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班建构区游戏《藏宝箱的进化史》一、案例背景在一次饭后阅读中,李老师和孩子们一起翻阅了绘本《宝藏》,当艾萨克找到宝藏时,孩子们为艾萨克会将宝藏藏在哪里烦恼起来。天祺说:“宝藏那么多不如埋在地下吧。”芷萱反驳天祺:“不弄个盒子装起来宝藏就脏了。”乐乐说:“我知道可以藏在藏宝箱里!”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着。最后,孩子们对如何藏宝产生了兴趣,纷纷说要做个藏宝箱。于是就有了建构区内热火朝天用积木制作藏宝箱的景象。二、案例描述无盖藏宝箱游戏记录1:区角活动中孩子们用积塑制作起了“藏宝箱”。晨晨的藏宝箱最大,方方正正,并拿出来给大家看:“你看,我把宝贝放进我的藏宝箱里了。”(见图一)互相带动之下,建构区类似的藏宝箱多了起来。老师将串珠材料投入到建构区内,供幼儿们当宝贝藏于藏宝箱内。于是出现了孩子们我从你的藏宝箱里拿一把,你从我的藏宝箱取一点的混乱情景,“老师,小宇拿我的宝贝”“老师我的宝贝又少了”等等小报告。分析:藏宝箱的灵感来至于绘本《宝藏》艾萨克寻找的宝藏,孩子们担心艾萨克宝藏的安全,所以都想为艾萨克设计一个藏宝箱。活动中看到了孩子们十分投入地设计藏宝箱,并有初步的箱子外形。为了让情景变得更真实,我在活动中投放了新材料——珠宝。本想让孩子们意会到珠宝放在方方正正没有盖子的藏宝箱里不安全,却引发了另外一个更有意思的“递进”环节,孩子们你拿我的宝藏,我拿你的宝藏,都想让藏宝箱里的宝藏多藏一点。以事实的形式告诉幼儿自己设计的无盖藏宝箱还很不安全,孩子们进而想办法改进藏宝箱的构造。有盖藏宝箱游戏记录2:李老师没有去硬性阻止这些幼儿的行为,对来报告的孩子说:“藏宝箱最好能把宝贝藏得安全些,那么容易就被人发现说明不安全啊!”听了李老师的话,乐乐马上说:“那我要做个盖起来的藏宝箱,这样别人就发现不了我的宝贝藏哪了。”“对对,我也要做个图一-2-有盖子的,省的又被他们拿走宝贝。”建构区内又掀起了一股制盖潮,孩子们在自己原来的藏宝箱上添加箱盖。有的盖子是带柄的(见图二),有的盖子比较隐秘,只是小小的一条缝隙(见图三),有的盖子则在侧面(见图四)。分析:比起第一次设计的藏宝箱,孩子们的藏宝箱认知层度更高了一层,从他们设计有盖藏宝箱的细节中我们就能发现:有盖带柄的(方便实用);盖子的隐秘设计(让别人无法知道哪里是盖子,就不能打开);盖子在侧面(用不是常人的思维设计藏宝盖)。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想象力、思维的缜密得到了很好的发展。高级藏宝箱游戏记录3:在众多的藏宝箱中,有一个“藏宝箱”有些与众不同。于是,老师与孩子们一起研究了这个“特别的藏宝箱”(见图五)。“这不是一把椅子吗?”佳雪小朋友好奇地凑过来。“那宝贝藏在哪里呢?”“是不是在椅子下面呀?”这个特别的藏宝箱引发了大家的讨论。这时始作俑者妙涵拿起这个“藏宝箱”开始介绍:“我做的藏宝箱就是椅子造型的,你们瞧,宝贝藏在这里呢。”说完,妙涵打开椅面给伙伴们看,宝贝真的藏在里面,“好厉害呀!”孩子们欣喜地叫起来。老师也及时表扬:“不错,妙涵做的藏宝箱很有意思,做成椅子样子,不容易被发现里面藏着宝贝,这就更安全啦!”这个时候,班里的其他孩子已经若有所思了。看得出来,大家的兴趣开始放在更加高级与隐秘的“藏宝箱”上。在第二天的建构区里,别有特色的藏宝箱陆续出现(见图六)。有“飞机藏宝箱”、“小鸭藏宝箱”、“坦克藏宝箱”等等。此时,老师已经很难找到藏宝箱的开口了。分析:从设计出“此地无银三百两”的藏宝箱(方形无盖)到有隐秘盖的藏宝箱再到高级藏宝箱(此地有银也发现不了),此时孩子们已经知道运用玩具的外形来掩盖藏宝箱。从第一次的箱子一般形状,到第二次的给藏宝箱加盖,且打开的地方或小口或将盖子放在更隐秘的地方,再到第三图二图三图四图五-3-次的多样藏宝箱。