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学概论》复习资料第一章传播概述【名词解释】传播学:研究人类社会传播现象和传播活动规律的学科。人际传播:至少两人之间进行的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传播活动。工具性传播:人类进行传播是为应对环境,即顺利地有效地展开与自身生存和发展相关的一切行为。麻醉作用:与大众传播媒介的接触,耗费现代人大量时间,使之越来越疏于行动,并以为自己在参与社会实践过程。即沉溺于被动的信息积累。托马斯公理:如果人将某状况作为现实把握,那状况作为结果就是现实。类似“自我达成的寓言”,即如果个人根据对状况的错误理解而开展行动,结果就可能使之成为现实。【简答题】传播的本质形态多样性(使用符号不同)、时空遍布性(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行为伴随性(实物传播、贯穿性)、极端重要性(传播的本质)大众传播职业化的传播机构利用机械化、电子化的技术手段向不特定的多数人传送信息的行为或过程。其主要优点为:快、广、多、好(清晰度、保真度)。传播的四大功能监测环境——用新闻不断地向整个社会及时报告环境的变动协调社会各部分——以【论述题】传播的定义(一)共享说:强调传者与受者对信息的额分享(二)影响说:强调是传者意图对受者施加影响、改变对方(认知、态度或行为)的过程(三)“仪式”说:强调是传者与受者之间开展的仪式(四)“符号“说:强调传播是符号的流动拉斯维尔的5W模式5W:Who(谁)→saysWhat(说什么)→inWhat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toWhom(对谁)→withWhateffect(取得什么效果)5W,传播结构(过程)中的5个要素和环节:传者、讯息、媒介、受者、效果。5W,传播学的研究领域:控制分析、内容分析、媒介分析、受众分析、效果分析。5W模式的问题:(1)单向/双向(无反馈):线性模式,将传播堪称是单向传达信息、呈直线形态的过程。但传播使双向的。(2)孤立/联系:割裂传播过程与社会过程的联系(3)静止/变动:“讯息”往往在传播过程中发生变化(e.g.噪音)(4)环节/要素:“效果”并不一定出现,传播可能无效,因此只是环节。申农—韦弗的通信模式此模式需要注意:(1)此处的“发射器”“讯息”和“接收器”,相当于“媒介”。(2)“讯息”“信号”认为,无论是通讯还是传播,“发出的”和“收到的”往往不一致。(3)强调“噪音”:要保证传播的顺利进行,必须注意排除噪音的干扰。德佛勒的控制论模式此模式最重要的修正是加入并突出了“反馈”的机能。德佛勒强调,传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关键看传者对“反馈”重视的程度如何。提示大众媒介对传播过程的介入,强调了传播的双向性、循环性。奥斯古德—施拉姆的控制论模式此模式认为,任何传播活动的参与者,无论是个人或者团体,都可视作“传播单位”。都兼具传者和受者的双重身份,并有四种功能:传送、接受、编码和解码。赖利夫妇的社会系统模式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家庭、邻里、亲密伙伴等;较大的社会结构:关系较为松散的群体,例如工作单位、学校、社团等;社会总系统:民族、国家乃至世界。另需注意,“参照群体”,即个人未必置身于其中,但以其为参照系而建立或改变自己的信念、态度和行为的群体。E.g.“别人家xxx”任何模式都不可能十全十美,原因在于:(1)人类的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2)研究者的研究重点及与之相应的知识结构,往往只强调一些侧面和维度(3)模式存在容量、表达方式等方面的局限因此,对各种模式应采取兼容并包、批判吸收的态度,认真地加以思考、对照、补充和发展。传播功能的相对性和双向性相对性问题:传播功能与内容的对应关系,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即消息可以有劝服功能,言论也可以有新闻功能,知识可以有娱乐功能,文艺也可以有教育功能。功能和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通常,某个信息内容在发挥一种主要功能的同时,也可以附带发挥几种次要功能。启示:在传播实践中,应全面看待、灵活处理信息内容(也包括形式)和功能的关系。双向性问题:绝大数多传播是双向的、交互的,其作用、功能也就是双向和交互的。第二章传播学简史【论述题】传播学的奠基人(1)拉斯维尔与5W模式(见第一章)(2)勒温(卢因)与“把关人”理论勒温认为,传播的内容有无效果,或能否被受众接受,既取决于传者,又取决于在两者之间的那个守门人(把关人)。休梅克重新定义“把关人”:控制信息在信道里流通的个人,可以扣压信息、构成信息、扩展信息或重复信息。