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修订的解读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数学教科书(七年级,图形与几何)讲座一、“图形与几何”在“课程内容”方面的变化1.将《标准(实验稿)》中的“空间与图形”改为“图形与几何”.《标准(2011)》修订组组长史宁中教授的解释为:“图形”是存在,“空间”是存在的背景,“几何”是运用规则对图形进行研究.改为“图形与几何”更准确一些.2.将《标准(实验稿)》中“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证明”合并为“图形的性质”.●《标准(实验稿)》将“空间与图形”分为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坐标、图形与证明4个部分;《标准》将“空间与图形”分为图形的性质、图形的变化、图形与坐标3个部分.将原来的“图形的认识”和“图形与证明”合并为“图形的性质”,除了更有利于在探索、发现、证明图形性质的过程中,体现两种推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相辅相成的关系外,更决定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内容将发生结构性的变化.《标准(实验稿)》将“图形的认识”、“图形与证明”这两个具体目材分开,决定了现行教材中,涉及几何证明的内容只能安排在八年级下学期和九年级进行,而在七年级及八年级上学期只能运用合情推理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这样安排有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分开,割裂了它们之间的相辅相成的关系;二是重复较多,给人以“证”了两次,“用”了两次的感觉.根据《标准》修订的教材将从七年级上学期的“余角、补角、对顶角”开始进行推理证明,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也将得到进一步的融合.3.明确了9条基本事实:两点确定一条直线;两点之间线段最短;过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条两直线平行;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三边分别相等的两角三角形全等;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对“9条基本事实”的几点说明:(1)《标准》未将“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作为“基本事实”(在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研究图形性质的过程中有较为广泛的应用).教学时,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思考:如图,相交于点O的直线a、b还有另外的交点吗?如果直线a、b有另一个交点O’,那么经过点O、O’就有两条直线,这与基本事实“经过两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不相符.于是我们知道: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oba(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不再作为“基本事实”,而作为定理要求加以证明.对此,教材的处理方法是:通过“数学实验”活动探索、发现结论,并明晰定理---明确该定理今后可以运用推理的方法加以证明---在相应的“阅读”材料中运用“反证法”进行推理(给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后阅读、思考---在八年级学习“反证法”时,通过证明加以确认.这样处理相关内容,既符合《标准》要求,又不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读一读”─一种说理的方法: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1与∠2是同位角.假设∠1≠∠2,那么可以过直线AB与EF的交点O作直线OG,使∠EOG=∠2,直线OG与直线AB是两条直线.根据基本事实“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由∠EOG=∠2,可以得到OG∥CD.这样,过点O就有两条直线AB、OG都与CD平行,这与基本事实“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矛盾.这说明∠1≠∠2的假设不正确,于是∠1=∠2.21GOABCDEF4.删去了“两组对角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菱形的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等定理;删去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圆与圆的位置关系”等内容.降低了关于“视图与投影”的要求(未将“视点、视角、盲区”列入数学教学内容).关于“圆周角定理”.◇引导学生通过画图,感知弧BC所对的圆心角只有1个,而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怎样将无限的问题转化为有限的问题加以研究呢?(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类)A1A2OCBA◇探索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图1图2图3通过作直径AD,将“图2”、“图3”中的相关问题转化为“图1”中的已知问题.OABCA1BCODCBA2DO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引导学生感悟:1.一条弧所对的圆周角有无数多个,而逐一研究这无数多个圆周角与圆心角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困难的,因此必须对圆周角相对于圆心的位置进行分类.这样既渗透了分类思想,又促使学生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2.证明过程体现了“由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转化过程”(从特殊入手,发展到一般,而解决一般情况又要用到特殊的结论).通过对“圆周角定理”的探索、证明,使学生对数学思想有进一步的认识,学会数学地思考问题.5.增加了下列定理的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垂径定理,圆周角定理,切线长定理(“定理”可以用来解题,但不要求运用这些定理证明其他命题).为证明“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1)”,教材增加了如下预备知识:基本事实: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从这个“基本事实”出发,通过推理,得到: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与其他两边相交,所构成的三角形与原三角形相似.6.对于“证明”,不仅要求“知道证明的意义和必要性,知道证明要合乎逻辑”,而且要求“知道证明的过程可以有不同的表达形式”.强调“证明”除了用简化了的三段论证表达外,还可以采用其他符合学生思维过程的表达形式.《标准》纠正了一些师生认识上的误区:学几何=学证明=学“三段论证”.根据《标准》,教材除了运用图形平移、旋转、翻折,探索、发现图形的性质外(“合情推理”过程),对一些图形的性质还运用图形的运动加以确认.案例:确认“平行四边形的性质”.操作:(1)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连连接AC,取AC的中点O(如图1);(2)用透明纸覆盖在图1上,描出平行四边形ABCD及对角线AC;3.