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逐客书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谏逐客书李斯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学习目的:1、把握文章基本内容,明确中心论点和主要论据2、学习本文结构和主要论证方法3、了解本文的铺陈手法与相关的语言知识作者介绍•李斯(?—前208),楚国上蔡人,曾与韩非师从荀子学帝王之术。早年为楚小吏,后入秦,为秦王推行一系列加强君王专制的措施,官至丞相,助秦统一天下。始皇死后,受到赵高的陷害而被腰斩。•本文为李斯上秦王的奏疏,劝谏驱逐客卿的失策。使秦王取消逐客令,派人将其追回,复其官职,并加重用。李斯画像•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李斯•《泰山刻石》的作者秦相李斯,可称得上是我国书法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书法家。《泰山刻石》的书体是秦统一后的标准字体(小篆)。其结构特点,直接继承了《石鼓文》的特征,比《石鼓文》更加简化和方整,并呈长方形,线条圆润流畅,疏密匀停,给人以端庄稳重的感受。《泰山刻石》图片写作时间及文章体裁•本文写于秦王政十年,秦王政二十六年统一天下,所以此文是秦统一前的文章。•奏疏:上书给天子的文章的通称。亦称奏议、奏书、奏启、奏章、上书等。•在古代,臣子向皇帝进呈的文章有各种专门名称,如:奏、疏、议、章、表、上书、封事等等。章、奏、表、议、疏•“章”是用来谢恩的;•“奏”是用来弹劾,即揭发别人的;•“表”是用来陈述衷情的;•“议”是用来表示不同意见的。•“疏”也是臣下向皇帝陈述政见或有所劝谏的文章,如汉朝贾谊的《论积贮疏》,唐朝魏徵的《谏太宗十思疏》等等。•关于这些上书的名称和功用,随着时代的不同也有变化。写作背景:郑国事件•有一个名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秦王政十年,秦国破获了一个重大间谍案。原来,韩国怕被秦所灭,想出一个疲秦之计,派了一个叫郑国的水利工程师入秦,鼓励秦国大修水利,企图削弱秦的人力、财力,使秦无力东伐。郑国入秦后,说动了秦王,于是,破土开工,引泾水入洛。正当工程进行之际,这一阴谋被发觉了。加上秦国宗室也早已对客卿在秦受重用不满,便进一步煽动,对秦王说:“各国来秦国的人,大抵为了他们自己国家的利益,来秦国做破坏的工作,请大王下令驱逐一切来客。”秦王下逐客令,并打算处死郑国。郑国事件即将被杀的郑国为了保命向秦王解释说:“韩国让秦国大兴水利建设工程当初的目的是消耗秦国实力,但水渠修成之后,对秦国也是有利的。尽管兴修水力,减轻了秦国对东方各国的压力,让韩国多存在几年,但修好水渠却是为秦建万代之功。”秦王觉得郑国的话有道理,决定不杀郑国,让他继续领导修完水渠,这就是后来闻名于史的郑国渠,可灌溉四万多公顷田地,使关中农业生产量大为提升,而秦国的经济和国防力量也大为增强。(韩国饮鸩止渴的做法)层次结构与思想内容•全文共五部分,即文中的五个自然段落。•李斯的主要意图是让秦始皇取消逐客令,所以这个奏章主要分析论证:广招天下人才是统一天下、成就霸业的前提,驱逐人才、人才被别国所用,自己就相对削弱,那样国家就很危险了。因此,秦下令逐客是错误的。第一部分简析•指出逐客主张是错误的,开宗明义,提出问题,统领全文。•矛头指向“吏”,且语气谦和,秦王能够接受;开宗明义,符合日理万机的秦王的特点与性格。第二部分讲析援引秦国历史上四位著名君主任用客卿成功的史实,从正面论证用客强国的重要性。他首先列举四代君主任用客富国强兵的事实,得出“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的结论,进而提出诘问:“客何负于秦哉?”以驳倒“吏议”。然后又从反面做出推论:假如这四位君主不用客,秦国就不会有现在这么强大,从而将逐客之错误巧妙隐含于评述用客之功中。第二部分强调客卿之功:1缪公用五子,独霸西戎2孝公用商鞅,举地千里,至今治疆3惠王用张仪,散合纵,使诸侯臣服4昭王用范雎,蚕食诸侯,以成帝业第三部分铺陈当今秦王重物轻人的实际,从反面论证逐客的错误性。他首先从正面议论秦王的重物;然后指出秦王重物并不排斥客国之物,而用人则要排斥客国之人;最后论证秦王这样重物轻人的做法不是成就霸业的人所为。