(3)霍夫兰与劝服研究霍夫兰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贡献,还在于把心理实验方法引进,并侧重于传播效果的研究。霍夫兰认为,态度在解释行为变化方面很有价值,在确认某些情况下态度影响行为,并发现他们什么时候影响,什么时候不影响,是一种重要的说服研究。(4)拉扎斯菲尔德与“两级传播”理论拉扎斯菲尔德提出“两级传播”理论,认为大众传播只有通过“意见领袖”(活跃在人际传播网络,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观点或意见,并对他人施加个人影响的人物)的中介才能产生影响。(5)李普曼与《舆论学》李普曼提出了“议程设置”(大众传播往往不能决定人们对某一事件或意见的具体看法,但是可以通过提供给信息和安排相关的议题来有效地左右人们关注哪些事实和意见及他们谈论的先后顺序)、“虚拟环境”和“刻板印象”概念。批判学派中的主要流派(1)传播政治经济学学派该学派在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有G·默多克和P·戈尔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政治经济学原理来探讨媒介结构及其控制问题,认为统治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由此支配者物质资料与精神资料的生产。从现代媒介高度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及其带来的社会后果,揭示资本主义大众传播的内在矛盾和制度的非合理性。(2)文化研究学派又称伯明翰学派,斯图亚特·霍尔是集大成者,最著名理论“解码与编码”理论。他认为,大众媒介通过对新闻信息的选择、加工和结构化,将社会事物加以“符号化”和“赋予意义”,是文化产品的生产环节,即信息的编码。之后,文化产品进行流通消费环节,也就是信息从编码者向受众转移的过程。此时,受众接受媒介讯息,并根据自身的话语环境,对编码的信息进行解读,就是信息解码的过程。该学派学者主要通过文本分析和受众调查两种方法。该学派将整个世界看作是一个巨大的文本,透过符号分析,揭示文本背后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利的争霸。(3)意识形态霸权理论学派“霸权”被定义为一个社会集团对社会实行知识和道德导向,并围绕自己的目标建立新的社会联盟系统或新的“历史集团”的能力。实现霸权的手段,不是简单通过直接的高压政策,而是通过国家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方向,使被支配阶级对现有权利结构和社会关系产生认同或从属意识。意识霸权理论的主要观点是,支配阶级不再主要依靠国家、军队、法院等“强制装置”,而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霸权装置”来维护自身利益。第三章传播技术的影响【名词解释】网络传播:以电脑为主体、以多媒体为辅助、能提供多种网络传播方式来发挥包括捕捉、操作、编辑、贮存、交换、放映、打印等多种功能的信息传播活动。具有主动性、参与性、互动性和操作性的特点。媒介偏向:媒介的时间偏向和空间偏向的特性。前者指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石头和羊皮纸,能长久保存;后者指质地较轻、容易运送到额媒介,如草纸等,较适合克服空间障碍。媒介即信息:麦克卢汉的核心观点。即传播中最本质的事情,不是内容的表述,而是媒介自身。媒介本身就是传播内容,内容也是一种媒介。热媒介:传播的信息明确清楚,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相对降低的媒介,如广播、电影、书籍、报纸等。凉媒介:传播的信息模糊含混,因而接受者的参与度随之提高的媒介,如电视、电话、交谈等。【简答题】印刷传播的意义:实现了信息的快速、批量的复制生产,使报纸、书籍、杂志在社会上迅速普及。印刷术的发明,标志着人们掌握了复制文字信息的技术原理,对信息进行批量生产成为可能。【论述题】网络传播的影响:从传播角度看,使传播主体、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而对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受众不仅作为信息传播客体存在,可以自主地寻找和接受信息,同时也成为信息传播主体的一员,可以主动地发布信息。(2)所有媒体都既能进行文字的传播,又能进行视频和声音的传播,让受众在自己方便的额时候浏览和收听。传播内容从单一走向复合。(3)传播呈现出以手机为代表的“点对点”传播模式,以互联网为核心的“点对面”“面对点”和“面对面”等新媒体传播模式。这种双向的传播,其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进行互动。