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小数乘法》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09-29开学已经将近一个月,在这段时间内我按照教学进度已经完成了本册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教学。这个单元的知识是在三、四年级整数乘法和小数的基本认识的基础上的一个延伸。本以为学生会轻而易举的掌握知识,可是教学下来学生做题的情况却令我出乎意料。经过单元测试,两个班的情况都不容乐观,合格率和优秀率都较低。根据平时作业和此次考试,总结起来学生出错的情况有两种:1、方法上的错误:不会对位;计算过程出错。小数乘法的对位与小数加减法的对位相混淆;而不是末位对齐。学生在计算过程中花样百出的现象较多,如在竖式计算过程中小数部分的零也去乘一遍;每次乘得的积还得去点上小数点,两次积相加又要去对齐小数点等。2、计算上的失误:做题马虎、不仔细。看成整数乘法算好后,忘加小数点;或小数点打错位置;或直接写出得数(如2.15×2.1的竖式下直接写出4.515,无计算的过程),做完竖式,不写横式的得数等。面对这种严峻的情况,使我不得不静下心来重新审视自己的课堂教学,并对此深刻的进行了反思:一、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不强小数乘法计算方法的依据因数变化与积的变化规律,而我在复习这部分知识时,只停留在填表格、分析变化的原因上,仍按照地地道道的传统模式,出示问题——找答案——分析原因,以达到掌握某知识点的目的,抑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自己举例子说明积的变化规律,这样获得的积的小数点与因数的小数点的关系才是主动的。二、教师主导性太强在学生做题中出现错误时,我总是急于给同学分析做错的情况,而没有让同学自己找找原因,如果让他们先想想小数乘法的法则,然后再跟错题比较一下,这时候有的同学可能自己找出错题的原因,这样才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下次做题时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或者还可以把学生所有的错题的形式集合在一起,让学生自己“会诊”,找出错因。三、新授前相关复习不够到位对于学生的学习起点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在学生的基础掌握不好的情况下,就应该先为学生作好铺垫,提前让学生作好整数乘法和小数初步认识的复习,而不应该急于按教学计划开课。如果在开始教学新知识时就把好计算关,给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的话,就不致于出现正确率较低的现象。四、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口算既是笔算、估算和简算的基础,也是计算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多加强口算题的训练,以提高计算正确率。五、没有抓住小数乘法和小数加法计算的根本小数加法和小数的乘法最根本的区别就是小数点的位置情况,在开课之前我没能作出预料,可是在学生的做题中,我却发现了好多同学在学完小数乘法的末位对齐后,加减法就忘记了小数点对齐。我想如果我能在课前作好充分的预设,在课上作好强调,学生的出错率也会降低。经过此单元的教学,我找到了自己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为我在下一部分的教学提了一个醒,使我越来越认识到:没有精心的备课,就没有高效的课堂。没有了反思,就没有自己的教育信念,永远成不了具有自己鲜明个性的教师。第二单元《位置》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10-12本堂课,我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从学生熟悉的座位顺序出发,让学生在口述“第几组第几个(排)”的练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建立起“第几列第几行”的概念,让学生从习惯上培养起先说“列”后说“行”的习惯。然后再过度到用网格图来表示位置,让学生懂得从网格坐标上找到相应的位置。这样由直观到抽象、由易到难,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课堂上插入了一些游戏和学生喜欢的练习,活跃了课堂气氛,让整堂课略显活跃,以后还要继续保持。课堂中,如果能在学生认识了数对之后,用数对来点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可能巩固的效果要更好一些。第三单元《小数除法》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10-29通过小数除法第一课时的教学,发现学生在计算小数除法时错误较多的题主要是被除数整数部分不够除就商“0”和被除数添“0”再除这两种情况。中下层学生掌握情况一般。第二课时,将学生习题或作业中出现的问题集合起来,对比各类型错误进行了分析讲解,效果不错。学生常见错误有以下四种:错误一:被除数整数部分小于除数,不够除,就商0。如:4.62÷22,有的学生用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先看被除数第一位,不够除,就看前两位,于是就用46除以22,商就成了21。错误二:被除数的位数小于除数,不够除时,商0,再在被除数后添0继续除。如:1÷25。这类题是学生出错最多的,一是有部分学生直接在被除数末尾添2个0就除,根本就不去考虑商0的问题,于是得到的商是4;一是有部分学生知道1除以25不够,商0,就直接在被除数末尾添两个0就除,于是得到的商是0.4。错误三:被除数是整数,除数是小数,应把除数扩大一定的倍数,去掉其中的小数点,并把被除数扩大相同的倍数后再除。如:123÷8.2。这类题学生做起来更是五花八门,一种是除数扩大了十倍,被除数却没有扩大相同的倍数,忘记添上末尾的0了,于是商得1.5了;第二种是除数的小数点根本就不去掉,直接当作82来除,于是商也得1.5;第三种是被除数和除数都同时扩大了十倍,除数的小数点没有了,被除数末尾也添了一个0,但是有少数学生还是把这个0想成是上面那类题中被除数不够除,添的0。于是也得到了1.5的商。错误四:商中间有0的情况,如90.3÷6,此类题,学生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如上3除以6不够,就把后边的0一起落下来变成30算,于是商中间的0就没有了,商就成了15.5,依次落两个数来算这是很多学生都常见的错误。错误五:商的小数点应与被除数“后来”的小数点对齐。很多学生在刚开始练习的时候,容易漏点商的小数点或将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原来”的小数点对齐。相信许多老师都会遇见学生常犯这些错误。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我在课堂加强了对比练习,而且针对性地出示错题集,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改正,并提醒学生一定要牢记法则,细心计算,还大力表扬作业全对的学生和细心改错的学生,在班内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初步获了比较好的效果。接下来,要进一步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和严谨的计算态度,扎实基础,使学生较好掌握新知识,提高计算水平。第四单元《可能性》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11-021、在活动中领悟新知。《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中,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并掌握数学知识。”