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现场处置方案一、工作场所Xxxxxx二、事故特征1.1危险性分析,可能发生的事故类型生产现场配置的配电柜、开关箱外壳、机械设备、电机等用电设备没有保护接地,或保护接地线对地电阻超标,装置出现漏电时,作业人员有发生触电的危险。违反安全操作规程、安全管理不到位、高温造成电线绝缘部分破损,操作人员易发生触电,导致触电事故。电流通过人体内部,能使肌肉产生突然收缩效应,产生针刺感、压迫感、打击感、痉挛、疼痛、血压升高、昏迷、心律不齐、心室颤动等症状。数十毫安的电流通过人体可使呼吸停止,数十微安的电流直接流过心脏会导致心室纤维性颤动。室颤电流约为50mA,发生心室纤维性颤动后,如得不到及时救治,数分钟甚至数秒即可导致生物性死亡。触电事故分为电击和电伤事故。1.2事故发生的区域、地点或装置的名称触电事故多发生于电气设备和场所,如实验室、采石场、配电柜、开关箱、电机、机械设备、变配电室等。1.3事故可能发生的季节和造成的危害程度生产过程中的触电事故季节性不明显,但是潮湿多雨的夏季容易发生触电事故。触电事故发生后,如果触电者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救治,可能会导致死亡事故。触电事故救援时,如果采取的应急处置措施不当,很有可能造成次生事故,导致事故升级,造成更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1.4事故前可能出现的征兆电气设备接地接零保护失效;电气设备导线绝缘损坏;带电体隔离防护装置缺失或失效;非持证电工违章操作;带电操作未穿戴绝缘防护用品或未使用绝缘工具;无操作牌突然送电等情况出现时,可能会导致发生触电事故。要及时进行预警和响应,消除事故隐患。三、现场人员应急职责1、现场人员立即进行检查触电事故发生源,同时报告安全科;2、如现场已有人员伤亡,立即拨打120报警;四、应急救援办公室职责1、安全科组织救援力量进行救援;2、报告安全领导小组,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五、现场应急处置措施首先要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将触电者送往安全地点。脱离电源的方法是:1、高压触电脱离方法:(1)拉闸停电对于高压触电应立即拉闸停电救人。在高压配电室内触电,应马上拉开断路器;高压配电室外触电,则应立即通知配电室值班人员紧急停电,值班人员停电后,立即向上级报告。(2)短路法当无法通知拉闸断电时,可以采用抛掷金属导体的方法,使线路短路迫使保护装置动作而断开电源。高空抛掷要注意防火,抛掷点尽量远离触电者。2、低压触电脱离方法:(1)拉闸断电触电时临近地点有电源开关或插头的,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下插头,断开电源。但应注意,拉线开关、平开关等只能控制一根线,有可能只切断了零线,而不能断开电源。(2)切断电源线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没有或一时找不到电源开关或插头,则可用电工绝缘钳或干燥木柄铁锹,斧子等切断电线,断开电源。断线时要做到一相一相切断,在切断护套线时应防止短路弧光伤人。(3)用绝缘物品脱离电源当电线或带电体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棍等绝缘物品作为救助工具,挑开电线或拉开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3、脱离跨步电压的方法:㈠遇到跨步电压触电时,可按上面的方法断开电源,或者救护人穿绝缘靴或单脚着地跑到触电者身旁,紧靠触电者头部或脚部,把他拖成躺在等电位地面上(即身体躺成与触电半径垂直位置)即可就地静养或抢救。㈡、触电者脱离电源后,应立即就近移至干燥通风场所,根据病情迅速进行现场救治,同时应通知医务人员到现场,并做好送往医院的准备工作。㈢、判断触电者是否假死:(1)“看”是观察触电者的胸部、腹部有无起伏动作;(2)“听”是用耳贴近触电者的口鼻处,听他有无呼气声音;(3)“试”是用手或小纸条试测口鼻有无呼吸的气流,再用两手指轻压一侧(左或右)喉结旁凹陷处的颈动脉有无搏动感觉。4、若触电者呼吸和心跳均为停止时,应立即将触电者平躺位安置休息,以减轻心脏负担,并严密观察呼吸和心跳的变化;5、若触电者心跳停止时,呼吸尚存,应对触电者做胸外按压(人工循环)。6、若触电者呼吸停止时,心脏尚存,应对触电者做口对口(鼻)人工呼吸。7、若触电者呼吸、心跳均停止,应立即按心脏复苏法进行抢救。所谓心脏复苏法就是支持生命的三项基本措施,即通畅气道、人工呼吸、胸外挤压。(1)畅通气道操作要领①清除口中异物使触电者仰面躺在平硬的地方,迅速解开其领扣、围巾、紧身衣和裤带。如发现触电者口内有食物、假牙、血块等异物,可将其身体及头部同时侧转,迅速用一个手指或两个手指交叉从口角处插入,从中取出异物,操作中要注意防止将异物推到咽喉深处。②采用仰头抬颌法;操作时,救护人用一只手放在触电者前额,另一只手的手指将其颏颌骨向上抬起,两手协同将头部推向后仰,舌根自然随之抬起、气道即可畅通。气道是否畅。为使触电者头部后仰,可于其颈部下方垫适量厚度的物品,但严禁用枕头或其他物品垫在触电者头下,因为头部抬高前倾会阻塞气道,还会使施行胸外按压时流向脑部的血量减小,甚至完全消失。