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批评方法论·意识形态批评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二章意识形态批评文学的意识形态批评,指的是以一定的阶级、党派立场对文学作品进行分析、研究,其目的是说明,一切文学作品都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第一节意识形态批评理论描述一、“意识形态”术语的产生(一)托拉西的“观念学”观念学:研究对象包括观念的起源、界限和性质,属于哲学基础上的科学;托拉西试图通过“从思想回到感觉”的方法,摒弃宗教、形而上学有及其他各种权威性的偏见,在感觉的基础上重新阐发出政治、伦理、法律、经济、教育等各门科学的基本观念。在思想上与启蒙运动的基本精神相一致,在实践上带来了认识论上的感觉主义的转向和革命。(二)黑格尔的“意识的诸种形态”“精神的直接定在,即意识,具有两个环节:知识与知识处于否定关系的客观性。精神本身既然是在这一因素中发展着并展开他的诸种环节,那么,这些环节就都包含着上述对立,并显现为意识的诸种形态。”在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运动相对应的“各种意识形态”意义上使用这个术语,并立足于对异化的现实世界的说明和对教化的虚伪性的揭露,这个思想后来成为意识形态学说发展历史过程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三)马克思的“意识形态”1、意识形态是一个总体性质的概念,包括许多具体的意识形态,如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哲学、宗教等。2、意识形态是物质条件和社会关系基础上的反映。据俞吾金先生总结,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有五个方面的特征:意识形态的意向性;意识形态没有绝对独立的历史;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统治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总是掩蔽或扭曲现实关系;意识形态主张“观念统治世界”。伊格尔顿认为,马克思的意识形态包含两个彼此对应原意义:一方面,意识形态是有目的的,有功能,也有实践的政治力量。另一方面,意识形态似乎是一堆幻象,一堆观念,它们已经与现实没有联系,过着一种与现实隔绝的明显自律的生活。(四)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从社会学角度论证意识形态性质:意识形态用来表示特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以及世界观和与之有紧密联系的思维方式不可避免地联系在一起的。意识形态概念的重要因素是这样发现的:政治思想与社会生活在整体上紧密联系在一起。(五)西方马克思主义:运用意识形态概念批判资本主义文化与思想形态。1、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的实践功能,认为正是意识形态创造了主体并使他们行动。2、阿都尔塞:意识形态是一种存在于特定历史中具有独特逻辑和独特结构的表象体系,人类通过并依赖意识形态,在意识形态中体验自己的行动。他认为,意识形态是个人与社会生存条件之间关系的想象反映,它规约并支配着每个人的思想与行为。3、伯明翰学派:意识形态是意义与观念的一般生产过程。4、法兰克福学派:继承马克思把意识形态看作统治阶级思想和社会意识形式,借此展开对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发掘科学技术的意识形态性质。二、意识形态文学批评的内涵及其历史延伸(一)马克思、恩格斯1、自觉意识到意识形态对文学批评的影响。2、经典马克思主义文学反映模式:生产力—生产关系以及围绕它运作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政治体制、制度、法律设施和国家权力等)—意识形态(体现前者利益的哲学思想、历史观念、价值导向、道德理想、审美趣味、文学艺术等)。3、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问题:经济基础是文艺的最终的决定因素而不是唯一决定的因素;文艺的意识形态性质具有历史的继承性与相对的独立性。(二)普列汉诺夫:最早将“意识形态”术语用于文学批评1、五因素公式:(1)生产力状况;(2)被生产力制约的经济关系;(3)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生展起来的社会政治制度;(4)一部分由经济直接决定,一部分由生长在经济上的全部社会政治制度所决定的社会中的人的心理;(5)反映这种心理特性的各种思想体系。2、对文学艺术及其理论的位置作了说明,明确把“文学艺术”看成思想体系的一部分。3、将包含着“思想体系”的意识形态内涵直接用于文学批评实践中。4、影响:俄国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沃罗夫斯基使用了“审美的意识形态”,卢那察尔斯基、巴赫金、“拉普”等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理论作了不同程度的文学实践。