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作为修辞的叙事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韩军2008年12月14日何谓“修辞”?•《易经》“修辞立其诚”•修辞学是由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发展起来的。这时的修辞学更适合称为修辞术,是指演说的艺术。在亚里士多德著作《修辞的艺术》的第一句,他描述修辞为辩证法的相对物,即是说辩证方法是找寻真理的要素,修辞方法便用作交流真理。•陈望道:“文辞”与“语词”•王一川:《修辞论美学》修辞的境界•1,记述的境界•2,表现的境界•3,糅合的境界•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修辞性阐释“四化”•1,内容的形式化•2,体验的模型化•3,语言的历史化•4,理论的批评化修辞性叙事理论之“修辞”•二分:修辞格(文字艺术)、话语之说服力(作者如何劝服听众或读者)•“话语之说服力”•里克特《叙事/理论》提出了“结构主义叙事学”与“修辞性叙事学”的对照和互补的关系,认为前者主要关注“叙事是什么”,而后者关注“叙事做什么或者如何运作”。•90年代以来,将“叙事是什么”的研究成果运用于修辞性地探讨“叙事如何运作”。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布思:《小说修辞学》(1961)•查特曼:《叙事术语评论:小说和电影的叙事修辞学》(1990)•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1996)•迈克尔·卡恩斯:《修辞性叙事学》(1999)本讲主要涉及的问题•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NarrativeasRhetoric)•《魔法》•“作为修辞的叙事”•“三维度”人物观•“四维度”读者观•进程与互动关于詹姆斯·费伦•芝加哥学派的影响•萨克斯:“我们读的是同样的书吗?”•阅读经验与叙事进程•多元共存•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或协同《作为修辞的叙事:技巧、读者、伦理、意识形态》•对话复调未完成,斜晖脉脉水悠悠。•第一组,情节展开和叙事话语•人物的不同维度:模仿的、主题的、综合的•第二组:同叙述中的两个问题•少叙述、多叙述•第三组:阅读伦理、阅读意识形态凯瑟琳·安·波特《魔法》及其分析•那么,布兰德夫人,请您相信,我愿意和您及您的家人呆在这里。这里是如此安宁,还有这一切。来这儿之前,我在一座春花园里工作了很长时间……•《魔法》的三个层面:•(1)内部层面:•女佣讲述,关于尼内特、老鸨和厨师的故事;•(2)中间层面:•故事外的讲述者讲述,关于女佣的故事;•(3)外部层面:•波特作为隐含作者的建构和构想,波特的故事。作为修辞的叙事不仅意味着叙事使用修辞,或具有一个修辞维度,相反,它意味着叙事不仅仅是故事,而且也是行动,某人在某个场合出于某种目的对某人讲一个故事。由讲述者、故事、情节、读者、目的组成的基本结构至少是双重的。谈论作者、文本、读者之间的修辞关系,指的是写作和阅读这一复杂和多层面的过程,并要求我们认知、情感、欲望、希望、价值、信仰全部参与的过程。方法是把重点从作者作为控制者转向了作者代理、文本现象和读者反应中间循环往复的关系,转向了我们对其中每一个因素的注意是怎样既影响了另外两种因素,又受到这两种因素的影响。