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经济社会的起源》读后感经济社会学是一门运用社会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经济行为、经济结构和经济体系的学科,是当今学术界一门重要的综合性学科。学好这门课,阅读有关经济学、社会学和经济社会学的名著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我选择了一本经济学的好书,利用课余时间进行了阅读。读毕之后,收获感想颇多,故有感而文。我阅读的书目是《经济社会的起源》,由美国著名经济学家罗伯特·L.海尔布罗纳和威廉·米尔博格所合著。这本书是经济学领域的经典之作,是当代经济学教学的重要参考书系,同时也是美国部分大学商业社会学的课程教材,至今已经出版十三个版次。全书共分为十三章,分别为经济问题、前市场经济、市场社会的出现、工业革命、工业技术的影响、大萧条、公关部门的兴起、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社会主义的兴衰、全球经济社会的出现、历史视角下的“大衰退”和问题与可能的结果。简而言之,本书在开篇提出生产与分配这一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随后以时间地理等要素为线索,从古代到今世,从欧洲到美国,从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再到社会主义,系统地阐述了经济社会的产生、发展、繁荣、衰落以及复苏的问题。下面我将逐一讲述每一章节,并附上自己的感悟。第一章经济问题。作为全书的开篇章,作者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核心问题,即经济社会的任务,一是组成一个系统,以确保能生产出生存所需的商品和服务;二是安排社会生产成果的分配,以进行更多的生产活动。简而言之,就是如何生产并分配的问题。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实则极难的问题,用作者的话来说,“大多数社会的尝试都是部分失败的”。具体说来,解决这一问题,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如何调动人力投入生产,二是在生产中怎样配置人力,三是用何种方法分配产出。在书中,作者给出了三种解决方案,这也是人类社会力求解决这一问题所使用过的唯一三种方案,分别是传统,以某种身份连续统来解决生产和分配,以血缘关系之类的社会制度来分享报酬;命令,通过“治理权威”强制性分配人力或报酬;市场,通过一种能“自发地”产生秩序和效率的复杂的社会组织来解决问题。这一论述,让我觉得与波兰尼的互惠经济、再分配经济和市场经济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第二章前市场经济。这一章探讨的是在近代欧洲市场经济出现之前,欧洲大地上普遍存在的前市场经济。在古代,也是存在市场的,但这是与近现代的市场不一样的,这种市场是以农民耕种的农业为基础,当中存在的城市是寄生性的消费中心而不是积极的生产中心,并且主要的劳动形式是奴隶制。在这样的社会里,财富与权力的关系是前者追随后者。随着时间移动到中世纪,封建主义产生。在封建社会里,领主成为了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军事权力的中心,统领拥有并束缚大量的农奴,建立起一种所谓的庄园制度。正是由于庄园的出现,产生了与之并存的集市,而又是因为集市以及跨区域商贸的发展,行业协会也随之产生。这一切,表明一种“市场的雏形”已经出现,而要正式完成变革,还需要做到这三点:一是需要一种针对经济活动的新态度,二是经济生活货币化必须发展成型,三是市场“需求”的自由作用的压力必须取代社会的经济任务管制。第三章市场社会的出现。顺承前一章的内容,时间来到了中世纪末期。行商的出现以及所发挥的贸易货币与精神获取的作用,城市化的发展,十字军东征而引入的新思想,民族国家的兴起和大航海探险时代的到来,使得封建主义逐步瓦解,市场社会不断建构,经济生活开始从社会生活中分离出来。到17世纪,近代最深刻的一次转型出现了,那就是圈地运动,农奴成为自由劳力,行会雇主成为企业家,领主成为地主,正是这一漫长而又充满血腥的转变,让我们看到了熟悉的具有现代意义的词汇。在这之后,生产要素便顺理成章地出现了,也随之产生了新的生产关系。这是一种以“有偿劳动”为核心的关系,工人用劳动换取工资,而资本家则获得产品的所有权。在这样的“新形势”下,财富的概念发生了变化,从以往炫耀或权威的对象转变为必须拿到市场上出售的商品,因而,在我看来,这一时期,利润动机,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的上上下下。