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环境伦理学主要流派1人类中心主义2动物解放论与动物权利论3生物中心主义4生态中心主义生态中心主义(Ecocentrism)受现代生态学的启发,生态中心主义认为,一种恰当的环境伦理学必须从道德上关心无生命的生态系统、自然过程以及其他自然存在物。环境伦理学必须是整体主义的,即它不仅要承认存在于自然客体之间的关系,而且还要把物种和生态系统这类生态整体视为拥有道德地位的道德顾客。生态中心主义更加关注生态共同体而非有机个体。它是一种整体主义而非个体主义的伦理学。现代环境伦理学是从三个理论视角(即大地伦理学、自然价值论和深层生态学的视角)来阐发生物中心主义的。环境伦理学的一种研究视角。它提出环境伦理学的中心问题应该是生态系统或生物共同体本身或它的亚系统,而不是它所包括的个体成员。生态中心论的根据是,生态学揭示了人类和自然的其他成员既有历时性(时间过程)也有共时性(同一时间)的关系,他们共同是生命系统的一部分。因此,我们应该考虑整个生态系统,而不是把个体于其中的母体与个体分隔开。多数现代的道德理论,把注意力集中于个体的权利或利益,与此不同,生态中心主义是一种整体论的或总体主义的方法。它依据对环境的影响判断人类行为的道德价值。因此,当其他方法力图把传统的西方道德规范扩展至关于动物和环境问题时,生态中心主义力图建立一种新的伦理模式。“土地伦理学”和“深层生态学”是这种倾向的最重要的代表。生态中心主义者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把环境的利益与人类个体的权利与利益相协调•非人类中心主义的•自然主义的•整体主义的当代的环境伦理学依据所确认的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区分为四个主要流派,即人类中心主义、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认为,人只对人负有直接的道德义务,人是道德关怀的唯一对象。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则分别把道德义务和伦理关怀的范围扩展到了动物、所有的生命和整个生态系统。前三者较为关注个体的权利和价值,带有比较明显的个体主义色彩。生态中心主义注重的则是生态系统本身的完整与和谐,它的方法倾向于整体主义。生态中心主义1、大地伦理学2、自然价值论3、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与自我实现论1、大地伦理学奥尔多·利奥波德被认为是发展生态中心主义环境伦理学最有影响的大师(1)对大地共同体的义务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一节开篇就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古希腊英雄奥德赛从特洛依战争归来时在一根绳子上绞死了一打女奴;这种行为并不被认为是不道德的,因为女奴是一种财产。3000多年,人类道德走上了缓慢的进步之路现在,所有人都拥有了道德地位。但目前,与奥德赛的女奴一样,“大地”仍被看成一种财产,我们对它只享有特权,不负有义务。大地伦理学的任务就是扩展道德共同体的界线,使之包括土壤、水、植物和动物,或由它们组成的整体——大地,并把人的角色从大地共同体的征服者改变成大地共同体的普通成员与普通公民:这意味着,人不仅要尊重共同体中的其他伙伴,而且要尊重共同体本身。道德与共同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双重的相互联系,是人们所理解的共同体的范围,同时也是道德共同体的范围:是一个共同体的结构和组织反映着该共同体的伦理原则。在原始社会,人们所理解的共同体的范围只限于本民族或本部落,因而原始人只对本民族或本部落的人讲道德;随着共同体范围的扩大,道德关怀的范围也同步扩大;现在,随着“地球村”共同体的形成,人们巳把道德关怀的范围扩展到每一个人身上;随着生物共同体观念或生态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人们也将承担起对这个共同体的其他成员(植物、动物、水、高山等)以及大地共同体本身的义务。大地伦理学把生物共同的完整、稳定和美丽视为最高的善,它并不把道德地位直接赋予植物、动物、土壤和水这类存在物。共同体本身的“利益”才是确定其构成部分的相对价值的标准;它是裁定各个部分的相互冲突的要求的尺度。