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概念教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浅谈生物概念教学(合阳中学赵雅梅)随着“3+综合”高考的全面推广,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变知识立意为能力立意,对能力的考查将会更加突出,更加注重考查学生熟练地分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忽略基础知识,能力的体现仍要以知识的掌握为载体,能力的培养必须建立在基础知识之上,若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是很难以培养和形成的。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如果把生物学知识比喻为一个生物体,那么,构成这个生物体的基本单位就是概念。从一定意义上来讲,若没有一系列概念作为铺垫,也就不可能揭示这门科学的本质,所以,概念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占据重要的地位,是生物学知识的核心,学生只有正确理解概念,才能掌握生命活动的规律。因此,生物学概念作为生物学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决定了它仍是高考的重要内容。下表列出了2001—2005年理科综合能力测试(全国卷)中生物概念题的一些情况。说明:(1)表格中的统计仅包括直接考查概念的试题;(2)有些主观题的分数可能存在微小的误差年份题型题号分值总分值比例2001年选择题462330%56主观题25(1)③526(1)426(2)22002年选择题162948。3%264666主观题2252003年选择题163253。3%26主观题26142862004年选择题163249%2656主观题30(1)431(1)①431(2)62005年选择题162433。3%4656主观题31(1)③(2)②6所以一定要重视概念教学。下面笔者就多年来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对有关概念教学的一些做法和体会。一、重视概念的引入笔者曾听过不少教师的课,注意到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有些教师在一开始就把概念从课本中“搬”了出来,直接告诉给了学生,这样一来,教师虽讲的头头是道,绘声绘色,但殊不知学生是如坠云雾,因没有感受到知识的产生过程,也就没有真正理解概念,当遇到具体的题目还是不会应用。生物学概念是反映生命现象和生命过程的本质属性的思维方式,是建立在学生对生命现象观察的基础上的,那种没有建立在事实基础上而由教师硬塞给学生的概念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重视概念的引入。引入概念的手段很多:具体事实、生活实例、实验(如光合作用的概念、细胞膜的流动镶嵌模型的概念可由科学发展史中的经典实验引出,渗透作用的概念、酶的高效性、专一性的概念可由演示实验引出)、电化教学手段(如动物行为的概念、竞争的概念)等。只有借助于各种手段,使学生对有关生命现象的事实有了充分的感性认识,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或认识又无法恰当的说明或解释这种现象时,就会在学生的心里激发出一种想知道“这到底是什么”的动机,这时再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引出概念。例:在进行“应激性”(它是指生物体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这一概念教学时,教师可先举几个具体实例,如人的手碰到开水会马上缩回来;用木棍戳蚯蚓,蚯蚓的身体会蜷缩;一天当中,幼嫩向日葵的花盘能够随着太阳转动;蛾类昆虫常常飞向有糖醋气味的地方等等来说明“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这一点,然后指出:在自然界中,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现象是很多很多、不胜枚举的。那么,同学们是否可列举几个这方面的例子?这时候,学生的思维受到启发,非常的活跃,列举出了各种各样这方面的实例,这时,教学活动就进入了高潮,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对这些实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归纳出“生物体都具有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一共性。然后通过这些感性的认识,概括出“应激性”的概念。这要比生硬的直接给出概念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参与其中,学生也在进行着积极的认知活动,发挥其主体作用,这样一来,不但能够使学生理解概念、运用概念,而且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二、重视理解概念的关键性特征概念的关键性特征,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概念的内涵即概念的本质属性,概念的外延就是概念反映的具有这种本质属性的事物的适用范围。准确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掌握概念的前提。对概念而言,其关键性特征越明显,学生对概念也就越容易掌握。所以,在引入概念后,教师还应注意对概念要反复推敲,使学生不但掌握概念的内涵,还要掌握概念的外延。例:“反射”的概念(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人和动物体对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规律性的反应)。其中“中枢神经系统”、“人和动物体”、“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规律性反应”是其内涵,体现了反射概念的本质属性,而“中枢神经系统”、“人和动物”就界定了反射的范围——只有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包括人)才具有的现象,这是反射概念的外延。在进行这一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举出一些例子,如含羞草受到触摸、振动时叶柄会下垂,叶片会合拢;草履虫培养液与清水滴连通时,草履虫会聚集在培养液滴处,当在培养液边放一粒食盐时,草履虫向清水滴处聚集等,让学生判断它们是否是反射,从而提醒学生注意该概念中的各种关键性词语——“中枢神经系统、人和动物、体内和外界环境的各种刺激、规律性的反应”等,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反射是只有神经系统的动物(包括人)才具有的现象,其它的生物如植物、原生动物等因为没有神经系统,所以没有反射活动。三、重视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学生在学习生物学之前,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与别人进行日常交际或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些生物学的概念,即“日常概念”。