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部分第一章先秦时期夏朝创立了我国最早的学校,名称有(序)和(校)商朝除继承已有的(庠)和(序)外,有创设了(瞽宗)和(学)学在官府:又称学术官守,是夏、商和西周时期教育管理体制的共同特点。即学术被官方所垄断,民间五学。学在官府主要表现为官师不分、教育机构与行政机构不分。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是西周时期的主要教育内容。这些教育内容体现出西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的特点。六经儒家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有教无类:是儒家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针对当时奴隶制教育的等级性,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次相授受是教师教给先来的高足弟子,再由他们分别去教其他弟子,这样可以二传、三传甚至更多,这种教学方式叫做“次相授受”。西周教学内容的特点?西周继承和发展了夏、商的教育,形成了以“六艺”为主的教育内容。所谓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礼相当于政治伦理课程,包括政治制度、道德规范和宗教礼仪等。乐是与礼的教育密切配合的教育内容,主要起到精神陶冶的作用。射和御为军体训练。书、数为传授语言文字和科学文化知识的课程。西周以“六艺”为主要内容的教育,讲求文武兼备,重视礼乐道德教育、知识和能力兼求,这是西周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在教育上的体现,也是对教育的要求。西周视学制度和选贤贡士制度的教育管理功能?视学包括两种,一是天子象征性的视学,以示尊老敬德,重视教育。二是督导性的视学。隔一年进行一次,每次视察的内容都包括德行和道艺,对学生进行全面考查,而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提高考查的标准,以督促、引导学生的学习。选贤贡士制度:即西周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由诸侯和地方民政长官选拔德行、道艺兼优者贡于天子,或升入大学深造。这是我国最早实行的人才选拔制度。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的成因?学在官府的教育管理体制,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的产物。当时,奴隶主阶级垄断着社会的物质生产资料和精神生产资料,文化教育自然为其所垄断,文化知识掌握在天子、诸侯、卿、大夫等官员受理,教学所用之“书”“器”(教具)则为官师占有。只有奴隶主贵族的子弟,才有受教育的权利。而世卿世禄制度又使这种垄断得到世袭,官师代代相传。因此学术一直为官府垄断,民间不可能有学。加之,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无力供养、也不需要为官以外的精神生产者,也无力再民间普及教学所需的“书、器”,这是学在官府教育管理体制形成根本原因。简述稷下学宫的管理?1、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各派师徒汇集于此,自由讲学,相互研讨,从而使这个养士之所又成为一所学术水平高、研讨气氛浓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教育体制、教育教学管理等方面都独具特色。2、教育体制:稷下学宫是齐国创办的,一切教学设施及教学、生活所需经费,都由齐国提供。但是学宫的讲学、研讨则由私人主持。3、办学原则:稷下学宫办学实行门户开放、学术自由的原则。4、学生管理:稷下学宫门户开放,学术自由,为学者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氛围。但并不是毫无规矩。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对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作了全面、详细的规定。一是,要求学生虚心受教,尊敬老师。二是要求学生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三是规定了学习的规则。《弟子职》可以看出,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教育体制变革的必然性(官学衰败私学兴起的原因?)西周官学的衰败,表现在“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职掌文化教育的“官师”或投奔诸侯,或流落民间;官府之中的“书器”也随之散落诸侯和民间;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厌学、学校废弃。这表明奴隶制官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私学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原因1、在于生产力的发展,随着社会的变革,文化教育不再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学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2、官师和受过六艺教育的贵族子弟等“文化人”流落民间,形成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即士阶层。其中一部分人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招收弟子,授徒讲学,成为私学的教师。3、随着官师的流落,官府的“书、器”也流散到明年见,为私学提供了所需的教材和教具。4、诸侯用士养士,促进了私学的发展。私学兴起的意义?私学兴起时教育制度的重要变革,它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体制,使教育从政事中分离出来,成为相对独立的体系。各家各派在创办私学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丰富教育管理经验,而且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教育管理思想,为后世教育管理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儒家的三个目标八个条目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简述《学记》的教育管理思想?《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的第一部教育专著,开宗明义的概括了儒教的文教政策思想,提出了“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精辟论断,巧妙地提出了治国平天下要以“教育为本的思想”。内容有:①关于教育对象的思想。主张要扩大教育对象,打破教育为少数人所垄断的局面,不分贫富贵贱,不分地域族类,给所有有求学愿望的人以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利,即“有教无类”②关于学制的构想。“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③关于视学制度:提倡帝王亲自视学,以示国家尊师重教。主张教育行政部门要有视学制度,每隔一年要进行一次教育视察,以正确引导学校的教育教学。论述儒家的教育教学管理思想?1、孔子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孔子提出的设置课程的原则。