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小初衔接开题报告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一、课题的提出1.时代背景及现状:《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根据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将九年的学习时间具体划分为三个学段。三学段的具体划分清楚地揭示了数学教学过程的阶段性,但三阶段的教学不是相互割裂的,而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是一个阶段性的、循序渐进和螺旋上升的推进过程。其中作为第二学段内容的七年级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要大面积地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必须从七年级抓起。然而目前中小学数学教学存在着一种严重脱节现象,部分进入初中的学生成绩明显下降,他们在学习方法、内容等方面都不能适应初中的数学学习,这一方面是学生学习方法与学习态度的问题,另一方面,部分教师没有处理好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也是一个重要原因。搞好中小学数学学段衔接教学,使中小学的数学教学具有连续性和统一性,使学生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是摆在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2.理论及实践价值:(1)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进教师的教育方法,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途径。我校的生源比较复杂,主要是农村和父母外出打工的学生。学生的学习基本上依赖于教师,依赖于课堂教学。而这些学生的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开展中小学数学教学研究可以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用最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从而不断的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2)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是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中小学数学教学应该使学生获得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使学生的数学学习保持连续性、完整性,使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数学能力都能进一步得以发展,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3)开展衔接教学的研究可以多方面督促教师更快的成长。我校数学教师大多是青年教师,缺少一定的教学经验,业务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有效衔接教学方法的研究能够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使大多数数学教师自觉地变“奉献型”为“效益型”,变“经验型”为“反思型”,变“教书匠”为教育家,从而加快我校教师队伍的建设。二、国内外现状(一)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国内很多学校都认识到了数学作为基础学科衔接的重要性,开展了很多的研究:有的是从认识论角度研究,以数学教学内容方面的衔接作为研究的主体,用学科教学的目标营造了一种学科研究制度;有的从方法论角度研究,以教师的教学方式的衔接作为研究主题,借助于观察、反思、行动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循环来实现教学行为的改善;有的从实践论角度研究,实质是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使教师反思性的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二)本课题的创新之处1.突出数学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在学校大课改背景下本课题重点研究学生在中小学数学衔接方面的发展、弥补现有数学课程中综合性、实践性的不足,以实现数学教学内涵的根本变革。2.关注高效衔接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和应用本课题借鉴以前课程整合和衔接研究成果,并以此为依托,以实现数课程系统化,建立新的课程组织体系,形成协同努力的发展机制,以学校教育为载体,以创建高效衔接课堂教学模式为主要的研究呈现形式。三、课题界定关键词:衔接、衔接教学1.“衔接”是指事物从一阶段过渡到另一阶段时,为保证过渡的自然与正常,在后一阶段应该做到的对前一阶段涉及内容、性质与方法的适当引用与延伸。2.“衔接教学”是指教师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与方法上为了与前阶段的“衔接”而采取的处理措施,包括内容与方法。学生从小学进入初中后,数学教学要求和教育环境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有的学生感到不适应。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适应初中数学的学习,让学生形成良好的正迁移,有效防止小学数学学习的负迁移,使学生在初中的数学学习更有效力?这就得研究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数学思想上的存在的共性与差异,找到一种能有效过渡的方式,使中小学数学教学能有机衔接。四、研究目标1.九年一贯制数学课程衔接内容有序列,能形成科学实用的衔接课堂教学模式,并能与其它各学科间渗透,构建具有特色的双线课堂创新模式。2.编写适合我校学生情况的衔接阶段校本教材,使课程衔接后能形成校本特色,形成有效的运作体系、评价体系。3.编集《中小学数学衔接教学研究论文集》提高数学教师的科研能力,打造科研型骨干教师。4.探索我校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有效途径和措施,使中小学数学教师掌握新旧知识的衔接点,积极开展对教学方法的研究,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质量。