通过让学生经历抛硬币(40次),抛长方体等实验活动,使学生深刻领悟到事件发生的等可能性及游戏规则的公平性。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激发他们探究数学的兴趣。同时,在活动中,教师还正确地处理了教学手段与目的的关系,重活动,更重思维含量!多次引导学生透过游戏展开思考,把操作活动和思维活动结合起来,提升了数学活动的价值。2、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学习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足球比赛、抛硬币实验、飞行棋游戏、转盘游戏、老鹰抓小鸡游戏等都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所喜闻乐见的游戏,学生学习起来兴趣盎然,能够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的精神。透过这些常见的活动,能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3、让学生喜欢数学。使用学生自己设计的游戏转盘开展智力大比拼的游戏,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让学生感受到每一次游戏活动都富有深刻的数学内涵,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悟,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应用拓展新知识,真正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快乐。第五单元《简易方程》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12-01用字母表示数是学习代数知识的重要内容,是小学生们由具体的数过渡到用字母表示数,在认识上的一次飞跃。对五年级孩子来说,本课内容较为抽象与枯燥,教学有一定难度。我认真思考了课程标准中关于字母表示数部分的目标要求,注意到在原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应用要求上,怎样“注重、强调让学生充分体验和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十分重要。所以我设计了试图让学生充分经历用字母表示数的过程的教学环节。在本节课的开始,我先播放了abc字母歌,让学生以轻松愉悦的心境进入学习新课之中,同时也为学习新知读写字母作了复习和铺垫。接着,让学生通过找规律等活动,感觉字母在生活中的应用。在教学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时,我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写出某一个运算定律,比一比谁写得快,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体验到用字母表示运算定律比用文字表示有很大的优越性,使学生体会到了字母的简明美。本节课还存在着以下不足之处:1、当数字和字母相乘时,学生还不习惯用省写的形式来书写。2、不会用字母公式来计算物体的周长和面积。方程的意义教学反思:数学教学要要体现生活化,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数学教学应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本课教学按照情景创设—“玩跷跷板”引出“平衡”、组织学生实践“称重”体验“天平平衡”理解“等式”含义、多媒体课件演示“平衡”—“不平衡”—“平衡”理解方程的意义、多层次练习、课堂总结评价五个主要教学环节,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获得亲身体验,师生、生生之间讨论交流建立概念,引导学生进行判断、辨析、表述、讲述等练习方式巩固理解概念,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教学反思武山学校李琴2015-12-26《平行四边形面积》的教材设计的思路是:先通过数方格的方法数出平行四边形的底、高、面积。再通过对数据的观察,提出大胆的猜想。通过操作验证的方法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再利用所学的公式解决问题。我认为让学生简单记忆公式并不难,难的是让学生理解公式,因此,必须让每个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独立思索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剪一剪、拼一拼,并带着自己的操作经历进行小组内的讨论和交流。课堂是充满未知的,在课后我认真总结了这节课。(1)数方格中的得与失。教材中所设计的数方格的过程是紧跟上图中的花坛来的。把两个花坛按比例缩小后画在了方格纸上,让学生把方格纸上的1格看作1平方米来数。这与学生以前的数法有了细微的差别。再加平行四边形中有不满1格的情况,怎样才能把面积准确的数出来是学生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当时我让邱泽昊同学到前面数的方格,结果在数的时候也不是很顺利。如果这个时候我引导学生把左侧沿着方格线剪开移到另一侧,把所有的方格变完整再去数。并且告诉学生这种割下来补到图形另一侧的方法叫割补法。这样教学就可以为学生以后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面积计算做好方法上的准备了,所以说这个地方我处理的不是很好。(2)数学课堂上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在课之前,我让每个学生都准备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学具,而且要求小组每个成员剪的平行四边形要不一样。课堂的操作是:先量出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把平行四边形的数据记录在自己的本子上,通过剪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成长方形,量出它的长和宽,计算出它的面积。再思考转化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然后通过思考,汇报,发现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得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思考,总结出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不但使他们知道知识的形成过程,而且也提高了动手,动脑的能力。这对于以后学习图形的知识提供了一种方法和方向。在课堂上,我还觉得练习的密度及处理的方式不够巧妙,在今后的练习中还要注意练习的设计和处理。本节课中,我觉得比较成功的地方有以下几点:一、渗透“转化”的思想在课的开始,学生把一个长方形的花坛平均分成了两个直角三角形,借助长方形的面积算出一个直角三角形的面积。学生初步感到直角三角形和长方形有一定的联系。课中,通过两次的实践操作,学生更加明白了其实三角形可以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在课的结尾,我再适时进行了总结:当我们遇到一个新问题时就可以动脑筋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就知识。这样,“转化”思想贯穿于课的始终。二、注重学生间的合作与交流在这节课中,我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