因此,在大地伦理学看来,由于多样性有助于共同体的稳定,因而属于珍稀和濒危物种的生物个体理应优先加以关怀;而那些在大自然的“经济系统”中发挥着特别重要的功能的动物(如蜜蜂)所获得的道德关怀,也应多于那些虽具有较复杂的心理能力和感觉、但数量庞大、遍布全球、繁殖力强的动物(如老鼠)。(2)伦理整体主义:批评与辩护对大地伦理学的整体主义的最重要的批评是,它赞成为了整体的“利益”而牺牲个体的“利益”。许多伦理学家都对大地伦理学的整体主义所包含的这种危险倾向表示了担忧。汤姆·雷根认为,大地伦理学明显地包含了这样一种前景:为了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个体得为更大的生物共同体的“利益”作出牺牲.在这样一种可恰当地称之为环境法西斯主义的论点中,我们很难为个体权利的观念找到一个恰当的位置。整体主义给我们提供的是对环境的一种法西斯主义式的理解。马瑞塔则指出,伦理整体主义包含着多种不同的形式。即只把“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当作决定价值与义务的一个新的因素引入伦理学。大地伦理学只是要求我们认识到,我们所面临的新的复杂的道德境遇:既要从道德上关心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又要考虑社会的正义、自由以及人的潜能的实现。对于这些复杂的问题,是不能通过还原主义的方法来加以简单地处理的,我们必须在科学和良知的引导下作出自己的选择。莫林则试图从品格伦理学的角度为大地伦理学进行辩护。理解奥尔多·利奥波德的整体主义原则:一种态度或倾向,当它有助于维护生物共同体的完整、稳定和美丽时,它就是善良的。这样,整体主义原则向我们提出的,就不是某种特定的行为,而是我们应当具备的一种品性,我们应当成为的那类人:对大地伦理学的这种理解的一个好处就是,我们可以暂时避开为道德二难提供“优先原则”的麻烦。大地伦理学虽然遭到了这样或那样的挑战,但它还是能够对这种挑战作出回应的。因此,比尔德.克里考特认为,大地伦理是可以应用于当代社会的现实生活的。2、自然价值论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理解的价值属性的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它的创造性:他明确指出:自然系统的创造性是价值之母;大自然的所有创造物,只有在它们是自然创造性的实现的意义上,才是有价值的。凡存在自发创造的地方,就存在着价值。价值就是自然物身上所具有的那些创造性属性,这些属性使得具有价值的自然物极力通过对环境的主动适应来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它们彼此之间相互依赖、相互竞争的协同进化也使得大自然本身的复杂性和创造性得到增加,使得生命朝着多样化和精致化的方向进化。价值是进化的生态系统内在具有的属性;大自然不仅创造出了各种各样的价值,而且创造出了具有评价能力的人。自然是朝着产生价值的方向进化的;并不是我们赋予自然以价值,而是自然把价值馈赠给我们。从系统的角度看,评价行为不仅属于自然,而且存在于自然之中。总之,价值就是这样一种东西,它能够创造出有利于有机体的差异,使生态系统丰富起来,变得更加美丽、多样化、和谐、复杂。关于生态系统的价值在生态系统中,有机体既从工具利用的角度来评判其他有机体和地球资源,也从内在的角度来评价某些事物:它们的身体,它们的生命形式。因此,工具价值和内在价值都是客观地存在于生态系统中的。生态系统让各种价值在其怀抱中争奇斗妍,它也因此而变得更加美丽。就其对共同体的贡献而言,工具价值与内在价值难分伯仲。生态系统是一个网状组织,在其中,内在价值与工具价值之网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生态系统拥有的是自在的价值,而不是自为的价值。3、深层生态学:生物圈平等主义与自我实现论(1)深层生态学及其八条行动纲领深层生态学是阿伦.奈斯于1973年在《肤浅的生态学运动与深层的长远的生态学运动:一个总结》一文中首先提出来的。它的基本特征可以通过与浅层生态学的比较加以说明。第一,浅层生态学运动的特点是,只把生态学当作研究地球众多学科中的一门科学来看待,使之为征服自然这一古老的事业服务,用它来帮助人们预测和避免征服自然的行为所带来的消极后果或负效应。而深层生态学运动实际上是包含着价值论、政治学和伦理学内容的广泛的社会运动,其目标是要倡导一种与自然协调的新生活方式。