人类传播革命的规律:人类传播经历了五次革命,即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印刷传播、电子传播和网络传播。人类传播革命的步伐呈加速状态发展,新技术出现的时间间隔越来越短;传播符号、传播科技呈叠加状态的发展;各种传播手段呈整合状态发展;信息复制和传送的速度越来越快,信息和只是的增加和累积呈金字塔状发展。语言传播的诞生,提高了人类信息传播的质量、速度和效率;文字传播使人类传播第一次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得以广泛流传和长期保存;印刷传播使大众媒介迅速普及;电子传播使人类传播的速度空前迅疾,范围空间广泛,内容空前丰富,复制扩散、保存信息的能力空前增强;网络传播使表现和记录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各种信息都能进行数字化处理,交互式传播媒体的出现,使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相互关系正面临巨大变化。人类,真正进入了信息时代。第四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上)【简答题】传播与政治的关系:在大众传媒与政治之间,政治对大众传媒的影响是决定性的,占主导地位的。主要表现为:(1)政治对大众传媒的政治性和阶级性归属具有决定性影响,国家政治制度和统治阶级的立场,决定了一国占据主流地位的大众传媒的根本立场;(2)政治发展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水平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了对传播的制约制度,一个政治民主的社会,必然重视大众传媒的多元化发展,尊重大众传媒的新闻报道原则,并在一定程度上恪守并推动新闻自由。新闻专业主义:一种特殊的媒介自律。是指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也是新闻学的主要概念。其目标是服务全体人民,最突出的特点使对新闻客观性的新年,相信可以从非党派的、非团体的立场,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最高理想是传播真实、真相或真理。其核心理念,一是客观性,二是公共利益至上。【论述题】施拉姆等人的“四种报刊理论”:其主要论点认为“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反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重在研究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如何作用于报刊,以及报刊在不同的国家存在形式具有极大差别的原因。(1)集权主义理论是人类传播史上最古老的的传播制度理论,奠定了报刊制度的基础。集权主义理论致力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集中体现集权主义政治制度的要求和权益。该理论最大特点是主张媒介必须一切以权力的意志为转移,一切为统治者服务。(2)自由主义理论主要原则包括:A任何人都拥有新闻、出版自由而不必经过政府当局的特别许可B除人身攻击以外,报刊有权批评政府和官吏,这种批评是正当合法的C新闻出版不应当接受第三者的事先检查(3)社会责任理论该理论提出的前提是自由伴随着义务的,而享有特殊地位的报刊,就应承担起作为当代社会公众通讯工具的某种主要职能。基本框架:A明确否定绝对的自由,只承认相对的、有条件的自由,媒介自由也不能例外B大众自由和大众媒介自由,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C大众媒介必须为大众和社会利益服务,对社会负责D政府不再是媒介自由的旁观者,当大众利益和社会利益受到大众媒介损害时,政府应出面管束媒介的行为。该理论强调媒介不再是不收任何监管的“无冕之王”,而应当是一种监督政府、又受民众和政府约束的力量。(4)苏联共产主义理论该理论是集权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变体。三种方式:A任命可靠的党员担任要职B发出大量的指令和训令C经常的批评和检查,重点在于提高群众的政治觉悟,号召人民拥护领袖及其纲领,提高工人的劳动生产率等。第五章传播制度的建构(下)【简答题】大众传媒对文化的积极作用:(1)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最佳载体(大众媒介是高技术的能复制符号的传播工具)(2)大众传媒是维护主流价值观念的有力工具(3)大众传媒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