在这期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亚当·斯密,完成了其著作《国富论》,在这本书中,斯密描述了这种社会的两个属性,一是增长趋势,二是市场机制。这两个属性,是理解那个社会的核心概念。第四章工业革命。作为一个文科生,我对工业革命这段历史还是了解不少的。在我眼中,近代的两次工业革命,是欧美历史上最重要、最伟大的变革,给欧美翻开了一页崭新的篇章,同时也给广大亚非拉地区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工业革命起始于英国,这是由于英国在贸易、思想、科学等方面领先于欧洲大陆。工业革命带来了三点最重要的变化,它使工业社会摆脱了古老的贫困,使工厂成为工作和生活的新环境,导致了新型的“社会虐待”,但同时也大大加深了社会对经济条件的普遍认知。总而言之,工业革命产生的变化是不言而喻的,它本质上是一个资本形成的过程,也正是资本的出现,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同时,资本的产生,造就了现代意义上的储蓄、投资和消费,即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这三驾马车,对资本的创造和供给,起着主导作用。在我的理解中,储蓄是资本的源泉,投资是资本的使用,消费是资本的再生产,三者紧密相连,相互作用。第五章工业技术的影响。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巨变,而其最基本最深刻的变化莫过于技术的进步,这是实实在在展现在人们眼前的。蒸汽机、内燃机、火车、汽车等的发明,让人们感受到了无比震撼的力量。工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城市化的进程,也促进了社会组织制度的变化。在这样近现代化的社会里,社会分工程度空前提高,社会内部个人的经济相互依赖性程度积累性地增加。也正是这一时期,著名社会学家涂尔干在其的有关社会发展的思想中,提出社会分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所以可以推断,那一时期,社会分工是一个重要的话题。技术及分工的发展,产生了大规模的生产,随之便形成了规模经济,在强盗式资本家的破坏性竞争下,公司、企业不断地主动或被动地集中与合并,最终出现了垄断,即所谓的“托拉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政府与托拉斯之间不断地相互角力。在美国,政府相继颁布谢尔曼反托拉斯法、克莱顿反托拉斯法等法律以打击托拉斯,但始终无法触及托拉斯的实质——内在增长——因而收效甚微。第六章大萧条。正当有经济学家预测,美国的前200大公司若保持现有的增长速度,将在不久之后拥有整个世界的经济,一场大危机就打破了这一预言,随之打破的,是整个美国,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美好幻梦。在1929年之前的时候,美国是一片空前繁华的景象,经济发展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而一场突如其来,却又是“意料之中”的大萧条,摧毁了这一切。大萧条从股市疯狂的“跳水”开始,瞬间波及美国和资本主义世界,整个经济社会,就好像一个大泡泡,在那一刻化为飞沫。对于大萧条的到来,作者认为原因是多样的,但无外乎这几点:一是投机性的、不稳固的信用结构;二是农场购买力的下降;三是技术性失业;四是糟糕的收入分配体系。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使得在我们现在看来漂浮于空中的当时的繁荣经济,瞬间跌落谷底。这一切,也导致了资本无法有效地形成,进而投资也被迫迅速下降。没错,就是这样一条残酷的锁链,牵一发而动全身。具体说来,作者认为投资是决定繁荣水平的关键要素,投资支出相对较少的下降也会蔓延至整个经济,导致经济下滑,这就是著名的乘数效应。读完这一章,我不由得感慨,现代经济拥有种种前所未有的优势,可以飞速地发展,却也因为这些优势而不得不具有极强的脆弱性,繁荣还是衰落,有时就是一夜之隔,一线之间。第七章公关部门的兴起。面对如洪水般汹涌的经济危机,美国总统胡佛几乎毫无建树,任由危机蹂躏着人们。就在这危难关头,罗斯福站了出来,开始了新政。新政其实并非罗斯福首创,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就以提出,只是由于当时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正在蓬勃发展,而被忽视。罗斯福新政,概括起来,有三大政策,分别是市场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市场政策下,国家介入运行不佳的市场结构,农业和工业市场被重组。