(2)人工呼吸操作要领救护人在完成气道通畅的操作后,应立即对触电者施行口对口或口对鼻人工呼吸。口对鼻人工呼吸用于触电者嘴巴紧闭的情况。人工呼吸的操作要领如下:①先大口吹气刺激起搏救护人蹲跪在触电者的左侧或右侧;用放在触电者额上的手的手指捏住其鼻翼,另一只手的食指和中指轻轻托住其下巴;救护人深吸气后,与触电者口对口紧合,在不漏气的情况下,先连续大口吹气两次,每次1~1.5s;然后用手指试测触电者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如仍无搏动,可判断心跳确已停止,在施行人工呼吸的同时应进行胸外按压。②正常口对口人工呼吸大口吹气两次试测颈动脉搏动后,立即转入正常的口对口人工呼吸阶段。正常的吹气频率是每分钟约12次。正常的口对口人工呼吸操作姿势如上述。但吹气量不需过大,以免引起胃膨胀,如触电者是儿童,吹气量宜小些,以免肺泡破裂。救护人换气时,应将触电者的鼻或口放松,让他借自己胸部的弹性自动吐气。吹气和放松时要注意触电者胸部有无起伏的呼吸动作。吹气时如有较大的阻力,可能是头部后仰不够,应及时纠正,使气道保持畅通。③触电者如牙关紧闭,可改行口对鼻人工呼吸。吹气时要将触电者嘴唇紧闭,防止漏气。(3)胸外挤压法胸外按压是借助人力使触电者恢复心脏跳动的急救方法。其有效性在于选择正确的按压位置和采取正确的按压姿势。(1)确定正确的按压位置的步骤:①右手的食指和中指沿触电者的右侧肋弓下缘向上,找到肋骨和胸骨接合处的中点。②右手两手指并齐,中指放在切迹中点(剑突底部),食指平放在胸骨下部,另一只手的掌根紧挨食指上缘置于胸骨上,掌根处即为正确按压位置。(2)正确的按压姿势①使触电者仰面躺在乎硬的地方并解开其衣服,仰卧姿势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法相同。②救护人立或跪在触电者一侧肩旁,两肩位于触电者胸骨正上方,两臂伸直,肘关节固定不屈,两手掌相叠,手指翘起,不接触触电者胸壁。③以髋关节为支点,利用上身的重力,垂直将正常成人胸骨压陷3~5cm(儿童和瘦弱者酌减)。④压至要求程度后,立即全部放松,但救护人的掌根不得离开触电者的胸壁。按压有效的标志是在按压过程中可以触到颈动脉搏动。(3)恰当的按压频率①胸外按压要以均匀速度进行。操作频率以每分钟80次为宜,每次包括按压和放松一个循环,按压和放松的时间相等。②当胸外按压与口对口(鼻)人工呼吸同时进行时,操作的节奏为:单人救护时,每按压15次后吹气2次(15:2),反复进行;双人救护时,每按压15次后由另一人吹气1次(15:1),反复进行。8、抢救过程中伤员的移动与转院(1)心肺复苏应在现场就地坚持进行,不要为方便而随意移动伤员,如确实需要移动时,抢救中断时间不应超过30秒。(2)移动伤员或将伤员送往医院时,应使伤员平躺在担架上,并在其背部垫以平硬阔木板。移动或送医院过程中应继续抢救,心跳呼吸停止者要继续心肺复苏法抢救。(3)应创造条件,用塑料袋装入砸碎了的冰屑做成帽状包绕在伤员头部,露出眼睛,使脑部温度降低,争取心脑完全复苏。9、伤员好转后的处理(1)如伤员的心跳和呼吸经抢救后均已恢复,可暂停心肺复苏法操作,但心跳呼吸恢复的早期有可能再次骤停,应严密监护,不能麻痹,要随时准备再次抢救。(2)初期恢复后,伤员可能神志不清或精神恍惚、躁动,应设法使伤员安静。(3)现场抢救用药:现场触电抢救,对采用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应持慎重态度。如没有必要的诊断设备和条件及足够的把握,不得乱用。在医院内抢救触电者时,由医务人员经医疗仪器设备诊断后,根据诊断结果再决定是否采用。六、注意事项6.1佩戴个人防护器具方面的注意事项参加触电事故应急救援行动,应急救援人员必须佩戴和使用符合绝缘等级要求的防护用品。严禁救援人员在没有采取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盲目施救。6.2使用抢险救援器材方面的注意事项6.2.1应根据触电事故的电压高低,选择使用符合绝缘等级要求的抢险救援器材。6.2.2在危险区域以外才可设置应急照明设施。6.3采取救援对策或措施方面的注意事项6.3.1应急救援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先抢救受伤人员。6.3.2应急救援时应注意,要先断电再救人,防止事故扩大。6.3.3视触电事故受伤人员的具体情况,及时拨打“120”急救电话。6.4现场自救和互救注意事项6.4.1在未脱离电源时,切不可用手直接去拉触电者。6.4.2对触电伤员的现场救治,要正确施救。且不能随意中断,放弃抢救。6.5现场应急处置能力确认和人员安全防护6.5.1触电事故发生后,应急救援指挥部应根据项目的应急救援能力评估现场应急处置能力是否满足要求,如果不能满足要求,应急救援人员应撤出事故现场,等待专业救援力量。6.5.2应急救援人员必须采取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后方可进入现场,参加应急救援行动。6.6应急救援结束后的注意事项6.6.1注意保护好事故现场,便于调查分析事故原因。6.6.2清理事故现场时要消除触电隐患,防止触电事故再次发生。6.7其他需要特别警示的事项触电事故现场应当开辟应急抢险人员和车辆出入的专用通道和安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