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虚词9个用法重点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高考专题复习之第一课时虚词——特点1、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有帮助造句作用的词。2、文言虚词分为副词、介词、连词、助词、代词、叹词七类,3、文言虚词大多是从实词借用或实词虚化而来的,因而某个词可以同时兼有实、虚两种用法2010年湖南高考题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势倾群臣而下不忌爽籁发而清风生B.孔明移军且至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C.不觉其言之发也翳桑之饿人也D.论者不此之信,而信其谲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7.【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A项“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B项“且”:副词,将。C项“也”:句末语气助词,表肯定/句末语气助词,表判断。D项“之”:代词,这样/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解答本题既需要考生熟知大纲规定的18个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又要回到上下文,利用语言环境帮助理解虚词,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选项所列文句,B、D两项涉及文言特殊句式,C、D两项区别甚微,题目难度不小。2009年湖南高考题10.下了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能把饭食让给别人吃的人,是曾经挨过饿的人【答案】C【解析】考生可据对照句该词的意义和用法进行推断(用代入法进行排除)。A项:代词,指“天地变化”/语气副词,“还是”(表示委婉商量的口气),出自课文《烛之武退秦师》;B介词“比”/介词“对于”,出自课文《五人墓碑记》;C相当于连词“而”,地,表修饰。对照句出自课文《归去来兮辞》。D代词,“……的人”/代词,句中停顿,表判断。【思路点拨】考生可能会在C和D间犹豫。可以仔细辨识,反复推敲。谁为大王为此计者《鸿门宴》介词“替”、“给”动词“作出”、“制定”例一六王毕,四海一黄鹤一去不复返动词统一副词一旦岂取之易守之难乎令壮者无取老妇留取丹心照汗青助词通娶夺取动词例二、有些虚词不仅兼有实词的用法,而且在虚词范围内又大都有多种用法,这要根据它在句子里的作用来确定。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代词代上文的“君子”副词相当于“难道”,加强反诘语气D、有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古今异义)要确切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还应常与现代汉语进行比较,弄清一些常见虚词的古今变化,准确掌握这些词与现代汉语中哪些词相当。A、少数沿用下来学不可以已B、有的完全消失发语词夫、盖,语气词矣、哉C、有的用法发生了细微的变化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表原因(现结果)。文言虚词中还有一些特殊现象,要特别注意。兼词是指兼有两个词的意义和作用的单音词,它所兼的两个词属于两个不同的词类。投诸渤海之北虚词的连用是为了加强语气,较多的是两个虚词的连用,也有三个连用的。翻译时只译一个。“而”的用法:(一).用作连词。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如: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六国论》)一、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如: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吾恂恂而起。(《捕蛇者说》)(二).用作代词。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例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三).1、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例如: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口技》)2、音节助词:不译例:俄而、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何”的用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发问,作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者”,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严:尊重(《廉颇蔺相如列传》)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二、2、作宾语,(且宾语常前置)主要代处所和事物,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大王来何操?(《鸿门宴》)3、作定语,何字后面常跟名词或代词,可译为“什么”“哪”。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1、疑问副词,可译为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2、程度副词,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复音虚词何如何以。1、“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如: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信陵君窃符救赵》)2、“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译为“拿什么”“凭什么”等。荣禄遇足下素厚,足下何以待之?(《谭嗣同》)何以战?(《曹刿论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短歌行》)虚词用法第二课时三、“其”的用法(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有在名词之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复数)。例如:向使三国各爱其地(《六国论》)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六国论》)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2、活用为第一人称。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如: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3、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4、指示代词,表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二).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视情况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一定”等,或省去。例如:其皆出于此乎?(《师说》表测度。)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表反诘。)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表婉商。)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表期望。)(三).用作连词。作连词用时,通常放在句首,或表假设,或表选择,。例如:其如是,孰能御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可译为“如果”可译为“是”“还是”“所”的用法(一).用作助词。所+动词,组成“所”字结构。“所”字结构是名词性短语,译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如: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六国论》)注:“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如:臣所过屠者朱亥,此子贤者,世莫能知,故隐屠间耳。(《信陵君窃符救赵》)四、(二)为-----所的句式在有些句子中,“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如: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三).复音虚词“所以”。“所”和“以”连用,文言中也常见。用法主要有两种:一种表示原因,一种表示手段和凭借。1、表示原因的:译为----的原因如: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2、表示手段或凭借的:译为“用来”如: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为”的用法(一).用作介词。读。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为“向”“对”“替”等。例如: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赤壁之战》)公为我献之。(《鸿门宴》)五、Wèi2、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例如: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3、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为“为了”。例如: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史记·货殖列传序》)4、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例如: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二)、动词(wéi)(有万能动词之美誉,可视具体情况灵活翻译)孟尝君为相数十年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霓为衣兮风为马如今人为刀俎,我为鱼肉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做管理治理作为是成为那(三)、“为……所”。表示被动关系。例如: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过秦论》)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四)语气助词,用在句末,译为“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何故怀谨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六、“以”的用法:(一).用作介词最常见1、表动作、行为凭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视情况译为用拿凭借依据按照用(凭)什么身份等。例如:乃入见。问:何以战?(《曹刿论战》)2、起提宾作用,可译为把。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具以沛公言报项王。《鸿门宴》例:以刀劈狼首。以计而行。以草丛为林。公亦以此自衿。3、介词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以其无礼于晋,(《烛之武退秦师》)4、表时间和处所,用法同于,可译为在从。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记》)5、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用法同与,可译为和跟;天下有变,王割汉中以楚和。《战国策·周策》)(二).用作连词。用法同“而”。1、表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承接关系,可译为而或省去。余与四人拥火以入……(《游褒禅山记》)3、表目的关系,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作《师说》以贻之。(《师说》)4、表因果关系,译为因为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复音虚词“以是”“是以”,译成“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发于硎。(《庖丁解牛》)(四)、用作动词或通假1、作动词;译成“认为”例: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认为)2、通假例: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已经)不赂者以赂者丧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举以予人,如弃草弃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日削月割,以趋于亡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表原因,由于凭“而”,才把用因为用“而”——以致可以凭借凭七、“因”的用法1.用作介词。表原因、依据、方式,可分别译为“因为”“由于”,“趁着”“凭借”,“经过”“通过”。例如: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廉颇蔺相如列传》)2.用作连词。表示顺接上文,可译为“于是”“便”。例如: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3.用作动词,可译为“沿袭”。周因于殷礼。(《论语》)因循守旧。八、“于”的用法(一)介词“于”,总是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去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介宾短语常构成状语后置)(1)、表时间、处所、范围、对象、方面、原因等,视情况可译为“在”“在……方面”“在…中”“向”“到”“自”“从”“跟”“同”“对”“对于”“由于”等。1、得复见将军于此。(《鸿门宴》)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3、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4、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赤壁之战》)5、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6、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师说》

1 / 56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