•1喜爱异国器物、美女(色、乐、珠、玉无一例外)•2用人方面: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3小结:逐客绝非跨海内,制诸侯之术第四部分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和今人逐客的荒唐,从正反两方面深入论述逐客的极端错误。他首先用比喻和排比句式正面阐述“王者不却众庶”的好处,又用类比方法反面阐述了逐客的危害和荒唐,正反对比愈显逐客错误的严重性。以五帝三王为例,说明有容乃大之理第五部分强调逐客的严重后果,与篇首呼应。阐述逐客以资敌国,化忠为敌,秦将危矣第一部分讲解•开门见山说明逐客之非。•◎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1吏:指秦国的宗室大臣。•2窃:私下,谦词。•3过:错误。•※翻译:我听说宗室大臣们建议驱逐客卿,臣私下认为这个建议是错误的。第二部分讲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1缪公:即秦穆公。缪,通“穆”。•2西取由余于戎:由余,晋国人,后入戎。穆公闻其贤,以礼招致。后用其计,开拓千里疆土,称霸西戎。•※从前穆公延揽人才,西边从戎国争取由余。第二部分讲解•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1东得百里奚于宛:百里奚,楚国宛人。原为虞国大夫,晋灭虞时被俘,为晋献公女之陪嫁奴僕,后逃回宛地。秦穆公闻其才,以五张羖(黑羊)皮赎回,任为大夫,世称“五羖大夫”。•2迎蹇叔于宋:蹇叔,岐州人。居宋,经百里奚推荐,穆公聘为上大夫。•翻译:东边从宛国赎得百里奚,又派人到宋国迎接蹇叔。百里奚与蹇叔•秦穆公重用百里奚后,百里奚又向秦穆公荐举蹇叔。秦穆公说:“你的才能,我已了解了。不知蹇叔有何才能?”百里奚说:“蹇叔的本事强我十倍,他是一个杰出的人才,希望你聘他来秦国做上卿。”秦穆公採纳了百里奚的建议,立即派公子絷带百里奚的信和重金前去聘请蹇叔。蹇叔本来不愿出来做官,无奈好友百里奚来信相邀,又加上公子絷再三恳求。蹇叔只好答应。公子絷还发现蹇叔的两个儿子白乞朮、白乙丙,谈吐不凡,也是难得的人才,就请他俩一起去秦国。秦穆公以礼相迎,虚心请教,立即任蹇叔为右相,百里奚为左相,同时又任蹇叔两个儿子为大将。丕豹与公孙支•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来,招致。•丕豹:晋国人,因父被杀,奔秦,穆公任为大夫。•公孙支:岐州人,从晋归秦,穆公任为大夫。•※翻译:从晋国迎来丕豹和公孙支。五子者•此五子者,不产于秦,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1不产于秦:不是秦国人。•2霸:称霸。•※翻译:这五位贤者,都不是秦国人,可是穆公任用他们,结果并吞二十多个国家,于是称霸西戎。商鞅变法•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1商秧:姓公孙,名鞅,战国卫国人。秦孝公时为相,变法使秦富强,因功封于商,故称商鞅。•2移风易俗:转移风气,改变习俗。•3民以殷盛:人民因而富足。以:因此。殷盛:富裕。•4国以富强:国家因此富足强大。•5乐用:乐于为国效力。•6亲服:亲附臣服。•※翻译:孝公用商鞅的变法,转移风气,改变习俗,人民因此殷实兴盛,国家因此富足强大,老百姓乐于为国效力,诸侯也亲附臣服,商鞅变法•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彊。•1获楚魏之师: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率兵侵楚伐魏,大胜,掳获两国的军队。获:俘虏。•2举地:攻取土地。举:拔,攻下。•3治彊:安定强大。•※翻译:又侵楚伐魏,俘获两国的军队,占领千里的土地,一直到现在政治清明,国力强盛。张仪•惠王用张仪之计,•1张仪:战国魏人,秦惠文王时为相,倡连横之计。•※翻译:惠王用张仪的计策,•*张仪自幼与苏秦一起跟随鬼谷先生学游说之术。初次游说诸侯,到楚国,楚相大会宾客,席间,楚国无价国宝“和氏璧”丢失。楚相疑为张仪所窃,对他加以掠笞。张仪受辱于楚相后,投奔故人苏秦。苏秦故意恶言相辱,激励张仪入秦游说。张仪入秦途中,苏秦又暗中派其舍人侍奉张仪,给予经济上的资助。张仪入秦被任为客卿后,苏秦所派舍人才向张仪说明情况,张仪感叹说:“苏秦对我太好了,我和他比起来,实在相差太远了。”张仪之功•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1拔三川之地:拔:攻取。