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博物馆案例分析贝聿铭建筑师设计背景(开始)•当时已经85岁高龄的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贝聿铭先生以擅长设计博物馆而享誉全世界,贝先生在中国设计博物馆是第一次。正因为如此,贝聿铭先生在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引起了全球传媒的关注。•2002年4月30日正式签定了设计协议。2006年10月建成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也是贝聿明的封山之作!!!设计思路•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新的设计思路是为每个花园寻求新的导向和主题,把传统园林风景设计的精髓不断挖掘提炼并形成未来中国园林建筑发展的方向。功能分布•中心部分是入口处、大厅和博物馆花园;•西部为展区;•东部为现代美术画廊、教育设施、茶水服务以及行政管理功能等,•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它是所有参观者的导向并为去博物馆所有展区提供通道。苏州博物馆-------新馆苏州博物馆是地方历史艺术性博物馆。1960年建立,位于江苏省苏州市东北街。馆址为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王府遗址。面积8000多平方米,分东、西、中3路,中路立体建筑为殿堂型式,梁坊满饰苏式彩绘,入口处侧门,有文征明手植紫藤,内部东侧有太平天国古典舞台等,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平面图剖面各种透视主入口•初展身姿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位于苏州古城拙政园保护区内,其东侧与太平王国忠王府遗址紧邻,北侧为举世闻名的苏州园林之冠———拙政园。南为东北街,西侧是齐门路,总占地约11000余平方米。主入口图建筑构图•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平面功能布置分为地上和地下两部分,共计建筑面积约17000余平方米。主体建筑檐口高度控制在6米之内,中央大厅和西部展厅安排了局部二层,高度16米。新馆建筑群坐北朝南,地上部分按功能基本可以划分为三大块:即中部为入口门廊前庭院,中央大厅和山水庭主庭院;西部为院落式的主展区,东部为办公、商店、休息服务区,以及部分临时展厅。这种以中轴线对称的东、中、西三路布局,和东侧的忠王府格局相互映衬,十分和谐。而地下部分为博物馆辅助功能用房(如修复、馆藏、多功能厅等)。建筑风格塑造•建筑风格和形式上具有强烈的“中而新,苏而新”的特点。•新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然而,新的屋顶已被科技重新诠释,并演变成一种奇妙的几何效果。玻璃屋顶将与石屋顶相互映衬,使自然光进入活动区域和博物馆的展区,为参观者提供导向。金属遮阳片和怀旧的木作构架将在玻璃屋顶之下被广泛使用,以便控制和过滤进入展区的太阳光线。光线的层次变化,让人入诗入画,妙不可言。创新•博物馆新馆的设计结合了传统的苏州建筑风格,把博物馆置于院落之间,使建筑物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博物馆的主庭院等于是北面拙政园建筑风格的延伸和现代版的诠释。•尽管白色粉墙将成为博物馆新馆的主色调,以此把该建筑与苏州传统的城市肌理融合在一起,但是,那些到处可见的千篇一律的灰色小青瓦坡顶和窗框将被灰色的花岗岩所取代,以追求更好的统一色彩和纹理。博物馆屋顶设计的灵感来源于苏州传统的坡顶景观一一飞檐翘角与细致入微的建筑细部。馆外景(高潮)设计中的庭院•庭院景观设计充分考虑了苏州的人文内涵,借鉴了苏州古典园林的风格,结合苏州悠久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充分尊重博物馆的周围环境实际。按照“苏而新”的设计理念,总体布局中设计了若干个各具特色、布置精美的庭院。庭院将内外空间串联,使自然融于建筑。特别是位于中央大厅北部的主庭院,东、南、西三面由新馆建筑相围,北面与拙政园相邻,大约占新馆面积的五分之一空间,这是一座在古典园林元素基础上精心打造出的创意山水园,由铺满鹅卵石的池塘、片石假山、直曲小桥、八角凉亭、竹林等组成,既不同于苏州传统园林,又不脱离中国人文气息和神韵。庭院一角大厅•大厅是博物馆的核心,位于入口的前庭与博物馆花园之间。•这个拥有八个角的大厅是通过对传统的苏州建筑和中国建筑要素的几何形状转变以及重新诠释设计出来的建筑意义•贝聿铭先生集毕生的智慧和感情为家乡苏州设计博物馆,是苏州文化的盛事,也是苏州的荣幸。我们有理由相信,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新馆,不仅能使苏州博物馆获得极高的名人效应和品牌优势,同时,通过这个窗口,能进一步提高苏州的知名度,扩大苏州的影响,使世界进一步了解苏州,让苏州进一步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