏贝尔则将其引入学习理论领域,用以探索学生内部的心理机制,从而赋予了“同化”新的内涵。他认为学生能否获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学生个体的认知结构中是否已具有有关的概念。奥苏贝尔曾经写道:“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以一言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②已经知道的东西就是指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指学生原有知识的数量、清晰度、组织结构,它是由学生眼下能回想出来的事实、概念、命题、理论等构成。学生能否习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当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时,就会导致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从而形成有意义的学习。2.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对当今教学的启示2.1正确看待各种学习理论奥苏贝尔理顺了接受学习、发现学习、意义学习、机械学习四者之间的关系,摆正了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位置,使人们对言语讲授学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代许多的事实表明,运用发现学习获得的知识较为零碎且费时太多,所以它一般不宜作为获取大量信息的重要手段,尤其对于中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大部分地区都是大班教学,要想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知识,无疑主要靠讲授学习。(下转100页)100渐再进入细微的听辨,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和弦的存在,感知和弦的交替和变化,这种在实践中的感知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比孤立的听辨要具体得多,对于和弦的感知和理解也将大大提速。对于听辨的理解并不能局限在音高的听辨,通过这种结合音乐作品的听辨,能够进一步了解和掌握音色、力度以及不同的乐器和人声的发音在音乐中的表现和作用,从而进入到更高层次的音乐听辨和感知。只有这样,视唱练耳课程才真正起到它应有的作用。.视唱练耳与合唱的渗透视唱练耳教学技能性强,与乐理、和声、复调等专业理论知识联系密切,所涵盖的内容涉及到音乐的方方面面,并对声乐、钢琴、合唱等各学科的发展有广泛影响,特别是在合唱教学中。在合唱中,旋律构成了音乐的横向流动,而声部则赋予合唱以丰满的音响。合唱的各声部必须有良好的音准与节奏能力。同时,合唱对听觉能力也有更高的要求。如果在多声部的共同合作中,能够自如地唱好、唱准自己的声部,就说明具有了较好的听觉能力。但是,合唱要求的听觉能力,是在能独立唱好自己声部的基础上,还能够听辨出其他队员和声部的声音形态,以便随时调控自己的音色、音量、力度等,使之与其他声部均衡、谐和。合唱对学生听觉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是单旋律训练所无法相比的。因此,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合唱教学,能更好的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系统训练其识谱、记谱能力、良好的音准、节奏感和听辨、分析能力以及和声听觉能力,积累音乐语汇,使学生最终具有准确表现音乐的能力。另外,多声部训练是视唱练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可先采取多声部节奏训练然后再进行多声部旋律训练。卡农是多声部训练的基础,对于器乐的学生可选择简单的器乐曲作为教学素材,对于声乐的学生就要选择声乐伴奏原谱作为教学素材,电声的学生则要以听辨MIDI音乐为主。视唱练耳教学中引入其它理论学科知识教学,实现了由单向度到双向度、相互渗透型关系的转变,实践了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拓深了理论思维的广度。这要求教师在讲授相关课程时,头脑中要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图景,在点与点的联系中寻求对共性知识的掌握。同时可使学生明白视唱练耳与其它学科在整个体系中的地位,有了共性的对整体体系的理解的基础,学生对于单独的体系中的某一部分,在理解与掌握上就相对得心应手。在这种相互带动的过程中,实现了整体的互赢。参考文献:[1][苏]A·Л·奥斯特洛夫斯基著,孙静云译:基本乐理与视唱练耳教学法论文集[M].北京:音乐出版社,1957.作者简介:陈晓艳,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获硕士学位,研究方向为外国音乐史论与教学研究。现任广东茂名学院艺术系教师。责编、校对/睿明(上接101页)而发现学习重视学习的过程,让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和实践性能力,在学校教育中这也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奥苏贝尔还详细阐述了两种学习之间的非矛盾性,并进一步指出了有意义学习的两大条件。只要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无论接受学习亦或发现学习,都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意义。2.2优化教学设计要使学习发生有意义,其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使学生具有意义学习的倾向,让学习者对知识本身感兴趣,这就需要好的教学设计。根据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许多教育理论工作者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教学设计:1.设置问题情景,激发学习兴趣;2.改变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探索与合作交流;3.学习目标设定要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中设置情景教学又是近几年来强调最多的能激起学生学习兴趣的好方法。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许多建议:1.深化理论学习;2.典型示范引导;3.逼真模拟训练;4.知识转化技能;5.理论联系实际。根据台湾有关教育工作者的研究表明:若在教学中加入实际示范教学的部分,可以明显感受到师生对话后概念有成长。2.3培养师生的情感师生之间情之交融,有利于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形成。有意义学习的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更是师生理性与情感两方面的动态的人际过程。为此,教师不仅要在认识上引导学生展开充分的思维,而且要在情感上与学生进行不断的心与心的交流。师生之间只有保持心与心的交流,才能创设一种民主、和谐、友爱和宽松的气氛,从而使学生处于无拘无束、心情舒畅的心理状态之中。事实上,也只有在这种心理状态中,学生才能真正充分地、深刻地、创造性地展开思维活动。综上所述,任何成功的学习、有效的学习都是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的学习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一个符合认知规律、提高学习效率的科学学习过程。不过,教师在教学中如果能将有意义学习的理论与其它教学理论相结合,可能会受到更好的教学效果。关于这一点,有待于广大同仁的实践研究。注释:①美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②2美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民教育出版社,1994.参考文献:[1]美D.P.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施良方.学习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3]濮江,伍小红:奥苏贝尔学习理论在中学讲授教学中的启示[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6(5).责编、校对/云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