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看魏晋风流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从陶渊明看魏晋风流摘要:魏晋风流作为一种美学风范一直为后人所称道,在魏晋众多的名士中,陶渊明最具有代表性,他追求人格的独立、浑然无欲的境界、生活的艺术化,这种追求实际上是他率真本性的自然流露,也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最能体现出魏晋风度的核心价值。关键词陶渊明魏晋风度核心价值魏晋时期的特有的历史条件造就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魏晋名士。从正始才俊何晏、王弼,竹林名士嵇康、阮籍,中朝隽秀王衍、乐广,一直到江左领袖王导、谢安,再至顾恺之、陶渊明。魏晋名士表现出的那一派烟云水气而又风流自赏的气度,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所津津乐道的话题和无限追崇的典范。在这群人的身上,既展现出不同于任何历史时期的独具魅力的个人风采,也折射出当时社会的政治、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的本质特征,成为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这就是向为后世称道的魏晋风流。魏晋名士高自标持,旷达奔放,他们蔑视礼法,率性任诞。阮籍无视《礼记》“叔嫂不通问”的旧制,和嫂嫂话别,受到讥笑后回答得理直气壮:“礼岂为我辈设也!”传统礼教在他眼中不值一文。有人指责刘伶酒后裸服,他振振有词地反驳:“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樨衣,诸君何为人我樨中?”据有关记载,当时裸袒者甚众,不以为羞耻,反名之曰通达。这种荒唐非礼的行径,实在是对传统儒教的亵渎和反动。“魏晋时期的风流士子们皆极力追求一种有别于传统士人的独特的行为方式和思想风范,他们标示个性,注重人格个性的张扬,不守礼法,放浪形骸,标举人格美,对我国后世的文学与美学发展影响巨大。”①如果把“不守礼法,放浪形骸”类似于刘伶裸服的行为也作为一种人格美,作为魏晋风流的核心内容,无疑是不妥的。袁行霈先生认为“所谓‘魏晋风流’,是在魏晋这个特定的时期形成的人物审美的范畴,它伴随着魏晋玄学而兴起,与玄学所倡导的玄远精神相表里,是精神上臻于玄远之境的士人的气质的外现。简言之,就是魏晋时期士人追求的一种具有魅力和影响力的人格美”。②魏晋风流的核心价值当体现对高洁精神道德的追求层面上,从这个层面上说,在众多的名士中最能体现魏晋风流核心价值的当属陶渊明。“无论就人而言还是就诗而言,陶渊明都不愧是真风流、大风流,说他达到了风流的极致也不会过分的。”③一、追求人格的独立追求人格独立、精神自由是魏晋名士的共同特点,只不过各人的表达方式不同而已。陶渊明把人格独立、精神自由的追求发挥到了极致。陶渊明的曾祖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功勋仅亚于王导,陶渊明的祖父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陶逸做过安城太守,仕官已历三世。受大环境影响,陶渊明形成了一定的门第观念,善保家门、发扬宗族之光是当时士人的普遍心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他们最大的梦想,陶渊明早期功业之心也是在这样的环境中形成的,陶渊明早期诗中展翅高飞之鸟应该说是最能体现陶渊明少年时代的人生理想。他托鸟言志,表达大济苍生的愿望。当陶渊明真正步入仕途时,他望见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形迹所拘带来的不快:“哀蝉无留响,丛雁鸣云霄。”(《己酉岁九月九日》)九月九日是重九节,正是暮秋,因此诗中也多感时悲逝之意(王瑶语)。这里诗人把“哀蝉”与“丛雁”两个意象对举,前者无声无息,消亡在九月萧瑟的秋风里,而“丛雁”却高鸣云霄而去,这是诗人对自己人生的一种反思,体现出仕进后对自由飞翔的高鸟的向往之情。陶渊明的一生时断时续地当过一些小官,但都不得志。公元405年秋天,做彭泽令时便是他最后一任官职,其结果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归田,可以说是在污浊的社会里追求人格独立的最高级形式。“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遇云颉颃,相鸣而归。遐路诚悠,性爱无遗。”诗中之鸟,生机盎然、真纯、无忧无虑,它不必再担心遭罹网罗,也不再飘泊无依。