“志于道”是以培养仁义之人为教育教学的目标。”据于德”是依据”德”的要求来安排教学内容。孔子认为这些教育目标和要求,要通过“六艺”教育来完成。他主张以道德教育为核心,尤其要重视仁的教育,即伦理道德教育。内容为:《诗》《书》《礼》《乐》《易》《春秋》。2、在教学的常规管理上:儒家主张要重视入学教育,入学时要举行隆重的典礼,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懂得尊师重教。3、在教育教学的原则方法上:主张要注意课内教学与课外学习、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相辅相成;要根据学生心理特点、接受能力,因材施教;要注意启发诱导,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4、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①孔子主张教师要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对学生充满仁爱之心,要做到言传身教。②荀子主张要特别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他甚至认为是否尊师,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治乱兴衰。同时他对教师的知识水平、道德修养和教学能力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③《学记》对儒家的教师管理思想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概括,认为教师不仅是教人“为长”“为君”,而且是化民教民者。要审慎择师,要尊师重道。教师要学识渊博,懂得教育教学规律,要善于语言表达,要不断学习进修。儒家私学的管理特点①招生原则,儒家创办的私学遵循有教无类的原则;②教学管理孔子根据“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的原则设置课程,不仅重视书本知识,而且重视身体力行,在教学方法上,教师注重启发诱导;③经费管理主要来自诸侯的馈赠,所得经费主要用于教学和师生的生活开支,也常资助出使学生的父母或赡养去世学生的老人。④教师与学生管理:注重教师言传身教、以身作则,教师要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弟子入门要交纳束脩,以示尊师。师生间相互尊重,相互关心。墨家的教育管理思想?文教政策思想:①主张要以“强说人”的精神,积极主动地对“农与工肆之人”进行说教。通过教育,培养“为义”的“兼士”或“贤士”,由他们去“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从而实现“兼相爱”、“交相利”,国泰民安、国富民强的理想社会。教育内容:②墨家所要培养的“兼士”,既要有以“兼爱”为核心的道德品质,又要有履行墨家道义的实际才能和本领。墨家不仅重视“识义”“为正”的道德教育,而且重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墨家的私学管理特点?①培养目标:以培养“兼士”(贤士)为目标。兼士的三条标准是“厚乎德行、辨乎言谈、博乎道术”②教育对象与招生原则:“上说王公大人,次匹夫徒步之士”,即教育要深入到社会下层之人,“农与工肆之人”是墨家的主要教育对象。③教学管理:以《诗》《书》《春秋》为教学内容。重视教以劳动技能和自然科学知识。④组织管理制度:墨家私学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制度。私学领袖为“巨子”,门徒要绝对服从。墨家有“法仪”,巨子、门徒必须共同遵守。用士养士制度的含义、性质、管理特点?在社会激烈变革的时候,各诸侯逐渐认识到人的智谋和才能的特殊作用,为了争霸称雄,他们冲破世卿世禄制度,争相用士养士,委以重任等,使得社会上的许多人纷纷改行从学。稷下学宫:是齐国在都城临淄稷门之下设立的养士之所,以招揽天下名士。稷下学宫的学则—《弟子职》学生要虚心受教,尊重老师;饮食起居要有良好的习惯,言谈举止待人接物要有修养;规定学生学习的规则。稷下学宫管理松而不散,自由而有序,为后世提供了一个高等学府管理的范例。太学博士的选任:皇帝直接征召;他官升迁、官员举荐和察举仕进等。董仲舒西汉著名的儒家学者,有“汉代孔子”之称。博士弟子制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将博士官私人收徒讲学变成由朝廷为五经博士选置弟子,建立官学,以为民间私学和家庭教育的向导,并奖励贤才。这就是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鸿都门学创设于东汉末年,学生由州、郡、三公推荐的“能为尺牍、辞赋即工书鸟篆者”,这所学校不同于其他以儒学为主的官学,它讲求辞赋、小说、绘画、书法等,因校址位于洛阳鸿都门而得名。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在教育史上有开专科学校先河的意义。察举制是汉代采用最多,最经常化、制度化的选士制度。是由中央各部门和地方行政长官负责考察和举荐人才,朝廷予以录用为官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它既是统治阶级的选官制度,又是其对教育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策问就是皇帝就时政中的问题提问,令被荐举者作答。对策答者要对时政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主张和建议。左雄改制或阳嘉改制规定孝廉所举之人必须在40岁以上,而且对岁举的孝廉由朝廷进行考试,儒生考以儒家经典,要求必须遵守家法,文吏试以奏章律令,然后在端门进行复试。师法所谓“师法”,即弟子传经时,必须严格遵守其师所传,不能有一字出入。这样,一祖师之下的徒子徒孙代代相传,即形成家法。秦汉巩固统一的文教政策的基本内容?①书同文:以小篆为统一的文字标准。②行同伦:(统一道德规范)③设三老以掌教化④禁止私学,焚书坑儒⑤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汉代为确立独尊儒术文教政策采取的措施?①设《五经》博士②建立博士弟子制③以儒术取士④视学制度。汉武帝一方面积极地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董仲舒的三大文教政策建议及其内在联系?①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核心)②兴太学以养士,行教化美习俗。③重选举以选用贤才。联系:兴学养士、推行教化和选用贤才,是为了使“罢墨百家,独尊儒术”政策得以贯彻落实的重要措施。兴学养士、推行教化不仅可以培养推行儒家思想的各级官吏,而且可以使儒家思想得到广泛的传播。选举贤才以儒生为标准,对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无疑具有导向作用,会有效的促进儒家思想的贯彻和实施。“独尊儒术”文教政策意义?或对教育管理的影响?不仅促进了汉代思想的统一和文化教育的大发展,而且成为后世历代君主所奉行的文教方针,对整个封建社会统治思想和文化教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与秦代文教政策的区别(秦汉文教政策的变迁给后人的启示)汉武帝所采取的文教政策,在本质上与秦始皇是一致的,都是要统一思想,巩固专制统治。但是,所采取的手段和措施却大不相同:秦始皇采取的是极端残暴的高压政策;汉武帝则以疏导、劝诱为主,一方面积极的进行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另一方面,用官禄引诱读书人潜心研习儒家经典。这表明汉代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