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市场篇-2-一、青岛宏观经济分析1、青岛宏观经济情况1780.32163.82695.53206.581789.920500100015002000250030003500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上半年GDP(亿元)数据来源于青岛统计局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GDP)3206.58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83.95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677.1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345.46亿元。07年上半年,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初步核算,实现生产总值1789.92亿元,增长16.1%。三次产业分别增长0.3%、17.8%和1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36.57亿元,增长2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14.06亿元,增长11.7%。-3-384.42478.25739.41025.41456.61485.7050010001500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6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比上年回落2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5%,比上年回落2.7个百分点,分别比上半年、前三季度回落6.8和3.7个百分点。消费需求增长加快,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2006年末户籍人口749.38万,其中市区人口约270万,全市登记流动人口约120万。分析:青岛市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5.7%、52.3%、42%,青岛人均GDP为42790元,按当前汇率1美元=7.57元折算,人均GDP为5653美元,考虑到青岛有大量的流动人口,实际发展水平可按低于5000美元的发展状态考虑,房地产产值122.24亿元,房地产产值/国内生产总值=3.8%。-4-�国际惯例,人均GDP4000~5000美元说明城市实现了初步现代化,人口增长速度会减缓,但是考虑到中国的实际情况,即人口众多而且各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预计未来几年青岛的流动人口快速增长还会持续。�从产业结构上来看,青岛市二次产业比重占52.3%,而且目前已经达到了初步现代化的发展水平,说明青岛已进入工业化后期,海尔、海信、青啤等一大批知名企业引领着工业的发展。根据发达国家城市发展规律,今后的发展方向是工业继续发展,三次产业会迅速增长,超过工业的增长速度,一产所占比重则会继续下降。2、人民生活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增长较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28元,增长18.6%;人均消费支出11945元,增长20.9%;城市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36.4%,下降1.2个百分点。全市全面落实支农惠农政策,农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6546元,增长12.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203元,增长12.5%;农村恩格尔系数36.6%,下降0.9个百分点。全市社会职工平均工资18235元,增长16.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574元,增长16.0%。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年末城市人均现住房建筑面积23.73平方米,增长3.4%;农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30.82平方米,增长4.3%。就业局势稳定,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2006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43.2万人,增长8.4%。全年通过各种渠道共安排失业人员实现就业16.2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与上年持平。2006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4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10.8万人,全年累计领取失业保险金的人数为6.5万人,下降27%。社会福利事业成效显著。2006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达15282张,收养9609人。3、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业-5-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公路建设成效显著,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3913.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里程达到525公里。港口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年港口吞吐量2.24亿吨,增长19.8%;外贸吞吐量1.68亿吨,增长18.7%;集装箱吞吐量770万标准箱,增长22.0%。航空运输保持较快增长。年末拥有国内航线77条,国际(地区)航线13条,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637.81万人次,增长14.9%;航空行货吞吐量14.05万吨,增长13.9%。邮电通信业快速增长。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6.95亿元,增长18.9%。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69亿元,增长15.9%;电信业务总量110.26亿元,增长19.1%。信函7671.1万件,下降4.3%;网络信息技术不断普及和提高,2006年互联网用户累计达106.74万户,增长27.3%,使用时长达420.5亿分钟,增长48.9%。年末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325.51万门;年末市话用户达到211.61万户;全市移动电话发展到519.97万户,其中年内新增187.4万户。旅游业强劲增长。全市旅游总收入达325.2亿元,增长26.7%,其中国内旅游总收入281.8亿元,增长26.6%;国际旅游收入5.43亿美元,增长30.8%。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86万人次,增长14.7%;其中国内游客2801万人次,增长14.4%;海外游客85万人次,增长24.9%。4、国内贸易2006年,消费市场持续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1006.67亿元,增长16.3%。其中,城市市场实现零售额784.86亿元,增长17.5%;农村市场实现零售额221.81亿元,增长12.2%。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加快,餐饮、汽车等成为消费市场的新亮点。全年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28.39亿元,增长21.9%;限额以上企业汽车类商品销售实现零售额-6-达到82.92亿元,增长26.7%。5、对外经济2006年,对外贸易在较高平台上保持较快增势。