如其说诗中的鸟无限深情地依恋着养育它的树林,不如说这是诗人以此寄托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精神追求。二、追求浑然无欲的境界。魏晋风度是一种无待的境界的体现④,实质就是老庄的忘我与虚静,魏晋风流的顶峰,是一种逍遥的境界,一种忘我的境界,既不为外物所累,也不为自身所累,达到了一种精神上的真正的自由。与庄子不同的是,渊明追求的只是精神上的自由,日常行事丝毫没有庄子式的狂颠之举,“既来孰不去,人理同有终。居常待其尽,曲肱岂伤冲”。他从日常生活中体悟到万物之规律,生活虽然贫穷艰难而无伤于精神世界的充实圆满,在一点一滴的岁月变迁中,安贫乐道待终,“迁化或夷险,肆志无窳隆。即事如以高,何必升华嵩”。生命的迁移变化中本来就有险恶,只要保持自由的心智,就无所谓身处高山或者低谷了,只要心是自由的,处处都是桃花源,身处俗世依然可以享受高妙的境界,没有必要蹬什么华嵩、做什么神仙。渊明了悟到季节时令循环往复无穷无尽,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长生本就不可信,成仙更不必奢求,穷通贵贱更不需要费心去考虑,只要坚持本真、顺应天道大化,就能与万物一,从而达到高妙的境界。三、生活的艺术化袁行霈先生认为“‘风流’也可以说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或者说是用自己的言行、诗文、艺术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这种艺术必须是自然的,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陶渊明艺术化的生活表现在饮酒、躬耕和读书的态度上。饮酒:寄情于酒是魏晋文人的风尚,乱世之中在现实和理想之间痛苦徘徊的文人很多,如刘伶、阮籍那般醉后放涎不拘的人也很多。陶渊明的人生也是与酒连在一起的,酒,已成为其人生艺术化的媒介了。他倾向于儒家的诗酒人生,萧统在《陶渊明传》中说“情不在于众事,寄众事以忘情者也。又疑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在他的诗里,我们能时时见到他所崇拜的古代贤者和酒一起出现,他称不肯歌颂王莽的杨雄为仁者,“子云性嗜酒,家贫无由得”。这种对儒家贤者的推崇反映了他的思想,体现了他高洁的人格追求。在他的诗中出现更多的是一个既是生活的又是艺术的饮酒者形象。无论席地而坐“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还是在秋菊佳色中“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还是“一士常独醉,一夫终年醒。醒醉还相笑,发言各不领”,陶渊明都在饮酒,但是温柔敦厚的醉态给人一种朴实纯真的感觉。无论是“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和郭主簿》)、“盥濯息檐下,斗酒散襟颜”(《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还是“我醉欲眠,卿可去”、“葛巾漉酒”都体现了陶渊明的率性,而这种真率在无意中塑造出了一个艺术化的诗人形象,也造就了陶渊明的诗歌中的生活美,更是诗人艺术心灵生活化的外现。躬耕:陶渊明退隐,和前代的隐士不同,他不是去深山老林,也不是去佳景仙境,在隐的同时还要躬耕,因而他选择去普普通通的田园,与普通的农民居住在一起。首先陶渊明具有朴素的重农思想,这种思想是对传统的贵族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颠覆,是陶渊明在自己的生活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人生大道理。思想的变化带来了生活方式的变化,躬耕成为他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庚戌岁九月中于西田获早稻》一诗开宗明义即严正写道:人生归有道,衣食固其端。孰是都不营,而以求自安!前两句是说,人生要遵循常理,经营衣食本是头等重要的大事。所谓“言人之生理,固有常道”。经营衣食主要就是务农,务农是人生的根本大计,是永恒的谋生正途。陶渊明不仅强调了农耕是提供衣食,满足生存需要的基本手段,而且把它作为人生值得追求的基本功业,更用诗意的眼光把它艺术化,因此在他的诗歌中,种豆、采菊、锄草等田园生活也充满了诗情画意。如“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这是一个由仕归隐田园从事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带月荷锄、夕露沾衣,情景生动逼真,在农耕生活的描写背后,隐含着农耕与为官两种生活的对比,以及诗人对理想人生的追求。