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基本理论与实践什么是宏观经济?宏观经济就是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中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总量和结构,是全社会的经济总体,是“大”的经济。一、宏观经济学的产生20世纪的30年代以前。人们认为经济活动的机制和规律,就是市场机制和“萨伊定律”(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经济学家大都主张自由经济能够自发调节市场的需求和供给,因而也能够避免经济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不需要政府来干预经济活动,认为政府的干预是有害无益的。1929年爆发空前的世界经济危机,人们才知道依靠市场这只看不到的手来自动调节经济是靠不住的。1936年英国经济学家M·凯恩斯。他在《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中提出了有效需求原理,指出之所以发生经济危机生产严重过剩、需求不足、市场机制和价格信号失灵,导致供求严重失衡引发经济危机,因此,提出了国家要积极干预经济的主张。现代宏观经济的理论由此产生。现代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经济增长与经济波动、物价波动与通货膨胀、就业与分配、国际收支等国民经济总循环和总平衡问题的科学。宏观经济学以整个经济的总体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经济中有关问题的决定、变动及相互关系、揭示经济运行整体状况和规律。二、宏观经济的运行及如何衡量宏观经济是由很多经济部门构成的,各部门的运行及其相互关系,形成了宏观经济的流量循环。宏观经济运行的基本机制(家庭、企业、政府、国外这四大经济部门的关系),就是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结构,它描述了宏观经济中各部门之间是如何联系的。1、在开放的经济系统国外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政府政府购买税收转移支付出口储蓄投资购买最终产品政府购买税收支付生产要素报酬进口关税①在两部门间,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是:投资(未用于消费的产品)=储蓄(未用于消费的收入)②在三部门间,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是:投资﹢政府购买=储蓄﹢政府净税收(税收﹣转移支付)③在四部门间,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是:投资﹢政府购买﹢出口=储蓄﹢政府净税收(税收﹣转移支付)﹢进口2、宏观经济的运行结果的主要指标⑴国内生产总值(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指某一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境内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价值。⑵国民生产总值(GNP):指在某一时期内,属于本国或地区的所有公民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的总价值。与GDP以地理空间为计算范围不同,GNP以生产者的国籍为计算范围,体现了国民原则。只要是本国公民的最终产品,不论是在本国还是在外国主产的,都应该计算在内。GDP与GNP的关系是:GDP=GNP-本国公民在外国生产的最终产品+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⑶经济总量的其它指标①国内生产净值(NDP):指GDP扣除折旧以后的余额,代表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财富存量新增加的部分。②国民收入(NI):是国内生产净值扣除间接税后的余额。它体现了一个国家一定时期内生产要素的收入,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③个人收入(PI):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所得的全部收入,包括劳动者报酬、家庭经营收入、租金收入、净转移支付收入。④个人可支配收入(DPI):指个人收入扣除所得税后的全部收入,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⑷GDP的核算①、生产法---从产品的生产角度生产法是把一国一定时期内各行各业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加起来。GDP=第一产业增加值+第二产业增加值+第三产业增加值②、支出法---从产品的使用角度支出法又称最终产品流量法。这种方法是从产品使用角度的支出角度出发,把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各项最终产品的支出加总。GDP=居民消费+国内投资(资本形成)+政府购买(政府消费)+净出口(国外净购买)③、收入法-----从收入形成的角度收入法又称生产要素所得法。这种方法是从收入来源的角度出发,把生产要素在生产中所得的各种收入,如劳动所得工资、土地所得租金、资本所得利息以及企业家所得利润等,相加而成。我国按收入法核算的GDP,包括固定资本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和生产税净额等四项。GDP=固定资本折旧+劳动者报酬+营业盈余+生产税净额④我国国民经济的核算体系1985年,我国开始采用生产法核算年度GDP。1989年开始,采用支出法核算年度GDP。1992年开始,采用生产法核算季度GDP。目前,我国采用生产法与收入法相结合的混合法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即根据基础资料的状况,部分行业采用生产法计算,如工业和农业;部分行业采用收入法计算,如社会服务业等。⑤GDP核算的缺陷:一是不能反映经济发展对资源环境所造成的负面影响。二是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的财富分配状况。三是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济活动和地下经济活动。四是不能反映一些经济活动对人们生活质量、福利水平的不利影响,不能全面反映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⑥、绿色GDP:绿色GDP是衡量一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指标。1993年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在修改后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提出绿色GDP的概念。绿色GDP是在传统GDP概念的基础上,考虑经济外部环境和自然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后,得出的新的GDP数值,反映一国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综合福利水平,也称为可持续发展的国内生产总值。绿色GDP=GDP-(环境恶化带来的价值损失﹢自然资源消耗带来的价值损失)三、政府关注的主要宏观经济问题1、经济增长问题我们关注经济增长主要在以下四个问题:一是经济能否实现增长。二是经济能否平衡增长,会不会出现较大的波动。三是经济能否实现一较长时期的可持续增长。四是经济增长是否是有效的增长。即能否带来国民福利和社会效益的同步增长。