叙事研究中的人物观•经典叙事学之人物观•以文本为关注对象,往往将人物视为情节中的功能、类型化的行动者,突出了人物的建构性,忽略了人物的模仿性;•关注普遍的叙事语法,忽略人物在具体语境中的主题性。•人物=专名+名词或形容词序列(性格特征)•传统批评之人物观,人物=真人?模仿性•费伦“三维度”:主题、模仿、虚构费伦的“三维度”人物观“特点”与“功能”“特点”,即脱离作品语境而独立存在的人物特征;“功能”,则是在作品不断向前发展的结构中对特点的运用。也就是说,“特点”只有在作品进程中才会成为“功能”。阿梅丽·诺冬《午后四点》中的贝尔纳丹“每一个功能都有赖于一个特征,但并不是每一个特征都会对应于一个功能。”关注作者的修辞目的。“主题性特点”与“主题功能”“模仿性特点”与“模仿功能”“虚构性特点”与“虚构功能”午后四点•埃米尔与妻子搬到乡下打算安度晚年。刚住下来,惟一的邻居贝尔纳丹就来拜访,并从此每天午后四点准时到来,沉默干坐两小时后又准时离去。埃米尔尝试逃离和装病,但邻居照来不误。埃米尔终于忍无可忍,把贝尔纳丹轰出了家门。但两天后的一个深夜,他发现贝尔纳丹竟躺在汽车的驾驶室里,开着汽车的发动机想中毒自杀……•诺冬用一种非常有趣的形式讲述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午后四点》既令人感到不安,也让人发笑。——美国《纽约时报书评周刊》主题性特点与主题功能•主题性特点:即一个人物具备很多看上去可以潜在的服务于主题论断的特征。•主题功能:即人物特征被用于展示作品特定的主题,因而“特点”具备主题功能。•不应脱离“主题功能”来谈“主题性特点”。•例:“年轻”“代沟”模仿性特点与模仿功能•“特点”:被视为人物特性的人物特征。•“功能”:当这些特征被综合用于创造一个貌似真实人物的幻觉时,就产生了模仿功能。•“在阅读时,我们并不是先看到人物特征并将之视为人物特点,这些特点又令人惊讶地变成了功能。人物出现时,已经在转换为功能,或者说,已经构成功能(就人物的模仿性来说更是如此)。当我们读到‘布鲁克小姐长得漂亮,在她那身寒碜衣服的反衬下,看上去就更漂亮了’或‘爱玛·伍德豪斯端庄秀美,既聪明又富有,似乎将生活中最幸运的东西都集于一身’时,我们看到的是已经在起模仿作用的人物。换句话说,我的人物修辞理论作出的区分知识分析性质的,这种区分使我们得以理解作品的建构原则,而并非对实际阅读过程进行确切的描述。”•斯威夫特《格列夫游记》格列夫游记•“在有的小说中,人物特点未能共同构成一个貌似真实的人物形象,譬如斯威夫特创造的格列夫,又如刻意破坏模仿幻觉的现代作品中的某些人物。这样的人物具有模仿性的特点,却没有模仿功能。”•“叙述者格列夫是船上的外科大夫,受过良好的教育,和蔼可亲,足智多谋,性格开朗。他遇事爱探个究竟,有爱国心,为人坦诚,也注重实际。总而言之,他是一个较为合适的人类的代表,我们愿意与他认同。”——《诺顿英国文学选集》虚构性特点与虚构功能•“虚构性”是相对于“作者的读者”而言的,作品中的人物在读者眼中,具有或强或弱的“虚构性”。•“虚构性的根深蒂固使它有别于模仿性和主题性:在虚构性这一范畴,特点总是构成功能。虚构性特点总是会在作品的建构中起某种作用,因此本身就是虚构功能……”“四维度”读者观•借鉴发展了拉比诺维茨的四维度读者观•1,有血有肉的实际读者;•2,作者的读者,“理想读者”;•3,叙述读者;•4,理想的叙述读者。•作者的读者与叙述读者的差异•《简爱》中的“呼唤”•福尔斯《法国中尉的女人》《简爱》中的“呼唤”•“简!简!简!”随后什么也听不到了。•“呵,上帝呀!那是什么声音?”我喘息着。•我本该说“这声音是从哪里来的?”因为它似乎不在房间里——也不在屋子里——也不在花园里。它不是来自空中——也不是来自地下——也不是来自头顶。我已经听到了这声音——从何而来,或者为何而来,那是永远无法知道的!而这是一个声音——一个熟悉、亲切、记忆犹新的声音——爱德华·费尔法克斯·罗切斯特的声音。