(三)西方马克思主义批评家1、卢卡契:与传统马克思主义不同,他更加注重意识形态领域的研究,而不是注重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联研究。他提出了“物化”概念,以其概括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现象,并提出了主体与客体辩证统一的总体性概念,作为消除异化、对抗资本主义物化的武器。他的文学价值论、文学功能论也总是围绕着如何克服“异化”或者“物化”问题而展开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批评都不同程度上接受了卢卡契的某些思想。2、葛兰西:提出“文化领导权”的思想。他认为,无产阶级在进行革命之前必须获得在文化上(即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从而在发达资本主义的条件下,进行总的无产阶级革命。3、伊格尔顿:艺术文本并非反映历史的真实,而是通过意识形态作用来产生真实的效果。文学活动从来就是意识形态性质的,人民总是鲜明或者隐蔽地用文学来表达对社会的批判、关怀与期待。4、杰姆逊:主要在文化政治和后现代主义语境下阐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对后现代主义语境下的文学写作和文化生产作了广泛研究。意识形态批评从十九世纪产生,是二十世纪最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之,中国也引入它,今天仍在使用。第二节意识形态批评的四种形态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批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意识形态批评是牢牢建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上的。文学就其属于意识形态因素的性质,必然受上层建筑并最终受经济基础制约,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内容。但文学不是被动地从属于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有自身的规律性与能动性,它的全部存在的直接目的是要显示这个特性。他们在文学批评实践中提出了两个重要理论问题:(一)倾向性: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理论话语中,倾向性与意识形态是合二为一的——作家的政治倾向具体体现为作品的意识形态。(普列汉诺夫发展了这一学说,把倾向性与政论性、阶级意识联系起来,把倾向性的表现看作是完全理智与自觉的行为。作家意识形态方面的倾向性决不等同于在艺术作品里显示出来的倾向性。巴赫金认为,任何艺术符号都充斥着倾向性,都是意识形态角斗的战场。但是倾向性并非与艺术性相分离的存在,而是密不可分的一个整体。而在阿尔都塞和马歇雷看来,倾向性基本上为意识形态二元性存在所替代:日常生活的意识形态和艺术文本中的意识形态。伊格尔顿和杰姆逊则把文本写作中的意识形态性与文化联系起来,进一步淡化了倾向性问题。)(二)现实主义问题: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地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在评论巴尔扎克时,恩格斯就文学与社会的关系进行了阐述:1、作家对社会现实的反映所提供的信息,可能比“职业的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统计学家”提供有更多,也就是说,文学家对现实的反映具有历史的真实性。2、作家在艺术地反映现实的过程中,艺术自身的规律会改变他本人的政治态度,从而出现“现实主义的胜利”。二、巴赫金的意识形态批评理论巴赫金既坚持经典马克思主义批评家所强调的文学反映论思想,又结合了符号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思辨思想,把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强调到了一个很高的地步。(一)作为一门意识形态科学,文艺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作品的艺术结构,是这一结构里面的各种正在形成的意识形态因素的有机结合及其艺术功能。(二)文学艺术领域的“意识形态科学”学说的语境,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与苏联庸俗社会学诗学和形式主义诗学的对话。(三)意识形态学说是以语言哲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对语言交往性与对话性的认识,构成了巴赫金文学意识形态学说的核心。