2、社会就业问题通常用失业率来衡量一国的社会就业状况。失业率就是失业人数占劳动力总数的百分比。失业在所有国家都是存在的,只是在不同时期失业水平不同而已,它是随着经济的波动而波动的。从总体趋势来讲,全球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失业率都在缓慢上升。就业者失业者非经济活动人口成年人口经济活动人口失业者人数失业率=--------------×100%经济活动人口失业的经济影响:奥肯定律――失业率每增加1%,则GDP就减少2%,反之,失业率每减少1%,GDP就增加2%。这表明,经济增长仍然是就业增长的主要动力,为了降低失业率,经济就必须保持较快增长。这也是中国政府采取各种措施保障GDP保持8%左右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失业在中国的政治损失可能更大,会导致诸多社会问题,这就是为什么要将解决就业作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目标。3、物价总水平问题物价是否稳定,不仅影响社会生产,而且关系人们的生活,是宏观经济关注的重要问题。通货膨胀分为四类:温和的通货膨胀,在一位数以内;加速的通货膨胀,超过2位数;超速的通货膨胀(恶性通货膨胀)越过3位数;受抑制的通货膨胀(政府通过严格的价格管制,一旦放开,物价将持续上涨)。通货膨胀的衡量:通常用CPI(消费价格指数)来衡量通货膨胀率、反映物价总水平的变化。*CPI的计算:假定消费者只购买三种商品:食物、住房、医疗,各占总支出20%、50%、30%。假定CPI的基年是2007年,基年的CPI为100=0.2*100+0.5*100+0.3*100。如果2008年的食品价格上涨8%,住房上涨4%,医疗上涨6%。则2008年的CPI=0.2*108+0.5*104+0.3*106=21.6+52+31.8=105.4则2008年的通货膨胀率为105.4-100=5.4。而更为准确的是将不同类别的商品和服务加以考察,如美国要从91个领域的21000种商品中,考察364种不同的商品和服务。通货膨胀的负面影响:一是导致价格杠杆扭曲,价格信号失灵,市场机制难以正常发挥作用,市场运行紊乱,投资者无所适从,并导致囤积居奇和投机行为。二是影响广大的中低收入阶层的利益。三是影响社会安定。4、国际收支平衡问题(外部平衡问题)在开放的经济体中,一国的对外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涉外经济活动,不仅影响经济增长的规模、效益和结构,也关系到国内经济的平衡运行,这就是宏观经济的内外部均衡问题。宏观经济运行要同时实现上述四个目标,几乎是不可能的。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是矛盾的,要实现充分就业,一般要运用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这就可能出现财政赤字和增加货币供给量引发通货膨胀。充分就业与经济增长的矛盾,经济增长往往伴随一定的技术进步,而技术进步会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充分就业与国际收支平衡之间也有矛盾,充分就业会带动国民收入增加,国民收入增加必然引起进口增加,从而使国际收支状况恶化。当然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更是有矛盾的,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通货膨胀是难以避免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之间的矛盾,就要求政策的制定者考虑的重点目标是什么,根据重点的政策目标对以上问题加以协调和平衡。2003年、2004年经济过热的时候,我们主要控制经济增长,提出科学发展观,不把GDP的增长作为硬性考核指标,对经济增长的指导性目标是8%。2005、2006年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侧重解决就业问题;2009年,主要解决“经济平衡较快增长”四、宏观经济政策主要工具及其运用政策工具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政策工具都有自己的作用,但也可以达到相同的政策目标。一般而言在宏观经济政策工具中比较常用的有需求管理(通过调节总需求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供给管理(通过调节总供给来达到一定的政策目标)和国际经济政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宏观经济政策运行与国内经济政策有关,也与国际经济政策有关,要实现宏观经济目标就有必要对国际经济关系加以调节)。(一)财政政策1.财政政策的内容与运用财政政策是国家干预经济的主要政策之一。它包括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两个方面,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和税收来调节经济。财政收入:经营性收入、税收(增值税、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其他税收)、政府公债(向百姓借钱)。财政支出:公共工程、政府购买商品和劳务、转移支付(福利支出)具体来说,宏观财政政策包括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和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是指用于减轻或消除经济萧条、失业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有三种措施:一是扩大政府支出。扩大公共工程开支、增加政府购买、增加政府转移支付(福利)。直接扩大投资和消费,间接刺激私人投资和私人消费,提高总需求。二是减税。意味着企业和居民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可刺激消费和投资,使经济扩张,失业减少。三是扩大政府支出与减税同时并用。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是指用于减轻或消除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财政政策。目的均在于抑制消费和投资,减少过度需求,使物价趋于稳定。也可以采取三种措施:一是减少政府支出。二是增税。三是减少政府支出和增税并用。财政政策的效果:乘数效应乘数效应:即政府支出变化1单位可以引起总需求较大的变动。例如:当以济处于萧条状态时,政府增加500亿元公共支出,假设居民边际消费倾向是0.8,那么增加这500亿元财政支出,最终将产生2500亿元的总需求,是最初的5倍,即乘数值为1÷(1﹣0.8)=5。可以用公式表示为:1△Y=△G-----1-C政府行为的基本原理:逆经济风向行事。在经济萧条时,政府就通过扩张性(中国叫作积极的财政)来刺激总需求(雪中送炭而不雪上加霜);在经济繁荣时期,政府通过紧缩性的财政政策来抑制总需求(釜底抽薪而不火上浇油)。2.赤字政策在经济萧条时,采取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即减少税收或增加支出,或双管齐下,其结果必然出现财政赤字。政府实行赤字财政是通过改造公债来实现的。理由有三(公债哲学):国家是老百姓的代表,国家向百姓借钱,等于向自己借钱;国家是稳定的,借钱还钱都是有保障的,信用有保证;政府把公债用来发展经济,还钱就有了基础。这就是我们中国通常说的:借钱买鸡下蛋!鸡生蛋,蛋生鸡!(二)货币政策M0,即流通中现金。与消费价格变动密切,流通性很强。M1=M0﹢单位活期存款﹢旅行支票、信用卡类存款。为狭义货币供应量,反映企业资金松紧情况。M2=M1﹢单位定期存款﹢居民储蓄存款。为广义货币量,反映总需求变化。2.货币政策的工具及使用中央银行能够使用的政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