第二,浅层生态学认为,人与环境是分离的;人是所有价值的来源并且只把工具价值归属给非人类世界;浅层生态学是以人类为中心的,环境之值得保护只是由于它对人有价值。深层生态学力求不以人类为中心,它承认非人类成员的内在的价值,这些成员顺从自己的发展命运的权利被认为是一种直觉上的价值规律。第三,浅层生态学信奉的是分离的整体的形而上学,赞成占主导地位的机械唯物论的形而上学;它把知识划分为几个互相隔绝的部分,认为伦理学与形而上学是相互分离的。深层生态学则赞成过程中的统一,它强调伦理学与生态学的联系。第四,浅层生态学毫无保留地赞成经济增长的概念,它只关心资源的管理和利用,以改良主义的方式来改造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范式,并且经常采用经济还原法进行决策。而生态学关注地球的承载力,强调勤俭、合适的住所、文化和生态的多样性、地方自治和分权化、合适的技术、重新定居和生态地区制度。深层生态学是相对于改良主义者的“浅层生态学”而言的,浅层生态学对自然持一种功利主义的、人类中心说的态度,倾向于从技术上解决环境问题。而深层生态学要求我们对自身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体验进行深层次的探询,由此我们可以发现我们在自然中的真正位置。深层生态学最初由挪威的哲学家奈斯提出,如今已经成为影响广泛的全球运动。奈斯并没有把深层生态学理论规定为一套严格的体系,而是提出了一些原则,希望人们将这些原则融合到他们各自的生命哲学中。奈斯称自己的深层生态学为“生态哲学”,但并没有给出确定的定义。他希望每个人都能仔细思考自己的信仰,构建自己的哲学。深层生态学家们强调人类只是地球生态的一部分,并相信只有认识到人类与整个自然界是一个联合体,我们才能达到人性的全面实现。所有的有机体都是平等的,人类并没有超越其他任何生物的特殊价值,我们只是生物群落中普通的一员。深层生态学的基本原则1.人类和地球上非人类生命的繁衍皆有其内在价值。人类生命之外的生命形式的价值独立于它们对人的狭隘目的的有用性。2.生命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具有自在的价值,并且有益于人类和地球上非人类生命的繁衍。3.人没有权力减少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除非是为了满足重要的需求。4.当代人对人类之外的其他存在物干预过多,而且这种情况正在恶化。5.人的生命和文化的繁荣需要降低人口的数量,其他生命的繁荣也要求人类降低其人口数量。6.现行的那些反映了过时的经济、技术和意识形态结构的政策必需予以改变,因为它很难真正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7.改变后的意识形态将主要关注生活的质量,而不是追求越来越高的生活消费水平;它将使人意识到巨大与伟大之间的实质差别。8.赞成上述各点的人有责任直接或间接地促进深层生态学所要求的各种改变,它的深层结构是自我实现论和生物圈平等主义。以上八条纲领代表的是深层生态学的表层结构,它的深层结构是自我实现论和生物圈平等主义。(2)生物圈平等主义深层生态学的两个基本规范深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规范就是,从原则上讲,每一种生命形式都拥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当然,正如现实所示,我们为了吃饭而不得不杀死其他生命,但是,深层生态学的一个基本知觉是:若无充足的理由,我们没有任何权利毁灭其他生命。这一规范是生态中心平等主义或生物圈平等主义。深层生态学的另一基本规范是,随着人们的成熟,他们将能够与其他生命同甘共苦。当我们的兄弟、一条狗、一只猫感到难过时,我们也会感到难过。不仅如此,当有生命的存在物被毁灭时,我们也将感到悲哀。在我们的文明中,我们已掌握了随意毁灭其他生命的工具,但我们对其他生命的情感却十分的不成熟。这一规范是自我实现论。这两个规范是连接生态学的形而上学与深层生态学运动的八条纲领的中间环节。阿伦·奈斯也认为,当人的利益与其他存在物的利益发生冲突时,可用两条原则来加以解决:一是根本需要原则:即根本需要优先于非根本需要,不管需要的主体是谁。二是亲近性原则:即当相同的利益或义务发生冲突时,那些与我们相同或相近的存在物的利益具有优先性。亲近性原则的一个合理解释或许就是:内在价值不是平均地分配在每一个存在物身上的,而人的内在价值处于这个等级性的价值王国的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