青岛地区(含中央、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91.16亿美元,增长18.5%;其中,出口额234.66亿美元,增长20.8%,进口额156.5亿美元,增长15.1%。青岛市(不含中央、省公司)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365.57亿美元,增长20%;其中,出口额216.45亿美元,进口额149.12亿美元,分别增长23.1%和15.9%。外商投资企业是全市外贸出口的主体,出口额130.32亿美元,增长21.5%,占全市出口额的比重为60.2%。据青岛海关统计,青岛口岸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801.92亿美元,增长15.7%,其中出口额449.57亿美元,进口额352.35亿美元,分别增长13.5%和18.5%。全年共批准利用外资项目1397个,下降44.8%,合同外资31.17亿美元,下降67.3%;外商直接投资达到36.58亿美元,与上年持平。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和设计咨询合同金额4.47亿美元,增长59.1%,营业额4.09亿美元,增长49.8%;共外派人员5290人次,下降17%。对内招商引资发展迅速。2006年全市引进内资318.5亿元,增长23.1%。6、金融和保险业金融业加快发展。2006年,我市引进各类金融机构7家。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达3401.54亿元,比年初增加553.2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3245.36亿元,比年初增加549.01亿元。城乡居民储蓄继续增加,本外币储蓄达1636.34亿元,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达1567.62亿元,比年初增加224.84亿元。各项贷款稳定增长,信贷结构得到优-7-化。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达2801.40亿元,比年初增加573.29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余额2577.94亿元,比年初增加543.26亿元。在人民币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196.42亿元,比年初增加213.19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77.55亿元,比年初增加272.01亿元。保险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市承保金额11939.69亿元,增长30.2%,实现保费收入60.51亿元,增长22.1%,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9.92亿元,增长24.7%;人身保费收入40.59亿元,增长20.8%。赔款支出金额19.45亿元,其中财产险赔付金额11.52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7.93亿元。二、青岛概况-8-1、青岛市地理概述青岛是中国东部重要的海滨城市,是中国东部沿海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和港口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胜地,是国家14个沿海开放城市和8个国际会议城市之一、是中国重要的外贸口岸之一、青岛是中国重要的海洋科研基地。青岛位于山东半岛南端(北纬35°35'-37°09',东经119°30'-121°00')、黄海之滨。青岛依山傍海,风光秀丽,气候宜人,是一座独具特色的海滨城市。全市海岸线(含所属海岛岸线)总长为870公里,其中大陆岸线730公里,占山东省岸线的1/4。海岸曲折,岬湾相间。青岛现辖七区五市,总面积10654平方公里,总人口715.65万,其中市区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万人。青岛地处北温带季风区域,属温带季风气候。市区由于海洋环境的直接调节,受来自海洋面上的东南季风及海流、水团的影响,故又具有显著的海洋性气候特点。空气湿润,温度适中,四季分明。春季气温回升缓慢,较内陆迟1个月;夏季湿热多雨,但无酷暑;秋季天高气爽,降水少;冬季风大温低,持续时间较长。2、青岛市历史沿革青岛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道教的发祥地。6000年以前这里已有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衍。东周时期建立了当时山东地区第二大市镇--即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登临现位于青岛胶南市的琅琊台。秦代徐福曾率船队由琅琊山起航东渡朝鲜、日本。汉代汉武帝曾在现位于青岛市城阳区的不其山“祀神人于交门宫”,并在胶州湾畔女姑山祭天拜祖设立明堂9所。清朝末年,青岛已发展成为一个繁华市镇,昔称胶澳。-9-1891年6月14日(清光绪十七年)1月,清政府在胶澳设防,是为青岛建置的开始。1897年11月,德国以“巨野教案”为借口派兵强占青岛。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11月日本侵占青岛,取代德国对青岛进行军事殖民统治。1919年,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五四运动”便是以“收回青岛”为起因。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开为商埠,设立胶澳商埠督办公署,直属北洋政府。1929年7月,设青岛特别市。1930年,改称青岛市。1938年,日本再次侵占青岛。1945年9月,国民党政府接收青岛,仍为特别市。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1986年青岛市在国家计划中实行单列,赋予相当省一级经济管理权限。1994年被列为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3、青岛市人文环境青岛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文化机构609处。其中,影剧院44处、电影队279个、文化馆(站)182处、博物馆7处、公共图书馆13处、艺术表演团体11个、广播电台1座、9套节目、电视台1座、12套节目、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26.4万户。全市出版各类杂志1412.78万册,出版报纸21698.8万份。全市共有档案馆15处,档案管理与改革进一步发展。青岛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共有各类大专院校10所、中等学校447所、中等专业学校和技工学校99所、小学1123所。初中入学率达99%以上。青岛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背景自20世纪20年代就成为著名的观光旅游城市和疗养避暑胜地。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蜿蜒连绵的前海海滨,起伏多姿的海上山峦,红瓦绿树的城市风景,近、现代历史文化的名人故居,具有典型欧陆风格的多国建筑,构成中西合璧的山、海、城交融的海滨风景线,是旅游观光、度假、休闲、商务和会展的最佳目-10-的地。掩映于秀丽自然风光之中的众多文化遗产,记录了百年青岛的风雨沧桑和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丰富内涵。小青岛、小鱼山、鲁迅公园、水族馆、海产博物馆、海军博物馆、湛山寺、天主教堂、基督教堂、提督楼、各种建筑风格的八大关别墅区,充满海风、海情、海趣、海韵和浪漫色彩的多处优质沙滩、海水浴场,都代表着青岛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同时东部都市观光区迅速崛起的现代化建筑群,横贯东西的高标准旅游观光大道-香港路、东海路、澳门路、世界华人雕塑园、五四广场、音乐广场等,构成一幅幅美丽的海滨都市旅游景观。多年来,青岛秉持“打造优美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