5.使中小学生系统化的掌握数学知识,实现中小学的顺利过渡,并形成严谨的数学思想,掌握高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五、研究内容及策略: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由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三个方面组成,现分析如下:(一)中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上的衔接1.衔接内容◇在数与式领域,由“数”到“式”的如何发展。◇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由直观几何、实验几何向论证几何逐渐过渡。◇统计与概率领域如何逐步扩展和提高。2.主要策略:(1)总体策略①正迁移小跨步,用旧知形成新知:在知识衔接时,注意确定适合于教与学两方面的坡度,使教与学的过程中步伐缩小一点,进行小跨步转化。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内容处理要恰当,在学习新知识时,七年级可以更多地利用小学的旧知识,形成旧知识对新知识的正迁移,逐步消除负迁移,这是解决七年级知识内容与小学衔接有效途径。②多对比慢过渡,转变知识领域:对七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与小学的内容认真剖析,对于容易混淆的概念,要采用双向比较、逐步过渡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解决七年级知识内容与小学衔接又一途径。(2)分领域策略◇数与代数领域:①扩张式开展数的概念研究:学生在小学只学了非负有理数,而七年级引入负数后,数的概念扩充为全体有理数。由于负数的引入出现了绝对对值等概念,数的运算出现了符号法则。成为学生学习的又一难点。如何让学生很自然地把有理数的运算与非负有理数的运算统一起来,是教学中必须着力解决的。②过渡式关注“数”与“式”研究:小学主要是学习具体的数,而到了七年级接触到的是用字母表示数,建立了代数概念,研究的是有理式的运算。由“数”到“式”的过渡是一个飞跃,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地方。这种在认知上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飞跃如何使学生适应呢?③对比式完成从算术方法到方程方法的研究:从思路上讲算术方法和方程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小学方程只是初步接触,学生只会解答比较简单的方程,因此数学实际问题教师总是想方设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用算术方法来解决,而初中学习了方程的解答,一些复杂的实际问题用方程来解决更为容易,但是有算术方法到方程的过渡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学生一时很难转变过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设计应用题的算术解法到代数解法过渡的情景,让学生亲身感受这个转变,是很有必要的。◇空间与图形领域:①辩证法开展异同点研究: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这个领域分成了四个方面:图形的认识、图形与变换、图形与位置、测量这四个方面,从这个结构可以发现,小学和初中有一个共同点就是从过去比较单一的强调图形的计算和证明,向现在的这种多角度刻划图形发展,这在结构上的相同点应作为我们中小学数学知识衔接接合点。而不同之处是“图形与证明”的要求。针对异同点引导教师辩证的分析和研究。②准确定位衔接点,开展专题研究:衔接点---从“实验几何”到“论证几何”的过渡应该:充分发掘小学数学教材里潜在逻辑推理因素;在应用题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说出分析推理过程,并学会语言和数学符号表达数量之间的关系;在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适当安排具有推理论证因素的练习题;◇概率与统计领域:统计与概率的衔接是从表现到抽象。但有个共同点:都是通过收集大量数据为基础。因此收集数据的方法就是衔接点,从分析数据起就要分层了。①做好知识的学习:教师要了解各学段有关概率与统计的相关知识点,特别是中学的数学老师更应该了解学生在小学阶段学习哪些概率与统计的知识点及掌握的情况;②充分了解课标的细节要求:要求老师在各年级的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要把准各个阶段的教学目标,小学不能随意拔高要求,避免与初中重复;初中的起点不能太低,避免与小学重复。③密切联系实际,调动参与积极性:老师在概率与统计的教学中,要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要注意挖掘现实生活中的素材进行教学,使学生充分感受概率与统计在日常生活中、社会和各学科领域的广泛应用,体会概率与统计在解决问题中所起的作用,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概率与统计的积极性。(二)中小学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1.衔接内容◇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接。2.主要策略通过中小学数学教师双向听课及研讨,把握中小学教学方法的各自特点,并适当渗透运用到各自教学中去。努力摸清各阶段衔接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切磋衔接教育的方法,探索搞好衔接教育的路子,着手从两个方面进行衔接:A从学生本身特点的变化进行衔接。B从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角度进行衔接。(三)中小学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学习能力的衔接发展。主要策略:抓特点,促形成初中学生的表达能力、感知能力、识记能力、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与小学阶段相比较处于定型前的快速发展阶段。根据这一特点,小学阶段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上述诸方面的能力,为中学打下比较扎实的基础。七年级则必须抓住有利时机,采用多种教育方法,促进学生能力实现质的飞跃。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