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学》教学大纲一、说明1、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教育学是师范院校和开展教师教育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主要目标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师范生具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所需要的教育学素养,特别是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背景下师范生所必须具备的教育观念、知识与技能。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点:(1)通过教育学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和掌握有关教育学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问题,认识教育规律,形成教育教学技能。(2)通过教学,让学生感受知识的发展过程,优化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思维品质,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其能力、研究意识和探究能力等。同时,在学习教育学知识和理论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3)积极改革教学方法,使学生在学习教育学的过程中,产生一种愉悦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2、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1)为有利于学生完整、准确、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主动、探究、合作的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精讲辅导、问题探究、合作互助的方式进行教学活动,力求在教学中启发引导、生动活泼。课程性质:公共基础课先修课程:总学时:51学分:3理论学时:47讨论学时:4(无课程实验)开课学院:教育科学学院适用专业:师范类专业大纲执笔人:李宜江大纲编写时间:2007年1月教研室主任审核:孙德玉教学院长审定:2(2)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既要结合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进行教学,也要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运用有关教育理论分析自己身边教育工作的问题,总结教育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尽量高标准、严要求,使学生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理论。(3)在传授科学知识的同时,要注意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的培养,加强教学的教育性,要指导学生阅读有关的教学参考资料,以开阔视野。3、本课程的重点与难点重点:本课程的有关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关系,课程理论及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情况,教学实施等难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辨证关系,教育与个体发展的辨证关系,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实践分析与理性反思,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我国学校教学实际的改革与反思。二、课堂教学时数及课后作业题型分配章目教学内容教学时数教学方式或手段课后作业思考题练习题一第一章绪论3讲授√二第二章教育的发展与创新3讲授√三第三章教育与社会5讲授(讨论)√√四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4讲授√五第五章教育目标4讲授(讨论)√√六第六章教育主体2讲授√七第七章课程7讲授(讨论)√√八第八章教学原理与模式7讲授(讨论)√√九第九章教学实施7讲授√十第十章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5讲授(讨论)√√十一第十一章课堂管理4讲授合计513三、本文第一章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学的产生及发展过程,理解教育学的任务,掌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理解教育问题在教育学研究中的重要性,懂得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学习教育学的意义,难点是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研究教育事实基础上的教育问题二、揭示教育规律三、指导教育实践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和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形成阶段三、教育学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四、当代教育学的发展第三节学习教育学的意义和基本要求一、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二、学习教育学的基本要求【思考题】1、简述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2、简述教育学学科形成的标志。3、试比较传统教育学思想与现代教育学思想的意义与区别。第二章教育的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理解“教育”的概念和教育形态的划分,理解“教育者、学习者、教育影响”之间的关系,学会比较原始教育、古代教育和现代教育的异同。4【重点难点】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及其特征。第一节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含义二、教育的基本要素三、教育的形态第二节教育发展的历史阶段一、原始教育二、古代教育三、现代教育第三节教育创新一、教育创新的时代背景二、教育创新的基本内涵三、教育创新体系【思考题】1、简述教育的含义。2、学校教育产生需要哪些条件?3、论述教育三要素之间的关系。4、综观教育发展的历史,你认为未来教育将呈现怎样的发展趋势?5、试分析如何进行教育创新?第三章教育与社会【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认识教育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能从多方面分析今天的学校教育为何经济功能尤为突出,理解社会政治是如何决定学校教育以及学校教育如何反作用于社会政治,比较政治、经济、文化对学校教育作用的性质和涉及面的区别,理解“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与途径。【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与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辩证关系,难点是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5第一节教育与经济一、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二、教育的经济功能第二节教育与政治一、政治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二、教育的政治功能第三节教育与文化一、文化对教育的制约和影响二、教育的文化功能第四节教育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的含义与特征二、教育在可持续发展战略中的作用三、可持续发展教育的基本内涵和实施途径【思考题】1、简述教育经济功能。2、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4、如何认识教育在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第四章教育与个体发展【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学会描述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识记个体发展、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年龄特征的概念,阐述人的发展的规律及其教育意义,应用本章所学原理,结合本校实际,探讨如何发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重点难点】重点是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难点是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第一节个体发展的影响因素一、个体发展的含义二、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三、个体发展中教育影响的不可替代性第二节个体发展的教育意义6一、共性基础:个体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二、个性前提: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与教育三、发展性教育:教育的适应性与超越性第三节教育的个体功能一、发展为本: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二、生存为基:教育的个体谋生功能三、幸福为上:教育的个体享用功能【思考题】1、简述教育在个体发展的作用。