但因受知识范围、生活经验的限制,这些日常概念有时包含了非本质的东西而忽略了本质的东西,因此,它是有局限性的,是不够科学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这些日常概念不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科学概念的形成,而且也会增加学生理解概念的难度。例如大多数的鸟会飞,从表面上观察,鸟的最明显的属性是“会飞”,但鸵鸟是鸟不会飞,蜜蜂、蝴蝶、苍蝇、蝙蝠等动物会飞不是鸟,所以“会飞”这不是鸟的本质属性。因受生活经验的限制,部分学生很容易把“飞”这一非本质的属性作为鸟的本质属性,认为“会飞的都是鸟”或“鸟都会飞”,而干扰“鸟”的科学概念的形成。又如一提到糖类,学生马上就会与“甜”这个非本质属性联系起来,认为糖类一定都是甜的或者甜的一定就是糖,从而影响着对“糖类”概念的正确理解;一提到呼吸就认为是吸进氧气,呼出二氧化碳,这样,当一接触到“无氧呼吸”的概念时,部分学生就会出现理解上的困难。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概念的本质属性,教师在进行概念教学时,还一定要注意排除日常概念对科学概念形成所造成的障碍,运用多种方法对日常概念进行修正、补充,使学生区分概念的本质属性与非本质属性,从而帮助学生形成科学概念。如在讲鸟时,不但要介绍会飞的鸟,更要介绍不会飞的鸟;讲“糖类”时,要介绍有甜味的糖,更要介绍不带甜味的糖、有甜味但不是糖的一些实物。以“糖类”的概念为例:可让学生收集多种有糖类成分的商品袋或实物,以及一些吃或喝起来感觉到有甜味的食品或饮料带到课堂上,首先提出问题(1):一提到糖类,同学们马上就会想到平时吃的水果糖,是什么味道?(甜味)。然后提出问题(2):糖类是不是都是甜的?要求学生结合课文进行讨论,学生通过讨论认为糖类不都是甜的,如米,面中含有的丰富的淀粉,衣服中的纤维素等都是糖但不是甜的;其次提出问题(3):甜的是不是都是糖类?学生通过将手中掌握的材料进行分类比较,那些含糖、那些不含糖后,认为甜的不都是糖类,如平时所吃的很多种小食品有甜味并不是含有糖而是含有糖精、甜蜜素的添加剂所致,这时进一步把问题推向高潮:“糖类是什么”?最后概括出糖类的正确概念。这样,既将科学概念与日常概念区分开来,使学生掌握了概念,又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可谓一举三得。四、重视概念的巩固和应用学生在掌握了大量的概念后,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帮助学生形成概念体系,这样不但有利于巩固原有的概念,接受新概念,而且能提高学生灵活应用概念的能力。1、反复例证,让学生做出准确的判断例:在进行“相对性状”的概念教学时,在揭示出“相对性状是同一生物同一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这一关键性特征后,可先举肯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白毛”、“兔的长毛与短毛”“、豌豆的高茎与矮茎”等,后再举一些否定例证:“猫的黑毛与狗的白毛”、“人的身高与体重”“、兔的长毛与白毛”等让学生判断,从而加深对概念的掌握与应用。这样,经过多次的强化刺激,就会在学生的头脑中建立新的条件反射,只要一提到相关的概念,马上就会想起概念中的关键性词语。2、展开对比,让学生区分易混淆的概念在生物学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名称相似或相近的概念,这些概念往往因其“貌合”但“神离”一直是教学的难点,也是导致学生极易失分的误区之一。为了搞好这些概念的教学,提高学生掌握概念的能力,对一些相近或关系密切的概念,可把它们的各种属性,尤其是关键属性进行对比,经过同中求异和异中求同的比较,使学生明确这些概念的共同点和差异点,从而能够将它们科学有效的区分,使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更清晰。如生长素与生长激素。这两个概念在字面表述上较为相近,在功能上都具有促进生物生长的作用,学生在识记概念时就易混淆。在进行这一组概念教学时,可从它们产生的部位、化学本质以及生理功能等方面进行比较:生长激素是由脑垂体分泌的一种动物激素,其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具有促进生长、主要是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的作用;生长素是由植物体的特定部位(如叶原基、嫩叶、茎尖和发育着的种子等)产生的具有促进植物生长的激素,其化学本质是吲哚乙酸。从而使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一目了然。、在生物学中,还有很多概念都属于这种情况,如囊胚与胚囊;原生质、原生质层与原生质体;质粒与质体,中心粒与中心体;细胞质与细胞质基质;杂交、测交、自交、正交、反交与回交;子房与子房壁;反射与反射弧;轴突与突触;芽体与芽孢;基因频率与基因型频率等等,均可用比较法进行学习、巩固,在此不再多举例。3、借助集合,让学生弄清楚某些概念的包含关系在生物学中,对那些有包含关系的概念可借助集合,化繁为简,一目了然,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生态因素,生物因素和种间(或种内)关系。生态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和分布等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其中生物因素有同种的,也有不同种的。这说明生物与其环境中的生物因素之间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所以若把生态因素看作一个全集,生态因素、生物因素、种间(或种内)关系这三B者的关系可表示如右图。A表示生态因素,AB表示生物因素,C表示种间(或种内)关系。当然,B还可以表示非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很多,有光、温度、水等,C就表示其中的任何一种。其实,这一方面的例子很多,如应激性、反射和条件反射(或非条件反射);染色体、DNA、基因、含氮碱基(或磷酸、五碳糖);变异、可遗传变异与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或染色体变异);免疫、特异性免疫与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组成生物体的大量元素、主要元素、基本元素与最基本元素;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体液调节与激素调节(或二氧化碳调节)等等。当然,有些概念间的关系也可以用集合的其他形式表示出来,在此不再多举例,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用心,还是会有所发现的。总之,生物学的概念很多,怎样才能使这些基本概念轻松、高效的被学生理解、接受并灵活应用呢?以上我简单谈了自己在这方面的一些具体做法。当然,要想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除了课堂上教师正确引导外,再通过反复练习,增加实践的机会,这样才更有利于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2005年11月AC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