可以肯定的是孩子们在这个设计过程中一直在思考且完善自己的作品。在第三次的藏宝箱设计中,老师的发现——特别的箱子,老师的提问——宝贝藏在哪里,老师的结论——做成椅子不容易被发现。对孩子们第三次设计启到了激发思维的作用。正如《指南》中提出,老师要“引导幼儿在探索中思考,尝试简单的推理与分析,发现事物之间明显的联系。”促使孩子们若有所思的新一轮设计高潮。三、案例分析与评价纵观整个游戏活动案例,其实是挺寻常不过的幼儿园“个别化学习”的一部分,是幼儿园中一日生活的组成要素,而就是这样一项自主的活动,让我们看到了兴趣与能力之间的关系。首先,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幼儿学习的最原始动机,有了兴趣,才意味着可能通过学习获得某些能力。在此游戏案例中,孩子们是在对绘本《宝藏》中提到的藏宝贝牵引下引发思考、探索,并在操作中解决问题的。其次,能力是兴趣的正向刺激和保证。幼儿获得了因自己学习、探索之后而来的能力,从而解决了问题,满足了自己的需要,同时,新能力又意味着可以继续挑战新的困难,产生新兴趣。“藏宝箱”由最简单到更高级的变化,孩子们的兴趣水平、游戏挑战水平都随着能力的发展而得到发展。孩子们在一次次的操作中对藏宝箱的认知由浅变深:从箱子的一般形状,无盖有盖且隐秘的更隐秘的多样式的箱子呈现。孩子们的思维也在变化:固有的模式创新模式。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幼儿兴趣和能力组成了创造力的基本要素,两者的关系相辅相成并相互促进。四、案例反思在游戏过程中,孩子们经过一系列的尝试,再尝试到突破,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数学围和思维下的幼儿小建构也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摸索到领悟的过程,尽管孩子们在操作过程中显得稚拙,但是明显可见他们进步的足迹。孩子之间互相学习、互相启发的力量也是不可小觑的。作为教师,怎样在日常的幼儿园生活中培养孩子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思考和学习的兴趣?如何不断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其一,为孩子们提供和选择更加丰富的活动课程。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为多种有益的外部刺激带来了机遇,幼儿教师的专业素质更加多元,才能够为幼儿带来更多领域的活动和课程,避免单一学科的局限,让孩子们思维更加开阔,解决问题的手段更加多图六-4-元。其二,营造充满趣味和挑战的氛围。有趣味才能吸引孩子,有合适的挑战才能让孩子们保持关注。“最近发展区”理论让我们正视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已有能力,让我们必须在有趣的学习氛围中随时分析孩子们的能力现状,制定合适的学习计划,这样才能保证兴趣水平与能力水平的同步提高。其三,提供科学多元的方式和策略。3—6岁时众多能力发展的关键期,这要求老师们的教学手段切忌单一,应运用多元的教学方式和策略来完成教学计划,一方面保证幼儿能够接受到足够丰富的教学形式和外部刺激,另一方面能够充分利用自己的感官协同学习,获得更多的能力发展。虽然只是一次简单的幼儿搭积木活动,但确实让我们思考良久,并坚定地期望能够将幼儿发展中的“兴趣”与“能力”的关系及其重要性与大家分享。萧山区前进第一幼儿园李淼周晓彩2016年11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