2、试述个体发展阶段性的教育意义。3、试述个体发展差异性的教育意义。4、试述教育的个体功能。第五章教育目的【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并能分析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的优点和局限性,理解教育目标的涵义、类型、地位与功能,理解教育目的的意义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掌握我国新时期的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及实现途径。【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目的的内涵、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难点是历史上有代表性的教育目的观分析。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一、教育目标含义二、教育目标的类型三、教育目标的地位和功能第二节教育目的观一、个人本位论二、社会本位论三、人与社会统一论第三节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一、教育目的的不同表述二、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第四节基础教育目标实现的策略7一、基础教育的性质和任务二、应试教育思想之扬弃三、人的素质及其指标四、素质教育的意义及实施策略【思考题】1、教育目标是什么?它有什么功能?2、试评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教育目标观。3、你是如何认识应试教育思想和素质教育思想的?4、什么是素质教育?结合实际谈谈实施素质教育的意义和策略有哪些?第六章教育主体【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历史上各种教育主体观的主要内容,了解教育主体间性及其所指范围,教育主体间性与主体性的关系,理解教育主体的概念与特性,理解教育主体是确证的不是规定的,理解教育主体理论对教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形成教育主体观念,并能创造性地运用教育主体理论,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重点难点】重点是教育主体的概念与特性、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策略,难点是教育主体的有关理论分析与教育主体解说。第一节教育主体的有关理论一、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教育主体观二、教育主体观的评价第二节教育主体解说一、主体与教育主体二、教育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第三节教育主体性的合理发挥一、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表现二、教育主体性的合理发挥【思考题】1、什么是教育主体?2、教育主体间性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83、试分析教育主体性合理发挥的基础。第七章课程【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识记几种典型的课程定义,能评述学科中心主义、经验主义、人本主义、社会改造主义以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流派的主张,能联系实际比较、分析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综合课程与分科课程、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基本特点,能结合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分析课程改革的背景、动因、创新之处及发展趋势。【重点难点】重点是课程的涵义及主要课程流派的观点、影响及其现实意义;难点是课程设计的相关理论、原则、策略的分析。第一节课程的内涵及其理论一、课程内涵的界定二、课程理论流派三、第二节课程设计一、课程设计概述二、课程目标的确立三、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四、课程类型的整合第三节课程的改革与发展一、课程改革的动因分析二、我国当前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三、课程发展的未来趋向【思考题】1、简述课程的内涵。2、简述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的联系与区别。3、试评述经验主义课程流派的基本主张。4、谈谈校本课程的利弊,分析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作用。5、联系当前教育改革的实际,谈谈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依据及意义。9第八章教学原理与模式【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能识记教学的定义,理解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的内涵并掌握其在实践中的应用策略,了解国内外几种经典的教学模式,理解其主要观点并学会在教学实践中加以有效地利用。【重点难点】重点是教学的概念、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难点是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应用。第一节教学概论一、教学的概念二、教学在学校工作中的地位三、教学的任务第二节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互作用的规律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作用的规律三、教与学相互作用的规律四、知识掌握与品德发展相互作用的规律第三节教学模式一、教学模式概述二、当代国外教学模式评析三、我国的教学模式及其发展【思考题】1、简述教学的内涵。2、简述影响教育政策执行的因素。3、联系实际谈谈教学中如何处理好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形成品德的关系?4、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地位与关系如何?如何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5、分别阐述当代国外影响较大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结构,并予以分析评价。106、分别阐述当前我国影响较大的几个教学模式的结构,并予以分析评价。第九章教学实施【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不同教学策略之间的原理与实施中的联系及其对学生的不同影响,了解当前教学组织的发展与趋势,理解几种主要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及其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其所发挥的功效,理解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及其过程,能够基本掌握几种主要教学策略的运用,能够独立熟练地进行课时教学设计。【重点难点】重点是教学策略的基本理念及其实施过程、教学组织形式及其实践应用,难点是不同教学策略之间的原理与实施、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策略一、教学策略概述二、课堂主要教学策略及其应用第二节教学组织一、教学组织形式的变化与发展二、班级授课组织三、我国改进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第三节教学设计一、教学设计概述二、教学设计的原理与模式三、教学设计的基本内容四、课时设计【思考题】1、何为教学策略?它与教学法有何区别?2、试比较几种不同的教学策略及其理论基础、应用模式和教学影响。3、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当前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进行了哪些积极地探索?4、试述课时设计所要考虑的因素有哪些?115、如何进行有效的教学设计?第十章班级建设与班主任工作【教学目的】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了解班级组织的基本属性、特点和功能,了解班级的活动类型及其开展要求,领会班级文化建设的涵义特点和建设思路,体会班主任的角色和作用,明确班主任的岗位职责,把握班主任进行班集体工作的策略。【重点难点】班级建设与管理的基本原理与策略,班主任的工作的职责及进行班集体工作的策略。第一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