这声音痛苦而悲哀——显得狂乱、怪异和急切。•“我来了!”我叫道。“等我一下!呵,我会来的!”我飞也似地走到门边,向走廊里窥视着,那时一灯漆黑,我冲进花园,里边空空如也。•“你在哪儿?”我喊道。•沼泽谷另一边的山峦隐隐约约地把回答传了过来——“你在哪儿?”我倾听着。风在冷杉中低吟着,一切只有荒原的孤独和午夜的沉寂。约翰·福尔斯和《法国中尉的女人》•约翰·福尔斯(John_Fowles)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他之所以名噪一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个讲故事、描摹景物的高手,还在于他的小说从不重复同一个内容,文体也因书而异,给人以不断推陈出新的新鲜感。•《法国中尉的女人》:元(meta)小说,虚构性。它用十分贴切的维多利亚时代的语言、对话、文体再现了这一时代,复制了这一时代的小说。在此同时,他也公开声明,这部小说是抄袭,是说谎。进程与互动•关注叙事策略与读者阐释经验之间的互动。•关键词语:活动、力量、经验等。•“叙事是动态的经验”,是“读者参与的发展进程”。•多层次读者观、多层面阐释经验、及读者的智力、情感、判断和伦理,“进程”:•进程指的是一个叙事建立其自身前进运动逻辑的方式(因此指叙事作为动态经验的第一个意思),而且指这一运动邀请读者做出的各种不同反应(因此也指叙事作为动态经验的第二个意思)。结构主义就故事和话语所作的区分有助于于解释叙事运动的逻辑得以展开的方式。进程可以通过故事中发生的事情产生,即通过引入不稳定因素——人物之间或内部的冲突关系,它们导致行动的纠葛,但有时冲突最终能得以解决。进程也可以由话语的因素产生,即通过紧张因素或者作者与读者、叙述者与读者之间的冲突关系——涉及价值、信仰或知识等方面重要分歧的关系。费伦“修辞性叙事学”的几个特点•动态性:注重阐释过程中的“线性”分析与归纳;•中间性: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一方面寻找读者反应的文本来源,另一方面又认为读者的主观性影响了对这些文本来源的解释。•全面性:结构性、修辞性、伦理性与政治性。•“如果作者、文本和读者处于无限循环的关系之中,那么每一篇文章都必然会对这一关系中的某些特征格外重视,对其他一些则不然。”•《永别了,武器》的声音、距离、时间视角和动力学《永别了,武器》•那年晚夏,我们住在乡村一幢房子里,望得见隔着河流和平原的那些高山。河床里有鹅卵石和大圆石头,在阳光下又干又白,河水清澈,河流湍急,深处一泓蔚蓝。部队打从房子边走上大路,激起尘土,洒落在树叶上,连树干上也积满了尘埃。那年树叶早落,我们看着部队在路上开着走,尘土飞扬,树叶给微风吹得往下纷纷掉坠,士兵们开过之后,路上白晃晃,空空荡荡,只剩下一片落叶。简评•詹姆斯·费伦的修辞性叙事理论综合吸收了经典叙事学、经典修辞学、读者反应批评和各种文化意识形态批评之长,又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其所短。《情节述》的修辞性分析•新婚夫妇巴萨和阿拉正在返回麦蒂市的途中,他们在那里租赁了一件独门独户的房子。•“想不想玩游戏?”我想借此消磨旅途中的时间。•两个旅伴爽快地答应了。•“我给你们描述一段情节,你们要设法解释它,可以向我提任何问题,而我只回答‘对’或‘否’。”•新婚夫妇对此热心起来,于是我便开始讲起我的游戏。•“夜阑人静,一个男人正在睡觉,突然想起了电话铃声。他醒了,摘下听筒,却没有人说话。男人挂上了电话,又睡着了。请解释一下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