用针钉在点O处,将图形旋转(图1)1800.你发现了什么?DCOBA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确认图形的性质:因为O是AC的中点,所以点A与点C重合.由AB∥CD,可知∠BAC=∠DCA,于是AB落在射线CD上;由AD∥BC,可知∠DAC=(图2)∠BCA,于是CB落在射线AD上.因为“两条直线相交只有一个交点”,所以AB与CB的交点B与点D重合;如果连接BD,那么BD经过点O,且被点O平分(图2).这样,我们知道:平行四边形是中心对称图形,对角线的交点是它的对称中心.(D)(C)(B)(A)OBADC案例: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1)操作、思考:在⊙O内分别画直径AB、弦CD,使AB⊥CD,垂足为P,所画图中有哪些相等的量?(2)运用图形的运动变化确认相应结论:沿直径将所画圆形纸片对折,因为圆是轴对称图形,所以沿直径AB将圆形纸片对折时,弧ADB与弧ACB重合.又因为∠APD=∠APD=900,所以PD与PC重合,点D与点C重合.于是,PC=PD,弧AC=弧AD,弧BC=弧BD.PDOCBA(D)ABCOP(3)运用演绎推理证明相应结论:如图,AB是⊙O的直径,CD是⊙O的弦,AB⊥CD,垂足为P.连接OC、OD.在△OCD中,∵OC=OD,OP⊥CD,∴PC=PD,∠BOC=∠BOD.又∵∠BOC=∠BOD,∴∠AOC=∠AOD.∴弧BC=弧BD,弧AC=弧AD.课本交替使用合情推理、演绎推理以及图形运动的方法,探索并证明“垂径定理”,引导学生体会探索发现并证明图形性质有多种方法.ABCDOP二、教材特色及教学建议1.教材将“图形与几何”课程整合为全等变换、相似变换和对称变换3个主体结构,以“图形的运动变化”为主线,展开对“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其中,对称变换包括:(1)轴对称图形:主要研究轴对称与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及等腰三角形;(2)中心对称图形:主要研究中心对称图形的性质及平行四边形(包括矩形、菱形、正方形);(3)对称图形:主要从轴对称性及旋转不变性的角度研究圆.布鲁纳认为,如果学生没有掌握一般原理,就不能激发智慧;如果学生学的知识没有结构把它联系起来,就容易遗忘;如果不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就不能从已知推断未知.教材以“对称”为基本结构来探索图形的基本性质:由“轴对称”探索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直角三角形、角平分线、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由“中心对称”探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三角形中位线的性质;由“对称变换”探索圆心角、弧、弦之间的相等关系以及垂径定理、切线长定理等.这样处理教材有3个好处:(1)有了图形的翻折、旋转等基本结构,学生再动手、动脑就会理解透彻、印象深刻;(2)抓住了图形的共性,如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的共性都是中心对称图形,具有中心对称的一切性质;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角、线段都是轴对称图形,具有轴对称的一切性质;(3)有了“对称”这样一根主线,纲举目张,使知识更显统一、和谐.教学时,要将“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置于“几何变换”的基本结构中.2.教材对“图形与几何”的研究,充分展现了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之间的内在联系.(1)通过图形的折叠、旋转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发现图形的性质,并在这一过程中,使学生感悟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往往要运用观察、操作、图形的运动变化等手段.(2)引导学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推理,使学生体会到运用合情推理研究图形的性质往往是进行演绎推理,探索解题途径的“源”,而演绎推理的过程只是解决问题的“流”.这样,学生对图形的研究,就经历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案例:探索三角形内角和.发现结论:(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用量角器量出各内角的度数,并求它们的和;(2)把△ABC的3个内角剪开(如图1),然后把它们的顶点重合在同一点C,拼成图2.你得到什么结论?这样,通过操作、探索活动,发现了三角形3个内角之间的数量关系.(图1)(图2)CBA21C12证明结论的正确性:如图3,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CE∥AB,∴∠1=∠B,∠2=∠A.∵∠1+∠2+∠ACB=1800,∴∠A+∠B+∠ACB=1800,即三角形3个内角的和等于1800.图321EDCBA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关键是“作BC的延长线CD,过点C作CE∥AB”.这一添加辅助线的方法正是通过图形的运动变化,经过操作、探索得到的,这是解决问题的“源”,而其证明过程只是解决问题的“流”.3.关于“推理能力”.《标准》指出:“推理一般应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推理能力的发展应贯穿于整个数学学习过程中”.审查通过的七年级数学教材在强化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融合的同时,遵循小步子、多层次的原则,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地逐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1)在第6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一)”中,定义“线段的中点”、“角平分线”等概念后,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进行简单推理(此时,只出“因”和“果”,引导学生弄清因与果的关系).如图,因为B是线段AC的中点,所以AB=BC=AC或AC=2AB=2BC.如图,因为OC是∠AOB的平分线,所以∠AOC=∠BOC=∠AOB或∠AOB=2∠AOC=2∠BOC.CBAOCBA1212在探索、确认“余角、补角、对顶角”的性质后,用“因为……,所以……”的表达方式进行简单的推理(此时只出“因”、“果”,不出由因得果的理由).如图1,AC=BD,线段AD与线段B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图1)(图2)如图2,OB是∠AOC的平分线,∠COD=2∠AOB.∠COD与∠AOC有怎样的数量关系?为什么?DBCADOCBA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点O,OE平分∠AOC.(1)画OE的反向延长线OF;(2)OF是∠BOD的平分线吗?为什么?如图,BD平分∠ABC,CE平分∠ACB,∠DBC=∠ECB.∠ABC与∠ACB相等吗?为什么?教材通过这些简单的推理训练,意在引导学生学会“有条理地表达”,由浅入深地逐步发展学生的演绎推理能力.EDCBAOEDCBA(2)在第7章“平面图形的认识(二)”中,探索发现直线平行的条件、平行线的性质后,用“因为……,所以……,理由是……”的句式进行推理(此处出三段论证的3个要素,但没有形式化地表达推理过程);在第12章“证明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