(四)构建了自己独特的学术术语体系1、意识形态现象2、意识形态科学3、意识形态创作4、意识形态因素5、意识形态视野6、折射7、艺术结构8、符号(五)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立场:1、文学在意识形态环境里的地位;2、意识形态因素在文学中存在的方式。三、阿尔都塞—马歇雷学派的结构主义意识形态批评(一)阿尔都塞主张把马克思主义同结构主义结合起来,即用结构主义来诠释、发掘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并力图创建一种“新马克思主义”,即“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1、艺术与意识形态、与现实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复杂的结构性关系。2、意识形态具有物质实在性。阿尔都塞认为,思想对现实社会关系的反映有其物质基础,是通过一系列物质组织生产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说,意识形态具有其物质性。他强调指出,人类主体的理念仅存在于他的行为之中;这些行为依次进入实践;这些实践“在意识形态的物质实在”中,如在教堂、学校或政治团体中,“受到物质仪式的支配”。这种支配实践的意识形态物质仪式和组织,阿尔都塞称之为“意识形态国家机器”。3、意识形态具有“主体建构”功能。一切意识形态都通过主体的范畴起作用,通过一系列仪式和日常组织方式、通过“质询”、“传唤”而使个体成为具体主体,所以个体心理具有“被建构”的特征。个体成为“具体主体”的过程,类似于拉康精神分析意义上的自我(ego)向“象征界”的认同过程:个体要成为自我必须进入社会,把社会当作承认自己的对象,并经过投射和反射成为具体主体,既而主体同社会主体相互认同识别,具体主体间相互识别,主体确认自我认识,具体主体从而被“编入”社会秩序当中。阿尔都塞的理论极大地影响20世纪70年代之后的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以至于自从阿尔都塞之后,“意识形态”这个词成了当代文学理论、艺术理论文本中最常见的词语之一。在“理论效果”上取消了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曲解了马克思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理论模型,使“意识形态”、“上层建筑”成了移置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场所,开启了“意识形态批判”、“意识形态斗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阶级斗争”、“话语斗争”取代经济斗争和阶级斗争本身的后现代主义理论趋向。既然文学是意识形态的一种形式,他的理论在文艺观上一方面表现为取消作家的独立性:作家只是意识形态斗争场域中的一个承担者,一个当事人,他只是“社会无意识”表达自我的一种工具,可以说,福柯所说的“作家死了”就是阿尔都塞这种观点的一个后现代主义版本;另一方面表现为消解文学相对于批评的独立性:文学和一般文学阅读、艺术和艺术欣赏是意识形态自发性的实践,是批评分析的科学实践的对象,文学艺术作为意识形态症状文本,有待于批评家把其中的意识形态作用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揭示症状的症结所在。(二)马歇雷1、文学创作是一种生产性劳动在马歇雷看来,文学创作好比生产性劳动,通过这种劳动,原材料被加式成了作品。但是,这种生产劳动几乎完全是在作品的上层建筑领域作文章。作家所要作的是以先己存在的文学形式(如文学体裁、传统和语言)去加工意识形态,从而构成文学文本。既然文学创作是把先己存在着的形式、含义、神话、象征、思想意识等加工成产品,文学生产就没有任何理由比别的生产更神秘。所以马氏认为,文学不是作家的独创,作家不是创造者,而是受语言、符号、信码和意识形态制约的文学生产者。2、文学作品的结构是一种“离心”的形式文学的这种加工意识形态又窥破意识形态的功能来自作品的“离心”结构或者说“离心”形式。文学生产就是为没有形态和外形的意识形态提供形状和结构,有机整体的文学形式无法呈现意识形态的局限性和自身矛盾性,因而是向意识形态认同。在马氏看业,真正的艺术作品的形式永远是“离心”的、“不规则”的、“不完整”的,作品没有中心的要素,只有含义的不断冲突、歧异和消散。这是因为:其一,当作家试图按照自己的方式说出真理时,他发觉自己不由自主地暴露出他写作时所受的意识形态的局限。他不得不显示空隙和沉默,即感到有不能明白地说出的东西。由于作品含有这些空隙和沉默,因而它永远是不完全的。其二,文学生产是意识形态的虚构制作,在生产中,作家永远要立足于观察和评判两种构思,使用截然不同的文学性表达法和意识形态表达法,因此,尽管作者开始都想写出统一连贯的文本来,但上述两种构思和两种表达法决定了作品并非作者原先打算要写的那种完整的东西,作品无从构成一个圆满、一致的整体,反倒表现出含义上的冲突和矛盾。其三,自称开放和全能的意识形态一经被赋形,作为一个客体、一个图像,进入文学文本,就走向了它的反面,即意识形态在被赋予外形和轮廓时,它自身也被“挖空”了,暴露了自身的局限性,表明

1 / 32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