在货币政策下,政府加强对货币供给的管制。在财政政策下,政府使用税收和支出的权力,向停滞的经济提供动力。新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思想。我们可以发现,政策措施多种多样,其核心却是一致的,那就是干预。具体而言,就是限制自由市场,发挥国家政府的作用,建立公共部门作为直接的干预。这一系列举措,是对几百年来资本主义自由放任的颠覆。读罢此章,我认为,罗斯福新政,不仅拯救了当时的美国,还拯救了当时欧洲,更是拯救了将来的资本主义,因为他针对了资本主义最薄弱的一环,那就是它过于自由的一面,在那里将权力注入。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都要庆幸,罗斯福这一举动,没有像以前自由主义者所说的那样会毁灭资本主义,而是把它从悬崖底拉了上来。第八章欧洲现代资本主义的形成。在这一章,视线从美国转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要知道,欧洲是工业革命的发源地,是殖民主义的发源地,在18、19世纪,欧洲尤其是英法等国的实力是远高于美国的。然而,进入20世纪,却落后了。这一方面是因为美国的迅速发展赶超了欧洲,另一方面是由于欧洲的封建残余,作者称之为“封建遗产”,严重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导致了严重的政治问题和激烈的国家竞争,这在仅有百余年历史的美国是不存在的。再加之一战和二战的严重冲击,欧洲的资本主义陷入了泥潭。为了改变这一切,欧洲在战后开始了改变。改变的核心,是保守党普遍接受了社会主义改革家的方案,包括慷慨的社会福利计划,建立没有关税壁垒的共同市场等,这些措施的实施,使欧洲明显地恢复了增长和福利。这一章说明了封建残余的危害,对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我国来说,尤其是反腐败的问题上,有着借鉴和警示意义。同时也体现出改变的重要性,要不拘泥于自我本身,积极地向外学习。第九章资本主义的黄金时代。二战后的资本主义,迎来了一个发展繁荣的黄金时期,战后的近30年,被称为“黄金时代”。这一时期,国际力量得以发展,除了我们熟知的联合国外,在经济方面,建立了世界银行(WB)、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关税及贸易总协定(GTAA)等国际组织,为世界经济发展贡献力量。不过,在我看来,这可能更多的是美国等国控制世界的一种手段。而说到美国,作为战后资本主义的老大哥,它引领了新的改变。技术(尤其是军事技术)助力国民经济,资本——劳动协调,工人与管理层共同分享生产率上升的利益,政府找准角色,在诸如福利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些因素,造就了黄金时代,仿佛梦回20年代。而黄金时代最后也终结在了70年代的中后期,通货膨胀和石油危机,是引发终结的根源。价格上涨与经济弱化结合起来,产生了所谓的“滞胀”,滞胀取代了有活力的增长,导致凯恩斯主义遭到质疑。更可怕的是,收入在这期间的空前转移,中低收入家庭转移到高收入家庭,金字塔越来越尖,收入的差距在快速扩大。这一章的内容,对如今的我国,同样有着启示性的意义,同时也引发我对政府与经济间的思考:二者在相互作用中,究竟该如何行动,才能够共同发展?第十章社会主义的兴衰。这一章,视线又一次的转移,来到了社会主义,投向了苏联。社会主义经历了无数尝试与失败之后,终于在1917年的秋天实现了,建立了苏维埃联盟。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世人都很关注它,关注它的发展、繁荣、改变、衰落,直到1991年的解体。这一章里,作者分析了70年来苏联走过的道路。苏联的经济以及它的一切,是通过命令建立起来的,这与自由的资本主义是截然不同的。命令系统在强权之下,发展为集权结构。在二战以前,苏联尚未完成工业化,命令系统还是能够运行的。而在战后,随着工业体系等的重构,命令系统开始显示出严重的困难,它擅于调动,却缺乏灵活性和适应性,这严重束缚了苏联的发展。为了改变这一切,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改革”,主张所谓的“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这一改革,彻底打乱了苏联的一切,也客观上给资本主义的“入侵”提供了机会,并最终引发了东欧巨变和苏联解体。而最后,作者提出,尽管社会主义遭到重创,却还有一些国家仍保留着社会主义,其中最突出的就是中国。的确,这值得我们深思。我认为,一方面中国既然没有像东欧和苏联那样改弦易帜,那就肯定有独到的治国理政之策,将我们的社会主义演绎得和他人不同,这是我们要发扬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