三川之地,本属韩国,因境内有河、洛、伊三川而得名。在今河南省黄河两岸一带。•2巴蜀:两古国名,在今四川省境内。•3上郡:原属魏国,今陕西省绥德县一带。•4包九夷:包:兼并。夷夷,指当时在楚境内的少数民族。九:虚数,形容数目极多。•5制鄢、郢:控制楚国。鄢:春秋时楚都,在今湖北省宜城县西南。郢:战国时楚都,在今湖北省江陵县北。•※翻译:攻下三川地区,西边併吞巴郡和蜀郡,北边占领上郡,南边攻取汉中,兼併许多蛮夷部落,控制鄢郢一带,张仪之功•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1东据成皋之险:东边占据成皋险要的地区。成皋:县名,又名虎牢,地势险要,在今河南省成皋县西北。•2割膏腴之壤:割取肥沃的土地。膏腴之壤:指肥沃的土地。•3遂:于是。•4散六国之从:瓦解六国合纵的联盟。从,通“纵”,指合纵之策。•5施:延伸、延续。•※翻译:东边占据成皋险要的地区,割取肥沃的土地,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使诸侯争着向西侍奉秦国,此项功业一直延续到现在。范雎之功•昭王得范雎,废穰ráng侯,逐华阳,彊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1昭王得范雎:昭王,即秦昭襄王。范雎,战国魏人,以远交近攻之策略为昭王相,封应侯。•2废穰侯逐华阳:穰侯,即魏冉。华阳,指华阳君,即米戎。二人为昭襄王母宣太后之弟,专权擅政。昭襄王採范雎计,废穰侯,逐华阳君于关外。穰,。•3彊公室杜私门:巩固王室的权力,杜绝私人的势力。杜:杜绝。私门:豪贵之门,指穰侯等权贵家族。•4蚕食:形容逐步侵吞。•※翻译:昭王得到范雎为丞相,于是罢免穰侯,驱逐华阳君于关外。强大王室的权力,杜绝私人的势力,而后逐渐吞併诸侯的土地,使秦国完成称帝的基业。客之功•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1此四君者:这四位君主(穆公、孝公、惠王、昭王)。•2以:凭藉。•3何负:有什么对不起。•※翻译:以上这四位君主,都是凭藉客卿的功劳。从这些历史事实看来,客卿有什么对不起秦国的呢?却客而不内的后果•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彊大之名也。•1向使:假使。•2却:拒绝。•3内:通“纳”,接纳。•4疏士:疏远贤士。•5是:这。•6使:使得。•※翻译:假使这四位君主,拒绝客卿而不接纳,疏远贤才而不重用,那么国家就没有富足得利的事实,而秦国也就没有强盛壮大的威名了。铺陈四代秦君重用客卿而富国的史实证明客卿有功于秦•穆公求士———广纳人才———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变法治国———民盛国强•惠王用张仪——四面扩张———以横破纵•昭王得范雎——打击豪门———强化集权第三部分讲解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1致:获得。•2昆山之玉:指崑崙山北麓和阗所产美玉,也称和阗玉。昆山:即昆仑山。•3随和之宝:指随侯珠、和氏璧。随,亦作“隋”,春秋国名。相传随侯曾救大蛇,后蛇衔珠相报,世称“随侯珠”。和,即卞和,春秋楚人,得璞玉于山中,献厉王及武王,皆以为石,被砍去双足。至文王时,卞和抱玉哭于荆山下,王使人剖之,困为美玉,世称和氏璧。•※翻译:现在陛下获得昆山所产的美玉,拥有宝物随侯珠、和氏璧,第三部分讲解•乘纤离之马,建翠凤之旗,树灵鼍之鼓。•1乘纤离之马:骑着纤离马。纤离:骏马名。•2建翠凤之旗:树立翠凤旗。建:树立。翠凤之旗:用翠羽结成凤形为饰的旗子。•3树灵鼍之鼓:树:架设。灵鼍之鼓:用鼍皮制成的鼓。鼍:鳄鱼类动物,俗称鼍龙,皮可制鼓。古以为神异故称灵鼍。•※翻译:骑着纤离马,树立翠凤旗,摆着灵鼍鼓。第三部分讲解•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剑。•1垂:悬挂。•2明月之珠:即夜光珠。•3服:佩带。•4太阿之剑:相传为吴人欧冶子与干将所铸宝剑之一。•※翻译:挂着夜光珠,佩着太阿剑。•*按:相传春秋时,楚王命欧冶子、干将铸造龙渊、泰阿、工布三剑。楚王持泰阿率众击破敌军。事见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泰阿,又作“太阿”;龙渊,后因避唐高祖李

1 / 5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