这种善于将田园生活诗意化,在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意义和浓郁诗味构成了陶渊明田园诗最为显著的艺术特色。《自祭文》中称自己“春秋代谢,有务中园。载耘载耔,遁育遁繁。欣以素牍,和以七弦。冬曝其日,夏濯其泉”。就这样在平凡的事务中守护不同俗流的心志,在小人之事中修养君子之德,这是陶渊明的平易之处也是其高超之处。现实生活的陶渊明和艺术作品的陶渊明合而为一,对他来说,生活即是艺术。读书:在《五柳先生传》里陶渊明这样描述自己的读书生活,“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他的读书方式是泛观浏览式的,是自我陶醉式的。这种读书方式是和他人格精神一致的,他把读书当作一种放飞灵魂,忘怀得失的精神追求,这种读书方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注重会意。何为会意?会意就是要求读者用自己的心去体会作品的意,这种读书方法强调读者的主观能动性,强调读者对作品的领悟能力,参悟人生,与此同时获得精神上的审美愉悦。如果说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的话,那么,陶渊明的读书也有欧阳修的一点醉意吧!“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读书又与饮酒结下了不解之缘,诗人一边读书,一边享用酒、自种的蔬菜,这是何等高雅、何等自得啊!我们似乎能够感受得到,陶渊明的诗句中每一个字,陶渊明每一个动作细节都自然流露出别样的生活艺术。种豆南山的陶渊明虽能心远地自偏,虽能乐琴书以消忧,但达观的背后也有挥杯劝孤影,终晓不能静的郁闷,但这也恰是他“真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的本真自然的生活态度,而这种源自内心的坦坦率率的洞见、妙赏、深情正体现出魏晋风流的核心价值⑤。注释:①《魏晋风度的文化意义解读》李大敏《理论导刊》2005.9②袁行霈陶渊明研究1997年07月第1版31页③袁行霈陶渊明研究1997年07月第1版52页④邓程《魏晋风度新论》《长春师范学院学报》第23卷第一期)⑤冯友兰在《论风流》中指出真风流的构成条件有玄心、洞见、妙赏、深情。一天静悄悄的过去了,心好宁静,清凉好喜欢,因为喜欢岁月静好,现实稳好,清凉喜欢蓝天,偏爱蓝色,因为象征生命象征健康象征爱得深似海洋。也宛如清凉内心对宁静的渴望。所以清凉前半生一直洁身自爱在宁静中静静度过,远离了一切情感纷扰,但唯有错误的无爱婚姻精神伤害无法逃避,不过清凉还是感激老天爷,因为清凉总算守住自己一颗纯净纯真的心,守住保持了心灵的宁静。因懂心的欲望是无止尽的,心对我们人来说是最危险的也是危害最大的,一不小心就会误入岐途,以至于还有人崇尚私欲张扬欲望就是真理,这些谬论让清凉感觉简直不是人,没有责任心没有精神,有的只是身体只管一路狂奔,勇往直前,失去最基本的做人信念,内心只有变异,心中只有破坏的欲望,没有坚守没有尊重没有仁爱没有高尚没有责任,美德就更不用提,眼里心里就只有贪欲,私欲,只有“追囚”“钱途”,“没好”一味贱踏游戏享乐人生,没有约束没有教养令人感到痛心。但清凉绝对相信人间有真理,相信心应该是纯净的,相信人应该是有良知的有美德的,也相信唯有守住心灵的宁静,才会有心灵的感悟。特喜欢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说过:“心灵的宁静补偿了我经历的一切苦难”,这也是清凉真正的心灵写照;也好喜欢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静无以成学”。欣赏佛陀说:“宁静来自于内心。宁静是一种修养,宁静是一种境界,宁静是一种充满内涵的幽远”。是啊,人活在世上,一定要懂心灵的宁静,其实就是一种超脱的人生境界,也是一种神仙心态的修炼,不过这修炼却很艰辛,一定要真正懂得静下心来,沉思,更要真正做到不会昏眩;不会孤独;不会欣喜若狂;不会心灰意冷。遇事要有安之若素,沉默从容,坦然淡定接受,更要洒脱面对生活的刀风剑雨。一句话,要想具有一种好的宁静心态真不易,而这种好心态也是一种人生高境界,好喜欢哲人说:“把尘世的礼物堆积到愚人的脚下吧,请赐给我不受烦扰的心灵”!而清凉一直是一个有自我的人,喜欢独处,虽有些寂寞,但寂寞中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灵魂生长的必然空间。在独处中,可以面对灵魂,也可随时开始与心灵及蓝天的对话。而人要想真正感觉到灵魂的存在就得懂灵魂都是在独处时才会有心灵感应的。所以说拥有心灵的宁静是多么的难得啊,而清凉的心一直能保持着纯净纯真干净也真很不易,寂寞的时候静心看看书,听听音乐,或者仰望天空与蓝天对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